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是廣告——
摘 要

在美工作的女網友認為,回到家鄉才能放下防備、感受到久違的歸屬與放鬆。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
一名在紐約工作的中國華人近日在小紅書分享返鄉觀察,對比中美兩地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引發廣泛討論。她以自身經歷描述紐約職場的高度壓力與孤獨感,並以返國期間的三個「療愈瞬間」為例,反思生活本質與歸屬感的價值。
女網友「時代廣場的de兔子洞」表示,她在紐約擔任投行前臺期間,逐漸習慣凡事靠自己解決。看病需預約、醫療帳單高昂,工作節奏緊湊,一早睜眼便須回覆客戶訊息,生活被效率與獨立所主導。然而,長期處於孤獨與高壓環境,也讓她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社交圈。
此次返回上海度假,她指出有三個具體經歷讓她深受觸動。首先是在國內接受全身健康檢查時,醫療服務快速且收費低廉,相較於紐約僅有病情嚴重才敢前往急診的狀況,讓她直呼「差點落淚」。其次是飲食上的落差,她表示國內海鮮價格親民且新鮮度高,日常飲食豐富,而在紐約則常因忙碌只能匆匆應付冷藏三明治或雞胸肉,進一步強化了她對家的味道的懷念。
第三項感受則來自人際交流。她指出,返國後與成長背景相似的朋友聚會,能夠迅速取得共鳴,而在紐約,即使與白人同事相處融洽,但語言與文化差異仍造成理解隔閡。她坦言,過去在紐約每日專注於績效與市場變化,如同機械化「打工牛馬」,回國後才重新意識到自己也是一位普通女兒,能夠放下防備、感受到久違的歸屬與放鬆。
針對該篇貼文,網友留言踴躍,展現對中美生活差異的多元觀察與情感回饋。許多網友認同原文對醫療、飲食與人際互動的正面感受,認為國內在便利性與生活品質方面的確優於海外,尤其是物價親民、基礎設施完善、服務效率高等方面獲得肯定。
不過,也有部分網友指出國內公共環境仍有改善空間,尤其是「二手菸、隨地吐痰、插隊、廁所衛生」等問題仍常見,若能徹底整治,將進一步提升整體幸福感。此外,也有聲音認為回國旅居或探親時感受較佳,長期生活則仍需面對教育、就業與居住成本等現實考量。
———以下是廣告——–

來源:世界新聞網
宣告: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皇帝內經不僅僅是一部醫書,點選圖片檢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