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有這樣一種現象:
一些孩子從來都不愛看課外書,他們只在考試前背熟課文內容,便能考高分。而有些孩子平常就喜歡閱讀,卻反倒從未顯示出任何優勢。

其實,那些不愛看書卻能考高分的孩子,大多數只是表面上的高分選手,他們的語文水平並未達到學霸的程度。
原因顯而易見,小學語文考試內容緊密圍繞教材出題。只要考試前反覆熟讀課本,多看做過的習題,取得高分並不難。

在小學六年裡,圍繞課本學習的孩子或許能維持語文高分的常態。但進入中學後,考試內容與課本的聯絡逐漸減弱,甚至有些題目完全脫離課本,導致語文成績大幅下降。
要從根源上改變這種高分假象,關鍵在於小學時期就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既要學好課內知識,也要涉獵課外知識。

大語文究竟是什麼?
閱讀、寫作、國學、口才、書法,這些元素相加,就等於大語文。
這個簡單的加法公式,或許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大語文的內涵,同時也為學好語文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著名學者錢理群指出:
學好語文的關鍵要素眾多,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在於閱讀。
這裡所說的語文,不僅限於課本內的閱讀,還包括課本外的廣泛閱讀。
有些孩子不願讀課外書,覺得課外閱讀既無趣又難懂。這背後,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選錯了書。

閱讀與學習一樣,都講究循序漸進。
孩子們的閱讀之旅,從小學一二年級的圖畫書開始,如《神奇校車》和《恐龍百科》。到了三四年級,他們開始閱讀可讀性較高的小說類書籍,比如《海底兩萬裡》和《淘氣包馬小跳》。隨著閱讀的深入,他們會接觸到文學性更強的書籍,如《中國國家地理》和《科幻世界》。

我們應當根據孩子的年齡和閱讀階段,遵循他們閱讀的發展水平,由淺入深地引導他們建立閱讀習慣。
同時,我們也應賦予孩子更多選擇書籍的權利。他們喜歡的武俠小說、漫畫等並非毫無價值,我們應避免“一概而論”地否定這些書籍。
在當今的語文學習中,一個常見問題是:儘管讀了很多書,卻不懂得如何運用,寫作文時往往不到百字就詞窮。簡而言之,書看了不少,作文依然不會寫。
要實現從“多讀”到“會寫”的轉變,關鍵在於引導孩子的寫作思維。

1.梳理思路
寫作的首要步驟是梳理思路,構建大綱。小學生的作文多為記敘文,主要圍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及感悟這七大要素展開。在腦海中充實這些要素,可以確保作文結構完整,邏輯清晰,不偏離主題。
2、增加條理性
這就要求孩子在平時的閱讀中積累更豐富的素材。好詞好句、名人名言、典故案例等,都是需要在日常中不斷積累的。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建議孩子準備一本摘抄本,將閱讀中遇到的值得摘錄的內容記錄下來,並經常翻閱,體會作者的寫作思路。
3、豐富作文內容
作文的骨架搭建好後,需要為其填充具體內容。平時應注重讓孩子練習擴寫,將簡單的句子寫得更加生動、具體,這樣寫出的作文就不會顯得乾巴巴,字數也不會僅限於100字左右。

大語文時代已經到來,請家長們更加重視孩子的語文素質培養。僅僅依靠課本知識的學習,真的遠遠不夠!
特別是孩子進入初高中後,如果小學階段沒有融入大語文的概念,他們將面臨諸多困難。
最後,請在文章底部點亮“在看”,並分享給更多父母。我們要警惕小學階段的語文高分假象,在紮實完成課內學習的同時,多讓孩子接觸課外內容,為他們的初高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小編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