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梳樓
京東槍口還在冒著煙,阿里就加入了戰團。
今年5月,阿里調動全集團資源,餓了麼、淘寶、支付寶齊上陣,全力擴充套件外賣閃購業務。鉅額補貼砸下去,餓了麼訂單量狂飆,單日峰值突破6000萬單。
隨後淘寶又宣佈,將在未來12個月內進行500億平臺補貼,有訊息稱,阿里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整體訂單和美團對齊。
阿里的閃電出擊和訂單狂飆,讓人目瞪口呆。要知道,過去幾年,美團在外賣市場佔據領導地位,市場佔有率一度超過70%,不少專家和媒體高喊“美團壟斷”。
可如今阿里一發力,訂單量直逼美團,所謂的“壟斷神話”,瞬間不攻自破。
阿里已在電商領域佔據領先地位,現在又大力投入外賣和即時零售,跟美團搶市場。而其兩個多月就將日訂單突破8000萬單的成績, 不僅讓京東外賣的2000多萬單相形見絀,更將行業競爭提升至新的維度。
看來,外賣和即時零售的市場很大,玩家也很多,很難形成壟斷。
01.
此前有一種聲音認為,外賣市場高度集中,頭部平臺佔據主導地位就能高枕無憂,甚至形成壟斷。但事實上,本地生活准入門檻不高,註定是一個多元競爭、多方博弈、無法壟斷的市場。
第一,系統、演算法無壁壘,誰都能做。外賣平臺的本質是什麼?無非是“線上接單+線下配送”。技術層面,無論是訂單匹配、路線規劃,還是支付系統,阿里、京東、抖音、拼多多,哪家做不了?美團能做,餓了麼能做,甚至一箇中型網際網路公司,砸點錢也能搞出一套系統。
阿里這次能迅速殺入戰場,靠的就是技術複用:高德的地圖、支付寶的支付、餓了麼的配送體系,組合起來就是一個新的外賣網路。這說明,系統、演算法從來都不是外賣行業的壁壘。
前幾年,有自媒體總結出了“系統”論,稱騎手困在“演算法”裡。現在看來,外賣行業壓根不存在什麼獨特的演算法,單看對騎手時效的要求,後來者比美團要狠多了。比如美團的騎手超時罰款早已全面取消,後來者還在持續加碼。
第二,商家、使用者無忠誠度,誰補貼多用誰。外賣行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商家和使用者都沒有忠誠度。對商家來說,餓了麼抽成高,那就去美團;京東補貼多,那就多掛一個平臺。對使用者來說,哪家便宜用哪家,紅包大就下單,毫無品牌黏性。
阿里這次為什麼能迅速起量?很簡單,砸錢補貼。只要肯燒錢,商家和使用者分分鐘倒戈,所謂的商業倫理、所謂的平臺粘性,在真金白銀面前不堪一擊。
第三,運力不獨家,騎手誰給錢多跟誰幹。外賣的核心運力是騎手,而騎手是典型的“自由職業者”,可以在多個平臺接單,相當於整個運力池是全行業共享的。外賣發展這麼多年,美團在全國創造了千萬個就業崗位,但實際上只是給行業搭好了基礎設施。
京東一補貼,黃騎士就換上了紅馬甲;阿里一發錢,紅馬甲就秒變小藍鳥。這些運力都是隨著日結薪資的指揮棒流動的,想獨佔完全不可能。

知識密集型行業是很容易產生壟斷的,但對於外賣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任何一個參與方對平臺沒有絕對的依賴度。平臺唯一能做的,是平衡好使用者、商家和騎手的利益。
所以此前某東為了打輿論戰指控美團強迫騎手搞二選一,邏輯和事實上根本站不住腳。頭戴餓了麼、身穿美團服、送著京東單,多平臺接臺已是騎手共同選擇。
02.
回顧外賣行業的發展史,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個市場從來都不孤獨,看似集中度高,實則很分散。很多人應該還記得當年血流成河的“百團大戰”:
2014年,美團外賣剛起步,餓了麼還是行業老大;
2016年,百度外賣橫空出世,一度佔據20%市場份額;
2018年,美團合併大眾點評,餓了麼被阿里收購,雙雄爭霸;
2020年,滴滴推出"滴滴外賣",試圖從狂熱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2023年,抖音強勢入局本地生活,外賣業務悄然擴張,被無數人看好;
2025年,京東正式殺入外賣行業,以社保為切入口在外賣市場掀起一陣腥風血雨;
2025年,阿里整合全集團核心資源狙擊外賣和閃購,實現日訂單8000萬單,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據說此次阿里的外賣反殺表面是蔣凡在推進,實際上是老馬親自操刀,目標就是2-3個月後逼平美團。
對比網際網路各大細分行業,沒有哪個賽道像本地生活有如此之高的競爭強度。即時通訊行業早就是騰訊一家獨大,線上打車幾乎被滴滴一統江湖,攜程牢牢佔據了線上旅遊行業的頭部地位,即便是競爭激烈的電商行業,也已是四分天下的格局,不會再有新玩家進場。只有外賣本地生活,每年都有新玩家進場奪食,而且很多是跨界而來的競爭對手。
所以,這個行業很難形成“寡頭效應”,美團的市場份額並沒有那麼突出,利潤規模更是遠遠落後。
外賣行業是“流量+補貼”的生意,而流量和補貼,恰恰是網際網路巨頭最擅長的玩法。
比如抖音,此前也是高調殺入本地生活,到店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外賣也是一片喝彩,只不過後來抖音評估外賣的ROI太低主動退出。因為位元組系賺錢的路子多了去了,沒必要在外賣上下功夫。
還有京東,其實很早就在佈局本地生活了,也嘗試過外賣業務,但一直戰略搖擺,後來東哥當了幾年甩手掌櫃,然後就一直陷於戰略搖擺中,失去了最好的時機。直到美團閃購持續增長,用美團買日用百貨和數碼3C的使用者越來越多,京東才回過味來。
而稱霸一時的餓了麼,在馬雲主張收購後,在整個阿里系更像個“後媽的孩子”,不太被重視,更享受不到整個集團的資源加持,甚至一度傳言要賣身抖音。而在老馬迴歸後,才重整山河,準備與美團決一高下。

你看,這些巨頭們過去不花力氣做外賣,不是對手不讓他們做,而是他們看不上或沒看準。而長期專注於本地生活的美團則心無旁騖,搭系統、推市場、培養消費習慣,幾乎把這個市場所有髒活累活以及看不到的雷全趟完了,才有了今天的半壁江山。
但這就意味著美團可以壟斷市場嗎?NO,前面已經說了,從政策、到系統、到運力,美團都無力做到。而京東和阿里強勢入局也證明,資源都是公開共享的,只要巨頭們願意,隨時可以砸錢搶市場。
既然本地生活競爭激烈,又賺不到大錢,那為什麼巨頭們都還要來插一腳?
就像前文說的,這是個“流量+補貼”的生意,阿里、京東這些巨頭們,看上了外賣的高頻流量,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現在阿里之所以願意花500億來搶市場,無外乎是看清了這個行業的特性,用電商賺來的錢補貼外賣,一手欺負京東,一手震懾美團,無所畏懼搶市場。
03.
外賣行業的競爭本是常態,使用者在哪個平臺下單,商家在哪做生意,騎手優先給哪個平臺送單,這些不是平臺說了算,而是市場說了算,大家會用腳投票。
無論外賣還是本地生活,核心都是平衡的藝術,讓商家和騎手賺到錢,讓使用者得到實惠,平臺的價值就體現出來了。這種平衡不是靠捆綁和霸權能實現的,需要做出很多讓渡和取捨。這也意味著,這個行業不會存在高額利潤。
浙江大學博士生導師、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袁哲認為:外賣、即時零售,以及整個本地生活領域,看似頭部平臺市場集中度較高,但行業特性決定了競爭壁壘並非不可突破。
新入局者和跨界競爭者的持續湧現,驗證了行業中潛在競爭長期存在。無論餐飲還是零售,行業主體是遍佈線下的實體商戶,供給高度分散,實體商戶可以依據自身發展所需切換平臺。
和商戶類似,使用者、騎手等參與方,也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平臺,使用者可以多方比價比質,騎手也可以透過眾包的形式,在多平臺靈活接單。相關各方都有自主選擇權。
袁哲的這番話,潛臺詞就是在外賣和本地生活領域,沒有哪個平臺可以獨霸天下,更沒有能力強迫商家或騎手“二選一”。2+N或3+N的局面,將是未來市場主流。
從團購到外賣、到共享單車到網約車,今天美團領先,明天阿里反撲,後天抖音偷襲,歷史一再證明,在反壟斷大旗下,誰也不可能“統一全國”。
市場上流傳著一句話,叫馬雲出手寸草不生。這意味著,美團真正的挑戰來了。
一個更可怕的事實是,隨著京東阿里殺入戰團,微信抖音會不會火中取粟?
不過,對於消費者而言,多平臺競爭在短期內給自己帶來了更多實惠,長期也有利於整個市場規模擴大。
在幾大平臺的補貼帶動下,中國即時零售的日均訂單總規模,已經從1億單提升至2億單,不僅提振了消費,還讓騎手、商家賺到了更多錢。
對此,就連新華社《經濟參考報》也專門撰文指出,此前行業普遍認為,以外賣為代表的即時零售行業已進入相對穩定期,形成了美團、餓了麼“雙平臺”的競爭格局,但近期的市場走向表明,該行業仍然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多元競爭格局將推動即時零售行業提質擴容,有效助推我國居民消費增長。
是時候重新認識外賣和本地生活的市場格局了。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