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文|陳璐
1月25日,嚴曉陽和董禹兮迎來了他們的結婚一週年紀念日。當我問起,在這段年齡相差14年的姐弟戀裡,嚴曉陽有沒有哪一刻特別感受到“年齡差”的存在,她笑著回憶說,可能是每次吃飯時,董禹兮一臉認真地看起《巴啦啦小魔仙》或者《熊出沒》,自己才會有一種強烈的“代溝感”。然而,拋開年齡差異,這段姐弟戀所包含的情感和責任,才是他們關係的核心。

他們的相遇,源於一場偶然的直播邂逅。那時,嚴曉陽33歲,已是幼兒園園長,事業上小有成就,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生活安穩,但她渴望的是一份持久且親密的關係,希望將婚姻和孩子納入未來規劃。然而,事業上的成功並未帶來情感上的滿足,面對身邊的朋友們紛紛步入婚姻殿堂,她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伴侶該是什麼樣的。
於是那年8月,她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去工作,專心尋找合適的伴侶,並把這個目標定得相當明確——在年底前找到合適的物件。她活躍在抖音上,釋出跳舞、畫畫、做手工的影片,擁有6萬粉絲,雖然大部分網友似乎並不靠譜,但她也想著,也許能在這個平臺上接觸到“優質”的男生。
在一個普普通通的下午,因疫情防控,嚴曉陽被困在車裡。出於無聊,她隨手開起了直播。意外地,這場直播吸引了2萬多觀眾,她突發奇想:“不如現場徵婚?”直播間立刻湧入了大量私信,她沒猶豫,立馬給大家發了自己的微訊號,拉了個群,開始“甄選”目標。但直到11月15日,董禹兮才出現在了她的生活裡。
董禹兮那時還在上大學,19歲,性格內向,話不多。在加上嚴曉陽微信前,他悄然觀察了她半個月,才鼓起勇氣在抖音上給她發了第一條私信。嚴曉陽並未覺得這段網上的關係有什麼特別,直到看到董禹兮發來的全身照——一看,哎呀,這小夥子長得真不賴!高又瘦,簡直是“小奶狗”一枚。
然而,年齡差異始終在嚴曉陽心頭揮之不去。她並未把這段關係當作嚴肅的戀情,甚至在與董禹兮剛開始聊天時,還在與一位相親物件見面。那個相親物件是她的朋友介紹的,得知兩人見面後,董禹兮生氣了:“我睡覺了。”嚴曉陽一頭霧水,撥打電話過去,“我去學校找你!”董禹兮氣憤地回答:“我睡覺了。”她本無太大反應,心想不見就不見。可董禹兮卻寫了一大篇“小作文”,讓她深受觸動。於是,嚴曉陽決定再給彼此一個機會,見一面,看看能否再進一步。
嚴曉陽此前曾有過一段年齡相差6歲的姐弟戀,那段感情讓她學會了如何獨立處理生活中的瑣事——從修理燈泡到處理家務一應俱全,但最終,這段關係卻因前男友的出軌而結束。她起初選擇了原諒,覺得男人犯錯也許是“正常的”。直到後來,她才意識到這種“習以為常”實際上是對自己不負責任。透過反思,嚴曉陽逐漸清晰地意識到,健康的關係不應只是“我為你承擔一切”,而應是兩人共同承擔責任,共同進步。

董禹兮的出現,正好滿足了這一點。儘管兩家人最初對這段姐弟戀都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不迴避責任,而是透過和家裡積極溝通,主動承擔起他們之間聯絡的重擔。嚴曉陽的外婆和父母很快就表現出極大的包容和支援,尤其是她的外婆,80多歲了,在聽到董禹兮只有19歲時,不僅未顯露任何反感,反而豎起了大拇指,滿臉讚許。
董禹兮家人的態度,經歷了一番轉變,後來才全然接納。這一切源自董禹兮的堅持。嚴曉陽記得,董禹兮先給母親打了電話,主動提到敏感的話題,告訴她自己有個33歲的女朋友。電話那頭的媽媽語氣頓時轉變,從起初的欣喜到憂慮頓顯:“兒啊,你是不是遭騙了?這麼大年紀,是不是離了婚,有娃娃哦?”但最終,董禹兮堅持帶著嚴曉陽回家,當面與父母溝通,才換來了他們對這段關係的理解與支援。
後來,嚴曉陽把自己這段修成正果的姐弟戀故事發在網上,收到了不少反響,大家都關心年齡差距的問題。許多人向她求助,詢問如何經營姐弟戀,尤其是如何面對年齡差距問題。她發現,很多姐弟戀最終無法繼續下去,往往卡在這一點上。她記得一個經濟實力很強的北京女孩,擔心男友的父母不接受他們的關係;還有一個來自重慶的女孩,父母擔心男友年紀太小,無法照顧她。
她告訴那些姐妹:“如果他不能獨立面對家庭,承擔責任,那他連婚姻的第一關都過不了。”
嚴曉陽在與董禹兮相處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責任遠比年齡差異更為重要。她認為,任何關係的長久與否,不取決於時間或年齡的差距,而是兩個人是否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相互扶持、共同進退,尤其是在面對家庭、社會的壓力時,能夠堅定地站在一起。
與嚴曉陽追求以結婚為目的不同,Kiki的姐弟戀展現出一種更加輕鬆、自由的情感態度。她曾在一個“姐弟戀”的帖子下留言:“我找了個小21歲的。”這話一齣,評論區馬上被“牛啊姐妹”“好強啊”之類的反應刷屏。有人好奇問她,會不會考慮和這個小男友結婚。Kiki毫不猶豫地回答:“太可怕了,和弟弟結婚!”隨後她又補充道,“我已經有兩個娃了,沒法陪小男孩玩人生遊戲。”她的態度絕對果斷,不帶絲毫糾結。
Kiki是那種有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事業也做得風生水起。她知道自己吸引弟弟的資本在哪兒。她調皮地說:“有些弟弟以為自己年輕就能叫‘弟弟’,但真正的‘弟弟’得情緒穩定、形象好,還得稍微高一點。就像姐姐,不是年紀大了就叫‘姐姐’,也得有點錢、有顏值、有身材、有情緒價值,還得懂打扮,最好還有點有趣的靈魂。否則,你只能叫‘阿姨’。”
經歷過婚姻的波動與挑戰後,42歲的她並不渴望再一次走進婚姻的牢籠。最近她的幾段戀情都是和“00後”“小鮮肉”談的。她在戀愛中尋找的是一種不被責任與常規約束的自由。她的情感經歷就像是一場不需要遵守規則的遊戲,完全得由她自己掌控。
這種情感觀念的變革,在情感關係學者瓦萊麗·吉布森(Valerie Gibson)的早期研究中已有所體現。早在2001年,她的著作《熟女》中便指出,年齡差距超過10歲的姐弟戀中的女性,往往是自信、成熟且具有吸引力的,她們享受美妙的性愛,但不需要傳統的承諾、同居或孩子。吉布森創造了“美洲獅”(cougar)這一詞彙,用來形容這些精力充沛、事業有成的女性,認為她們大多有自己的事業,充滿活力、敏銳且有態度。

對於Kiki而言,姐弟戀並非一時的衝動,而是一種探索與生活方式的結合。儘管她從未專門尋找過年輕男友,但當面對同齡男性時,失望與不滿的情緒常常困擾她。2020年剛剛離婚時,一個鄰居曾熱心追求她。這個鄰居外形不錯,年齡相仿,但Kiki很快就發現他的談吐充滿炫耀,尤其是當他說“我給你買房,咱們生個孩子”時,Kiki當即感到無法接受。“我後來才發現他還沒離婚。”她苦笑道。
還有個比她大10歲的律師,外表正派,常常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樣,“他每天和我聊大道理,看起來很正直,但一見面就開始毛手毛腳”。與其忍受這些,Kiki選擇了與年輕男性交往,“我想,反正我也不想再結婚,那就找個能提供情感支援的年輕人,我不花他的錢,甚至願意在我能力範圍之內給他提供一些幫助,然後對我孩子好就行了”。
社交媒體為Kiki與年輕男性的互動提供了平臺,拓寬了她的情感選擇範圍。她並未刻意宣傳自己的姐弟戀,然而總有年輕的男孩主動私信她。“只要想認識,我一個月就能加50個。”她調侃道。根據Tinder的一項研究,年齡差距關係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單身人士的接受,尤其是女性,她們在尋找配偶時,年齡已不再是決定性因素。全球近一半的女性Tinder會員表示,過去一個月內曾與年輕男性成功配對。

然而,與年輕男性交往並非沒有挑戰。Kiki注意到,主動尋求“姐姐”角色的男孩,往往存在某些心理需求。她將這些男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來自離異家庭,缺乏母愛,尋求一個既像女友又像母親的戀人;另一類則是想透過姐弟戀走捷徑,覺得姐姐有錢、有事業、有資源,可以為他們提供更快捷的生活路徑。”
Kiki的第一次姐弟戀發生在38歲時,她與一個武漢男孩相識。當時男孩20歲,身高一米八七。兩人透過網路聊天了幾個月後,男孩決定來長沙住一段時間。最初,男孩表現不錯,情緒穩定,家庭條件也不錯,但很快,Kiki就發現,男孩沉迷於遊戲的行為讓她難以忍受。她意味深長地發了條朋友圈,表達了這段戀愛像沒談一樣。男孩誤以為她宣佈了分手,立刻收拾東西連夜打車回了武漢。途中,他一邊哭一邊打電話問她:“怎麼對我這麼不好?”Kiki覺得這是孩子氣的反應,沒打算去追他,“他還不成熟,整天打遊戲,我受不了”。
儘管這段關係沒有持續,但Kiki從中明白了自己的情感需求:與成熟複雜的男人相比,年輕男孩的簡單和直接更適合她。之後,她沒有急於投入新感情,直到2023年春節公司年會那晚,她遇到了另一個20歲的男孩。這個男孩不僅在聚會上會替她擋酒,細心照顧她,還關心她的孩子,甚至不辭辛勞地帶孩子去醫院。Kiki覺得他不像20歲,反而顯得很成熟,於是同意了讓他同住,並幫助照顧孩子。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男孩暴躁的脾氣逐漸暴露,情緒失控成為兩人關係中的巨大障礙。每當發生爭執,男孩的反應都極端且不成熟,甚至在鬧分手時做出了自殘的舉動。Kiki感覺壓力很大,尤其是孩子們也受到了影響。之後男孩與她的客戶間的調情也讓她徹底失望,決定分手。
分手後,男孩並沒有放棄,試圖挽回,但Kiki已經不再給他機會。這段維持了快兩年的感情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情感立場:姐弟戀的魅力,在於沒有傳統婚姻的束縛,可以自由選擇關係的深度與寬度。她回憶起與前夫的離婚,覺得38歲時,他依舊沒有成熟。“男人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經歷生活、事業、感情的反覆洗禮。”而現在跟弟弟只談戀愛,不開心就可以分手,不用花時間等他改進或者成長。
雖然嚴曉陽與Kiki的愛情故事有著截然不同的起點與表現,但她們都在某種程度上面對著一個相似的命題——年齡。對她們來說,年齡並非阻礙愛情的因素,反而是一面鏡子,映射出她們對愛情中不同需求的探索。

在嚴曉陽與董禹兮的關係裡,年齡差距並未成為主導因素。相反,隨著時間的流逝,嚴曉陽愈發意識到,自己渴望的是一種無關年齡、無關角色期待的真摯情感。作為一位大齡女性,她曾一度面臨來自社會對生育的期待,及親友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曾讓她感到窒息。
她記得有一次家庭聚會中,婆婆說:“真羨慕別人家有孫子。”這句話無疑觸動了她的敏感神經。她怒不可遏地反擊:“要生你自己生三胎!”她的憤怒,不僅僅是針對婆婆,更是一種對於無形壓迫的反抗——特別是在她尚未準備好承擔母親角色的情況下,外界卻急切地催促她進入一個非自願的社會角色。
幸運的是,董禹兮的出現為她提供了支援與理解。當婆婆又一次提到孩子的話題時,董禹兮冷靜而又直白地回答:“你要是那麼想帶娃娃,去抱養或收養一個,看我們是幹啥子呀?”他從不對嚴曉陽施加壓力,而是默默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將所有的收入上交,細心照料她和家中的貓狗,讓她感受到家庭生活的輕鬆與自由。漸漸地,她開始意識到,這個年輕的男孩,不僅會是她的好伴侶,未來也會是孩子的好父親。
相比之下,Kiki的愛情故事似乎揭示了另一種方式對年齡的回應。年輕時,她也曾幻想和丈夫一同成長、共同承擔生活的責任。然而,在她與前夫的那段長達12年的婚姻當中,她卻越來越感到孤獨。這段婚姻,乍看之下,簡直像是某種理想化的典範:前夫家庭優渥,性格簡單,生活講究,“不打牌、不抽菸喝酒,唯一的愛好是收集手辦”。
但Kiki至今也忘不了那個瞬間:當她懷孕去美國生產時,丈夫因母親的勸告,選擇放棄來陪伴她。“他說,母親覺得請假可能影響升職。”Kiki在一個陌生的地方面對即將來臨的孩子,而丈夫卻連陪伴的勇氣都沒有。這並不是唯一的一次失望。婚禮當天,同事們對前夫的惡作劇惹怒了公公,他選擇躲在樓上不敢出來,留下Kiki獨自一人面對了三個小時的指責與怒火。
更糟糕的是,Kiki的前夫總是將家庭責任視作“理所當然”,沉浸在自己的興趣裡,過著獨自一人的“小世界”,連孩子都很少照顧。而Kiki呢,隨著事業的發展,越加獨立和強大,這種獨立卻讓她與丈夫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深。直到有一天,她的生意遇到困難,想用婚房抵押貸款,卻因前夫母親的反對而被拒絕。那一刻,她終於徹底明白:“我什麼都無法依賴他。甚至生孩子,也是我一個人面對的。”她在電話那頭冷靜地說出這句話時,似乎一切都釋然了。“你認識他第一天,他就是這樣的人。”公公曾如此提醒她。但Kiki清楚地知道:“他沒變,是我變了。”
在這段婚姻中的種種失望,最終讓Kiki發現,其實自己不再需要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理想婚姻”,她已經不再需要物質上的支援,生育問題也早已不再困擾她。她所渴望的,實際上是更為簡單和純粹的愛情——是一雙在外面緊握的手,是在需要時的一點陪伴。

這段婚姻的失敗,讓她在重新審視愛情時,選擇了更加貼近自己需求的方式——不再與年長的男人共享未來,而是傾向於那些年輕且充滿活力的男孩。她甚至發現,25歲以上的男人,常常處於一種過渡期,既失去了少年時的純真,又缺乏足夠的成熟。相較而言,20歲左右的男孩更符合她對愛的想象——雖然直率、衝動,但至少真誠。
這與嚴曉陽的看法不謀而合。她覺得,或許因為弟弟們恰恰處在那個最崇尚愛情的年紀,“他們更容易帶來戀愛的感覺”。曾經,嚴曉陽也接觸過一些同齡人或稍大的男生,但她發現,“真的很難在他們身上再看到那種真誠和渴望了”。
她記得與董禹兮剛在一起時,他會送她一些簡單的禮物,比如水晶球、小貓掛件。雖然這些禮物看似幼稚,但卻充滿真心。董禹兮也似乎意識到這些禮物有些孩子氣,於是悄悄偷拍她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想給她買更合適的禮物。結果,他發現那套護膚品七八百一套,他買不起。後來有一次視訊通話時,她看到董禹兮的宿舍裡其他人都在打遊戲,而他卻一個人躺在床上為她織圍巾。
嚴曉陽與董禹兮之間的互動,充滿了愛情中的輕鬆與歡樂。有時嚴曉陽無聊了,會拿起電話裝作呼叫:“請問是尾號5979的乘客嗎?”董禹兮完全不掃興,馬上答道:“是。”然後就開始一場無厘頭的對話。睡前,他們還學《花園寶寶》的對話,互道“晚安唔西迪西”,“晚安瑪卡巴卡”。面對婚姻裡難免的小摩擦,兩人還制定了兩條規則:第一,不管因為什麼吵架,必須在12點前和好,絕不讓矛盾過夜;第二,如果吵得太厲害,就用暗語“巴啦啦小魔仙”來緩解氣氛,必須停下來,不吵了。嚴曉陽說,結婚後,她才明白什麼叫雙向奔赴的愛情。
在姐弟戀中,年齡差距固然存在,但它不再是束縛愛情發展的障礙。儘管現代社會普遍期待女性選擇年長、事業有成的男性,但推動這些女性選擇姐弟戀的,是對真摯愛情的渴望,是對彼此情感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契合。這種轉變也反映出現代女性在情感上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她們不僅希望在伴侶關係中獲得更多的理解、支援與自由,還渴望能夠在平等和尊重的關係中成長,而不必侷限於傳統的婚姻角色。
如今,嚴曉陽沒有急於迴歸職場,決定生孩子後,備孕成了她當下的首要任務,而Kiki則選擇暫時休養生息,專注於事業,期待著從疫情後的低谷中重新崛起。儘管她們的人生選擇各有不同,卻都在體現各自的優先考量。這些選擇最終引領她們走向了不同的愛情模式。正如Kiki所言,姐弟戀的流行或許正是時代的產物——“時代變了,女性也變了”。
(文中嚴曉陽、董禹兮、Kiki為化名)

排版: 布雷克 / 稽核:雅婷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實習生、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