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它,我們再也無法從成年人的世界撤退

Sayings:

最近強烈意識到自己“老了”的證據又多了一個。
前幾天刷到一個數據:
如果不是這個新聞,我都快忘了電玩城這個地方了。可還沒等我為這“喜人”的形勢高興,剛點開新聞就發現:
現在的電玩城怎麼變成這樣了?
敞亮,整潔,井然有序。帶著 VR、AR 功能的新遊戲機子,配上藍色調的燈光,甚至帶點“賽博朋克”的高階感。

不是說不好,只是它和我記憶裡的電玩城相去甚遠。
對於很多 80、90 後來說,去電玩城是對成人世界的第一次窺探。
在那個喧鬧悶熱的空間,我們見識到“學習”之外的世界,投注對“長大”的想象,把“魚龍混雜”當“江湖氣”,把它視作一種成人世界的標誌。
我們逃脫大人的“約束和監管”,試探性地朝那個世界邁了一小步。
然後偷偷留存下一些高濃度的、純粹的快樂。
但現在隨著裝置和環境的升級,這些美好的回憶反而變得模糊了。
所以今天,我想帶你再去體會一次,那個十幾歲時的快樂角落。

多少 90 後第一次捱揍就是因為偷跑去電玩城。
讀者@大林 從補習班翹課去電玩城打《拳皇》,回家後被從書包裡翻出一枚遊戲幣,讓他捱了人生第一頓皮帶。
@貓仙人 畢生難忘 1998 年 3 月 8 日那天下午,他用了 9 個幣通關了《三國志》,然後被提前下班的媽媽當場抓住,拖回家一頓胖揍。
也不怪家長緊張,電玩城天然就帶著一種莫名的“成人感”,聽上去就不適合未成年人出入。
燈光昏暗,自帶一種“曖昧感”;空氣不太流通,總有老舊機器味和熱烘烘的“人氣兒”混在一起。
不誇張,小時候一進電玩城的門,就感覺每個感官都在提醒著自己彷彿正在什麼“灰色地帶”邊緣試探。
電玩城的通行貨幣是遊戲幣,握在手上跟錢的手感差不多。推幣機掉落硬幣的嘩啦嘩啦響聲,更給電玩城渲染了一些“紙醉金迷”的感覺。
當時在家長眼中,去電玩城就跟去澳門博彩差不多。
環境也很複雜,一不小心就帶未成年的我們看到了世界的另一個側面——“弱肉強食”,魚龍混雜。
在電玩城,遊戲打得好是可能要捱揍的。
@水星衝浪手 羨慕同學玩《拳皇》厲害,會操作草薙京無間斷開大招,結果轉天同學告訴他,自己因為一直用這一招被一個小混混揍了。
去電玩城最怕的,就是你剛佔了一個賽車/街機機子坐下,一個長你幾歲的人就來拍拍你的肩膀:
“來,哥幫你打一局。”
也難怪電視劇裡安排流氓打架鬥毆要在電玩城,黑社會互贈產業也要安排給遊戲廳和電玩城;
圖源《狂飆》
電玩城的每一條生存規則都踩在劃定給“未成年人”的禁忌紅線上。
千禧年前後,全國一共有上萬家電玩城、遊戲廳,基本每家門口都豎著一塊牌子,禁止未成年人入內。
但當時的我們,冒著被父母胖揍的風險也要去電玩城,因為真正吸引我們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純粹的、難以取代的快樂:
省下早餐 5 塊錢買 10 個遊戲幣,就能在裡面玩一下午;
熱門遊戲區的每臺街機後面都站滿了人,等著那聲勝利的 “K.O”;
揹著家長偷偷早戀的情侶會去抓娃娃;
e 人會在大廳門口玩跳舞機,i 人就自己玩投籃機,希望重新整理記錄。
圖源《請回答1988》
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快樂在這裡都任意挑選,你可以緊緊握在手裡。
《老友記》裡錢德勒和莫妮卡同居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想把客房改造成“遊戲房”,兩個人還為了那臺菲比送的街機激烈競爭。
《生活大爆炸》裡主角四人被鎖在了一個擺滿街機的地下室裡,結果玩得興起,主人來放他們走都不願離開。
《請回答1988》,金正峰打遊戲上頭的時候會跟小學生搶座位。
這就是電玩的魅力,它會把任何時候的你拉回十幾歲,然後重新體會快樂的感覺。
但越是這樣就越讓人意識到一件事情:
有一個東西是所有電玩城都無法升級的,甚至是我們自己也無法找回的——“著迷”的能力。
圖源《老友記》

你可能無法想象,曾經的自己在“可支配時間只有放學後那幾個小時”的有限條件下,為了去電玩城大展身手,曾經付出過怎樣的努力。
幾乎算得上是不遺餘力。
@葉子 當年為了滿分通關跳舞機上的《戀愛 ing》,同一首曲子跳了 100 多遍;
@李畫畫 為了成功抓到娃娃,提前好幾天去蹲點學習,看別人如何“甩”搖桿;
那時候甚至有專門的雜誌教我們如何打電玩城裡的街機遊戲。
《電子遊戲軟體》,出了 300 多期,買一本能全班傳閱。
從如何“開始遊戲”,到怎麼操作,各個人物是啥屬性和技能,哪裡有隱藏彩蛋和道具,全給我們寫明白了。
@古董科技
有人專門整理全國音遊機廳門店資訊,還搞了個網站。
連跟電玩城和朋友道別都很認真,要寫作文,“登報”告別。
結尾用好幾種語言抒發情感。
那時候,每天為了玩可以跟別人鬥智鬥勇。
@大太陽 的弟弟為了去遊戲廳,每天精心計算回家的時間,然後趁機去機子上玩幾把,再飛快跑回家,讓自己回家的時間跟正常走路持平,免得被家長髮現。
讀者@小丁 為了讓自己的幣不被“壞孩子”敲詐,兌換完遊戲幣後都是暫存在老闆那裡,玩幾個取幾個,“像在銀行辦業務”。
偶爾還耍點小聰明。
去過電玩城的都知道,因為不少街機遊戲都是盜版,很多機器都有 bug,誰會“卡 bug”就能成為整個電玩城的傳說。
@Alex 因為會卡《恐龍快打》的 bug,在遊戲過程中給主角卡出不吃傷害的“透明人”無敵效果,成為遊戲記錄的保持者,收穫了無數句低年級小孩的“哥哥你真厲害”。
那時候很多機器老化,會“吞幣”,一旦自己的遊戲幣被吞了,一定會哭著喊著跑去找管理員,演得越誇張越好,爭取打同情牌,讓他多給自己補開兩局。
我們幾乎窮盡了自己的所有辦法,為的只是在電玩城裡多待一會。
寫到這裡我突然意識到,也許我們並不是真的懷念那些破舊不堪又黑暗逼仄的電玩城,而是懷念那種能為了什麼著迷,陷進去,付出一切的狀態。
相比於現在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而言,“著迷”像是一種超能力。
而那個時候的我們對這種能力唾手可得。

電玩城回報給我們的不只有快樂,還有陪伴。
說來奇怪,就是這樣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卻有著一個單純的社交環境。在這裡人們因為幾個遊戲幣而結識,因為一個操作而互相羨慕、稱讚,激情不會因為陌生而打折。
沒人會在電玩城裡感覺孤獨。
打街機的時候永遠一群人圍著你,上到 50 歲下到 5 歲,在你操作絕殺時一起歪七扭八地喊一句“阿杜根!”(《街頭霸王》角色放大招時的擬音)
《請回答 1988》裡,正峰在街機店打遊戲,身後就圍著一群小孩。
年齡和閱歷相差 30 歲的人,一局遊戲下來,就能自動變成朋友。
圖源@fpt_
像跳舞機那種裝置,更是經常跟陌生人合作通關。點歌的人會照顧隊友,總是事先問一句:“這首歌你 OK 嗎?”
但這種社交距離,用現在的眼光回頭看,有另外的名字——“沒有邊界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邊界感”成了我們在跟人交往時更需要的東西。
我們不再害怕孤單,反而更怕突如其來的親暱。
所以當我在後臺翻大家最近幾年關於電玩城的留言時,發現成年人再去電玩城,關鍵詞已經變了:
心情不好就一個人去電玩城買些遊戲幣,噼裡啪啦一通,很舒服。@sternstunde
心情特別差的時候就喜歡一個人去抓娃娃,抓住了就覺得任何事都是有希望的。@喵喵大人
最近工作壓力大到爆炸。那天自己一個人去了遊戲城,玩籃球機,打太鼓達人,在唱歌機裡面鬼吼了半小時,第二天依舊是一隻積極向上的社畜。@🍓
“一個人”和“發洩情緒”,成了我們成年後去電玩城的目的。
這就是電玩城的特別之處,在這裡你不會孤獨,但也可以享受孤獨。
在那個娛樂選擇還不多的年代裡,電玩城儘可能地為所有人都提供了庇護,消磨時間、發洩情緒、體會陪伴、尋找快樂,我們穿梭其中,總有一席之地。
但現在面對這個明亮的、高階的、寬闊的新電玩城時,卻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感覺無處落腳。
在這中間,我們失去的到底是什麼?

千禧年懷舊 bot 的投稿裡,很多都跟電玩城有關。
大多數懷念圍繞一個主題:
想念那種認真地、迫切地、在有限的條件內用力給自己創造快樂的感覺。
電玩城裡,快樂的濃度總是很高。
投兩個幣到頭文字 D,人人都能當一把“秋名山車神”;
不懂馬術也能騎馬,不懂藝術也可以盡興跳舞;
娃娃機玩具很醜,但搖桿一甩就高興;
街機遊戲都是畫素風,連 480p 都夠不上,但快樂很清晰。
當年甚至還有跳舞機比賽
而我們現在擁有了“投幣自由”,也終於脫離了家長和學校的監控,生活中屬於自己的可支配時間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放學後”那幾個小時,
可選擇的娛樂設施變得越來越多,手遊、桌遊、劇本殺,線上線下,花樣層出不窮。
但我們卻失去了獲取高濃度快樂的能力。
著迷的能力,對未知世界的興奮,沒有邊界的社交,我們都失去了。
街頭霸王介面
這也是為什麼,電玩城仍然活得好好的,沒倒閉,沒關門,但我們想起它仍然會感覺一陣悵然。
還有一件讓人想到就有些灰心的事,
當我們發覺,去電玩城是我們對成人世界的一次“窺探”,還有另一重含義——
你是可以後撤的。
你可以只是探頭看一看成人世界,而不必真正陷入到複雜莫測的“叢林規則”中去。
探頭看完了,你還可以回來繼續做輕鬆的小孩。
就像你在電玩城觀望了半天后,終於坐在“推幣機”或“捕魚達人”前面,試探著學身邊的中年人放了幾個幣進去,不幸全部“輸”光。
但你仍然可以回到太鼓達人面前,敲幼稚的舞曲。
當我們不再懷著過去的心情去電玩城,似乎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徹底失去了從成人世界撤退的權利。

找資料的時候,我搜到了一條新聞:
去年夏天,因為天氣太熱無法出門去電玩遊戲廳,日本一位 92 歲的老奶奶跟家人一起自制了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硬幣遊戲機,每天在家“推硬幣”。
@視角_日本
這似乎是我們現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儘管成人世界的大門已經無法關閉了,但至少別失去玩遊戲的心情。
撰稿:三花
責編:許無
參考資料:
三聯生活週刊《我們曾經以為,不受節制地玩電子遊戲就是終極快樂》;
X博士《現在的人已經不再尊重拳皇了》;
文化與文玩《一個70後的文化記憶:少年卷——街機遊戲廳》;
鳳凰Weekly《商場電玩城,「掏空」中年人的錢包?》;
金錯刀《一夜變臉的“遊戲天堂”,攻陷中年男人》;
饅頭說《【閒聊】消失的街機廳》;
張書樂《街機,極簡街頭消亡史》;
部分素材來源:
劇集《請回答1988》《老友記》《狂飆》《生活大爆炸》;社交媒體@古董科技@視角_日本@千禧bot
晚禱時刻  
對於十幾歲時最難忘的快樂,
你還有哪些回憶?
在評論區分享出來,找回一點“著迷”的能力。
我們在成長中失去的所有, 
 本質上都是在失去快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