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命年要穿紅襪子、紅內褲,說了一些可怕的事情會立即拍拍木頭,路過盲道一定要避開……儘管不想承認,但在某些時候我們每個人總想去「控制」。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曾做過一個實驗,他把 8 只飢餓的鴿子放進一隻箱子(心理學史上著名的斯金納箱),箱子裡有食物分發器,而且食物分發器被設定為每隔 15 秒便自動放出食物,也就是說,不管鴿子做了什麼,每隔 15 秒它都將獲得一份食物。
之後,每隻鴿子每天都在實驗箱裡待幾分鐘,兩個獨立的觀測者來觀測、記錄鴿子的行為表現,尤其是兩次食物放出期間的行為表現。

他發現食物發出之前,鴿子會出現一些古怪的行為。有的鴿子在箱子中逆時針轉圈,有的鴿子反覆地將頭撞向箱子上方的一個角落。鴿子們表現得這些行為會產生食物一樣,如同行為和事物的出現有著某種因果關係。它們變的迷信了,迷信它們能透過一些行為來影響食物的出現。
斯金納認為這些行為與人類的迷信行為類似,例如一些人為了改運勢而改名字;我們中國很多城市的媽媽會在孩子中考、高考期間穿旗袍,寓意「旗開得勝」;也有一些人會刻意避開做某些事來躲避災禍,前面提到走路時躲開盲道,以此避免眼睛可能會受傷。
這些都說明我們渴望掌控這個不可預測的世界,我們期待能對發生在自身的事情有一定的控制,而事實上,我們卻經常體驗到無助、無力和自身的弱小。如果我們相信默唸佛祖保佑能帶來好運,那這樣的行為的確就能安慰到我們,讓我們對無常的世界更有安全感。
下面具體談談人們通常會利用控制來達到的幾個目的:
01
透過「控制」來擺脫無助感
很多圍產期的新手媽媽們都會體驗到一種極其強烈的無助感,除了初為人母的忐忑,還有一部分無助來自於嬰兒。嬰兒早期對外界是絕對依賴的狀態,飢餓、排洩對他們來說都不是小事,沒有養育者的照料嬰兒很難存活,這種依賴狀態也會讓嬰兒感覺非常無助。
母嬰之間融合的狀態具備一種神奇的功能,媽媽似乎天然可以感知嬰兒的情緒。常常只要嬰兒一哭,立刻就能得到媽媽的回應與滿足,嬰兒透過哭的行為對媽媽進行控制,不但兌現自己的生存需求,也緩解了無助帶來的痛苦情緒。
生活中有些人看起來非常黏人,甚至無能,也許在無意識中他們確信透過自己無助的行為能迫使伴侶給他們提供想要的照料與情感支援,就像嬰兒透過哭喊來獲得養育者的照料。
在臨床上我們會遇到一些來訪,他希望付出非常低的費用,甚至免費獲得治療,除了現實的經濟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很難相信自己有照顧自我的能力,在無意識層面,他們認為自己還是「寶寶」,期待「媽媽」的照料。

▷《瘋城記》
如果你的生活總是由一連串的糟糕情緒組成,而你總是需要別人幫你管理這些情緒,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總是覺得他們需要照顧你,那麼極有可能是他們一直在回應你的「求助」,你在無意識利用了「無助」迫使他人來拯救你,這樣做既擺脫了生活困境,也避免體驗無助情緒。
我們除了控制他人來擺脫無助,也會盡力透過控制不可預測的環境,來管理我們無法承認的脆弱無力,例如長江流域的人民在多雨的季節都會加固水壩,以預防洪災。但無論人類如何努力,現狀仍然是需要面對無法掌控現實,預測未來,所以我們投注於遵循傳統禮儀、日常慣例這樣的方式試圖獲得——因為一定程度上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所以感覺是安全的。
在無常的世界裡,井井有條的生活秩序給我們慰藉,如果走向極端,例如有些人透過計數、頻繁洗手、消毒等嚴格控制生活秩序來處理無助帶來的焦慮感,也會讓生活陷入刻板,甚至整個人陷入強迫狀態,失去情緒活力。在這個過程中,身邊的人也被弄得心煩意亂。
02
透過「控制」來回避依賴與需要
有一句話,「當我愛上你,我便賦予了你傷害我的權力」。
每一次當我們和另一個人變得親密,對方對我們來說越來越重要,他的行為也越來越可以影響我們的心情和感受時,我們也越體驗到我們的依賴和對他人的需要。
這讓我們感覺自己非常脆弱,令人非常恐懼,所以,我們往往會試圖透過控制另一個人,或者確保自己永遠不會感到需要和依賴,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來應對自身難以忍受的情感。因為我們害怕一旦體驗到某人在情感上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就會失去對自身的控制。
如果你是一個嫉妒心、佔有慾很強的人,你可能無法忍受伴侶有自己的生活,會重視除自己之外其他的人,那會讓人體驗到自己是多麼的依賴,多麼的弱小,多麼地需要對方,這種感受可怕又失控,你往往會透過控制對方的思想,不允許對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或者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來獲得掌控感,甚至因此覺得自己是強大的那一方,提供需要的那一方。

▷《婚姻故事》
如果你無法承受自己對他人有需要,又或者因為早期(可能是嬰兒期或者而兒童期)的經歷告訴你——依賴和需要必然會帶來傷害,你可能不允許任何人離自己太近,會在無意識中不斷毀掉建立關係的可能性,甚至遠離人群,不允許自己依賴他人,害怕重視他人後隨之失去對自身情緒、情感的控制,甚至有可能被依賴帶來的恐懼所吞噬。
也有一種情況,他可能會透過自己的依賴來操縱他人。例如,本來原本該是自己做的事情卻一再拖延,也許在暗暗期待只要拖的足夠長,就一定有受不了的人來做。
婚姻中難以保持房間清潔的那一方或許抱有一絲幻想,即「媽媽」(伴侶)總會幫 TA 收拾,只要 TA 一直等待。表面上的依賴有時候幫助我們隱藏自身無法忍耐的真實需要(我們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支援,以及照料),甚至背後還可能暗含操縱與控制。
如果這樣的對話是發生在諮詢已經進行一段時間之後,彼此諮詢關係已經建立。那這時這樣的詢問代表了來訪內心的某種習慣性的幻想,或者也反映出諮訪雙方的動力。
03
透過「控制」來逃離情緒
生活中有些人看起來永遠性情平和,似乎從來不會動怒,更不發脾氣,周圍的人都覺得他是老好人,有可能他在使用過度控制的方式管理情緒。這樣做有可能會避免衝突,無論是人際間的衝突,還是內心的衝突,但也很容易迴避親密。
他們習慣於把自己的生活限制在高度結構化的框架中,不允許有任何變數,從而避免體驗一些「意外」的感受。
我們也可以把強迫性的行為理解為一種高度儀式化的例行事務,他們有著和迷信行為一樣的功能,即控制無法管理的情緒(可能是羞愧、憤怒、內疚、恐懼、無助等)。有的人在親人去世後,暫時體驗不到任何難過與悲傷,他需要不停地思考或盤算葬禮的各個細節,以此控制內心因悲傷無助帶來的崩潰感。
如果你總是嚴格遵循自己的慣例,很容易為意外的事情抓狂,有可能你在依賴控制來減少生活中意料之外的情緒。你害怕情緒失控,害怕那些強烈的情緒把你吞噬,所以透過強迫行為讓自己忽略情緒,甚至感受不到情緒來管理它,因為你害怕一旦感受到情緒,整個人會陷入崩潰。

▷《失常》
現在你可以仔細審視你的生活,評估一下生活習慣對你的重要性,當你的例行事務受到干擾的時候,你會覺得很困擾嗎?當你感覺無助的時候你如何安慰自己?如果你總是期待他人對你的生活拿主意,你擔憂的是什麼?嘗試走出舒適區,試著面對未知,並留意自己的感受。
感到自己的生活可掌控,一切盡在掌握之中,透過控制來減輕情緒的困擾是我們人類的天然反應,也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如果過度使用控制來確保安全感,也會失去很多寶貴的體驗——生而為人的脆弱、依賴、對他人的需要,更有可能喪失與外界的聯結。
關於諮詢師
————————

以上所有的學習與體驗都是為了準備好自己,能夠與你真實的在一起度過每一次有意義的會面,我自身的經歷也讓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修復舊日創傷的能力。
生活中給你帶來痛苦的難題、困境或許也是獲得成長的鑰匙,我們一起去尋找那扇門。
如果你願意和我聊聊,請來預約我的諮詢
點選名片,查詢關於諮詢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