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幸不幸福,看這件事就知道,八九不離十


直播預告
點選下方預約按鈕,觀看直播↓
作者|meiyayibu
來源|meiya

現在想象一下,你在一家網紅餐廳排隊候餐,已經等了40多分鐘了,但是前面的隊伍依然很長,你跑去問餐廳的服務人員,還有多久才會叫到你,他們告訴你,預計至少還要等一個小時才輪到你就餐,但是也說不準,也可能會更快。 
這時,你會怎麼辦呢?
是選擇繼續等下去,還是選擇換一個餐廳吃飯?
這是我曾經遇到的難題,我當時糾結了一會,最後決定不排隊,在附近換了一家人少的餐廳吃飯,但是因為在就餐高峰期,第二個餐廳也排隊了,只是等的時間比較短,10分鐘左右,但我很為自己的選擇歡喜,因為我的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
我的來訪者中有一部分人正因遇到類似的選擇難題來諮詢,他們糾結的點有幾個:
1、繼續排隊下去,但是時間等得太久了,他們會不開心,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
2、選擇放棄,換餐廳,不排隊,他們又覺得前面已經等了40多分鐘了,此刻離開,前功盡棄。
3、換了餐廳就餐,他們也會後悔,他們會覺得前面那家網紅餐廳一定更好吃,自己要是能堅持排隊,一定會吃到更美味的食物。
大家發現沒有,就是無論做何選擇,他們都會對自己的選擇不滿意,否定自己的選擇,都會感到不開心。
關鍵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他們看不到自己做選擇時所“得到”的那個部分,只看到自己做選擇時“失去”的那個部分。
任何一個選擇,就像一元硬幣的兩面,你選擇了花,就失去了數字,你選擇了數字,就失去了花。
這就是選擇中永恆不變的定律,選擇是一種得到,也是一種失去,每一個選擇中,隱含著“是”,也隱含著“否”。
我們現在具體說說,選擇繼續排隊或者放棄排隊,這兩個選擇,失去和得到的分別是什麼?
選擇繼續排隊,你失去了2個小時,但你吃到了美食,獲得了一次網紅餐廳就餐的體驗。
選擇放棄排隊,換一家新餐廳,你浪費了前期投入排隊的40分鐘,但你節省了更多的時間,更早吃到了美食,不用餓肚子。
其實,這兩個選擇本身沒有對錯,最重要的是你看重什麼,你想要什麼
只是,我們很多人要麼搞不清楚自己想要的,要麼搞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但是沒法將自己的實際行動和目標匹配,達成一致,沒法堅定自己的目標。
比如,有一個人他想要更早吃上食物,但是他捨不得自己已經排了40分鐘隊伍的“沉沒成本”,於是繼續排下去,在痛苦排隊中糾結怎麼自己還沒有吃上飯。
什麼叫“沉沒成本”?這是經濟學上的一個概念,簡單的說,“沉沒成本”就是那些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支出,如已經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等都屬於沉沒成本。
我們很多人的人生都被過度在意“沉沒成本”而拖垮了。
我在諮詢中,遇到很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有個男生,大學的專業是父母幫忙選的——公共管理,他自己很不喜歡,他決定考研改變自己的專業,可他做了一個荒謬的決策,如果跨專業考研,考研難度大,他可能考不上,又想到要放棄自己大學四年所學的專業,他就很捨不得,於是他繼續考了自己不喜歡的“公共管理”的研究生。
研究生畢業後,他在家鄉的縣城當了公務員,也算專業對口。可是做了一兩年公務員,他發現自己真的非常不喜歡“公共管理”這個專業,也不喜歡當公務員,內心很痛苦。想要換行業,換工作, 但是一想到自己之前的投入如此巨大,加上年紀也大了,最後,他認命了,決定放棄改變職業的嘗試和選擇,但是內心依然很痛苦。
再比如,有個女生,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男生,和這個男生談了三年戀愛,發現對方越來越多的缺點,自己越來越不喜歡對方,對對方已經沒有多少感情了。
但是一想到分手,她就覺得前面自己的投入和付出浪費了。她因為糾結要不要分手,又花了一年多時間。這段戀愛,她談得越久,越難分手。因為每一次想分手,她都會想“那我之前的那麼多付出不是白白浪費了嗎?”
隨著年紀漸長,父母開始催婚,最後,她在萬般糾結之下,選擇了與這個並不是自己真愛的男人結婚。
這兩個人都因為不想做選擇時,失去自己過去所投入的“沉沒成本”,而選擇了一個不喜歡的工作,不喜歡的人,有過類似經歷的人一定會知道,做了這類選擇的人,時間過得越久,越後悔,生活越不幸福,最終人生被“沉沒成本”徹底拖垮。
其實,這是我們很多人的命運,因為放棄一段關係,放棄所學的專業,放棄現有的職業,拋下過去,從零開始,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很多人得過且過,隨波逐流,沒法過上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這也是為什麼只有少有人才能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怎麼樣才能不被“沉沒成本”拖垮人生呢?
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有這樣兩種思維方式?
第一種思維方式:看到你做選擇時,所得到的,而不是所失去的。
就像前面說的,任何一個選擇都有利有弊,做選擇時聚焦於利,聚焦於你得到,看看那些得到的是不是你想要的,這樣就更有利於你做出選擇,不被“沉沒成本”拖垮人生。
我在同丈夫大衛結婚前的一兩年都在糾結一個問題:要不要結婚?不是我不喜歡他,而是我一想到結婚將失去我人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自由——擇偶自由,我就恐婚,為此,我還和我的個人體驗師討論過很多次恐婚的議題。
如果我和這個男人結婚,相當於,我就放棄了選擇其他男人的機會,所謂的“為了一棵樹,放棄了整片森林”。這是喪失了“機會成本”,這也是一個經濟學的名詞,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比如你選擇了和某一個男人結婚,你失去的機會成本就是,和其他男人中你覺得最好的那一個結婚的機會。儘管這個機會可能很虛幻,並不真實存在,但是你依然會覺得自己彷彿失去整片森林中最美好的那棵大樹。 
我最後是怎麼做出結婚的選擇的呢?
我不再去想“機會成本”,而是專注於自己得到的。
我明白,沒有一個選擇是完美的,不管做何選擇,我總會失去一些東西,既然會失去,那失去的東西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得到的,是我想要的,是現有選擇中我覺得最適合自己的,我得到了,就是最好的。
我想如果你也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關注自己所擁有的,相信自己的選擇是當下最好的選擇,你就不會被“沉沒成本”“機會成本”拖垮自己的人生幸福。
第二種思維方式:拋開經濟學的成本論,把人生當成一種體驗的集合,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重視自己人生中萬般鮮活的滋味。
這是我特別想講的一點。在諮詢中,我遇到太多人,他們把自己的人生全部都當成實用主義的功能,任何選擇都講究實用、利益、有什麼用。
他們大多過得不開心。從某一個層面講,他們就是活得太算計了,活得不把自己當成一個鮮活的人來看待。
有位女性來訪者,讓我印象深刻,她和丈夫無性無愛的婚姻長達10年,丈夫只把家當成旅館,兩個人也早已沒有話說,她內心很痛苦,她說,“當我發現自己的頭髮開始變白,皺紋越長越多,我就越發憎恨我的丈夫,因為在我最美好的年華里,沒有性,也沒有愛。”
儘管如此,她卻始終糾結,不願意做出離婚的選擇。
因為曾經她和丈夫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一窮二白。如今,丈夫有了一千萬的資產,如果離婚了,她只能分到五百萬,不離婚,她就有一千萬。一想到離婚後,她會失去五百萬,那五百萬會屬於其他女人,她就不甘心。
她只有45歲,按照現在平均壽命80歲來算,她還有35年的人生,但在錢和自己未來人生的幸福這兩個選項之間,她選擇了錢。並不是說她的選擇不對,從實用主義角度看,500萬,很多人幾輩子都賺不來這麼多錢。但我依然為她感到遺憾。
她有工作有錢,離開不幸福的婚姻,本可以重新出發,活出自己下半輩子的肆意人生,但她卻用這500萬賣斷了自己下半生的人生幸福。
還有很多人也是如此,想換一個自己喜歡的行業,從頭開始,一想到換一個行業,剛開始的收入會很低,未來要是經濟沒有保障怎麼辦?於是,他們在自己不喜歡的工作上耗了一年又一年。
我還見過一個人,3年前,她跑來告訴我,她喜歡音樂,想做音樂相關的工作,我鼓勵她去試著學習和音樂相關的知識,比如開始學習某一個樂器,試著報一個音樂理論學習的課程,經常錄一些自己唱的歌上傳到網路,試著寫一寫歌詞,或者在網上認識做音樂相關工作的人……
3年後,她又來做諮詢,依然告訴我,她工作不開心,覺得搞音樂才是自己喜歡的事,我問她,她是否曾經嘗試去做一些與音樂相關的學習或者事情。
她告訴我,沒有,因為她總覺得“音樂不能養活自己”,“搞音樂會很窮”,“我害怕我只是在浪費時間,浪費錢”。
如果她能一邊做著目前的工作,一邊堅持嘗試去做自己喜歡的音樂。三年時間,足以讓自己的興趣慢慢變為一個更專業的愛好,甚至變為職業。可是她並沒有。
這個真的不是個案,很多人跑來告訴我的一些話都含有這樣的論調:
“我想寫作,但是我覺得沒法靠寫作養活自己,於是我就不去寫了。”
“我喜歡畫畫,但是很多人告訴我畫畫沒有前途,於是我就沒有繼續畫下去”。
“我喜歡唱歌,但是總覺得唱歌沒法成為真正的職業,既然不會成功,何必浪費時間呢。”
……
他們都被實用主義的功能性人生觀、價值觀給害了,必須要有百分百確定的回報,必須要實用,必須要有實實在在的價值體現,必須保證成功,才會去做選擇,才會去努力投入。
他們太擔心付出沒有回報,太計較“沉沒成本”了,於是,不敢付出,不敢投入,不敢行動。於是也沒法享受到付出、行動和投入的過程中自己獲得的美好體驗。
最後,也只是過上最普通,最實用的人生。
蘭迪·鮑許教授有一個“牆”的概念,他說:每一個困難都是擋在你面前的一堵高牆。但牆之所以存在,不是為了阻攔你的,而是為了激勵你的。牆的存在,是想要檢驗你到底有多麼想要牆背後的那些東西,是為了阻攔那些沒有那麼渴望的人的。
也許,他們只是沒有那麼熱愛自己口中所說的喜歡之物,也許他們只是沒有那麼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他們才會計較成本,用一把尺子衡量自己的投入與得到比。
其實,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我們不那麼算計“沉沒成本”,把人生的每一次嘗試和選擇都當成一種體驗,體驗人生那萬般鮮活的滋味,那寫作的時候,寫作本身就是回報,唱歌的時候,唱歌本身就是回報,跳舞的時候,跳舞本身就是回報……
少一點計較得失,多一點活在當下,我們是不是更容易滿足和快樂?
而且我也相信,當一個人重視自己內心的體驗,願意花了很多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去太多計較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他最終一定能夠成功。
因為付出就有回報,這就是世間的規律。
因為成功,來源於我們與所在領域的存在和真相建立深度的連線。
當我們願意花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核算成本時,我們就與自身,與熱愛,與世界連線了,也與存在,活著本身連線了,這樣又如何能不成功呢?
25年新刊《理化生開播啦》火熱訂閱中!
點選下面小程式,即可入手
《理化生開播啦》互動性很強的內容設計,如玩遊戲來搞懂某個發明製造研究的詳細過程、還有透過實驗、問答、闖關遊戲等來參與一個科學任務。積累知識之外,還很好玩有趣!
學習絕不是枯燥的單向灌輸,而是充滿趣味與驚喜的互動之旅。只有讓孩子們動起來,知識才能真正 “活” 起來,變得實用且深刻。
雜誌精心設計了各種實驗操作環節。比如,在學習物體的慣性知識時,會提供簡單易得的材料:玻璃杯、紙、硬幣。孩子們可以親手進行簡單的實驗操作。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能直觀地理解物體的慣性原理,還能感受到慣性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妙用。比如在交通領域,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突然剎車時,車上的人會因為慣性繼續向前運動,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需要系安全帶,以防止因慣性帶來的傷害……
雜誌還透過頭腦風暴的輕科普形式,用腦洞大開的創意任務點亮理化生知識。3名理化生主播每期都要完成一個新奇有趣的任務,如製造機械噴火龍、多功能頭盔,用海水熄滅太陽等。
要如何實現這些有趣的想法呢?三名主播親身示範,從物理、化學、生物三方面給出答案!讓小讀者們在實踐互動中深化所學的知識原理。
點選下面小程式,即可入手
(廣告)
作者介紹
meiya,暢銷書作者,心理諮詢師,8年心理諮詢經驗,個案累計超過4000小時,已出版《慢慢來,一切都來得及》《認識你真好》等書,個人微信公眾號:meiya(ID :OneStepU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