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慘”虛假助農賺1000萬,誰在餵養這條嗜血產業鏈?

編者按:
透過虛構的助農故事和悲慘人設,利用公眾的同情心賣貨,從前端的人設設計、中端的劇本量產到後端的水軍造勢,一條精密且嗜血的產業鏈已然成型。而“賣慘生意”的泛濫背後,是人性弱點被精準量化成商業模型的現實,也是演算法時代“眼淚經濟學”的縮影。
來源 | 極速財訊
01
被精心設計的“苦難劇場”
鏡頭裡,滿臉泥汙的老農站在果園前,哽咽著說:“把我幫果子都收了吧,兒子生病了著急用錢……”一旁的水果商見狀,沒有絲毫猶豫,直接讓助理拿出1萬元。剎那間,老農激動得雙腿一軟,“撲通”一聲跪地,連連磕頭致謝。影片顯眼處掛著水果銷售連結,螢幕外,無數網友紅了眼眶,瘋狂下單“支援”。
然而,這催人淚下的畫面不過是流量工廠精心設計的戲碼——銷售的水果其實是從經銷商拿的,“果農”是職業演員,連那件“髒破不堪的土黃色T恤”都是反覆使用的道具,出現在不同果農身上。
這個名為“大先哥助農在行動”的短影片賬號,從2023年起不斷髮布類似“賣慘”“助農”影片,果農中有行動不便的殘疾人,有兒子重病急需用錢的老人。
但如果對比同一時期的不同影片,有明顯穿幫的鏡頭:前一條影片裡還以果農形象出現的人,下一條搖身一變成了水果收購商。這些漏洞百出的表演並未阻礙其收割流量,甚至還成了財富收割機,其單場最高銷售額突破30萬元,累計銷售水果金額達400餘萬元。
利益驅動下,道德底線徹底崩塌。一場場精心編排的“苦難大戲”在短影片平臺輪番上演。
有人聲稱父母雙亡,需要拉扯幾個弟妹長大,帶貨賣起了山核桃等當地特產,卻被扒出不僅父母健在,平時衣著乾淨講究,還不時出入高檔場所;所謂的“原生態農產品”大多來自批發市場。
還有人佯裝慈善,將 3000元現金遞到相依為命的祖孫倆手中,但鏡頭背後的真相卻令人不齒,待拍攝一結束,主播竟冷酷地從祖孫倆手中收回了其中的2800元。
這些主播深諳流量密碼:破舊房屋要拍出搖搖欲墜的細節,衣衫襤褸需突出補丁的密度,就連孩童的啼哭都要調整到最揪心的頻率。而所謂的“原生態”“愛心助農”“滯銷幫扶”,不過是收割善意的幌子。
02
誰在餵養這條嗜血產業鏈?
這條嗜血的鏈條的運作遠比想象中精密:前端有“人設設計師”挖掘“有賣慘潛力”的素人,中端有專業編劇量產“家破人亡”“被迫嫁人”等標準化劇本,後端更有水軍集團營造“萬人求購”的虛假繁榮。
幕後團隊會物色有“網紅”潛質的素人,為他們量身定製“人設”、寫好劇本。例如,淳樸的彝族青年,助力大涼山的善良女孩,熱心助農的好心人。
釋出的影片透過精心設計的視覺元素,精準捕捉並煽動公眾情緒:刻意選取偏遠閉塞的山區環境,安排主角身著破舊衣物卻保持燦爛笑容,展示殘破不堪的房屋,甚至淳樸天真的孩童形象。配合戲劇化的敘事結構和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營造出極具感染力的視覺效果。
但這些大多是虛假的。比如靠製造虛假人設起家的,“涼山孟陽”家庭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年前已經脫貧,在短影片中居住的小屋,實際是村裡一處早已廢棄的農舍。
那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其居住場景雖然看似真實——破舊的房屋內燈光昏暗、雜物堆積,但實際上僅是村民用於存放勞作工具的生產用房,內部甚至沒有通電,根本不適合居住,而且兩人也並不是祖孫。
為強化效果,幕後團隊還會僱傭大量水軍進行刷好評,甚至是購買商品,製造話題熱度。
在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套路運作下,許多觀眾深受感動,紛紛慷慨解囊,以“助農”之名進行消費,即使收到假冒偽劣產品也不會過多計較,最多自認倒黴當一回“冤大頭”。
而這類人設打造其實並不複雜。一個由編劇、演員、推手構成的團隊,加上購買的標準化悲情話術模板,配合破舊衣物、泥濘果園等場景道具,便能批次生產“芒果滯銷”“孤兒求生”等劇情。
一般而言,影片遵循固定公式:前10秒展示視覺衝擊性苦難(如老人下跪、兒童哭泣)→中間30秒植入“救世主”帶貨人設→最後20秒掛載商品連結。
主播透過煽情表演吸引流量,平臺透過演算法推薦擴大傳播,中間商透過高價銷售賺取差價,而真正的農民卻成了這場“流量盛宴”中最邊緣的角色。
這些虛假悲情敘事猶如社會肌體上的惡性毒瘤,不僅扭曲了“助農”的初心,更在摧毀比金錢更珍貴的東西——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信任。有人直言“上過幾次當我已經不買助農產品了”
當真正的果農們因此受到牽連遭市場抵制時,這些“悲情演員”早已帶著佣金轉戰下一個“苦難現場”。
03
技術不應該成為幫兇
其實,這所謂的 “賣慘營銷” 並非什麼新奇的套路。
在短影片平臺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曝出類似案例:從“果農重病跪求收購”的悲情劇本,到“單親父親抱娃送外賣”的虛假人設,這些以眼淚為武器的流量獵人,不斷重新整理著公眾信任的底線。
其中,一些情節惡劣、影響廣泛的涉事者甚至被依法判刑,接受法律的制裁。比如“涼山孟陽”就被判刑11個月,而其團隊負責人更是被判刑1年2個月。
但這並未阻止黑灰產團伙前赴後繼——因為創造的收益,遠遠超過普通人正常的勞動所得。“涼山孟陽”幕後公司,三年內銷售額超3000萬元,牟利超1000萬元。
在這場演算法時代的“眼淚經濟學”中,人性弱點被精準量化成商業模型。當主播在鏡頭前展示“滯銷果園”、“悲慘身世”時,平臺演算法不僅無法分辨真假,反而有可能會因影片引發的情緒波動,將內容推送至更大流量池,進而不斷放大其傳播範圍,讓虛假敘事如病毒般擴散。
直到消費者投訴量激增、監管部門介入後,平臺才匆忙封禁賬號,然而,此時損害已然造成。那些被虛假資訊誤導的消費者,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時間與感情,部分甚至遭受了經濟損失。
而真正需要幫助的果農、真正滯銷的農產品,卻在這虛假流量的狂歡中,被徹底淹沒,無人問津,默默承受著苦難,在無聲中逐漸消失。
在這場演算法與人性弱點的博弈中,技術不應成為資本的幫兇,善良更不該是演算法裡的資料。唯有讓“賣慘生意”徹底退場,才能讓那些真正等待曙光的臉龐,重新被世界看見。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