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馴服“情緒”

本文是圓方的第1115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有時候自己壓力很大,總會控制不好情緒,有什麼好的建議麼?

情緒問題,使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面對的問題。甚至更誇張的說,我們的一生,其實都是在和我們自己的“情緒”搏鬥,而我們人生的“成長”,其實就是馴服

“心猿意馬”

的過程。

那麼小夥伴們認為,我們之所以會出現“情緒”問題,最大的原因主要在於什麼?圓方設定了一個“多選的問卷”,大家先洞察一下自己。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回答:

其實,當每次出現情緒之後,我們可以覆盤一下自己,多覆盤幾次,我們或許就會慢慢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首先,我們為什麼會有情緒?

大家要認識到,我們的情緒來自於哪裡?情緒一定來自於一個東西,叫做預期。
我們站在“情緒”和“預期”中間,當我們的“預期”沒有被滿足,我們才會有“情緒”,或者更直接說,我對於事情無法控制,我就會有情緒。
很多時候,當一個人“情緒上來”的時候,告訴自己“莫生氣,莫生氣,不要有情緒”,這樣是沒有用的、。
寄期望用這種方式來影響情緒,是做不到的。這是因為,情緒來自於預期的落空,預期的落空來自於掌控感的缺失。
“預期”是人的本能。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不要對抗“預期”,而是調整“預期”。
那麼如何“調整”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心理學上的“ABC”理論。
02
什麼是“ABC”理論?
心理學的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的核心理論。其中:
A(Activating Event):誘發事件即外界發生的客觀事件或情境(如被批評、工作失誤、人際關係衝突等)。
B(Belief):信念或認知即個體對事件A的主觀解釋、評價或看法(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C(Consequence):結果即由B引發的情緒反應(如憤怒、焦慮)和行為結果(如逃避、爭吵)。
ABC理論的核心邏輯是:情緒和行為的根源並非事件本身(A),而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B)改變B,就能改變C。
舉個大家經常會遇到的例子:
事件A:朋友未回覆訊息。
信念B:“他一定是故意忽視我,說明我毫無價值。”
結果C:感到自卑、憤怒。
調整B:用理性信念替代——“他可能正忙,或未看到訊息,這與我個人價值無關。”,這個時候,C的“自卑,憤怒”的情緒,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透過ABC理論,我們能逐步識別並修正扭曲的認知模式,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覺察-接納-調整”的心理基礎。經常做這個ABC訓練可以幫助我們在三個方面持續改善:
減少情緒化反應:從“事件→情緒”的自動化模式,轉變為“事件→覺察→理性回應”。
增強心理彈性:培養對不確定性的接納能力,避免因預期落空而陷入負面情緒。
提升自我掌控感:透過主動調整認知,減少對外界事件的被動反應,建立更穩定的內在狀態。
最終,這種思維訓練能幫助我們以更平和、開放的心態面對生活挑戰,實現認知與情緒的良性迴圈。
03
許多小夥伴看到這裡可能會想:
"道理我都懂,但情緒上頭時還是控制不住啊。"問題出在哪兒?
實際上認知訓練不是“頓悟”那種“飛躍”,而是“健身”那種肌肉記憶的重塑。就像學游泳,看一百遍教程不下水,嗆兩口水依然會沉底。
舉個例子:
某天你熬夜寫完的方案被領導駁回,怒火瞬間竄到頭頂(C)。按照ABC理論,此刻該怎麼做?
緊急剎車:深吸一口氣,把"他故意針對我"(B)的念頭強行按住。
追溯預期:問自己"我預設的結果是什麼?是方案必須一次透過?"
轉換視角:把"領導找茬"的劇本,切換成"他在幫我排除風險點"的新敘事。
這然非常難,這個過程初期會非常反人性。就像馴服一匹烈馬,需要反覆套韁繩。不過給句圓方的經驗,大概堅持二十一次,大腦就會形成新的神經迴路——這正是《刻意練習》中強調的"21天法則"。
在早上6.30直播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有小夥伴問:“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正念”思維方式。”

圓方回答,其實你每天在孩子面前覆盤一次你這這樣的“訓練”過程,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可能重複1000次(大概也就三年不到),你的孩子就會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04

當然,在實踐ABC理論的時候,也會有許多坑。

比如虛假接納我們實踐的事後,嘗試轉念,但內心還是有聲音告訴自己"雖然領導說得對,但他態度就是有問題!"——這種表面轉換實則對抗的心態,相當於給傷口貼創可貼卻繼續往上面撒鹽。
比如完美主義很多人實踐了,發現情緒沒有好轉,就會想"我都調整認知了怎麼還難受?",我們要知道,情緒消退如潮水退去,需給生理激素(如皮質醇)代謝留出時間。
比如自我攻擊,很多人試了但中間沒控制住,就會懊惱,感覺"又失控了,我真沒用!"這本質上是用新的非理性信念替代舊的,就像用鐵鏈替換麻繩束縛自己。
其實實踐ABC理論,真正的蛻變可能發生在某個平凡瞬間:
某次被上級指出問題時,你突然覺察到心跳加速的生理反應,然後平靜地說:"您指出的第三點確實需要改進。"那一刻,你就不再是情緒的提線木偶,而是自己情緒的主宰。
05
下次當情緒洶湧時,試著對它說:"感謝提醒,我聽到你的預警了。讓我們一起看看哪裡可以改進。"
然後默唸一個口訣五遍:
“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
“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
“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
“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
“凡事發生,必有利於我”
相信你就會慢慢找到馴服“情緒”的方式。當焦慮成為精進的燃料,當憤怒化作破界的鋤頭,你就會理解《道德經》中"反者道之動"的智慧——那些曾讓你遍體鱗傷的,終將成為託舉你躍升的浪濤。
最後,小夥伴們,此刻不妨放下手機,記錄今天最強烈的一次情緒波動,用ABC理論做一次"認知解剖"。
記住,改變不在未來某天,而在你決定直面B點的這一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