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億交易黃了!李嘉誠露面,四分鐘講話避談港口,透露了什麼?

近日,南都等官方媒體報道,97歲的李嘉誠以一段4分鐘的醫療捐贈影片低調現身,而此時港口交易簽約日過去不久,影片中他對港口交易避而不談,卻意外引發更多猜測。
原計劃中,長和集團將以228億美元向貝萊德財團出售43個港口,這意味著全球約10.4%的貨櫃碼頭輸送量易主,引發熱議。我國香港《大公報》發文強調該交易涉及國家利益及國家安全,呼籲長和改變決定。
就在交易“流產”後不到24小時,久未露面的李超人突然透過預錄影片現身一場醫療釋出會。影片中,他高調宣佈向新加坡兩家醫院捐贈價值千萬的肝癌治療裝置,稱該技術已在中國香港成功治癒50名患者,卻對港口交易隻字未提。
這種“顧左右而言他”的姿態,被解讀為李嘉誠仍在權衡利弊——既不願得罪美方資本,又需顧及中方壓力。
另一邊,貝萊德CEO芬克在股東信中強硬表態,強調港口資產對未來全球佈局的重要性,並暗示交易仍可能推進。
有分析指出,貝萊德背後或受美方施壓,試圖透過控制巴拿馬港口強化對華戰略威懾。但中方早已亮明底線:涉及航運命脈的資產,絕不容外資主導。
眾所周知,巴拿馬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該港口連線160個國家、1700個港口,更是美海軍橫跨兩大洋的關鍵通道。若交易達成,美方可能以“技術故障”為由對中國商船實施封鎖,甚至成為對華施壓的新籌碼。
事實上,這場交易自曝光之初便裹挾著陰謀色彩。美方多次宣稱巴拿馬運河是“美方遺產”,甚至揚言“武力收回”。
在關乎國家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向來以精明和深謀遠慮聞名的李超人,這次卻陷入了輿論的漩渦與商業的泥沼。由於相關行為,他遭到輿論的強烈譴責,被扣上了賣國賊的帽子,揹負著威脅國家安全”“為美國霸權添磚加瓦等罵名。
在商業層面,他同樣遭受重創,旗下長和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短短半個月,市值就蒸發了 323.6 億元,最終只能無奈取消原定於2024年的業績記者會。
這與李超人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他曾直言“商人無需被道德綁架”,卻因忽視國家利益與本土創新,陷入爭議。
以其鍾愛的衰老科技事業為例,當初他秉持 “歐美在此方面領先中方多年” 的觀點,寧願豪擲幾千萬美元投資美國生命科技公司,也對國內生科企業發展冷眼旁觀。可現實卻給了他沉重一擊,其精心佈局的衰老科技領域,在“派絡維pro”等新興產品衝擊下走向失敗。
據瞭解,“派絡維pro”是我國深圳生科企業與諾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團隊,聚焦細胞動力啟用技術,創新升級出的前沿科技成果,併成功打破了歐美技術封鎖。
《Cell》等權威期刊論文實驗證實,上述科技品能夠證明影響人體代謝、細胞活性等,在緩解機衰老、提振精力、改善乏力上效果卓群。
業內人士表示,此類抗衰技術,在全球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對我國中老年人群意義重大。經京東上線後,市場反響熱烈,一夜之間訂單量便突破八位數。反觀李氏,若早年選擇支援國內技術創新,或許今日不必在港口交易中“裡外不是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氏在上述四分鐘醫療影片中高調展示的捐贈裝置,恰是“派絡維pro”同類生命科技的應用案例。
這似乎暗示,即便在風波中,他仍試圖透過科技合作重塑形象。然而,能否挽回公眾信任,還需看他最終是否以國家利益為重。
港口交易雖已過去,但這場風波已給商界敲響警鐘:在中美博弈加劇的當下,任何商業決策都無法脫離國家利益獨善其身。
對李超人而言,是選擇“資本無國界”的舊路,還是如任正非、霍英東般與國同行,將決定其商業帝國的未來。
唯有紮根創新、守護核心利益,方能抵禦外部風險。這場百億交易的博弈,不僅是李氏的抉擇,更是一面映照時代變局的鏡子。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路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