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破除內卷,逆勢增長的關鍵在於抓住人心紅利

撰 文  |江南春  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
2018 年之後,在中國做生意的艱難程度和挑戰程度就變了。因為我們從一個增量時代進入了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主要的挑戰是:人口增長的紅利消失了,流量紅利也消失了。簡單講,線下流量被腰斬,傳統電商(比如天貓、京東)的紅利不在了,它們已經變成了一種“基礎設施”。“基礎設施”的意思是沒有紅利。
資料顯示,中國百分之七八十的生意,都來自沖銷和流量。商家打完“6·18”,馬上又是“8·18”,接著就是“雙 11”“雙 12”“年貨節”。在這樣的內卷狀態下,商家能賺個工廠利潤就已經了不得了。
瘋狂內卷的
市場迷局
從 2015 年開始,中國的人口紅利結束,2018 年開始流量紅利也結束了,但是生產供給能力持續攀升,大部分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博弈的時代。存量博弈意味著什麼呢?兩個字:內卷。所以各行各業都呈現了量價齊殺的特點,一搞促銷,發現競爭對手降得更快,大家都覺得可以以價取量,結果反而是量價齊殺。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人口紅利可能結束了,人心的紅利正在展開;流量紅利結束了,精神的紅利正在展開。在這個生意當中,我們如果抓住消費升級的本質,就會迎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人們越來越願意為能夠打動人心的產品、為精神提供服務的品牌買單。今天,渠道端同質化,生產端過剩化,所以當消費者有很多選擇的時候,一個品牌要成功,必須在消費者大腦中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是什麼?如果沒有形成對你的指名購買,消費者就可能會慢慢地把你遺忘和拋棄。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所謂的平臺演算法。其實對一個消費品品牌來說,最大的演算法就是算準人心,這是生意增長的根本。《孫子兵法》開篇講了五個字:道、天、地、將、法。其中,“天”是天象,是做事的大趨勢;“地”是時間視窗;“將”是團隊;“法”是運營管理的效率和激勵機制。
天、地、將、法都無比重要,但中國人打仗把“道”放在第一位——道是人心,是發現消費者心智的開關,是所謂的品牌認知。品牌認知就是品牌要在消費者心智中回答一個問題:消費者選擇你而不選擇別人的理由是什麼?有了品牌認知,就有了護城河,消費品的根本護城河有兩個:一是渠道滲透力的護城河,二是心智滲透力的護城河。所以,產品的創新只是踏出去後贏得時間視窗的一小步而已,算準人心才是生意增長的根本。
品牌完美地體現了馬太效應。從長期看,頭部品牌往往會吸走大部分行業利潤,進入存量博弈時代之後,品牌的集中度會越來越高。過去 20 年,渠道流量為王,百花齊放;未來 10 年,應該是品牌為王,頭部聚焦。因此,要想穿越週期,品牌要成為標準,成為常識,成為消費者不假思索的選擇。從這個角度說,誰不能成為頭部品牌,誰就失去了未來。
企業營銷
“迷失的十年”
過去的十年,是中國市場營銷理論迭代最快的十年,但也是企業營銷最迷失的十年。我們學會了很多新技術,發明了很多新理念、新演算法。各大平臺都推出了各自的演算法和體系,但是眾多創業者在按照新的理念,按照演算法的要求進行操作之後,都變成了“為平臺打工”,沒能創造更多的價值。因此,在這“迷失的十年”中,營銷技術和理念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但營銷人卻越卷越困惑、越來越難,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第一,流量滿了,品牌弱了。我們覺得我們越來越懂計算,隨時隨地可以看到下一秒、下一分鐘的資料,並根據下一分鐘的資料調整自己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越來越短期化。BrandZ 品牌榜單中,2023 年的品牌價值比 2022 年下降了 19%—這是我在過去十幾年裡第一次看到品牌價值下降的現象。所以,過去十年對品牌來說是“迷失的十年”。
第二,內容越來越碎了。過去十年裡我們講“無內容不營銷”,都在做內容,都在種草。雖然做內容這件事是對的,但當大家都去走同一條道路,最後就都無路可走了。所有人都去做內容、種草,就會導致遍地雜草叢生、毒草叢生。內容越種越碎,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越來越淺了。94% 的首席營銷官(CMO)甚至認為個性化種草和“一對一”精準分發是營銷的主要工作。這種認知首次超過了品牌建設。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看到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越來越淺,好像我們做了很多碎片化的內容,但實際上我們的品牌認知比以前更差了。
第三,觸點越來越多了。在我 30 年前加入廣告業的時候,發掘消費者的觸點是非常簡單的。現在品牌擁有了很多觸達消費者的方法,但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反而越來越少了。這十年我們學習了什麼?我們學會了精準互動、種草粉絲、閉環私域、DSP、RTB 等。我會的詞語還不夠多,很多人可以堆 100 多個這樣的詞彙。我們近幾年學會這麼多名詞,營銷效率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
因此,未來十年我覺得有三件事值得做。
第一,要流量,更要“留心”。品牌光搞流量是搞不長的,只會越搞越疲倦。
第二,要種草,更要“種樹”。今天大家都在說種草,當所有人都在種草的時候,你的品牌中心思想是什麼?比如賓士代表“豪華尊貴”,寶馬代表“駕駛樂趣”,沃爾沃代表“安全”,特斯拉和比亞迪代表“電動”,法拉利代表“速度”,吉普代表“越野”……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今天我們發覺“樹”沒了,滿街都是“草”,說不清楚品牌的核心價值了。
第三,要觸達,更要“觸動”。消費者每天被很多媒體觸達,但會經常被觸動嗎?這也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消費者的
自我補償和自我獎勵
中國消費市場正在經歷從“價效比”到“顏價比”,再到 “心價比”的躍遷。我在 2019 年講過一個問題:中國消費升級的浪潮是從價效比轉向顏價比(顏值價格比),再轉向心價比(心情價格比、心靈價格比、精神價格比)。但今天很多中國消費者既要價效比又要顏價比,還要心價比,面子、裡子、腦子全要,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
在整個市場當中,誰在引領消費?誰沒有受到市場寒冬的影響呢?主要還是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的 “三高人群”。中國經濟持續 30 年的增長造就了大約 4 億中等收入者,他們努力打拼以後需要自我補償和自我獎賞,時時刻刻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實現人格的自我躍遷。其中,前者是物質性需求,後者是精神性需求。
他們重視創新和潮流,願意為品牌、品質付出溢價,更接受“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產品。我們很明顯能夠看到,在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心理當中,低價的東西越來越不受青睞,現在流行的是品位、格調、自我標籤化,提供心理滿足感。這一群體對實用主義的東西沒什麼特別大的需求,因為全買完了。對他們而言,沒有什麼東西是必要的了,只有想要的、潮流的。商品不僅要提供功能,更要能撫慰心靈和情緒。
所以主流人群消費的動力,究其根本就是:愛吃愛美愛健康,怕老怕累怕孤獨,缺愛缺心情缺刺激。他們真正的改變就是三個詞的改變:以前是“價效比”,後來變成了“顏價比”,未來會變成“心價比”。最後可以發現,整個流量消失、人口紅利消失的今天,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當中,只有恆定的高質量品牌才能真正穿越週期。
低價的東西被有品質的、品牌的、提供心理滿足感的東西替代,剛需的東西被審美的和趣味的東西替代。買這個品牌代表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對任何一個品牌的選擇都是自我人格的投射,實用主義的東西被情緒的、氛圍的、場景的東西所取代。需要的東西被想要的、潮流的東西替代,我們思考一下,趨勢在變革,從原來的解決問題到意義創新,從功能競爭到智慧競爭,從使用產品到享受生活,從追求符號到自我體驗,從趨同消費到個性消費,更多的人從物質追求轉向精神愉悅追求。
所以我覺得過去十年,品牌與消費者的關係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品牌之道
勝於流量之術
品牌是“道”,流量是“術”,流量不是打造品牌的本質。 流量解決的問題是“買它、買它、買它”,即優惠和購買;品牌解決的問題是“愛它、愛它、愛它”,即復購。沒解決品牌問題,就一直投放流量廣告,很可能會導致對促銷平臺的依賴,最後利潤倒掛。
品牌是什麼?就是持續的流量,轉化率高,知名度高,認知度高,溢價能力高。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品牌,在網際網路上只能靠流量,產品和流量方法都會被模仿,就沒有護城河,也就很容易被卷。
吃到流量紅利的電商一定要接上品牌紅利,因為流量紅利不屬於你,屬於平臺,也會過去,論演算法你也算不過平臺。你要抓住的是本質,就是人心的演算法,而品牌就是人心的演算法, 算準了人心才是更高階的演算法,在平臺上才能夠賺錢。 大家千萬不要把流量當作生意的根本,流量不是生意,流量是品牌贏得人心的結果。淘寶為什麼有流量,因為你認為淘寶是萬能的,在別的平臺找不到的東西去淘寶找;天貓為什麼有流量,品牌旗艦店都在天貓,你認為買正品上天貓;京東為什麼有流量,上午買下午就能到,你想要快就找京東;唯品會為什麼有流量,大牌商品打三折,你找唯品會;拼多多為什麼有流量,拼得多省得多。
它們的流量是因為品牌贏得了人心,千萬不要沉浸在流量中,終局決定佈局,流量紅利是不會持久的,而且流量紅利基本都結束了。
存量博弈下的
增長路徑
存量博弈的路徑選擇,要麼做頭部,要麼創新。
頭部企業在存量博弈下的崛起比較好理解。因為存量市場中,消費者心態更加謹慎,趨向於不犯錯的選擇,所以很難被其他品牌吸引,這時候深受信賴的頭部品牌就會聚集更多消費者。
也正因此,大品牌的抗風險能力往往很強,比如寶潔、聯合利華等。縱觀世界範圍內,戰爭、經濟風暴等因素會讓中小公司受重創,而大品牌不僅能度過危機,甚至會獲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
第二類能崛起的企業是有真正獨特創新的,比如你的產品是一個新事物,或者你開創了一個趨勢性的新品類。
為什麼這一點在未來會格外重要呢?因為在增量時代,我們見過很多跟進、跟風型的產品。比如,某個產品做得不錯,如果我的定價比它低一點,或者我在某個方面比它做得好一點,那我也能成功。
現在這個模式走不通了。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剛說過的,消費者的心態謹慎了,對於同樣的產品會趨向於選擇頭部品牌。
另一方面是因為,就算你在某些方面做得比大品牌好,消費者也覺得你是跟進別人的,心智的壁壘會讓後來者天然落下風,跟風的就是二流!
這個時候,你的取勝方法就是跟對方完全不同。比如在清潔類市場,戴森是做吸塵器的,那麼還做什麼能成功呢?科沃斯告訴我們,做掃地機器人。現在掃地機器人的市場擠滿了人,我們還能做什麼?添可告訴我們,做洗地機。
又比如今麥郎涼白開。市面上各種蒸餾水、天然水、礦泉水已經非常多了,再找到一個新水源地或者做一款新的蒸餾水的意義其實相當有限。涼白開的切入點很巧妙—市面上水再多,也都是生水,那不如推出一款煮開冷卻的熟水,既完成了品類創新,又根植於中國人喝熟水、喝涼白開這個文化母題中,能迅速被消費者感知和接受。
對於消費品行業來說,很多時候科技的壁壘並沒有那麼強,所以真正的創新是品類創新,是終極的創新,是最容易成功的創新。
從戰術和戰略的角度,這一點更容易理解。戰術相當於在消費者心智中找到一個競爭性切入點,也就是發現一個沒有人佔過的山頭,然後衝上去把這個山頭佔了。否則選定一個上面都是敵人的山頭,想衝上去就要仰攻,既累又難,沒有必要。
那麼選定之後,我的戰略是什麼?調動公司所有的資源,讓這個戰術優勢得以最大化發揮。
企業戰略性
增長的三個方向
企業要實現戰略性增長需要聚焦三個方向,分別是:提心智、擴市場和拓品類。
首先,“提心智”的意思是你在自己的領域是消費者首選。你進入你的市場當中、切到你的細分市場,就是消費者首選。
細分領域品牌就像拉新客的鉤子。客戶進來之後,你再從運營角度賣他更多東西。所以,提心智的本質是必須在一個細分領域成為消費者首選。
其次是擴市場。擴市場需要企業回答的問題有:新一代產品是什麼?新產品使用的新場景是什麼?或者新的使用人群是什麼?
最後是拓品類。企業中某款產品發展到瓶頸後,就必須拓品類了。比如,微軟最早的產品是 Windows,後面又拓展出了Office、智慧雲,現在又投資了 OpenAI。每一次拓展新品類,微軟的股價都會實現 10 倍速增長。蘋果公司也一樣,有了電腦之後,又拓展出了 iPod(音樂播放器)、iPhone(手機)、iPad(平板電腦)以及 Apple Watch(手錶)等。所以,一個蘋果公司就出現了多個品類的產品,並且這些產品都成了品類王。
因此,對企業來說,當拳頭產品產生了穩定的銷量後,就要開始思考如何拓展品類了。
產品設計要追求差異化實現差異化有三種路徑。
第一種是“三高路徑”,就是高品質、高品牌價值、高性價比同時存在。這類品牌可以參照日本的優衣庫、無印良品(MUJI)等。這是未來能夠穿越週期的一種品牌型別。
第二種是繼續升級,即升級品牌的獨特價值,提供讓消費者精神愉悅的非物質價值,從產品的審美格調、自我標籤化、社交價值等方面服務消費者。
第三種是提供情緒價值。比如 IP(智慧財產權)化的盲盒、主題樂園、短劇、電影、演唱會等不提供功能,但能撫慰心靈和情緒。
***
今天,在資本市場成功的公司、在整個消費市場成功的公司,無一不是走向了品牌曲線。品牌曲線的一個特點就是長期主義,因為它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累積的漸變過程,最後一旦越過拐點就會持續上升。我認為,在今天中國市場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是抓住了三五億城市主流消費群,即年輕人和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升級,開創了差異化的價值。這些公司要麼開創一個品類,要麼開創一個特性,最終完成了品牌的打造,實現了對價格血戰的超越,最終在消費者心智中佔領了一個獨特的位置。
吳曉波在 2023 年年終秀上講到“定力至上,慢慢贏”,2024 年仍然發生了很多突發性事件,一定要把自己做什麼想明白,押注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2025年,我們要用更篤定、定力更強的心態,抓住品牌增長的核心,抓住聚焦點。真正的強品牌是能夠穿越週期的,它漲的時候漲得更快,跌的時候跌得更慢,並且它很堅韌,即便在經濟不好的情況下,也能贏得低速增長。
推薦影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