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還是通透啊

昨天段永平回浙大見面會,會後相關的影片鋪天蓋地席捲社交網路。晚上航班不出意外晚點到半夜,起飛前下載了見面會影片,飛機上邊看邊做個筆記,記一些值得思考的話。

關於如何快速判斷公司的長期價值:
不會快速判斷公司長期投資價值,只會靠對生意、對市場的長期跟蹤和理解做判斷,不在乎失去機會,而在意不要踩雷。老想掙快錢可能就是沒錢的原因。知其不可為很重要,還是要踏踏實實做事情。
要敢於冒能承擔得起的風險,但不是賭博。很多投資高收益是趕上了時代機會,這方面無法複製,但可以複製的是對生意和文化的理解。
關於是否鼓勵大學生創業:
想創業的人根本不需要鼓勵,建議不要為創業而創業。
關於如何保持學習和適應新知:
學校學的是學習的能力,當遇到有興趣的事,就不會對未來的東西產生恐懼,有興趣自然就會主動學習。心態如果是拒絕學習的,就不會學會。當然現在知識爆炸,也要學需要的東西,不能什麼都學。
關於好賽道競爭加劇進入低毛利時代,創業者該如何應對:
好賽道就不會進入低毛利時代。低毛利是商業模式比較差的賽道,產品差異化很小,作為創業者還要進去,是腦子壞了。。投資也好創業也好,是需要認真去想商業模式的。 
創業有點不一樣是要找真正自己有感覺的東西,比如當年自己做遊戲就是因為愛玩遊戲。因此創業如果只是想賺錢想出人頭地,就真的不知道最後會做出什麼。創業時做一個新東西並要讓所有人知道這是啥,不如把一個別人都已經喜歡的東西的質量、渠道、服務做到最好(按自己想法創造需求,不如順應需求做到最好)這是為什麼之前自己說“敢為天下後”。現在公司都做大了,也必須做新的東西,因為前面已經沒有人了。
關於如何判斷一件事是否是對的:
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什麼事對的事情,明知是錯而去做的人,往往是受到了短期誘惑,比如抽菸,酗酒,舞弊,論文作假。發現錯了馬上改,生意上投資上也是需要的,比如有人發現公司不如他所想,但不會馬上賣掉股票,會等漲回來再跑,有人問樂視跌到30幾塊怎麼辦,自己告知30幾塊價格很好啊,因為以後會是0嘛,所以現在什麼價格賣掉都是好價錢(這人是樂視二股東,後來發現這個人是想把股票賣給自己。。)。
關於在中美對立時代,創業機會在哪裡:
在中國,認為中美對立嗎?浙大清華北大的創立,都有美國的支援,我們不應該忘記。可能現在有短期衝突,又選了這麼個總統,確實會麻煩,但長期相信會好的。
關於如果現在是20歲並想創業,會選擇哪個賽道,選擇合夥人的標準:
如果有機會,還是找份工作,享受人生吧,創業並不容易,成功率很低。竺可楨學院很厲害,黃錚也從那出來,但也不意味著他們成功率高很多。但對想創業的人來說,現在環境比以前更好了。現在忙著打球,並不知道大家應該做什麼,真想去做,就去做,但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
關於信電學院提倡勤奮樂觀:
最重要的不是勤奮樂觀,是要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發現錯馬上改。還有求是創新,創新也要小心,很多人把創新理解成不一樣,最主要是你到底要做什麼,你給使用者帶來什麼價值。差異化不是說不同,差異化和創新是一個東西,是滿足別人需要但是又沒有人能滿足的需求
Google、蘋果、微軟,在早期的時候都是敢為天下後,不盲目去創新,而是做差異化產品滿足已存在的需求。
關於模仿與創新的關係:
做出不模仿又好的東西當然可以。但幾乎找不出一個例子不是從模仿開始的。所以模仿和創新其實不算矛盾的
關於如何培養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
不知道,自己看問題只想長遠想本質,沒想著批判。但有時候會反駁,比如有人說勤奮最重要,自己就覺得不對,應該是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發現錯誤趕緊改最重要,因為每個小的決定都基於眼前利益,過30-40年,再勤奮,也還是隻會原地打轉。
關於如何成為堅定的、高能量的人,應對壓力和痛苦:
退休20多年了,很幸運能有做的比自己好的夥伴繼續去做,可能也得益於自己原因分享,鼓勵大家為自己工作(全力支援他們,讓他們覺得是為自己工作),也花了很多時間去建立系統,自己壓力就會小一些,比如曾經花了3年時間建立銷售系統,解決銷售應酬工作繁雜、效率低下的問題。
關於看重年輕人的什麼特質(比如為何看重黃錚):
跟聊的到一起的人在一起比較開心。黃錚是一個看本質的人,這個比較重要,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是這樣一個人。
關於從大學開始每天都堅持做什麼最重要:
堅持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講的第五遍了吧。。),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很多人分不清楚做錯的事情和把事情做錯了,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做錯的事情就完全不應該,把事情做錯了不能放棄。
關於求學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差點大學沒畢業。。創業遇到的挫折太多了。遇到問題的時候,儘量要想長遠(第六遍了),不要讓重要的事情,變成緊急的事情,這個很重要。比如開車200km/h,前面20m就是一堵牆,危機時刻,那就死定了,需要做的是不要開那麼快,不要往牆的方向開。是要考慮長遠才能解決重要的問題,不是等到緊急的時候才想到去解決。大家都喜歡看危機時刻臨危不懼,但最終不都死了嗎。。沒有意義啊,重要的是要預防這種情況。
關於資訊差對投資和選擇的影響有多大:
對自己炒股沒有影響,除非買了還想賣,想賺點那種不該賺的錢。靠資訊差賺錢也有的,自己沒有很喜歡,因為資訊差是零和遊戲,量化投資有這個味道,做長遠的話,這些都是很小的波瀾。沒有覺得不好,只是覺得太累了,會影響生活。。看長遠,找到好的公司,就拿著,生活會愉快很多價值投資也不是長期投資,價值投資是你投的就是價值,如果你不投價值,那你投的是什麼巴菲特和芒格活的都很久,很多搞投機的死的都很慘,是真死了,真事。國內也有,有錢人好好的跑去坐牢了。。
關於如何決策高風險與高回報,如何平衡風險與收益:
明知高風險還要去做,腦子壞了。。風投不一樣,那是GP拿LP的錢去投,賺到的有GP的份,那可以去做(那LP不是腦子壞了。。)。。投資本質上還是要看商業模式,算未來現金流,要能掙到錢才投。風投是不一樣的,是這裡投一點那裡投一點,賺的是一兩個專案的錢,比如孫正義去掉收益最大的兩個專案,整體就是賠錢的,加上了也沒賺多少,但他是非常有名的風投。做企業有的做大了也會是高回報,但那個是剩下來的人,比如不能看著馬斯克去做電動車,這個賽道已經死了很多人。
比如醫藥賽道做創新藥,高風險高收益,做企業可以去做,做大資金的投資,不能做,不能用你自己需要的錢去賭一個你不需要的錢。自己做一個每年10-20%挺好的,但搞一個500%收益但可能虧光光的事,自己不會做,那樣太忙了,我要打球(第四遍了吧。。)。
是否高風險,取決於自己動不動,不懂不要投
關於年輕人如何應對經濟下行:
老年人也面臨這個問題。看到喜歡的好公司加入也不錯,經濟下行也有好公司。茅臺股價跌不代表公司不好了,公司還好的很。
關於中國企業如何做到全球化:
中國做好了全球化的就是拼多多和抖音,其他都是區域性全球化。全球化像一個偽命題,該去的時候自然就去了,沒有實力和需求的時候也去不了,自己早年也想做美國市場,但一直也沒有合適的產品進入,現在也沒有,但黃錚做到了,美國很多農村人和傭人都知道拼多多產品。
關於企業高調而企業家低調,和企業家影響力的對比思考:
自己並不低調啊,沒有幾個企業家敢在雪球上說話,當CEO的時候也出來很多,現在退休了當然低調。大道無形我有型,是因為雪球已經有人註冊了大道無形。。
關於和巴菲特的觀點異同:
價值投資的理解是一樣的。差異在於瞭解的生意不一定一樣,比如巴菲特想要找自己聊蘋果,就去拜訪,自己認為蘋果生意模式比可口可樂好,因為蘋果使用者不在意價錢,不像使用者會為了價格便宜選擇百事可樂
關於下一個人生目標和終極目標:
活長一點,活得有質量。理解瓊瑤,是有道理的。
關於怎麼看待AI:
不明覺厲。覺得很厲害,但是確實不懂。
關於想創業但還沒畢業,如何選擇創業和學業:
取決於你自己。有個例子是一個朋友,斯坦福的博士,有個公司老闆來挖他,聊了兩個小時,沒有被打動,沒去,那個老闆是比爾蓋茨。當然也有賈布斯挖人的案例。這些選擇都是你要自己考慮你的長遠。和比爾蓋茨聊兩個小時沒有被打動,那可能確實比較蠢,後者就可能不一樣。人生有很多機遇巧合,但你最終會成為你本該成為的那個人
關於如何理解本分?
黃錚做拼多多時候考慮很多農產品,一開始請自己投他們,說不知道能不能賺錢,但使用者的成長很快,很多人喜歡用,供應商也很開心,尤其是農產品,農民的水果之類的,賣不出去就壞掉了,有這樣的渠道很好。自己考慮如果賺錢了,就捐到基金會里,就當做公益了,不賺錢,也幫了那麼多人,也當做公益了。投資金額不重要,只是希望自己投資,給他個背書。。這事不該說,忘記這事不該說了。。黃錚做的是啥自己不瞭解,主要是黃錚是一個做對的事情,做錯了會改的人,不理解很多人都沒用過產品就說產品壞
覺得黃錚不是一個趨利的人,供應商有意見要看多少比例,供應商數量大了,有意見的肯定也多了,但具體問題是啥自己不瞭解。覺得黃錚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會蒙人。
關於黃錚覺得60分萬歲是好哲學:
大學生迷茫很正常,學的專業不是自己想幹的更迷茫,自己也是大三才認識到要做對的事情,要把事情做對(不知道第幾遍了)。能想長遠就想長遠一些。

看完幾乎已經背出來了,還是那老三句:
要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做錯了要儘快改掉。
要考慮長遠,考慮本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