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公眾號:安瀟(ID: sukiandsula)
英國聖誕節前,我家九歲妹妹Sula被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症”。
去年一年,從妹妹的疑似症狀,到申請診斷,再到最終確診,我的思緒和精力幾乎都圍繞著這件事。整個家庭的狀態也隨著她的情緒不斷起伏。
阿斯伯格綜合症(Asperger Syndrome)屬於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一種。
首先需要說明,”阿斯伯格Asperger"這一詞彙在英國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功能自閉症 High Functioning Autism”。這一型別的自閉症沒有認知或智商的障礙,但在其他方面有自閉症症狀。
然而,阿斯伯格群體並不喜歡”高功能”這一標籤,它給人一種生活影響不大的錯覺,可許多人依然面臨巨大挑戰,需要外界的理解、支援與幫助。
在本文中,我使用“阿斯伯格娃”、“自閉症娃”或“ASD娃”,都是指代這一群體的兒童。
對我家來說,這一年無疑是艱難的。我心中有很多話想說,早已萌生寫這篇文章的想法,但一直未曾下筆。我不想在確診前過度討論,也因為這是妹妹的隱私,必須得到她的同意才能公開。
確診後,妹妹很放得開,甚至主動向每個人宣佈這一訊息。她並不介意全世界知道這個事實,反而覺得可以省去每次都要解釋自己行為的麻煩,輕鬆了許多。她甚至為自己是“自閉症兒童”感到有點小驕傲。
寫下妹妹的確診,我心裡也很坦然。我並不認為這是一個負面標籤,更不覺得它代表某種缺陷。它只是意味著妹妹的大腦以不同於常人的方式感知世界。
然而,阿斯伯格確實給她以及我們全家帶來了許多困難,日常生活中最讓我們感到掙扎的,是妹妹的情緒問題,這幾乎主導了全家的狀態。
寫這篇很長的文章,我想整理自己的思緒,給自己勇氣,去幫助妹妹更好地管理情緒,健康成長,適應外部世界。我也希望這篇文字能夠為那些家中有自閉症娃的父母們帶去一些溫暖和鼓勵。

高需求寶寶
由於我的認知侷限,很多年我都沒有意識到妹妹可能是阿斯伯格兒童,我僅覺得她是一個極度高需求的寶寶。
直到去年初,幾位讀者看了我描述妹妹的文章後提醒我,妹妹可能有阿斯伯格傾向。於是我開始大量閱讀相關資料,逐漸意識到她的許多行為特徵與阿斯伯格兒童的症狀非常吻合。
我從她嬰兒時期起,便寫了許多關於她高需求的文章。回想她小時候的特殊反應和行為,現在才意識到,許多ASD特徵其實早在她幼年時就顯現出來了。
她極度依賴我。從出生到一歲半,她必須母乳餵養,並且要抱著奶睡。她入睡困難,每晚至少要哄兩個小時才能入睡,常常會半夜醒來。即使現在,9歲的她依然入睡困難,我每晚仍然會在她床邊陪伴數小時。
她學說話很晚,直到兩歲才開始說出簡短的句子。現在,她依然不擅長與人溝通,非常安靜。除非是和最親近的家人或朋友,與其他人互動時,她幾乎不會進行深入對話,通常只是簡短回答問題。
從小她就異常害羞,不願與陌生人接觸,也不願參加興趣班。三歲時,去最熟悉的朋友家參加生日聚會,她坐在我腿上好幾個小時才敢與其他孩子玩。上芭蕾課時,她坐在我腿上旁觀了一整年,直到第二年才鼓起勇氣正式加入課程。

她極度粘爸爸媽媽,害怕陌生環境,尤其是那些需要與成人互動的場所。三歲時參加私立學校面試,她是唯一一個哭不停的孩子。儘管如此,老師們仍然看出了她的潛力並錄取了她。四歲入學的第一天,她仍是唯一一個哭著被老師抱進教室的孩子。
她的感官異常敏感。一歲時,她只願意穿一雙鞋子,即使這雙鞋子已經小得腳趾被卡住,她也不肯換掉。現在她依舊如此,她對鞋襪和衣服的材質有著極高的敏感度,一旦不舒服就無法忍受,喜歡的鞋子和衣服她會穿到爛為止。無數次,她因為襪子不合適而哭著無法出門,至今她只肯穿某個品牌的襪子,我乾脆買了好多雙。
她對疼痛的敏感度也異常高。輕微的傷口,她會堅持不換創可貼,貼上好幾周也不願摘掉。五歲時,她摔了一跤,雖然醫院的掃描結果顯示她並無嚴重受傷,只有一些擦傷而已,但她卻堅持兩個月都不肯走路。甚至在我們去法國度假時,她也一直坐在童車裡,一步不肯邁出。
她對冷熱的感知也非常獨特。她不喜歡游泳課,無法忍受從水中出來後皮膚的寒冷感。甚至洗澡對她來說也是一種折磨,即使浴室溫暖,水溫夠熱,她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從水中出來。即使現在,她有時也會因洗澡而崩潰大哭。
她在許多方面的發展相對較慢:說話遲,走路晚,極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也特別害羞。然而,在智力發展上,她並沒有問題,甚至在許多方面超越了同齡孩子。
她很早就學會了認字,四歲時能讀章節書,五歲時已經讀完了《牛津樹》系列、RAZ系列的1000本繪本,六歲時獨立讀完《哈利·波特》。她在家裡不太學習,但在學校表現優異,是全班成績最好的。尤其是上個學年,連老師都對她在Incas劍橋學術測試中取得的英語和數學的高分感到驚訝。
正因為她認知發展沒有問題,再加上我對阿斯伯格瞭解不深,我從未懷疑過她有自閉症。

然而,妹妹最大的障礙是情緒崩潰。這也是我們全家最為困擾的地方。
自她一兩歲起,情緒崩潰便時常發生。她幾乎每天都會經歷無數次的哭鬧。我們曾以為這只是高需求寶寶的個性,隨著年齡增長會有所改善,但她並沒有如我們所願好轉。直到八九歲,她仍然時常情緒失控,甚至可能哭一個小時。當她情緒失控時,她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無法進行理性溝通,任何話都聽不進去。
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崩潰
情緒崩潰是自閉症兒童對無法承受的情境的強烈反應,他們對環境中的刺激或壓力感到無法忍受,最終導致情緒上的失控。
曾經,我們以為她只是在任性發脾氣,不懂事不聽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才意識到,自閉症兒童的情緒崩潰與普通的發脾氣有著本質的不同。當情緒崩潰時,他們會感到完全被壓垮,那是一種連他們自己也無法掌控的情緒狀態。
去年,這種情緒崩潰的頻率更加頻繁了。
有時她會高高興興地出門,一整天都在開心地笑著,然而一回到家,情緒卻會突然崩潰,無法安撫。
她崩潰的時候,會躺在地上哭鬧不止,有時會踢桌子、踢床,讓全家人都不得安寧。糟糕時,可能會哭泣一個小時。
她心情不好時也會封閉自己,完全不與人互動,即使我們用食物、玩具、書籍各種哄,她也絕不回應。
她越來越不願出門,拒絕去上興趣班。
我曾寫過,妹妹曾經很喜歡去週末的音樂學院,在那裡交了許多朋友。但突然有一天,她不願再去,怎麼勸也勸不動。一開始,我感到十分失落,但在意識到她可能有阿斯伯格症狀後,我很快接受了。孩子的情緒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於是,我和音樂學院進行了坦誠溝通,讓妹妹退出了課程。
我們支援她自己選擇新的興趣。她選擇了馬術課,但上了一學期後,她也不願再去了,逐漸地,她對所有的興趣班都失去了興趣,出門變得越來越困難。
我們通常會在週末全家一起去公園散步、去餐廳用餐。有時,我們其他三個人都已準備好,站在門口等待,她卻躲進臥室,無論怎麼勸說都不願意出門,連這些簡單的休閒活動也不想參與。結果,我們只能待在家裡熬過一天。
我讀到,自閉症兒童,往往容易因為感官刺激超負荷而情緒崩潰。一天中,過多的聲音、光線、人群、接人待物、忙碌的任務都會讓他們感到疲憊、難以承受。
阿斯伯格女孩,往往擅長偽裝自己,她們能忍受並假裝適應。過去幾年,妹妹參加興趣班時,通常表現得很配合和順利,儘管回到家時會發脾氣。但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她開始不願再剋制自己,逐漸表現出拒絕出門的情緒。
在意識到她的ASD傾向後,我們決定取消她所有的興趣班。音樂學院、唱歌、口才表達,甚至她學習了五年的鋼琴課程,都暫停了。我不再糾結,我只希望她的生活簡單、零壓力,調整好情緒再說。

ASD娃家長的心路歷程
去年這一年,作為家長,我和娃爹老R的壓力異常大。每當妹妹情緒崩潰,我心裡會感到極度難受,恨不得和她一起哭。特別是當我們意識到她可能是自閉症兒童時,未來的擔憂更加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我們迫切希望儘快確診,以便能得到專業的幫助,但英國全民醫療體系NHS的診斷過程需要很長的等待時間。學校的心理老師非常關心,幫助我們多次催促NHS。我們等了好幾個月,耐心逐漸耗盡。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們轉向私人診所,儘管費用昂貴,卻仍然需要排隊幾個月。
去年9月新學期,年級增加了新班,學校環境變得更擁擠。而妹妹最好的朋友是唯一一個轉學離開的學生。妹妹因此很難過,開始厭學。每天早上,我們都要花費大量精力鼓勵她去上學。有幾次,她堅決不肯去,這讓我陷入了她要在家上學的恐懼。
那時,我心中佈滿陰雲,既為她的狀態感到焦慮,又因為自己的工作受到影響而不安。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花大量精力全力陪伴她、安撫她。
最初,當孩子困難時,我也容易情緒低落,心裡感到沉重無比。但漸漸地,身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鼓勵我,給我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例如,有位愛爾蘭朋友給我講述了他媽媽的故事。小時候,他和妹妹感染了一種奇特的病毒,被迫在家上學。媽媽經歷了最初的掙扎,但最終變得平靜而堅強,幫助孩子們度過了難關。她的原則是:不去擔憂明天,只專注把今天過好。
這個故事深深鼓舞了我,我意識到,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我足夠堅強,才能照顧好家人。我告訴自己,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在孩子崩潰時,我不能被她的情緒所左右,我必須心如止水,才能更好地幫助她。
為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我變得異常自律。每天早起、健身、冥想、寫日記,一日不落,以確保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這種方法非常有效,過去一年,我的心態更加穩定了。
事實上,我和娃爹老R都變得更堅強了。曾經,老R對於家庭的各種規矩要求嚴格,妹妹不聽話時,他容易急躁,尤其是當妹妹情緒崩潰時,他幾乎無法忍受。然而,在瞭解了她的阿斯伯格症傾向後,他的心態發生了巨大轉變。現在,他明白妹妹在崩潰時,往往是感官超負荷,情緒無法處理,他對孩子的理解與同情心大大增強。他變得無比耐心,即使孩子哭鬧,他也能保持冷靜。
而我們兩個人的平靜,對妹妹的情緒產生了很大的積極影響。當她看到爸爸媽媽依舊平靜時,她的情緒會更快恢復。
我們不斷摸索各種方法來讓她學習情緒管理。比如,當妹妹情緒波動時,爸爸會給她一杯牛奶,蓋上她最喜歡的毯子,或者為她讀一本她小時候最喜歡的書。而姐姐則會抱起荷蘭豬,給她安慰。
我每天安排與妹妹半小時的“Sula媽媽時間”,一起聊天、畫畫、寫字。我發現,對於有自閉症傾向的孩子,語言溝通比較困難,但視覺溝通有效得多。那些她平時說不出來的想法,我們透過在紙上畫畫、列清單、評分等方式來表達,妹妹的交流願望因此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視覺溝通法”:畫冰山、畫情緒曲線、畫時間表等等。妹妹似乎特別喜歡分析自己,透過這樣的方式,她對自己的瞭解逐漸加深。
阿斯伯格症的孩子通常對作息非常敏感,害怕變化。我們每天都會把計劃好的事情和活動寫下來,讓她對當天的安排有所預期,減少突如其來的焦慮。
耐心的陪伴與平靜的面對,非常有效。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衝突逐漸減少,我們變得更像好朋友了。
這個時期,雖然我和老R依然為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但已經沉靜了許多,篤定地迎接挑戰。

ASD娃如何接納自己
在等待診斷的過程中,我心裡最糾結的一件事,就是如何幫助孩子接受自己是自閉症譜系兒童。她本身就非常敏感,我不希望她感到自己揹負了一個負面標籤,有心理壓力。
我找到了一本獲獎童書《A Different Sort of Normal》(《另一種常態》),這本書是一個阿斯伯格症成人女孩寫她自己童年經歷的故事,書中配有插圖,詳細科普了許多關於高功能自閉症(即阿斯伯格症)的知識。
這本書給了我們極大的安慰。妹妹特別喜歡這本書,她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與作者的相似之處,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書中的資訊溫暖而積極:自閉症群體面臨許多挑戰,但他們也擁有獨特的、值得驕傲的優點。它幫助妹妹理解到,ASD只是大腦運作方式的不同,它並不是一種缺陷,而且,世界上有很多成功且富有創造力的人,都來自自閉症譜系。
其中有一頁,作者描述了阿斯伯格女孩的一些典型特徵:害羞、喜歡動物、愛讀書、容易焦慮、感官敏感、不擅長眼神接觸、興趣狹窄、腦海中反覆排練對話、不喜歡變化、需要固定作息等。那一頁,妹妹看了很久,忽然對我說:“媽媽,我覺得這很像我。”
她請求我每天睡前給她讀這本書,我們反覆讀了三週。有一天,我帶她和姐姐去蹦床,她一邊蹦跳,一邊露出燦爛的笑容朝我喊:“Mummy, I think I’m autistic!” (媽媽,我覺得我是自閉症娃!)
那一刻,我幾乎流淚,深深感動又無比欣慰。至少,妹妹能夠坦然接受這個身份,甚至會為自己的與眾不同感到驕傲。
我想,對她而言,瞭解到自己是自閉症譜系的一員,實際上是一種巨大的安慰。因為她終於有了一個能夠解釋自己情緒和行為的體系,明白了自己的特殊之處,也有了群體歸屬感。

最有支援力的學校
在妹妹較為焦慮和厭學的時期,我真正意識到,孩子們所在的學校,是如此給力,學校的理解與支援讓我深感觸動。正是因為這裡充滿了愛,我決定姐妹倆在中學階段也繼續留在這裡。
學校的心理老師和班主任得知我們的困難後,幾乎每天都會與我們聯絡,盡力提供支援。他們與我們共同探討可能導致妹妹在學校出現感官超負荷、引發焦慮的因素,並竭盡所能地幫助她減輕困擾。甚至在許多規則上,老師們也為她網開一面,提供了特別的照顧。
例如:
學校知道早晨的時間對於我們比較掙扎,心理老師特意安慰我們,若姐妹倆遲到,不會被記錄,以減輕我們的壓力;
妹妹對同桌男生講話而感到煩躁,擔心自己課堂作業做不完,班主任特意安排她與好朋友坐在一起,並允許她戴上耳罩;
她害怕游泳課,學校特別向游泳老師交代,不要求她潛水或跳水。
學校還請來了校外的專業心理醫生,加上校內心理老師、班主任以及我們家長,召開了八人會議,共同為妹妹制定了應對方案。
讓我極為感動的是,心理老師為了與妹妹建立更親密的信任關係,特別安排了一個課間小任務:每天讓妹妹花10分鐘到她的辦公室整理學習用具。妹妹為這項特殊任務感到非常自豪,情緒放鬆時,也會和老師聊起一些自己的事情,她因此喜歡上了心理老師。聖誕節前,妹妹驕傲地成為了老師裝飾聖誕樹的專屬助手。這些關懷讓她更有動力去上學,心情也變得輕鬆了許多。
學校同樣關注妹妹的自閉症診斷,積極為我們提供專業資訊和建議,甚至特別為我們家長提供了一對一的心理輔導與支援。
這些細緻入微的照顧幫助妹妹緩解了在學校的焦慮,她每天在學校都很開心,情緒評分也常常達到8/10,這讓我倍感欣慰。我和老R的壓力,也因為學校的支援而緩解了很多。

天下最好的姐姐
最為可貴的人是姐姐Suki。她真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姐姐,擁有無與倫比的同理心與愛心,耐心甚至超出了我們作為父母的標準。
當我們懷疑妹妹可能患有阿斯伯格症時,我和姐姐首先討論了這一可能性。Suki展現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她非常心疼妹妹,並主動閱讀關於自閉症的文章,努力去了解妹妹的內心世界。她知道妹妹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於是更加寬容有耐心。
她也明白,我們對她的要求會與妹妹有所不同。妹妹的興趣班都取消了,放學後可以回家休息,而姐姐卻依然需要忙於學習、練習鋼琴、學習圓號、口才表達等。
這一年,本應是姐姐準備中學考試的關鍵時刻,可我卻告訴她,由於要照顧妹妹,我實在沒有精力去盯她的學習,但依然對她抱有較高的期待。她信心滿滿地說:“完全沒問題”,她積極地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不讓爸媽操心。
在這種情況下,我完全放手讓她去闖,而她也非常努力,最終憑藉自己的準備獲得了學校中學部的學術獎學金!我們都為她感到無比驕傲。
妹妹極度依賴姐姐,在家時總是要求姐姐陪她玩,否則情緒就容易失控。有時,我也為姐姐感到為難,因為她幾乎沒有多少時間留給自己,想做的事情常常被妹妹打斷。
但姐姐從不抱怨,始終充滿耐心,成了小家長。每當妹妹情緒失控,姐姐便會拿出妹妹最喜歡的玩偶,陪她進行角色扮演,想盡辦法逗她開心。
當全家需要外出,妹妹拒絕時,爸爸媽媽哄不好,姐姐便主動上陣,幫妹妹穿衣整理,輕聲與她溝通,直到妹妹願意一同出門。如果沒有姐姐的幫助,我們有時真會陷入混亂,無法應對。
我們也會為姐姐騰出時間,專門照顧她的情緒。我每週六帶她去音樂學院,路上我們一對一地聊心事。我們始終關注她的需求,不斷與她溝通,讓她知道,儘管妹妹佔用了我們很多精力,但姐姐的感受同樣極為重要。我們希望她在獨立的同時,絕不委屈自己。
姐姐就像天使一樣,是天生的樂天派。她每天的情緒評分幾乎都是9/10,10/10,很少有不高興的時刻。我們忙碌時,她自得其樂,做自己喜歡的手工。當我們需要她時,她會立刻放下手頭的事情來幫忙。每當我們一對一陪伴,她也能敞開心扉,聊很多心裡話。
我真的是太幸運了,能有這麼一個樂觀、獨立、充滿同理心和愛心的女兒。而妹妹能有這樣一位姐姐,真的非常幸福。

確診後重新上路
終於到了十一月的診斷時間。正如我們所預料,妹妹不喜歡陌生環境,完全不肯去私人診所。幸運的是,心理醫生非常有經驗,她巧妙地偽裝成老朋友,來家裡與我們全家進行了長達幾小時的交流。那天,妹妹心情很好,和醫生互動了許多。
最終,基於心理醫生的報告,以及來自家長和老師的綜合意見,我們得到了妹妹被確診為高功能自閉症(ASD)也就是阿斯伯格症的訊息。醫生指出,從妹妹的眼神交流、說話方式、以及她的重複性興趣和行為中,已經能看到比較明顯的ASD特徵。
說實話,儘管我和老R會為孩子的未來感到擔憂,但得知確診後,我們也感到一絲釋然。曾經有讀者評論說,不認同給孩子確診或貼標籤,但對我們而言,確診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帶來了心理解脫,因為我們終於得到了一個解釋體系,知道如何理解她、如何對待她。
更重要的是,確診後,妹妹將在各個方面得到學校和社會的專業支援與幫助。
例如:
心理醫生將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和心理輔導;
學校也更加重視,心理老師立即通知了所有教師和職員,讓他們更加關心妹妹,給予她更多照顧,並對她的某些規定有所放寬,不會嚴格要求。學校還計劃與校外心理醫生持續舉行會議,為妹妹制定特殊需求的學習計劃,進行跟蹤支援。
在社會上,我們也能夠使用“特殊需要群體”的服務。例如,去蹦床和游泳時,我會帶孩子去專門的SEND(特殊需要)專場,那裡燈光昏暗、音樂柔和、水溫暖和、人少安靜,這樣的環境讓妹妹感到更舒適。
各種溫暖支援接踵而至。學校的一位老師主動聯絡了我們,告訴我們她的兒子在4歲時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症,如今已20歲,事業有成,生活得很好,她願意與我們分享她的育兒經驗。我非常感激,很期待和她會面。

確診後,我們全家都感到可以重新出發了,能夠更有方向地幫助妹妹。
那天,學校心理老師還推薦我參加了一個ASD娃家長的互助課程。我遇到了兩位媽媽,她們的孩子有著更嚴重的自閉症問題,其中一個孩子六歲才開始說話。令我感動的是,這兩位媽媽笑容滿面、充滿信心,展現出極大的樂觀和積極。
她們告訴我,雖然這段旅程艱難,但也極為燦爛,她們都變成了更堅強、更出色的媽媽。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會帶來全家的喜悅。與自閉症孩子一起成長,不僅充滿挑戰,也充滿治癒力,全家因此收穫了無盡的愛。
看著她們陽光燦爛的笑臉,我幾乎流淚。這些媽媽給了我無盡的鼓勵和希望,驅散了我內心的顧慮與擔憂,讓我相信我也能像她們一樣堅強。
她們還告訴我:每個自閉症寶寶都有獨特的能力,擁有某些常人無法比擬的天賦。
想到我家的妹妹,我深深認同這一點。儘管她少言寡語、經常情緒崩潰,但只要她真正想做的事情,往往能做得出奇地好。比如:
她第一次上臺唱歌就獲得了學校冠軍;
第一次參加戲劇演出,就成了閃耀的主演,在舞臺上自信滿滿;
她寫的短篇奇幻小說竟有七千字,流暢生動,引人入勝;
她熱愛讀書,閱讀速度極快,記憶力也很好,常常能觀察到我們忽略的細節;
儘管感官敏感,她有時展現出極大的膽量,在冬季嘉年華挑戰最刺激的遊樂專案。
雖然她不喜歡社交場合、不愛與陌生人互動,但是她奇妙地很受歡迎,同學們都喜歡和她相處,經常邀請她去家裡玩,幾個好朋友與她相處得特別好,從來沒吵過架。
我告訴自己,要對她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們不需要強推她做任何事情,生活的重點是幫助她學會自我接納、情緒管理。只要她能夠找到讓自己平靜的方法,擁有時間與空間去發現自己的真正興趣,我們相信她一定能做得很出色。
2025年已經到來,我們的狀態仍然忽上忽下。妹妹情緒崩潰時有發生,也仍然有入睡困難,我們每晚都要在她床邊陪伴數小時。然而,全家人已經更能適應這些情況,並且對未來充滿了堅定的信念。
如同那位愛爾蘭媽媽所說:專注於把每一天過好,平靜、積極、樂觀,耐心地陪伴,便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援。

最後
在最後,我還想說,作為ASD孩子的家長,我們本身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已經足夠艱難,我絕不希望聽到那些將孩子自閉症歸咎於父母養育方式的說法。某些育兒大V曾表示,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孩子自閉症的發病率,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讓我深感厭惡。
凡是將責任歸咎於父母的評論,我會一律刪除。作為自閉症孩子的家長,我們已經盡了全力,傾注了所有的心血,絕不需要再浪費精力去應對那些毫無根據的批評。
2025年,我要讓自己更加快樂、更加強大,把更多的能量帶給家人。對我來說,家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永遠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浮雲。我充滿信心地面對一切挑戰,堅信一切都會變得越來越好。
非常幸運有你們的陪伴,能把這些心聲與你們分享,令我很安慰。
衷心祝願你們一切都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