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近日,世界銀行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探討了GenAI可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包括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和國際生產模式。(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來源 | Yan Liu & Christine Zhenwei Qiang <<<<
青年失業和就業不足是全球面臨的一項日益嚴峻的挑戰,尤其是對大學畢業生而言。長期以來,許多家庭積極投資子女的高等教育,期待孩子可以在法律、銀行、工程或外交等需要特殊技能和專業知識的領域成功就業。統計顯示,近年來大學入學率激增,從1990年的14%增至2022年的42%,攀升了兩倍。然而,這些雄心壯志很多都沒有實現。2023年,全球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沒有就業、接受教育或培訓,其中女性佔三分之二。在美國,超過一半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從事著不需要大學學位的工作。
在發展中經濟體,大學文憑所有者缺乏生產性和穩定白領工作的問題尤為嚴重,因為這些經濟體創造此類工作的能力更加滯後。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30歲以下擁有中學後學歷的人中有五分之一以上失業,比例遠高於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四名25至29歲的青年工人中就有近三人的工作不穩定,這意味著他們要麼是自營職業者,要麼是臨時工。在阿拉伯國家和北非地區,每三個從事經濟活動的青年中就有一個失業。
而如今,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開始逐步進入就業市場 。它將成為我們期待已久的解決方案,還是會加劇本已嚴峻的形勢?
近日,世界銀行研究團隊發表論文,探討了GenAI可能對經濟產生的影響,包括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和國際生產模式。以下是論文主要發現:
1. GenAI主要提高高技能服務的生產率
GenAI將對高技能服務行業的白領工作產生重大影響,而從事這些工作的通常都是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以往的數字技術浪潮主要是透過識別資料模式來加快日常工作或進行預測,而 GenAI則不同,它能夠綜合並生成想法和內容,這與白領職業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有交集。多項研究一致表明,受GenAI影響最大的工作集中在高技能服務領域(Eloundou等,2023年;Gmyrek、Berg和Bescond,2023年;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Melina等,2024年)。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金融和保險、資訊和通訊技術服務以及專業服務這三個高技能、高收入和高度數字化的行業最容易受到GenAI的影響。
各行業與GenAI的接觸程度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
2. 發展中國家努力創造好工作
由於自動化使得以製造業為主導的增長越來越難以實現,於是許多中低收入國家開始將希望寄託在高技能服務業上。然而,這些行業卻難以為不斷增長的青年人口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由於數字化轉型不斷加速,許多國家的高技能服務業都出現了快速增長,但在一些國家,這種增長已經放緩或停滯,其中包括美國這個最大的高技能服務出口國。
在中低收入國家,墨西哥、土耳其、玻利維亞、菲律賓和越南等國的高技能服務業就業比例近年來也出現了停滯。在高收入國家,約有13%-20%的勞動力從事高技能服務業,但在中上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大幅下降至6%-10%,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至0%-4%。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以高技能服務出口而聞名的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和菲律賓,該部門在總體就業中所佔的份額也小得出奇,僅佔就業崗位的3%。

3. GenAI:增長的驅動力還是過早去專業化的先兆?
世界銀行的這篇論文模擬了人工智慧的潛在影響,併為我們揭示了一些令人驚訝和擔憂的結果。
-
除非人工智慧被各行各業廣泛採用,並推動變革性創新,從而永久性地改變消費者的偏好,否則其短期增長效益很可能難以令人滿意。
-
高技能服務業的就業比例最終可能會停滯或下降,呈現與製造業類似的駝峰曲線。雖然收入提高會增加對高技能服務業的需求,但人工智慧的進步可能會減少對白領工人的需求,從而使工作崗位向低技能服務業集中。
-
人工智慧可能會進一步限制高技能服務業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的潛力,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與過早的去工業化類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過早的去專業化”,即高技能服務業的就業份額提前達到峰值,而且收入水平較低。
-
中低收入國家面臨著應用人工智慧的關鍵時刻。如果不採用或延遲採用人工智慧,就有可能削弱高技能服務和製造業的現有比較優勢,或阻礙這些優勢的發展。因此,這些國家可能會陷入商品出口國的困境,即就業主要集中在農業和低技能服務業。相反,及時成功地採用人工智慧,則可促進高技能服務業或製造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未來之路
發展中國家迫切需要擁抱人工智慧,以便在更復雜、更能促進增長的行業中獲得優勢。目前,人工智慧正處於早期階段,推動了對高技能服務崗位的需求。但這種機遇不會永遠持續下去。
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利害攸關。那些遲遲不採用人工智慧的國家可能會在創造高質量工作崗位方面面臨更大的困難,使其年輕人陷入失業、就業不足和生活水平停滯不前的惡性迴圈。未來十年,全球南部將有史無前例的12億年輕人達到工作年齡。工作的未來–以及數十億人的願望–岌岌可危。
*本文版權歸“未央網”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開通白名單請在評論留言,轉載時在文首註明來源及作者。
REVIEW





關鍵詞
2023年
全球
製造業
時代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