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作為美國銀行業“百年老店”的富國銀行首創了網上銀行業務,成為了第一輪網際網路浪潮下“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
回頭來看,無論是更早佈局的線上交易結算,還是後來率先接入蘋果支付站穩移動網際網路腳跟,都成為富國銀行在科技迭代下的順勢之舉,奠定了其作為北美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金融機構的基礎。
歷次資訊革命中,快速擁抱先進科技生產力,對於銀行業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下被行業寄予厚望的科技浪潮,莫過於以DeepSeek為代表的開源大模型影響。
2025年新春後,共有超20家銀行競相接入DeepSeek,將其應用在智慧客服、程式碼補全、投研投顧、智慧風控等多個領域,更有人將之視為金融科技躍遷的序幕。
然而在DeepSeek走紅的近一年前,有一家緊密關注前沿科技的國有大行,就已開始探索接入該模型,這正是有宇宙行之稱的中國工商銀行。
2024年上半年,工商銀行就已率先引入DeepSeek系列開源大模型,並於2025年初在同業中率先實現DeepSeek最新開源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並將其接入行內“工銀智湧”大模型矩陣體系,實現多場景規模化應用。
工行在年報中表示,“人工智慧+”的時代背景下,公司希望主動擁抱變革,緩解息差收窄環境下傳統增長動能的日漸式微。
如今,科技基因作為智慧化風控、數字化動能的基礎,已被刻入工行“五化”轉型(智慧化風控、現代化佈局、數字化動能、多元化結構、生態化基礎)的頂層設計;全方位滲入的科技因子,正在成為工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勢能。

宇宙行的科技陽謀
2024年,工行總資產規模較年初增長9.2%至48.82萬億元,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和加權平均權益回報率(ROE)分別為0.78%、9.88%;同期歸母淨利為3658.63億元、增長0.5%。
對於與經濟同脈同息的“宇宙行”而言,能在淨息差下探的大環境中取得0.5%的利潤正增長已是不易;事實上,工行之困本就不在於規模擴張,而在於如何找到穿越週期的“長期主義”抓手。
行長劉珺坦言,公司當下正在“闖出一條新路”,“五化”轉型已有部分成果轉化為經營資料,部分仍在“生根發芽”、形成未來的接續動能。
與“五化”轉型息息相關的科技,是工行當下發力的重點。
2024年,工行金融科技投入佔營業收入3.63%,金融科技人員佔全行員工的8.6%;科技資源富集地區已成立20多家分行科技金融中心、160家科技支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全年承擔工作量超4萬人/年,僅大模型的應用已賦能20多類業務、200餘個場景。
同期手機銀行推出10.0版本和原生鴻蒙版,移動端月活超2.6億戶;企業網銀和企業手機銀行客戶達1659萬戶,月均活躍客戶707萬戶,客戶規模和活躍度同業第一。
工行方面表示,去年利潤的穩健增長得益於傳統業務改善與新型業務拉昇,“特別是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用,帶動積聚更強新動能、催生更多增長點。”
資產擴張方面,數字金融助力下沉渠道提高了金融服務的便利性。
例如,建設普惠綜合業務管理平臺賦能基層運營,推出數字普惠貸款“製造e貸”“e擴快貸”“養殖e貸”“小額e貸”;打造科技金融數字化運營全流程服務體系,推進綜合服務平臺機構客戶拓戶。
2024年,工行普惠有貸戶較年初增長42%,涉農貸款較年初增長22%,縣域客戶增速高於全行平均水平;個人消費貸款、經營性貸款增幅為28.3%、24.6%,促進擴大內需。
助力信貸業務同時,科技領域本身也成為了資產配置重要方向之一。
2024年,工行強化“股貸債保”聯動,做好對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重點客群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餘額超3.1萬億元,對科技型企業一級市場股權投資餘額超700億元。

風控引導“量質新平衡”
銀行業的上行擴張期,行業內已頻頻強調“量、價、險”的有效平衡;隨著下行期的風險壓力增大,資產規模與質量間的平衡更被看重。
對於銀行業的最大航母工行來說,尤其如此。
2024年,工行資本充足率19.39%,處於同業領先;撥備覆蓋率214.91%,風險抵禦能力進一步增強;不良貸款率降至1.34%,資產質量亦保持穩定;同時在戰略層面也將風險防控擺在突出位置,持續提升風險治理效能。
這其中,同樣有科技投入的“一份功勞”。
工行在風控方面強調“主動防、智慧控、全面管”的路徑。其中“智慧控”指加快企業級智慧風控平臺建設,涵蓋風險檢視、風險計量、風險監測預警、風險決策功能,推動對各類風險的提前感知、精準識別、及時預警和高效處置。
例如,在信貸風控上執行“三道口、七彩池”體系,“入口關”最佳化授權管理,“閘口關”加強重點領域風險監控,“出口關”規範風險資產全流程經營管理。
網路安全上增強風險管理精準性、有效性,動態最佳化風險交易智慧化識別防控機制,保護客戶資金安全;提升反詐精準度和解控便捷性,主動攔截老年人大額代辦疑似風險交易,挽回損失超68.6億元。
從工行數字金融的搭建可以看出,科技從銀行的信貸到風控,仍有“指數級”的機遇等待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賦能”這一銀行業期待了十多年的口號,仍存在資源調配、業務協同等方面的“堵點”,而這也成為工行著眼解決的問題。

科技金融再上新臺階
副行長張守川強調,工行正加快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機制:
一是資源再加力,科技創新再貸款等專項政策工具累計投放金額保持領先,AIC股權投資在試點城市實現全覆蓋,對科技型企業一級市場的股權投資餘額超過700億元;
二是機制再提級,總行成立科技金融委員會,在同業中首家成立總行級科技金融中心,在全國設立25家區域性科技金融中心,2024年新設6家,基本覆蓋境內科創的“高地”;
三是創新再加速,設立800億元工銀科技創新基金,為科技型企業全週期創新引入更多的耐心資本,創新打造基信貸、基投貸、科股貸三類特色融資場景,推出近半年就落地專案超過200個。
2024年全年,工商銀行A股漲幅近五成,股價不斷刷新歷史紀錄,2025年已創下7.14元的歷史新高。
新一輪的技術革命下,科技化程度正在成為投資者對公司價值的判斷標準之一。
市場正在看到,科技基因正在成為“宇宙行”得以穿越週期寒冬的關鍵因素。未來,新的科技故事也有望幫助工行在資本市場上,驗證更多價值的兌現。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刊登平臺之觀點。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