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被“禁止整容”的小羋月嗎?2歲出道年入百萬,當紅時退圈,如今15歲的她怎樣了?

作者:木槿媽媽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父母的認知和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你還記得劉楚恬嗎?
她是《羋月傳》中女主孫儷童年時期的扮演者,劇中雖戲份不多,但演技深入人心,鬼靈精怪的她被稱為“小羋月”;

她還是《知否》中小明蘭的扮演者,一場哭戲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小羋月”爆紅後,幾乎所有知名導演都想和她合作。
在她最輝煌的階段,僅僅一年時間便能賺到一百萬。
演技線上,顏值出眾,靈氣十足的她一度被網友要求:禁止整容。
成為炙手可熱的童星後,她的父母並沒有因為女兒的“吸金體質”,將她視為賺錢的工具,反而減少了她的工作量,將重點放在提升女兒學業和綜合素質上。
於是,劉楚恬便在聲名鵲起之時減少曝光,低調退圈。
得益於父母的悉心教導和保護,劉楚恬沒有成為名利的“犧牲品”,而是不斷遇見更優秀的自己。
學習上,她有自己的規劃,班級成績名列前茅。
她還會書法和繪畫,喜歡滑雪和馬術,熱衷於用攝影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個全能型的小才女。
前段時間,劉楚恬在微博上釋出了她的15歲生日照。
轉眼間,那個2歲參加綜藝節目,6歲爆紅全國,9歲上春晚的“小羋月”,已經長成了亭亭玉立、落落大方的文藝美少女了。
在這個追求“快”的時代,是父母賦予了她慢慢長大,用心感受生活的底氣。
看過一則小故事。
國學大師錢穆遊覽一座古剎時,看到一個小和尚,在一棵歷經了五百年風雨的古松旁種夾竹桃。
他感慨道:
“以前,僧人種松樹時,已經想到寺院百年以後的發展了;今天,小和尚在這裡種花,他的眼光僅僅想到的是明年啊!”
種樹如此,育人亦然。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擁有老和尚般的長遠眼光,在孩子心裡種下獲益終生的種子,賦予孩子源源不斷的成長動力,而不像小和尚一樣只看到短暫的明日之花,收穫一時的風光。
當孩子面對超額的名利誘惑時,他們會及時按下“暫停鍵”,明確界限,避免孩子被膨脹的慾望所吞噬。
和劉楚恬同為童星出身的“紅孩兒”趙欣培,從熒幕前的小屁孩到中科院博士,看似一路開掛,實則是父母兩次抉擇的奮力支援。

第一次是《西遊記》爆火後,趙欣培的父母用理智擊退“快錢”,當兒子對計算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時,他們便拿出全部積蓄,為兒子購買電腦,助力兒子考上北大計算機系。
第二次是大學畢業後,趙欣培在繼續深造和上班賺錢間搖擺不定。
這一次,他的父母告訴他不要被眼前的利益矇蔽雙眼,鼓勵他繼續向前走,會看到更好的風景。
於是,趙欣培繼續深造,從研究生讀到中科院博士,從創辦公司到投資多家企業,如今早已身價過億。

最貴的教育資源,不是學區房,更不是砸錢刷級,而是父母的三觀、格局和眼界。
這些看似宏大的詞語背後,其實就是父母和孩子相處時,孩子從父母身上習得的經驗和習慣,吸收的思想和觀念。
正如作家周軼君所說:“你影響孩子的不是理念,而是生活細節。”
要知道,孩子的理念會隨著成長不斷改變,他們跟父母學到的生活細節卻根深蒂固。
父母的必修課叫“自我成長”,因為先有好父母,再有好孩子。
孩子的必修課叫“格局教育”,因為唯有自身強大,才能不懼任何改變。
教育路上,父母要教會孩子以廣闊視角看待問題,靠堅韌心態處理問題,用長遠目標鞭策自己。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專注自身,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取到真經,不被外界妖魔鬼怪的聲音所擾亂。

教育最大的死敵,
就是父母的短視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相信你一定見過這張經典表情包: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

這個小姑娘名叫凱莉亞·波西,5歲因表情包成名,13年來不斷斬獲選美桂冠,16歲自殺隕落。
16年來,她一直走在為選美做準備,或是參加選美的路上。
訪談節目中,當主持人問她是喜歡在舞臺上表演,還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她用機械式的官方微笑回答:“我不知道,我只想讓媽媽高興。”
母親對凱莉亞的高期待,比賽和名氣所帶來的高人氣,逐漸轉變成她所獨立承受的高壓力。
因為從3歲起,媽媽就告訴她:在別人面前,一定要保持微笑。
人前的凱莉亞風光無限,留給別人的永遠是笑臉。
人後的她卻活成了媽媽實現願望的工具,結局便是以傷害自己的方式獲得自由和解脫。
她的一生就像點燃升空的煙花,人們驚歎於她的絢爛,也感慨她的易逝。
有一句話說的很對:
“孩子是為了恐懼而努力,還是為了熱愛而努力,所呈現的生命狀態完全不同。”
一個失去內在成長力量的孩子,只會被複製成缺少血肉和靈魂的贗品。
他們被時間推著長大,前方等待他們的不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溫暖,尊重,理解和包容,而是一條幽深的隧道,致使他們活不好當下,看不清未來。
自私的父母,或許是愛孩子的,但這種愛是畸形的,他們強行操控孩子的命運,剪掉孩子的翅膀,讓孩子一生都活在陰影之下。
那些眼界狹窄三觀又不正的父母,是家庭裡最大的“毒瘤”,是孩子最大的夢魘,他們憑一己之力改變孩子的命運走向。
曾看過一個令人咋舌的新聞。
2020年,廣東一名17歲的女孩小曼,被媽媽逼著相親、結婚。
男方22歲,他們認識不到三個月,見面次數不過6次,女孩父母便收了男方的彩禮錢,替女兒敲定了成親的日子。
小曼的每一次反抗,換來的都是父母的打壓,走投無路的小曼只好向鎮上的婦聯舉報自己的親生父母。
舉報事件之後,小曼中考的真相也浮出水面,原本她以為是自己沒考上高中,其實是因為中考剛一結束,她被父母安排去深圳打工,在父母的隱瞞下錯過了高中錄取通知書。
哪怕小曼成績在班裡屬於中上等,哪怕她熱愛學習,父母一句“你一個女孩,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不如早早打工嫁人”就給她的雙腳銬上了枷鎖,讓她寸步難行。
中考真相和父母逼婚的接連打擊,讓她更加堅定一定要自學,備戰中考,重返校園,繼續讀高中,考大學。
大多數孩子的17歲,即將參加高考;小曼的17歲,是在和父母陳舊封閉的思想觀念做抗爭,她的求學之路必然比別人心酸和艱難。
教育最大的死敵,莫過於有些父母只關注眼前利益,忽視孩子長遠教育和發展規劃,從而限制了孩子的視野和發展,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每一個出色的孩子
都離不開父母這三方面的託舉

《孩子的品格》一書中寫到:
“真正決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賦,也不是知識,而是教育能否幫助孩子培養以'品格優勢與美德'為核心的積極天性,全面而健康地發展。”
教育這片土地上,父母所播種的一系列與善意、高尚品格相關的要素,最終都會在孩子身上得以體現。
每一個出色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這三方面的託舉。
1、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都把教育的順序搞反了。
他們認為教育孩子就是要多賺錢,好像有了錢,教育就能變得很簡單。
但已經有無數案例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無論有錢沒錢都會養出敗家子,環衛工人也能培養出清華北大的天之驕子。
根本區別在於,你是否捨得在孩子身上花時間,在孩子難過時陪伴他們,在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鼓勵他們,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孩子成長過程中,物質託舉或許只佔30%,最重要的是那70%的精神託舉。
物質託舉和精神託舉的天平一旦失衡,要麼養出驕縱放肆,目中無人的孩子,要麼就會養出焦慮抑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從當下做起,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2、學會為孩子心靈賦能
有一位專家說過:
“孩子開心才能開竅,開竅才能開智。”
能量高的孩子,他們的心猶如一汪清泉,湧動著生機與活力;能量低的孩子,他們的心像是一潭死水,你往裡面灌輸的所有東西都是徒勞的。
很認同一個觀點:
“從自然界角度來看,生物越多樣,環境自我調節的能力也就越強,抵抗力也就越好。
人心也是如此,多樣性的精神支柱,會讓人心變得更加堅強,百折不撓。”
無用之物也有大用。
有空多帶孩子去爬山,去博物館,美術館,哪怕是讀一本閒書,一次無聊的辯論,都是在為孩子的心靈賦能。
孩子的童年回憶裡,不應該只有刷不完的題,還要有山海湖泊帶給他們的心靈震撼,一場音樂會帶給他們的美好時刻。

3、教育也需加“鹽”補“鈣”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先放糖,後放鹽,再補鈣。
糖,是給孩子關愛和鼓勵;鹽,是教會孩子直面挫折;鈣,是讓孩子學會自強自立。”
你有沒有發現,家長總是不由自主地去教孩子去贏,去爭取,但很少教育孩子有時候放棄同樣是一種圓滿,失敗寓意著另一種成長。
孩子因為一次考試成績沮喪時,父母不要指責他們怎麼連這麼簡單的題都做不對,而是要用溫和的語氣告訴他們:
錯題並不可怕,要警惕被錯題打敗。
這次做錯的題,只要吃透這個知識點,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就不會再錯了。
沒有人能一直在坦途中飛奔向前,只有輸得起當下,才能笑到最後,贏得未來。
請相信:一個永遠積極向上,陽光自信的孩子,面對所有刁難,只會失意一時,不會一蹶不振。
點亮文末【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作者:木槿媽媽。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乾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資源領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