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223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2023年2月,隔壁的萬叔寫過一篇文章,資產證券化的幾種途徑。
文章不短,乾貨很多。其中有一句話讓圓方記憶猶新:
成熟國家,重視分紅權
新興國家,重視增值權
之後圓方也寫了一篇題為什麼是“核心資產”的文章作為學習心得。
一晃眼兩年多過去了,想來如果能真正理解上面這兩句話的小夥伴,這兩年收益並不會小。
而圓方今天突然想起來這兩句話,是這兩天開會,心裡突然有了一個問題:
今天的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嗎?
先聽聽小夥伴們的意見。
02
從官方的口徑上來講,可能的確是的。
2024年12月3日,中國駐卡拉奇總領事在巴主流媒體《新聞報》發表署名文章《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文章中說:
中國始終同發展中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
文章中間列了一組資料:
“實事求是的講,中國遠不是一個發達經濟體。目前中國人均收入仍處於較低水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人均收入、貿易自由度、金融開放度等標準劃定的發達經濟體有41個,其中不包括中國。2023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GNI)為13400美元,僅相當於美國的17%、德國的25%,日本的34%,而且僅是41個發達經濟體均值的27%……”
“中國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從區域發展看…2022年中國農村可支配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40.9%,不到美國、日本等農村居民的10%……”
人均收入低,城鄉發展不均衡,這樣看起來,我們離“發達國家”的距離還很遙遠。
但這是站在我們的角度。站在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部分“發達國家”的角度,可能並不這麼看。
“你們的電動汽車產量佔全球76%,出口量碾壓德日美總和,寧德時代電池裝車量壟斷56%的全球市場——這難道是‘發展中’的技術代差?”
“你們光伏元件全球份額超80%,風電裝機佔新增量40%,綠色專利數量超過美日歐總和——這樣的清潔能源帝國,還要享受‘共同但有區別’的氣候責任?”
“你們華為5G專利斷層第一,北斗導航覆蓋200國,‘神舟’載人登月進度超前NASA十年——‘技術卡脖子’的哭窮劇本還能演多久?”
“你們晶片出口額超越原油成第一大宗商品,中芯國際7nm工藝量產突圍,長鑫儲存打破韓企壟斷——半導體‘命門’究竟在誰手中?”
“你們高鐵里程繞赤道一週,港口機械壟斷全球80%市場,造船業接單量佔世界61%——基建狂魔的肌肉,配不上‘發達’標籤?”
“你們大疆無人機統治歐美警用市場,TikTok演算法讓國會山失眠,SHEIN逼退Zara——這些‘發展中國家’企業,為何讓發達國家立法圍剿?”
“你們稀土加工技術壟斷95%,石墨出口管制掐住電池喉嚨,鎢礦儲備夠鎖死全球機床業——資源武器化,不是發達國家的特權遊戲?”
“你們亞吉鐵路貫通非洲之角,雅萬高鐵碾壓日本方案,佩列沙茨大橋改寫歐洲工程史——‘基建援外’是發展中國家標配?
中國的人均收入是低的,中國的城鄉差距是大的,但是中國在許多行業的“生產力”和“統治力”又的確震懾到了許多國家……
當“發展中”的殲-10C用5500萬美元的身價,將“發達的”3億美金的‘陣風’斬落南亞夜空時,“發達”應該如何定義呢?
03
當然,“發展中國家”不僅僅是一個稱號,還意味著一系列的待遇。
正如《中國永遠是發展中國家的一員》文章中說的:
個別國家質疑甚至企圖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實質上是企圖剝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該享受的相應待遇,壓制中國在貿易、債務、氣變等國際合作中的空間。同時在道義上對中國實施道德綁架,讓中國揹包袱,逼迫中國承擔更多高於自身實際能力的國際責任。
不過,很多事情,其實已經悄然在發生變化。
1968年第二屆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上通過了建立普惠制的決議。
普惠制是什麼意思?“普惠制的主要原則是普遍的,非歧視,非互惠的”。目標是擴大發展中國家對工業發達國家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收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加速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
1978年,普惠制正式誕生,隨後中國累計獲得40多個國家的普惠制優惠,實施國家有: 歐洲聯盟28國,瑞士、挪威、日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土耳其、列支敦斯登公國等41個國家。
而這個待遇,其實也是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而逐步退出的。
2014年:瑞士、列支敦斯登率先取消;2019年:日本終止;2021年:俄羅斯、白俄羅斯等歐亞經濟聯盟國家退出;2021年12月1日:歐盟27國、英國、加拿大等32國集體取消,中國海關同步停發相關證書。
而隨著享受“待遇”的減少,中國承擔的“責任”也在逐步增加。
2025年1月1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2025年關稅調整方案》,方案裡面說,為幫助最不發達國家發展,實現互利共贏,2025年繼續給予43個與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
04
所以,如何理解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
當在世界貿易中,中國不再享受“普惠制”,當中國零關稅清單主動覆蓋43個最不發達國家時,當中國從遊戲的參與者,向規則制定者演化的時候,中國已站在發展權博弈的臨界點。
雖然我們“發展中”的底色未變,但核心正加速迭代。
我們既是人均GNI僅全球75名的追趕者,又是手握光伏、5G、新能源等產業霸權的定義者。
這種撕裂也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體現,同時也意味著,“增值權”驅動的狂奔期(GDP至上、規模擴張)正讓位於“分紅權”主導的深水區(利潤共享、分配最佳化)。
成熟國家,重視分紅權
新興國家,重視增值權
當然,“分紅權”的崛起並非對“增值權”的否定,只是量變到質變的必然切換。
與此同時,從國家到我們每一個人個體的選擇都需重估規則:在存量博弈的世界裡,能持續創造價值並公平分享紅利的體系,或許才是真正的“發達”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