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這幫眾人眼中有點“不靠譜”40+浪姐,竟然……都有某種微妙的文藝感?

浪姐辦到第六季,新鮮感不再,疲態漸顯,人們紛紛懷念第一季。
不過也還是挺厲害,在人們以為中年女明星已經被打撈一空的時候,這一屆還是找到了亮點,推出了六季以來最高齡的姐姐:62歲的葉童,59歲的鄧萃雯……
▲ 港女是真能打,葉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紅起,拿過二屆金像獎,憑演技封后,事業版圖橫跨電影、電視以及時尚行業,如今又進軍內地綜藝界,可謂不錯過每一個時代風口,關於她的故事,我們之前曾經寫過
▲ 59歲的鄧萃雯是TVB一代傳奇港星,同樣成名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關於她的故事,我們之前也寫過
年長的姐姐如果沒有唱跳基礎,加上體力因素,在浪姐舞臺其實不佔優勢,但觀眾總是對她們多一份寬容和喜愛,只要她們精神抖擻積極投入,唱唱歌聊聊天就很愛看。
反而是那批年齡在四十往上、五十左右的女明星,如王珞丹、江一燕、陳德容、倪虹潔……這個舞臺對她們而言是更大的挑戰。
▲ 王珞丹今年41歲。曾是四小花旦之一,但在大眾視野裡消失很久了。
▲ 倪虹潔今年47歲,常演風情嬌嗲不靠譜的媽媽。
▲ 清純夢幻想,曾經是一代最美的瓊瑤女郎陳德容,今年51歲了。
說德高望重她們還有點夠不上,但青春活潑也已經是過去式,她們不上不下,不紅不隱,與日新月異的時代脫節會被罵,墨守成規打安全牌會被罵,過於爭強好勝會被罵,姿態太好看了還是會被罵……
她們的狀態各不相同,甚至可以稱得上缺點不一,但是有趣的是,她們身上罕見的存留著某些共同的個性,很自我,很理想化,但又很倔強的東西……某種微妙的“文藝感”。
是什麼形成了她們這種微妙的共通之處,是什麼造就了這些,這後面又有著什麼樣的時代密碼,今天讓我們來分析看看。
王珞丹:又文藝又“瘋”的女孩子
王珞丹在本期浪姐初登場,與曹穎見面寒暄幾句,就上了熱搜。
曹穎控制不住體內的娛樂主持人之魂,要問王珞丹一個問題。她先把自己的類似經歷丟擲來做引子“經常有人把我喊成瞿穎,有點尷尬”,再來一句“問個問題你別生氣”當墊子。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讓她說下去,脾氣好的可能還會條件反射回一句“不生氣”,然後後悔得咬自己舌頭,誰知王珞丹不按常理出牌,回答:別問了,知道會生氣就別問了。曹穎呆住。
▲ 王珞丹很聰明,馬上知道對方要問什麼,她啪的一聲把門關死,到底沒讓曹穎把問題問出口。
這種事如果發生在更早的年代,大家會罵王珞丹沒禮貌、不上道,但現在天下苦愛打探的熱心人久矣,紛紛羨慕和讚賞她果斷乾脆的即時反應。
曹穎想問的是什麼問題?
熟悉上古八卦的人都知道,她大概想問的是:有沒有人認錯你和白百何?這個問題的殺傷力,當年看熱鬧的人已經走遠,但當事人肯定沒法忘記,因為此事,她莫名地陷入漩渦之中,傷得不輕。
王珞丹,曾經一代文藝女神。
2011年,她27歲,本來已經站上事業的巔峰。
她的演藝之路相當順利:內蒙古赤峰長大,北京電影學院畢業;22歲演了趙寶剛的《奮鬥》,提名了金鷹獎最佳女演員;25歲她被評為四小花旦之一,她演的趙寶剛的另一部劇《我的青春誰做主》播出,又是大爆。
26歲她成為那一屆金鷹女神,還得了白玉蘭獎最具號召力女演員,那年她的作品特別多,文藝的有孟京輝話劇《琥珀》,熱度高的有劇版《山楂樹之戀》《杜拉拉昇職記》等。
▲ 《奮鬥》裡的米萊是王珞丹給很多人留下的初印象。
▲ 當年四小花旦人選是百萬民眾參與,近百名娛樂記者聯合票選決定的。
▲ 2010年,第八屆金鷹電視藝術節,王珞丹是金鷹女神。她是第三位金鷹女神,第一位是2006年,劉亦菲因《神鵰俠侶》當選,第二位是2008年,李小璐因《奮鬥》當選,關於金鷹女神的故事,我們之前曾寫過
她不知道危險悄悄靠近,而且是一樁非常莫名的危險。
2011年,因為一部《失戀33天》,同樣是小眼睛,走清新可愛小妞型戲路的女演員白百何橫空出世。
這部小成本電影是導演滕華濤的輕鬆之作,用兩個年輕人,一個是白百何,一個是文章,投資成本不到900萬,斬獲票房3.5億,是年度票房冠軍。
小刀鋸大樹的,近乎奇蹟,直到2021年《愛情神話》推出,還有人提起《失戀33天》,說兩者都是以小博大都是小妞電影。
▲ 王小賤給黃小仙頭上扣個盆剪頭髮這一幕,看過電影的人都不會忘記。
▲ 男閨蜜王小賤由文章扮演,這也是他履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實白百何與王珞丹同齡,是城中另外一所演藝名校,中戲畢業,但她22歲結婚24歲生子,原本走的是幸福主婦路線,偶爾出來拍拍戲,玩一下,誰也沒想到她會在27歲事業爆發。
除了白衣飄飄的文藝感,白百何身上還有一種罕見的輕鬆感,這讓她非常有觀眾緣,角色演繹往往親切自然,拿到過華表獎和百花獎最佳女主,當然這份事業運中斷於2017年,這是後話。
王珞丹與白百何年齡相同,長相也有點相似,又都有點北方大妞的灑脫不羈,雖然一個主攻電視劇,一個主要在電影方向,但人們還是粗暴地把二人並舉,認為她們是小妞角色賽道的競品。
▲ 連導演趙寶剛也說,白百何對王珞丹是一個威脅。
女明星之間充滿競爭,有時甚至完全不由自己決定。
不停被問“有沒有人說你們相像”,故意挑動情緒和對立,再用顯微鏡從她們的表情和話語中尋找罅隙,白百何說的是:沒有哪個導演跟我說過我跟誰長得像。王珞丹比較沉不住氣,她說:我覺得她比較尷尬,因為不是說我像她。
▲ 如果論演藝圈資歷,確實是王珞丹更加資深一點。
▲ 王珞丹說話不算謹慎,2010年上《天下女人》採訪,講述一次對徐靜蕾“出言不遜”。那次相熟的記者問她:影版杜拉拉和劇版杜拉拉有什麼不同?她回答:年齡有區別。可這是公眾場合,第二天這句話就上了熱搜,王珞丹託韓寒替她向徐靜蕾道歉。
▲ 那些年韓寒也是流量之王,他的緋聞女友名單很長,徐靜蕾和王珞丹都在其中。徐靜蕾是因為曾在部落格中隔空互相表達好感和支援,王珞丹則是因為合作過《後會無期》(2014),對於這段緋聞,王珞丹說太扯了。
2015年還有一個流言,說《奮鬥》裡王珞丹角色原本屬意白百何,而《失戀33天》白百何角色原本屬意王珞丹,據考證兩人都沒有準確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流言比事實有趣,因此人們信流言。
更糟糕的是,《失戀33天》導演滕華濤親自下場,憤怒“闢謠”,說《失戀33天》從未找過王珞丹。
▲ 這是滕導微博。
不得不說,這一行為令王珞丹相當尷尬。王珞丹發了長文《一個女演員的自我修理》自辯,說沒說過這話,沒借此炒作過,欣賞滕導這件事中體現的仗義。說起白百何,她表示“我們不是非此即彼的敵人,而是可以各自精彩的奮鬥同仁”,最後她說這是她最後一次回應這起比較和炒作事件。
這篇長文整體心平氣和不想惹事,但估計也沒什麼人看。
等到2017年4月,白百何被卓偉拍到涉嫌婚內出軌,雖然很快澄清已離婚兩年,但白百何的事業還是一落千丈。在這件毫無關係的事中,王珞丹依然被網友調侃。
▲  那天,網上流傳著王珞丹朋友圈的截圖,她發了一句“春天來了”。人們不由分說把這與白百何事件聯絡起來。
▲ 卓偉轉發戲謔。
很長時間裡,王珞丹備受指指點點,她的聲音被嘲故作嬌柔,她的外表被嘲女版葛優,她隨便發個什麼微博都會被誤讀……
▲  比如2022年,王珞丹發過這樣一條微博,本意是自嘲,但是人們的理解方向,是她想翻紅而不可得,好可笑。
後來王珞丹決然離開自己熟悉和擅長的小妞路線,轉而去做其他方向探索,大概有迴避與白百何對比的原因,但是更大原因還是她自己的個性:她是個典型的文藝女青年。
浪姐舞臺上,王珞丹一出場就是白襯衫,吉他,架子鼓,鋼琴……像一座八十年代文藝女青年懷舊博物館。
這還真不是人設,她從小學鋼琴,14歲學架子鼓,還會滑板、衝浪,愛樂高愛旅行……愛好極其豐富,一個人就能玩得不亦樂乎,覺得時間不夠用。
當時她被拍到帶著滑板、揹著手風琴、帶著吉他,人們普遍反應是嘲笑,認為她“裝”,她發滑滑板微博都會被官方交警賬號轉發說這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
▲ 唱歌不錯,2017年在《跨界歌王》跟朴樹合唱《清白之年》出過圈。當年她北影藝考,唱搖滾,唱《無地自容》,同學說這個女孩真有個性
文藝青年身上是有些標籤的:由著性子來,隨性,任性,不切實際,精神潔癖,每一條都不導向世俗的成功或幸福。
王珞丹的幸運在於,她原生家庭幸福,很年輕就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2009年她和姐姐一起上《魯豫有約》,講了她25年的順遂人生故事。
她有話直說,比如從小媽媽給選的衣服,姐姐性格柔順,哪怕不喜歡也說好看,所以她的新衣服特別多,但王珞丹會直接說不喜歡,結果就是她沒有那麼多新衣服,只能穿姐姐的舊衣服。
還比如當年趙寶剛找她演《奮鬥》,給她的是另一個角色,但她看完劇本說只想演米萊,否則就不演了。與趙寶剛合作是多好的機會,她那時也並不真的有議價權,但她沒想那麼多,幸好趙寶剛權衡後給了她這個機會。
▲  姐姐從小學舞蹈,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姐妹倆感情非常好。
▲ 一家人很親密,王珞丹後來在採訪中說,她的朋友都會帶給爸媽認識,她沒有什麼事不能跟父母講。
▲ 王珞丹拒絕了趙寶剛導演一開始給她的角色。
當人的年紀還小、人生還順利的時候,她的個性是一味有趣的點綴,不無聊,有驚喜,但在年紀漸長、人生沒那麼順利的時候,文藝青年個性會帶她走上一條更為艱難的路。
從她內心,她應該是不屑於跟任何人比較的,她做決策也不太考慮外部環境和條件怎樣,而是自己想要什麼。
演過的角色,她不想再演。沒有喜歡的角色,她就不演。別人貼上的標籤,她要撕下來,代價是幾年時間的空白也行。比起成功,她更想維持的自己心裡的快樂和對演戲的熱情。罵她矯情的人一定不在少數。
不但事業上這樣,在感情上也是。
2024年王珞丹帶媽媽上綜藝《是女兒也是媽媽》,作為明星的母親,王媽媽謝紅武的催婚力度與很多中國媽媽一樣兇猛。對此,王珞丹在浪姐裡面輕描淡寫對祝緒丹說:催是家長的職業行為,但是否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 媽媽在節目中當眾許願。王媽媽有很傳統一面,有時會無視女兒對於獨立和界限感的需求,比如王珞丹吐槽她拿自己的包用,她大咧咧說:連你都是我的。
▲ 王珞丹過去最接近於公開的一段緋聞,是跟作家張嘉佳。2014年2015年,兩個人被拍到多次同行,張嘉佳誇王珞丹是一個又文藝又有點“瘋”的女孩,《金星秀》上,金星突然提到張嘉佳,王珞丹頓時笑開了,戲謔一位嘉賓沒讀過張嘉佳的書,沒文化。最後她沒有承認也沒有否認,說不回應,只有走進婚姻才會回應。
▲ 兩人的友情保持至今,2022年綜藝節目《遇見友情人》裡,張嘉佳給王珞丹寫過一封感人的信,說已經認識3103天,說她是“閃閃發光的明星,歷史遺留的少女,工作上的巨人,生活中的傻子,表演的佼佼者,蹭飯的藝術家”。
▲多說一句, 張嘉佳也是知名的暢銷書作家,2013年他在微博上發表的33篇睡前小故事轉發超200萬次,超過4億人閱讀,同年一月,這些故事結整合為《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總銷量超過400萬冊,獲得巨大成功,他隨即進軍影視行業,可惜2015年《擺渡人》上映爭議不斷,票房不佳,此後張嘉佳突然消失了六七年,最近迴歸綜藝時張嘉佳才告訴人們那幾年自己得了嚴重的焦慮症,驚恐症和憂鬱症,最高峰一天要吃三十顆藥。
近些年,影視圈低迷,演員謀生艱難,不斷出現在綜藝節目上的王珞丹顯然入世了很多,穩重了很多,謹慎了很多。
但底子沒怎麼變,她還像很多年前一樣,還在穿白襯衣,還在打架子鼓,還喜歡搖滾,還在努力創造出新的東西。
黑塞說:那些不適應這個世界的人,其實快要找到自我了。
▲ 出現在浪姐的舞臺上的王珞丹,仍然氣質清新,也不見老,而且當年怯生生的氣質變為沉穩,考慮周到,情緒價值給足,還有很多創意,是非常熱門的隊長人選。
▲  目前為止她團隊的舞臺都是高分,團隊全開麥排練效果不弱於正式表演修音後,評委和現場的姐姐都被感動。
倪虹潔:在生活的縫隙里長出天真
倪虹潔在娛樂圈一直是一個很奇怪的存在,你說她不紅吧,她是有代表角色的,你說她紅吧,她又並不大熱。
有次記者問倪虹潔,你演過這麼多角色,哪個最像你?倪虹潔說:祝無雙。
在《武林外傳》裡,這個角色有點悲情,是一個哪哪都好、時時刻刻想討好但卻不被愛的女孩。
▲ 《武林外傳》中,愛總是流向不缺愛的小郭。
祝無雙“血裡有風,註定漂泊”,倪虹潔起點是寄人籬下。
她是知青的後代,生於江蘇常熟,六個月大就被父母送到上海姑姑家,跟爺爺奶奶姑姑姑父大伯一大家人一起生活,養成了謹慎、敏感、善於體察他人情緒的個性,後來她才知道那叫討好型人格。
長大後很多年,她嫻熟於表演那種因討好而生的“人來瘋”,這種分裂感讓人覺得她有點不真實。
實際又是內向的,回憶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倪虹潔說最喜歡一個人去弄堂裡快拆遷的斷壁殘垣,看斑駁的牆,看被主人遺留下來的獎狀和布娃娃,想象它們的故事。
▲ 2024年《可凡傾聽》,她說起小時候,很乖,很懂事,餐桌上知道自己該吃多少菜。
▲ 倪虹潔的浪姐初舞臺是滬語歌《阿婆說》,說送給去年去世的奶奶,歌詞都是老人安慰小朋友的話。
倪虹潔沒覺得自己好看,她又黑又瘦,總穿大人衣服,高中有男生喜歡她,她詫異:我長成這樣怎麼會有人喜歡?
她沒想過走上演藝之路,一切都來自於機緣巧合。
高二時在廣告裡演群眾演員是為了掙錢,被髮掘出來拍了朵而膠囊廣告是機緣巧合,掙了兩千塊,她挺開心。
但這並沒有改變她的生活,她高中畢業後在一家賓館做公關銷售,再過一年,自考上了同濟大學,經濟資訊管理專業。還是沒選演藝相關專業,那是更有餘裕的人的選擇,倪虹潔知道的路都相當傳統和安全。
▲ 朵而膠囊廣告。倪虹潔是高中女生,卻被拍出濃濃的熟女味道,她說好像看到十幾年後的自己。幾年後婷美廣告大火,倪虹潔陷入流言,其中一項是說她是變性人,朵而廣告中她繫著絲巾,一定是為了遮住喉結。當年總有這種荒誕不經又言之鑿鑿的傳聞,劉亦菲也被傳過變性人。
1999年,讀大學的倪虹潔又拍了一支廣告,這支廣告讓她紅遍中國,黑紅的紅,因為那是一支內衣廣告,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這支內衣廣告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滾動播放,引起轟動。
如果回到1999年,倪虹潔大概不會接這個廣告。其實她在拍的時候就傻眼了,她以為是拍保健衣廣告,剛試衣的時候也不是這樣的,但款式不斷調整,到正式開拍變成了內衣……合同已經簽了,在大家各種勸說下她勉強拍完。
▲ 那個年代所有人都看過這個廣告,聽過廣告詞。
倪虹潔在家奶奶都不讓穿吊帶衫,現在卻拍了內衣廣告,認為她有傷風化者有之,有下流聯想者有之,她感到無比羞恥。
父母家人的反應使她的羞恥加倍,他們絕口不提,每當電視播放這支廣告,大家表現出默默承受羞恥的狀態。對於心性敏感的倪虹潔來說,這件事是巨大的災難,很多年她都不願提及。
也是在1999年,倪虹潔結婚了。
那時她才21歲,結婚是因為沒地方住了,家裡也不贊同未婚同居,那就結婚吧。
因為那支備受爭議的內衣廣告,倪虹潔也被看見了,踏入演藝圈。2006年《武林外傳》祝無雙是她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說像世外桃源一樣拍了一年,大家相處很好,也不會軋戲,因為都不紅

▲ 祝無雙的口頭禪是“放著我來”。
劇集播出,所有演員大火,倪虹潔算是其中比較不火的,一方面是祝無雙角色不討巧,另一方面是倪虹潔跑去雲南束河開起客棧,說穿著布鞋站在溼漉漉青石板上的感覺有多美好,直到兩年後賠完錢,生活把她從那個世界裡拉出來。
▲ 拍這部劇時他們沒想到《武林外傳》會變成史詩級爆劇,豆瓣評分至今9.6分。後來他們還拍了電影版,拍電影版期間倪虹潔離了婚,她過完年回到劇組跟誰也沒說,但閆妮看她狀態不對,一猜就準。
2009年倪虹潔離了婚,是男方提的。她知道這段婚姻已經出現問題,債務、信任等等,但她不會主動提離婚,她就是這個性格。
這段失敗的婚姻留下兩個隱憂。第一是某天她突然被通知身負千萬鉅債,即將被列入失信名單,原來是前夫在婚內因經商欠下債務,需要她共同償還,怎麼辦?她認了,慢慢拍戲還上。
第二是孩子歸前夫撫養,在大人影響下漸漸對她產生了強烈的牴觸情緒,不肯認她,連“媽媽”都不肯叫,她在採訪中笑著流淚,說不止為孩子的離心難受,她還能看出孩子對她惡言相向時也是很痛苦的,所以她更加難受。
▲ 2024年8月採訪,與孩子還是沒有完全和好,她說只能寄希望於他再長大一些。
堅定做演員之後,倪虹潔的路也不算平順,演過爛劇,演過好戲,拿過獎項,上演技類綜藝也被評委罵哭過……她演很多媽媽,曾被稱為媽媽專業戶。
▲ 2020年倪虹潔上《演員請就位》,策略失誤,表現欠佳,壓力狀況下不敢溝通,被陳凱歌批評……彷彿重現了那個無論如何都不討喜的祝無雙。
直到2021年《愛情神話》上映,倪虹潔再次被大眾看見。
格洛瑞亞“有錢有閒老公失蹤”,風情又灑脫。一開始倪虹潔不太喜歡她,覺得她“好開放”……後來格洛瑞亞的部分靈魂注入了她,倪虹潔說那正是她缺少的部分。

▲ 格洛瑞亞。

▲ 浪姐初舞臺的那通電話,倪虹潔打給了邵藝輝,邵藝輝說:你這麼好、這麼可愛,所有人都會喜歡你的。倪虹潔似乎更適合這種鼓勵的溝通方式。
像祝無雙的姑娘今年47歲了。
她依然像一個孩子,時刻為生命動感情,流眼淚,甚至為雪人的逝去而傷心哭泣,她說總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我能做些什麼,而不是像一陣風,刮過就刮過了,就沒有了?
當然她也尋找到了同伴,與多年男友,相處自在,不結婚,兩人因為愛貓貓狗狗相識,很有默契,能在幾十張桌子的餐廳選中同一張桌子……她津津樂道的是這些。
回顧往昔,生活總歸是越來越好了。20歲時她在廣告裡成熟嫵媚,現在卻時常顯出幾分天真,那是在有餘裕的生活之上她的天性的生長。
▲ 她說她會做好每一小點,等更好的一天到來。
陳德容:美人終身任性
浪姐初舞臺之前,每個嘉賓給好友打一通電話。葉童打給梁家輝,鄧萃雯打給張柏芝,侯主播打給Papi醬,管樂打給楊紫,而陳德容打給了白吟霜——這是唯一一通打給自己演的虛擬人物的電話。
沒朋友,自戀……成了她開始的標籤。
之後陳德容的表現更是變成這季浪姐的重大爭議之一。
她沒有舞蹈基礎,練舞進度緩慢,隊員王蓉建議讓老師先教完全套,再細扣每一步動作,兩人產生分歧,王蓉退讓,大家勉強糊住,但氣氛已經變了,公演結束之後,唱跳錶現最好的王蓉被淘汰。陳德容被網友罵。
▲ 此言一齣,王蓉迅速退讓。在單獨採訪中,陳德容說:我是重視禮貌的人,但我也是有脾氣的人。她認為自己已經盡了力,團隊裡沒有愛,王蓉太自我了。
陳德容不在江湖有多年了。每當盤點那些花期短的明星,她總是赫然在列。不是因為現在的她多慘烈,而是她的花期實在美得令人印象深刻。
9歲拍廣告,因為照片被照相館老闆放到櫥窗裡,吸引了星探,12歲簽約了日本資生堂,14歲拍電影《國中女生》。從小被說漂亮,一進校門就有一群人看她,就好像看珍禽異獸,每天放學都有一大堆星探在外面等,有外校男生來看她……陳德容是這麼長大的。
▲ 9歲長這樣。那年拍了第一支書包廣告。
▲ 12歲給資生堂拍廣告。與其他廣告只有幾秒不同,這個廣告有60秒。
▲ 《國中女生》是1989年上映,陳德容15歲。
美貌到一定程度,生活不但跟普通人完全不同,甚至普通明星也沒有過她那種待遇。
14歲被瓊瑤發現,但父母不願意她太早拍戲,瓊瑤說先簽約,等她。邵氏三次登門,請她到香港發展,承諾安排好學習生活一切事宜。她16歲跟周星馳拍戲,19歲瓊瑤劇《梅花烙》播出,她火出新高度,被稱為瓊瑤第一美女。
▲ 瓊瑤說等她長大。
▲ 跟周星馳拍《師兄撞鬼》上映,才16歲。傳聞周星馳追求過她,但陳德容在《康熙來了》裡面否認,說自己那時還小,周星馳不會有興趣。
▲ 《梅花烙》裡白吟霜,是為她量身打造。
年輕的陳德容有一種楚楚動人的古典氣質,單薄而不安,純情而柔弱,是最匹配瓊瑤氣質的女郎之一,白吟霜令人一見難忘。
後來陳德容也繼續演了瓊瑤劇《水雲間》《一簾幽夢》,也美,也火,但脫離了白吟霜的古典情境,沒有那樣轟動。
▲ 《一簾幽夢》,美還是美的,但是蕭薔也很美。
陳德容最美的階段很快過去,1999年《絕代雙驕》,她才25歲,嬰兒肥褪去之後臉部瘦削,上鏡時沒有了白吟霜階段的驚豔。
但她的美貌曾經像個神話,這個神話的餘暉能延續多年,可以想象她受到怎樣的矚目和寵愛。至今陳德容還帶著點上一代美人的自負和距離感,這難免,畢竟她曾經美到過那個高度。
瓊瑤的眼光當然是好的,瓊瑤的調教陳德容也能很好吸收,她說只要穿上戲服就能進入情境,眼淚需要從哪邊流下就能從哪邊流下,收放自如。
她與瓊瑤劇相得益彰,在瓊瑤劇裡如魚得水,因瓊瑤劇得到最大讚賞,至今她無法超越那個輝煌,似乎也沒有超越瓊瑤式的表演模式。
▲ 2020年底她參加了《我就是演員3》,不久宣佈因檔期退出。在已播出的部分,她還是沿用了之前比較外放的表演模式,被郝蕾不輕不重地批評,她不服氣。
▲ 2021年,她在採訪中說演媽媽是奇恥大辱,死也不會演媽,也引起批評。
大美人多人追,但陳德容的感情生活相當簡單,她曾在採訪中說交往過三任男友,全是圈外人。第一任是學生時期,第二任是聯合報系董事長王文杉,交往三年,2000年分手,第三任是她前夫王贊策。
她和前夫王贊策是小學同學,有共同好友,但當時沒有講過話,中間也沒有聯絡,王贊策多數時間在美國生活。2008年兩人再次相遇,開始交往,2011年結婚,那年陳德容37歲。
那時陳德容事業高峰期已過,但她沒有就此退圈當富商太太,也沒有生育,這在臺灣似乎不算主流選擇,這段婚姻持續了八年,分手也相當平穩。
▲ 前男友王文杉,比陳德容大四歲,多年胡潤富豪榜中人,祖父是《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當時王文杉作為長孫和第三代唯一男性,被稱為"小王子"。據說王文杉就是看了《梅花烙》對陳德容驚為天人。陳德容在採訪中說王文杉曾經希望結婚,但她那時年紀還小,無意結婚。
▲ 陳德容和王贊策。王贊策是房地產商。
▲ 2020年宣佈已離婚的事後,陳德容發言相當豁達。2005年上《康熙來了》,小S不敢問她與王文杉的戀情,她也很坦然:男未婚女未嫁,沒什麼。
▲ 陳德容原生家庭關係很親密,40歲跟媽媽睡還要求臉對臉。
在浪姐採訪中,陳德容說:那些悲觀的、悲情的、逆來順受的,沒有一個是我。
其實,無論從表演、生活選擇還是綜藝中的表現,都可以看出陳德容這一代女性確實有很瓊瑤的一面,她任性,且自我。
畢竟在浪漫愛之外,自我也是瓊瑤的重要精神核心。

▲ 王蓉離開後陳德容發博,被大家認為缺乏歉意沒有真正反思。從正片看,王蓉離開那刻她有歉疚,但也絕不會落淚。

▲ 到第二次分組被剩下,只能勉強成隊,陳德容一樣沒有明顯感情波動,這種剋制是成熟藝人的自我要求,但也可見對於“自我”以外的世事,她有一顆鋼鐵心。
她們身上的文藝感由何而來?
儘管浪姐開播以來爭議不斷,但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是挺喜歡看這一批形形色色的中年女明星,舉止沒有多麼親切討喜,應對也時時有破綻,卻讓我感到一種久已不見的迷失在時代之中的文藝感。
▲ 這期浪姐還有一位明顯走文藝風的女明星是江小姐,2019年她曾因建築獎深陷爭議,引發連鎖效應,幾乎導致她退圈。
後來她較少露面,現在她已結婚生女,丈夫是演員、導演。她在雲南有農場和民宿,實現了倪虹潔曾經的心願。
十年前,文藝是一個熱門的詞彙,它代表特立獨行,代表理想主義,代表自成體系。
但到如今,文藝好像已經變成是一個貶義詞,文藝是傷春悲秋,虛無縹緲,不事生產,活在自己的幻覺裡,就像安妮寶貝已然變成一句略帶調侃的形容詞。
那些白襯衫、吉他、棉布裙、思念與憂傷似乎變成了讓人不欣賞的東西,而文藝青年們的率真、自我、任性,註定了他們在這個網路時代裡成為某種“笑柄”,他們活成了“不靠譜”的代名詞。
在浪姐網羅回的這些40+女明星裡,可能在眾人眼中看上去都有點不太靠譜。
不論是王珞丹滿身文藝符號,還是陳德容的自己給自己打電話,還是倪虹潔多年來擅長演繹的矯揉與純真雜糅……她們在放大的鏡頭下,一舉一動確實對現在的觀眾形成一種挑戰。
她們是不馴服的不乖巧的,甚至可能是充滿錯漏的,但正因為如此,你會覺得她們是一些活生生的人,有一種罕見的“真”。這“真”在別人看起來矯揉造作,不合時宜,與世界格格不入,但於她們是生命中很深刻的真實。
王珞丹的獨善其身是真,陳德容的耽於美貌是真,倪虹潔的無所適從也是真,她們知道怎麼樣做才更討好,但她們相信自己相信的,知行合一,也在為這種與主流相悖的真付出代價。
如今安全討喜成為明星的自我修養,低迷的經濟形勢讓大家更加焦慮和怕犯錯,但如果只是如此,為什麼不去喜歡AI明星呢?

▲ 為討喜而生的偶像走到極致,是虛擬偶像。這是初音未來,她的演唱會座無虛席,劉曉慶與小男友聊天記錄曝出事件中,劉曉慶的微信頭像是她。2023年虛擬偶像第一名是洛天依,她跟周華健、薛之謙、王源、陳麗君等人合唱過,入駐過杜莎蠟像館。
文藝昂貴、不是生存必需品,我們常常支付不起它的價格,只能把它縮成很小的一塊,包裹在重重外表之下,成為內心很小的一部分堅持,別人未必理解,你也無法解釋,你為什麼不能捨棄它而存在。
文藝讓這些女孩們始終不能成為主流裡的成功者,到了這個年紀,她們也不得不試著努力融入當下的環境,但那種彆扭,那種格格不入又讓人看了很有共鳴。
這可能是獨屬於七八十年代人的獨特觸感:他們成長於社會急速開放、包容的時代,他們成長的年代崇尚特立獨行,迷戀詩與民謠,嚮往愛情,相信友誼,他們獲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讓他們任性成長,他們年輕時愛的音樂、電視和電影是如此雋永,他們崇尚的明星各具風華,他們深信的事務如此虛無縹緲。
我就是我,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些擰巴的執傲的內心可能不太能取得世俗意義上成功,但艱難之中,也許可以成就一段真我。
人類踏入資訊過剩紛繁複雜的AI時代,我們與完美的AI相比,還剩下什麼?
也許就是生而為人的那些非制式的不完美吧,莽撞、任性、天真,對於某些規則的堅守。
哲學家大衛·休謨說: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品質,它只存在思考它們的心靈之中。
人生短暫,願大家都心存美好。
作者:言文文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