守財和守江山的邏輯是一樣的

 / 子
在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笑到最後的人確實是機率事件,所以在打下江山後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守住江山,同樣,在市場紅海中能夠賺取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是機率事件,因而守住財富不讓自己返貧才是最重要的事
一直以來,大多數人對秦國一統天下這件事的看法是秦王手持秦劍以秋風掃落葉般的輕鬆姿態拿到了兼併六國的結果,實際上,當我們將秦國滅國大戰的每一個步驟攤開來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秦國在用兵關東的過程中也曾頻頻遭遇危機:舊韓國叛亂昌平君叛秦;李信率領的二十萬秦軍全軍覆沒
如果一個危機處理不當,秦國兼併關東的週期可能都要延長。為什麼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就是因為他在滅國大戰中所犯的錯誤很少,且及時而完美地處理了每一次危機
再退一步講,始皇兼併六國實際上只是秦國一統天下戰略目標中的一個環節而已,大秦一統的結果實際上是孝公、惠文王、武烈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接力所拿到的,如果將這個漫長的週期內秦國所遇到的危機進行彙總的話,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結論:
秦國一統天下實際上也是一個機率事件
既然得來不易,那麼始皇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穩地接住這個結果,然後聚焦所有能量守住大秦帝國這塊蛋糕。等到將這塊蛋糕消化之後再進行有序地開拓,繼續做大帝國的版圖。
因為,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消化關東這塊蛋糕的難度其實比武力兼併的難度更大
結果我們都知道,始皇根本就沒讓秦劍歇著,繼續對南北持續用兵,結果是,大秦在二世胡亥手裡烽火狼煙,根本就沒有滅火的能力,子嬰是眼睜睜看著沛公劉邦殺進了函谷關。
我們且不論始皇開拓嶺南戰略的正確與否,從後人的角度來看,始皇當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守住得之不易的帝國江山因為,這是秦國曆代先君透過艱苦的接力賽才拿到的結果
結果是,秦國構建帝國的大廈用了漫長的週期,但失去江山卻只用了短短的三年時間
其興不勃,但滅亡卻在轉瞬之間。
大秦帝國滅亡帶給後世最大的思考就是:守江山的難度比打江山更大,打下江山之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守住手中的蛋糕
和始皇犯同樣錯誤的還有隋朝的楊廣,楊廣在接手帝國的江山之後沒有像文帝一樣對開拓一事保持克制,將主要精力用於消化江南和關東,而是持續向四方開拓,結果是重蹈了大秦二世而亡的覆轍。
後世的忽必烈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在建立元朝之後屢屢發動遠征,結果不僅敗多勝少,而且還讓本就緊張的財政變得更加困難
不過呢,相比秦始皇和隋煬帝,忽必烈遠征則更多是為了以持續開拓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也是為了透過戰爭攫取財富來解決財政問題。
結果事與願違,既沒賺戰爭的錢,還搭進去了不少。
忽必烈的聰明之處就在於在開拓受阻之後馬上就放下內心的執念轉而將精力用在內政上,消化大元帝國這塊蛋糕,因而才穩住了局面。但是,後遺症也同樣存在,元朝後期的財政一直就沒有健康過,這也是導致元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元朝和秦朝、隋朝的區別只是,將週期稍微延長了些許而已
相比秦始皇,劉邦的做法就比較穩妥了。本質來說,劉邦得江山也是個機率事件,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引用韓信謀士蒯通和劉邦的對話:“秦之綱絕而維弛,山東大擾,異姓並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蒯通的話形象還原了秦末激烈的競爭格局,雖然說劉邦得天下屬於能力和實力制勝,但其能建立漢帝國仍然屬於機率事件。
劉邦在群雄逐鹿的競爭格局中突圍並不容易
圖源/劇照
如果說得天下是劉邦的幸運,那麼能夠及時認識到守天下的重要性也是其幸運之處。建立漢帝國之後,劉邦遲遲不肯下馬,是陸賈及時給劉邦講清楚了打天下和守天下邏輯的不同:“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
陸賈勸劉邦不要用打天下的邏輯治理天下,實際上也是勸劉邦不要重蹈秦始皇的覆轍:江山來之不易,守住、守好才是王道
因此,在漢初的政治環境中,討論秦之所以失天下就成為了主要課題,而劉邦也是真聽進去了眾人的建議,放下了開拓的野心將主要精力用在對既有蛋糕的消化上,為此,劉邦甚至是委曲求全和匈奴講和,同時要求南越的趙佗只需要在形式上稱臣於大漢就行
在經濟層面,劉邦更是實行了無為而治的政策,休養生息。
當年,秦國兼併關東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週期,西漢守江山也用了一個漫長的週期,經歷了從高帝、惠帝、呂后到文景二帝的漫長時間,最終是形成了漢帝國統治中原大地的歷史慣性
完成了這一步,漢帝國才敢談開拓,因此才有了武帝出擊匈奴、用兵河西、經營西域、開拓西南夷等動作。
這些都是建立在大漢穩固地統治中原的前提下的,如果劉邦在稱帝之後就著手去解決這些問題則不僅沒有足夠的實力,很可能還會重蹈秦朝的覆轍。用蒯通的話來說就是,天下想做劉邦的人多了去了
劉邦的幸運之處就在於,其有秦始皇這個反面案例可以參考,因此才打對了建立漢帝國之後的每一張牌。
此後,只要能將歷史這面鏡子用好的人其實都拿到了不錯的結果,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不過呢,歷史這面鏡子也同樣能對我們普通人發揮作用,將守江山的邏輯用在守財這件事上同樣適用。
首先,和打江山一樣,個體在漫長的人生週期中拿到在短時間內積累一定財富的結果也是很難的,因為這同時存在兩個問題:有沒有碰到機會;碰到機會了能不能抓住並拿到結果。
就像秦國末年一樣,機會對於大家是公平的,因而才有了群雄逐鹿的場景,但結果卻是,只有劉邦拿到了結果,他是一個幸運兒。
但是呢,這只是挑戰的開始,能不能守住打下的江山才是王道,這是對一個人能力、認知、耐心等素質的全面挑戰。
守江山屬於持久戰
圖源/劇照
看看我們的身邊,能在短時間內積累財富的大有人在,但許多人在得到財富的第一時間想的卻是,如何將雪球滾得更大,於是就頻頻出牌:投資、開店結果呢,錢還沒捂熱就又兩手空空,有人甚至還欠了一屁股債。
最典型的就是那些中了彩票的人。
本質來說,許多人只是財富在轉移過程中的一個短暫載體而已
比起掙錢,返貧更可怕
但有些人就比較穩重,在得到財富之後首先想的是,無為,先讓財富在口袋裡待著,然後再想如何守財的問題,他們深知,比起繼續掙錢,守住口袋裡面有的才更為重要。
因此,我們就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明明有錢了但日子過得還是之前那樣儉樸,對於投資、開店等事也能保持最大剋制,等到守住了手中的錢之後才會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適當的投資,以時間為槓桿讓財富緩慢而穩定的增長。
這樣的人才是人生的王者。
也就是說,我們這一生不需要機會多次的垂青,只需要富一次就可以了。因為,想要機會不斷砸向自己,這不科學,屬於臆想。
巴菲特就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人這一輩子只要富一次就夠了。”
我們不需要頻繁地追求財富的增長,而是透過抓住機會透過一次成功的投資或生意,實現財富的積累,之後便應專注於已有財富,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深以為然。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道理實際上是共通的,打江山和守江山的邏輯完全可以用在財富的經營上,因而,我們一定要升級自己讀書的目的:
獲取動態的智慧比靜態的知識更為重要。
名校相親,用理想島VIP
截至2024年11月30日,名校相親平臺理想島VIP註冊使用者超20萬人!其中,來自985及全球前200高校使用者佔80%。理想島VIP僅面向碩博和本科學歷開放註冊
理想島VIP核心功能是搜尋,想找什麼樣就找什麼樣。
關注公眾號後,可直接登陸↓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掃碼關注理想島,提升認知維度。
▼長按二維碼 關注理想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