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為和向涵之的《仙台有樹》熱播,也算讓大家再一次見識到了“京圈公主”的實力。
咱青丘卡戴珊千辛萬苦熬出頭,攢了個大局,沒想到是替她人做了嫁衣。

三里屯三姐妹一缺二,獨獨一個向涵之倒顯得沒什麼辨識度了。
近幾月,三里屯姐妹先後出盡風頭,有人手捧預製獎,有人搭檔頂流降落春節檔,最不起眼的如今也輕易搭上了古偶已爆小生。
真不得不感嘆,京圈果真實力不凡。

圖源|微博@李庚希Teresa
其實“三里屯三姐妹”的上位模式不是什麼新現象,而是內娛傳統藝能。
在“京圈”這個神秘組織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京圈公主”在娛樂圈乘風破浪(或興風作浪),早成了無法忽視的一股力量。
與其用狹隘的視野審判這三姐妹,倒不如把視線放遠些,給她們來個追根溯源。
也看看,幾十年來,京圈公主們是如何盤踞名利場的頂峰,又如何淪落成大眾口中德不配位的笑談。

初代京圈“公主”頗具心氣和實力,誓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絕非短視只會享受眾星捧月光環的平庸之輩。
甚至在含男量過高的京圈中,能借力生風,自成一派。
時間上跨度長達20年,例如京圈的長公主,宋丹丹。

她的出身和業務本就出色,後與家世同樣不俗的英達攜手,成為了京圈最有實力的夫妻檔。
婚姻期間,夫妻在話劇、影視行業全面征戰,最標誌性的戰果自然是《我愛我家》,迄今是無法逾越的經典。

離婚後,宋丹丹的事業反而更上高峰,在英達及整個京圈不斷失勢的新時代,仍舊穩居娛樂圈的中心位置,難以撼動。
家世和自身實力是宋丹丹成為京圈長公主的底氣。再往後,她就成了可以牽線搭橋的人。
與她相似的,在京圈從“好風憑藉力”的局中人,逐漸成長為話事人的,還有幾位。
劉蓓,典型的北京大颯蜜。
1991年她出演趙寶剛的《編輯部的故事》,初露頭角。隔年,就憑《過把癮》拿下金鷹女配。

後續劉蓓挑戰了情景喜劇《我愛我家》《起步停車》等,逐漸壟斷了京味兒喜劇女性角色,成了稀缺的“老北京文化活化石”。
1997年,她擔任女主的《甲方乙方》爆紅,還拿下獲得百花影后,成為影史經典。馮小剛又趁熱打鐵創作了《沒完沒了》,鞏固了她“御用女主”的地位。

《沒完沒了》是當年上映的電影中,唯一能讓資方有賺到的作品。
能賺錢的才是有用的人,在京圈裡本都屬於邊緣角色的馮小剛和劉蓓,自此開始躋身權力中心。
大眾聊劉蓓,總愛聊她大膽且曲折,五婚再嫁前夫的婚姻。但這些流言蜚語都捆綁不住她,這也恰恰是她京圈地位的體現。
據2024年《中國影視產業報告》顯示,劉蓓在京圈劇組選角決策中,擁有15.7%的間接影響力,僅次於葛優、陳道明。
顯然,她已經成為了規則制定者。
與劉蓓異曲同工的,是梅婷。
梅婷的伯樂是葉大鷹。還未進入中戲名聲顯赫的96班時,她就已經被相中成為了葉大鷹的女主。
1998年,當章子怡、劉燁、袁泉、秦海璐、曾黎等同班同學還在學校裡發懵時,她已經被葉大鷹安排和張國榮合作《紅色戀人》。
就這一部片,她就拿了一個華表影后,一個國際A類影后。

按照現在的說法,梅婷當年也是資源咖,但她不光自身實力硬,也頗有頭腦。跟劉蓓一樣,她懂得維持自己的唯一性。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籌備期間,因題材特殊,另一位備選女主徐靜蕾避之不及,但梅婷卻很堅定地要飾演。
此後她深耕家庭與現實主義題材,從《推拿》《手機》《新結婚時代》到《父母愛情》再到今年的《六姊妹》,成為了這類題材的首選演員。

圖源|《影視風雲路》
逐漸擁有話語權的梅婷,還為自己做美術編輯的丈夫鄢頗拉攏了不少資源。
因為梅婷,初出茅廬的鄢頗才有機會執導《新結婚時代》,此後還能任用袁泉、姚晨等京圈演員。
這麼看,梅婷的女兒能出演《好東西》,也並非偶然。

而這一梯隊最繞不過的,還得是位列四大花旦的徐靜蕾。
1994年,還在北電上學的徐靜蕾與王朔結識,開啟了一段長達十年的漫長緋聞。
無論二人關係究竟如何,無法否認的事實是,徐靜蕾在這幾年中憑藉一系列京圈班底的作品,迅速崛起成為一位國民級女星。
1998年的《將愛情進行到底》能扛住同年的《還珠格格》的衝擊成為經典,已經是不容易的成績;此後的《開往春天的地鐵》《我愛你》更讓她斬獲了不少重磅獎項。

徐靜蕾是精明人,在其他大花還在成長期時,她已經揣穩了幾座演員獎盃,迅速開啟了轉型之路,向著產業鏈的上游進軍。
2002年,她首次執導的電影《我和爸爸》中,葉大鷹,姜文和張元三位京圈大導成了她的主演。
她演而優則導,大導們卻得為了她迴歸事業起點,可見其地位。

《我和爸爸》為她贏得一座金雞導演首作獎盃,兩年後她又憑《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拿下了一座國際A類導演獎。
手腕和運氣真是缺一不可,出道十年,徐靜蕾就把別人幾輩子的獎拿夠了。
接下來,自然就是更胸有成竹地規劃自己的版圖。
2010年,《杜拉拉昇職記》試水職場女性題材,令她成為大陸首位票房破億女導演。
2014年,又開創性地使用了頂流愛豆當主演,開啟了京圈的流量化新時代。

再到近幾年,穩紮穩打地捧出了自己的幼年體李庚希。
如今提到大花,大眾往往會忽略徐靜蕾這號人物。但失去了“花旦”的名頭,未必就代表失勢。
從李庚希一例便可知,當年需要靠人捧的丫頭片子徐靜蕾,如今已經可以成為別人的靠山了。
相比起來,一直被說成“初代京圈公主”的許晴,反倒沒那麼爽文女主。
她資源雖好,但更像是吃了京圈的百家飯起勢的。沒有單一可依靠的資源,所以她就做好京圈拉攏小生的工具人,《老炮兒》到《邪不壓正》都是如此。

許晴的性格本就不適合當大佬,所以盡心替組織辦事,是更適合她的路線。
可在她之後,“京圈公主”迎來了大幅度降級。乘風起飛的也不少,但幾乎再沒有誰能靠近權力中心。
京圈的本質仍沒有改變,拼出身,比人脈。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新的時代開始了。

時間往後,2010年前後事業迎來高峰期的京圈公主們,工具人屬性過重。
掌握資源時少了點主動權,又沒有許晴那樣可以託底的家世,即使有心轉化資源,也往往還沒來得及轉化就沒了。
所以她們存續的時間也不如以上幾位。
例如正身處口碑危機的李小冉。
她憑趙寶剛的《像霧像雨又像風》備受關注,後三度接拍趙寶剛的作品,逐步走上事業巔峰。

本來她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京圈都市情感路線的,結果事業上升期,情感問題鬧成了法治事件。

她的物件鄢頗,也就是梅婷的前夫,被與李小冉前男友有關的黑社會砍成重傷。


圖源|《經濟法眼》
而李小冉和鄢頗的戀愛時間,似乎與男方的婚姻有所重疊,雖然梅婷出面替她澄清過,但李小冉的腦回路我們如今也是見識到了,完全是自個兒拼命往渾水裡扎。
鄢頗覆出,李小冉用婚姻為其宣傳,賺足了熱度。

圖源|重慶晨報
再往後,李小冉還會稱要“奉子成婚”。

圖源|北青網

情深至此,最終戀情還是以BE收場。
而原本風光無限的李小冉,也把最好的時光都獻給了花邊新聞,如今更是與黑紅二字共生了。
可見闖蕩名利場,清醒和智慧才是女人最大的籌碼。
再說王子文 。
向來被當作“徐靜蕾2.0”的她,事業軌跡自然也和王朔脫不開干係。
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王朔替她擺平了前司的不平等條約。

王朔談到幫王子文的理由,很簡單,文化人之間的惺惺相惜。
不是跟王子文,而是跟王子文的爺爺。

後續經常能看到王子文和王朔見面的場景。


王朔還把王子文引薦給了馮小剛和趙寶剛,這才有了後來王子文參演的《唐山大地震》《1942》等作品,也參與了劉蓓前夫張黎的《辛亥革命》。
後來再談起王朔,王子文還是毫不吝嗇對他的崇拜。

圖源|《星月私房話》
可就在最有希望時,她卻突然失蹤了四五年。
哪怕後來憑《歡樂頌》重新起飛,至今也仍是星途坎坷。
按照原本的發展趨勢,王子文或許有希望填補海清-馬伊琍轉型後的“30+都市女性劇”市場空缺,結果她自己先空缺了。
可見她握在手裡的京圈資源並不多,又沒能建立自己的唯一性,於是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以她的實力和資源,如果能儘早轉化,話語權最起碼要比現在高不少。
類似的還有景甜。
景甜早期作品的資方,是京圈御用投資人之一。

對方真金白銀地請了一幫京圈演員和國內外的實力派來給景甜作配。
投資嘛,總得要點回報,結果在景甜身上顆粒無收。
以最基本的工作關係來論,再受老闆喜愛的員工,也始終是員工。
後面雖然口碑翻身,但資源也確實回不到從前的水平了,目前只能在內娛不溫不火地拍著。
她們仨像一體同宗,起點比旁人高出不少,如果能聰明點,本可以讓地位更上一層樓,結果只顧眼前,少為將來謀劃,如今發展不盡如人意也是情理之中。

再往後的“京圈公主”,仍舊擺脫不了男女關係這條紐帶。哪怕自己野心充沛,也不缺天分,但沒能儘快掌握主動權,始終無法改變受制於人的命運。
名利場對女性很容易產生麻痺效應,一旦在成功中忘乎所以,便很容易忽視這個世界見風使舵的現實本質。
比方白百何。
白百何與前夫陳某凡結識於《與青春有關的日子》。
這是一部反映大院子弟青春的戲,而陳恰恰就是一位真·大院子弟。

這段感情是白百何主動的,倆人認識不到兩年就結婚了。
婚後,白百何迅速生子,在她結婚生子的這段時間,雖然一腳邁進了京圈,可實際產出的作品並不多。
直到競品王珞丹出現,點燃了白百何本就旺盛的事業心。

圖源|bilibili@你的娛樂圈人脈
一部《奮鬥》讓王珞丹名聲大噪,頗有彎道超車的趨勢,於是白百何在採訪中直接明示《奮鬥》的出演機會,是自己不要才輪到王珞丹的。
但在2011年《失戀33天》上映後,白百何一時間在全內娛都找不到對手了。四年時間幹成了票房第一女演員,影后拿了一堆,馬上都要衝進大花梯隊了。
但後來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了。
婚姻結束,也就意味著她的資源被就此掐斷。
用一句“避之不及”來形容當時的京圈也不為過,一夜之間,彷彿白百何曾為這幫人帶去的榮譽和money都不存在了。
直到近兩年,京圈亟需擴張,才重新讓白百何擔當入局門檻,賜予了她工具人的身份。

這篇文章從頭到尾都在聊“轉化”,而白百何的可惜之處是,她非常擅長將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利潤,反哺給為自己遮陰的大樹。
可她卻忘了轉化一些養分給自己,好成長成另一棵大樹。
且人脈經濟是最殘酷的,哪怕你已經身居高位,也說不準什麼時候會登高跌重。
就好比演員出身的甘薇在嫁給賈躍亭後,搖身一變成為了樂視的老闆娘。
婚後她
積極地把樂視的資源與京圈關聯
,砸錢砸資源地投資了一籮筐京圈的爛片。
也為她的“泰迪姐妹團”量身打造了不少劇,何其風光。


但後來樂視倒閉,二人離婚,甘薇在內娛查無此人,同樣被避之不及。
依靠人脈,而不能成為人脈,畢竟是難以走得長久的。
對比來看,後生關曉彤的命運就與她們截然相反。
同樣是早期靠資源備受關注,後期被戀情高度捆綁,而關曉彤始終屹立的原因是,她就生在京圈。
當時的鹿晗接到滕華濤《上海堡壘》的資源,說不準也是她在牽線搭橋。
上映後,還有一幫混跡京圈的演員力挺,也算正式把鹿晗拉入京圈。

京圈公主一代代,可絕大多數人莫說手腕智慧,在投胎這一步就輸了。
這幾年關曉彤的作品多數是擺爛式演技,但早年的作品累積了國民女兒濾鏡,奠定了不少路人緣,如今時不時迸發的“遇強則強”演技還是能挽回口碑。

如今撲朔迷離的戀愛關係,和她最近興起的事業心,還真有種熹妃回宮想要奪回“公主”的體面的架勢。

最後,終於回到了開頭提到的“三里屯三姐妹”。
縱觀京圈公主們跌宕起伏的奮鬥史,再回到這三位小花身上,難免有種斷崖式的落差感。
三位出身都非富即貴,且背後都有大花撐腰,沒吃過苦,沒單獨走過路,已沒多少體面可言。跟前面那些拼搏廝殺的前輩相比,更只剩下戲來張口,獎來伸手的巨嬰感。
這仨的發展軌跡,可稱得上之前幾代“京圈公主”的低配版。
李庚希,第一代的低配。
徐靜蕾複製的是自己的成長路,為她揚長避短,資源精準投餵,趁著年輕儘快收割大獎。
只是前文也聊過,徐靜蕾知道見好就收,也真的有點轉型升級的才氣。李庚希如今的演技算不上爛,但也不到能服眾的程度,得獎更是收穫群嘲。
其餘京圈公主知道利用資源打造專屬賽道,她走的是預製路線,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就看哪個能砸中獎。
獎不屬於她,屬於她背後的大樹。
長此以往,反而失了她的個人風格。

莊達菲,二代工具人低配版。
她的推手是姚晨,於是才有了2022年《搖滾狂花》的合作。
此後,姚晨沒少為莊達菲站臺,莊達菲的資源也逐漸起勢。
眾所周知,京圈一直有向外擴張的野心,莊達菲已經不像橄欖枝,更像是一種服從性測試。
所以不管是《年會不能停》還是今年的賀歲片,在資本層面,她都是工具人。

但她不像李小冉、王子文,有讓自己出圈的代表作,她參與的作品,更多是作品出圈,換個人演最終效果也一樣,名利並不會落在她頭上,反而帶來了不少輿論。
但她如今被鉗制得動彈不得,資源是要吃的,人是不出名的,這就是她的現狀。
再過幾年哪怕拿了什麼獎,名利還是歸京圈所有,她從頭到尾都隱身,捱罵的時候就得出現了。
最後一位,向涵之。
提到她,第一反應是戀情,這不又跟三代的“京圈公主”撞上了嘛。
但確實讓她蹭出了不少熱度,所以與鄧為的cp營業才格外賣力。

但她似乎本末倒置了。
她既沒有白百何的實力,能讓自己在演技和個人風格中脫穎而出,又沒有彤姐的國民度,能讓自己禁得住緋聞帶來的反噬。
她學到的皮毛,如何能讓她在內娛如今生吞活剝的環境中全身而退。
但這卻是最新一代“京圈公主“的現狀。
面對差異化的三人,京圈共用了一套運作邏輯,有一種資本都懶得私人訂製的散漫感。
用她們做媒介,為京圈的勢力添一把火,最終都殊途同歸。
於京圈而言,多一個少一個都沒區別。
但是對個體而言,卻大有不同。
“京圈公主”與行業圈層始終是商業合作的關係,商業追求的就是利益共生。
不管是劉蓓還是梅婷,又或是轉型的徐靜蕾,都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後開始擴張版圖,讓自己成為掌權人。
但是如今的三姐妹,京圈已經投注了不少資源,讓她們被觀眾看見,但她們在商業關係中能回饋給京圈什麼,讓京圈繼續任用她們。
靠緋聞升咖,還是靠繼續充當聽話的工具人?
京圈帶給她們的虛假的繁榮,還能持續多久,她們自身的價值又什麼時候才能被發現,這才是她們該思考的問題。




若喜歡本文,還請三連支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