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9日,雷軍釋出了一則長文。
在這則長文裡,雷軍站在小米創業15週年的節點,回憶了11年來自研晶片的研發歷程。而其中的一段表達,引起了人們的劇烈討論。
現在,我們終於交出了第一份答卷:小米玄戒O1,採用第二代3nm工藝製程,力爭躋身第一梯隊旗艦體驗。
之後,雷軍微博稱,小米玄戒O1,小米自主研發設計的3nm旗艦晶片,已開始大規模量產。央視新聞也公開認證,這是中國內地3nm晶片設計的一次突破,緊追國際先進水平。
是的。3nm晶片。這是什麼概念?
所謂的“幾奈米”,指的是晶片上電晶體柵極的最小線寬,是衡量晶片製造工藝先程序度的關鍵指標。數字越小,意味著單位面積內可以整合的電晶體越多,晶片的效能通常也越強,功耗則可能越低。從28nm、14nm、7nm,再到5nm、3nm。每一小步,都意味著物理極限、製造工藝、良品率、研發成本的巨大飛躍。如果簡單換算成一組你更有體感的數字,那就是,“研發投入超135億,團隊擴充超2500人”。
也因此,小米將成為繼蘋果、高通、聯發科後,全球第四家釋出自主研發設計3nm製程手機處理器晶片的企業。
雷軍的堅持,終於迎來了回報。
於是,很多人驚呼,太厲害了。3nm。上來就是王炸。但是,也有不少人擔心,小米這顆同樣頂尖的“玄戒”,會不會像華為那樣,遭到美國的制裁?目前,又為什麼還沒有遇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小米足夠幸運嗎?
嗯。好問題。沒人希望小米遭到所謂的制裁。但是,理解背後的邏輯,會幫助你理解今天這個複雜的世界格局。
所以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些粗淺的理解。拋磚引玉。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一個小小的概念。
小米造晶片,和我們印象中的晶片製造,是同一回事嗎?
其實,不完全是。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有三種主流模式。第一種,是像英特爾那樣的,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整合器件製造)模式。從設計、製造、封測,再到銷售,一手包辦;第二種,是像臺積電、中芯國際那樣的,Foundry(代工廠)模式。只負責製造,不負責設計;第三種,是高通那樣的,Fabless(無工廠設計公司)模式。只專注於晶片的設計和銷售。製造、封測等環節,就外包給代工廠。
那麼,小米的“玄戒”,是哪一種?是第三種。Fabless模式的產物。
這就意味著,小米投入的百億資金和數千人力,攻克的是晶片“設計”這一環。
當然,這本身就已經是極高難度的挑戰了。這需要電路設計、架構最佳化、演算法整合等等深厚的知識積累。聽著就已經讓人頭大了。
但是,想要把圖紙變成現實,還需要臺積電等代工廠的“製造”能力。就像頂尖建築設計師的藍圖,最終能否實現,也得看施工隊的水平。
所以,當我們在說,小米“造”出了3nm晶片的時候,更準確的表述其實是,小米“設計”出了一款基於3nm工藝的晶片,並交給了具備相應制造能力的夥伴(目前主要是臺積電)進行“生產”。
可是,我聽說,美國實施出口限制之後,臺積電為中國內地客戶生產晶片,有著諸多的麻煩。為什麼小米成了“例外”?
原因很多。但有這麼4個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最主要的。
1)實體清單。
什麼是實體清單?
我們在昨天的文章裡聊到過,簡單複習一下。這是一個由美國商務部BIS維護的黑名單。一旦某個“實體”被列入這個清單,就意味著,任何美國技術、產品、服務的供應,都將受到嚴格的限制,需要獲得BIS的許可。而對於清單上的大部分成員,BIS在審批許可證時,通常都會採取“推定拒絕”的政策。也就是說,原則上不批。
但是,小米目前並不在“實體清單”裡。
這是小米能從生產裝置和部分材料、軟體涉及美國技術的臺積電,獲得3nm代工服務的大前提。
2)國家安全。
我們昨天也聊到過。在“泛安全化”的視角下,“國家安全”的邊界,在美國的實踐中變成了一根很長很長的橡皮筋。大量所謂“可能用於軍事目的、威脅美國科技領先地位、涉及敏感基礎建設(比如5G通訊裝置)”的技術和產品,都可以被貼上“威脅國家安全”的標籤,受到最嚴格的審查。就比如,核心業務之一是電信裝置的華為。
而小米,雖然體量巨大,但主營業務是消費電子產品。
所以,在所謂的“國家安全”評估中,處在了低敏感度的位置。
3)管制規則。
美國的制裁,有著大量複雜的細則。又想精準打擊。又想避免誤傷自身產業鏈。就比如,針對先進製程晶片,美國設定了具體的“電晶體數量”門檻。也就是,禁止為中國代工超過特定數量電晶體的先進晶片。這個特定數量,目前是300億。
而根據報道,小米玄戒的電晶體數量,約為190億個。
4)消費電子。
目前,美國管制的焦點,主要集中在用於資料中心、AI訓練、超級計算等等,這些被認為和國家戰略競爭力更直接相關的,高效能計算領域的晶片。相比之下,智慧手機SoC雖然也追求高效能,但應用場景主要還是在消費端,因此獲得了一些喘息的空間。
所以,與其說小米成為了“例外”,不如說小米透過自身的產品定位、技術引數、非實體清單身份,暫時避開了兇狠的制裁。
這是精準舞蹈。而不是全面放水。
當然,這一切,也離不開小米自身的努力。
比如,在技術路徑上的選擇。
據稱,玄戒採用了ARM最新的公版CPU/GPU核心。這就避免了自研指令集和核心架構的高風險和長週期,也降低了敏感性。外掛聯發科或其他廠商成熟5G基帶的方案,也大大降低了研發難度,避開了基帶技術的敏感性。對電晶體數量的控制,也是關鍵一環。
比如,在合規層面的積極應對。
2021年,小米曾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方關聯企業”的投資黑名單。但是,小米迅速透過法律途徑,起訴美國政府,並最終成功迫使美方撤銷認定。這次勝訴,也為小米後續的全球業務,包括晶片合作,掃除了障礙。
再比如,低調的對外姿態。
在玄戒正式官宣之前,我們幾乎完全不瞭解研發程序。也許,這也是避免過度刺激外界的一種方式。
好了。現在,你應該已經理解“小米為什麼沒有遭到美國的制裁”了。簡單總結一下,這背後,是小米對規則的深刻理解,是自身對技術的選擇,是持續的投入,是積極的抗爭,是低調的姿態。
那麼,未來會怎樣?我們不得而知。希望雷軍和小米一切順利。因為這一路走來,真的挺不容易。
2014年,小米成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正式開啟“澎湃”晶片計劃,開始探索深水區。
2017年,小米釋出了首款自研SoC“澎湃S1”,採用了28nm工藝,並搭載在了小米5C手機上。這也讓小米成為了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全球第四家擁有自研手機晶片的手機廠商。然而,S1在效能、功耗、頻段支援上存在的短板,讓小米5C僅有幾十萬臺的銷量。澎湃S1,成了一筆昂貴的學費。
2018年到2019年,澎湃S2專案也經歷了挫折。小米,暫停了“大晶片”SoC的研發,轉身投入了“小晶片”。
2021年,雷軍拍板,重啟手機SoC自研。
之後,研發投入超135億,團隊擴充超2500人。而玄戒O1的正式亮相,就在明晚(5月22日)。
是的。哪有什麼“足夠幸運”。有的,只是試錯,失敗,再試,再失敗,再試。
當然,玄戒O1到底表現如何,高昂的研發成本能否收回,還得看市場的檢驗。
但是,11年來的堅持,終於還是迎來了光。
一道不一定耀眼,但一定照亮了前路的,光。
祝福。祝福雷軍。祝福小米。
祝你們,終能抵達心中的彼岸。
加油。

ps:
對了,我們用AI生成了一個“商業小播客”,解讀每日文章。讓你在上班路上,帶著耳機輕鬆聽完全文。
今天的播客在這裡,你覺得效果如何?歡迎在評論區給我們反饋。
此外,我還有一個商業社群“劉潤·進化島”。
每天,我都會在島上更新“日課”,分享一個像今天這樣的商業小收穫。不知不覺,已經寫了450多天了。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形式感興趣。歡迎你加入,和我們一起學習。
更多資訊,歡迎你點選下方圖片進行了解。加入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全款。
我在島上,等你。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劉潤 主筆 / 二蔓 編輯 / 歌平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605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