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顧子明
來源:政事堂2019
文章已獲授權
李嘉誠,捅了一個大簍子。
近期,代表北京態度的香港大公報,連續數日釋出針對李嘉誠出售港口的社評,其中有非常強硬的,也有相對中性的。
但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態度最為強硬的兩篇,13日的《莫天真 勿糊塗》,15日的《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均獲得了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的轉發。
《莫天真 勿糊塗》一文,藉助網友之口,指責長江和記公司“是沒有腰骨的跪低,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
《偉大的企業家都是錚錚愛國者》,則在質問長江和記公司,“交易有沒有考量國家民族利益?這般選擇是否在助紂為虐、貽害中國和世界?”並直言此舉“會背上歷史罵名的”。
對一個企業家,這麼嚴厲的措辭,是這幾十年來都從來沒見過的。
而且,大公報上相對寬容的幾篇,譬如16日《大時代敢擔當國家利益永遠當前》、17日《飲水思源有擔當 背靠祖國謀發展》等,比較符合“大國氣度”的文章,港澳辦卻並沒有進行轉發。
從中,能夠看到官方的明確態度,那就是李嘉誠此次售賣港口,令中國政府非常的不滿意,甚至政事堂判斷,大機率這次交易事先並沒有通報,打了我方一個措手不及。
憤怒程度,更甚於幾年前持有國家重要資料的某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赴美IPO。
要知道,十年前2015年李嘉誠首次被炒“撤離”時,官媒進行了全方面的評論,口吻是非常正面與大氣的。
中央級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表達的是“資本流動是全球化時代的常態,中國經濟的吸引力不因個別企業的調整而改變”,偏重於展現大氣的國際形象。
經濟日報、央視財經等財經媒體,表達的是“中國仍是全球資本的重要目的地,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將增強市場信心。”從專業角度分析政策與經濟的長期發展。
《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等地方媒體,則結合區域案例,強化投資信心。連最鷹派的《解放日報》,口號也不過是“與其挽留,不如目送”,表示“把這個國家建設得更好,讓今天的離開成為明天的遺憾。”
此次港澳辦下場用如此大力度炮轟李嘉誠,措辭如此強硬,政事堂推測,中方正在對李嘉誠進行極限施壓,迫使他懸崖勒馬,暫停相關的交易,待各方詳細的溝通後,再做決策。
至於中方為何如此憤怒,政事堂月初的文章曾概述過,李嘉誠此次出售,將"開啟一輪高度集中化的兼併重組,形成國家托拉斯……對聯盟外的徵收高額的燃油費、港口和裝卸費用”《李嘉誠的千億交易》。
如果不熟悉國際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以借鑑十年前那一輪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騰訊阿里之戰,就會理解這些港口對基於AI技術的新一輪中美之戰,以及李嘉誠的“賣國”行為有更為清晰的理解。
上一輪的騰訊和阿里,從每一輛網約車(滴滴/快滴),到每一臺共享單車(摩拜/哈囉),再到每一個快遞員的腳踏車(美團/餓了麼),從每一個線上商城(京東/蘇寧),到每一個線下商超(永輝/高鑫),再到每一個商業綜合體(萬達/銀泰),兩個超級巨頭在全力的爭奪每一個入口,更不要說從幾乎每一家中國快遞公司的背後,都有騰訊和阿里股權的影子。
這一輪中國和美國的全球大戰,也是同樣要進行全球每一個港口的入口爭奪戰,有了入口才能鋪設新基建,有了新基建才能建立新標準輸出新動能。
跟十年移動網際網路驅動的科技進步前一樣,拿下了入口,才能夠拿到客戶與資源,才能夠樹立自家的標準,才能夠把自家新質生產力透過這個入口傾銷出去,搞到豐厚的利潤,才能給自家的員工高額的薪資,給股東豐厚的股權回報,看似獨立的港口,跟我們每個老百姓都密切相關。
這不僅僅是一場港口爭奪戰,更是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基於AI技術的第一場新基建爭奪戰,更將會嚴重影響全球港口後續在中美之間的站隊,以及加盟陣營的合約價格。
此番李嘉誠把港口打包賣給美國,財務上獲益頗豐,但這大概就相當於十年前阿里騰訊爭霸之際,劉強東帶著京東或者王興帶著美團加入到阿里陣營,馬化騰就算脾氣再好,也忍不住要罵人。
尤其是這次李嘉誠連最基本的通報都沒做,一個九十多歲的老爺子,不講武德的來了一個閃電偷襲,其震撼程度不遜於當年騰訊偷襲拿下了2015年的春晚贊助。

所以,政事堂推測,剛剛拿到了豐厚財務回報的李嘉誠,大機率要體驗一把“黃瓜吃不了兜著走”。
參考2021年的某網際網路公司攜帶重要資料赴美IPO,這次李嘉誠的出售協議很也很可能被緊急喊停,納入到正在進行的中美新一輪談判之內,他未列入協議的港口,也將因此付出代價,未來以低於市場的價格出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