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選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

▼
中美貿易戰的根源是什麼?為什麼2016年後中美經貿衝突急劇增加?為什麼拜登政府沒有改變特朗普的高關稅?今天我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美國是一個選舉國家,民意對大政方針的影響很大,精英可以制定外交政策,但想要動員整個社會去支援政策則需要民意的許可。
二戰時期,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羅斯福無法參戰,80年代,如果沒有美國民間對日本商品的反感,里根也無力對日發動貿易戰。
2014年,雖然美國戰略界精英早把中國視為最大的威脅,但這一判斷無法得到美國社會的共鳴,華爾街、好萊塢、矽谷在中國賺取了大量利潤,那些被全球化影響的美國工人,雖然認為中國搶走了他們的工作,但還未有政客替他們發聲,中美尚可處在蜜月期。
2015年,形勢發生了鉅變,特朗普敏銳察覺出中國製造業和鐵鏽地帶工人就業間的關係,他和他的幕僚反覆宣傳是“中國搶走了美國的就業崗位,他要將就業機會帶回美國”,因而迅速得到搖擺州選民的支援。2016年,憑藉在鐵鏽地帶,尤其是“藍牆”三州的翻盤,特朗普戰勝了希拉里。
2008年和2012年,奧巴馬曾以5%以上的巨大優勢拿下鐵鏽地帶,2016年民主黨卻完全丟掉了這一地區,根源就是特朗普體察到了選民的真實需要,而民主黨仍然沒有抓住重點,主張進一步推動全球化。


正是2016大選後,民主黨、共和黨進行了選民重組,學歷愈發成為選民分化的基準,未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選民愈發支援共和黨,未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無法適應金融業、高新技術行業的要求,他們被全球化的大潮拋在了後面。一直以來,沒有人為這些失意者代言,直到特朗普出現。
特朗普在2016、2020年獲得的白人藍領選票超過了歷屆共和黨候選人,2020年特朗普贏得了65%非大學學歷白人選民的支援,89%福音派非大學學歷白人選民的支援。這樣的高支援率離不開特朗普本人對工人階級的重視。
2015年特朗普宣佈共和黨應該成為工人階級的政黨,2024年共和黨大會,特朗普更是破天荒的邀請到國際卡車司機工會主席奧布萊恩,以此表示共和黨對工會的支援。
從里根時代開始,共和黨一直奉行古典自由主義,支援企業和自由貿易,反對工會,特朗普完全顛覆了這一傳統,將共和黨變為了“歐洲式”的極右翼政黨(文化右經濟左)。


特朗普比民主黨更早意識到了白人藍領的困境。他們生活的鐵鏽地帶一直面臨製造業外流的困境,很多曾經繁榮的工業城市逐漸衰落,工作機會流向了日本、墨西哥和中國。
那裡的白人不僅失去了工作,還失去了自尊和熟悉的社群生活,傳統上美國的工人社群有自己的學校、俱樂部、教堂、醫院,這些設施隨著工廠的外流一併消失了。2019年,美國上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就記錄了白人藍領的困境。
80年代,工人們曾將困境歸結為日本,日本衰落後,又歸結為墨西哥和中國,隨著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中國越來越成為眾矢之的。

皮尤研究中心的2023年7月的民調顯示,7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美國經濟產生了嚴重的威脅。其中,認為美國經濟狀況不佳的美國人比認為美國經濟狀況良好的美國人更認為中國對美國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72%和55%)。從收入情況看,中等收入的美國人(73%)更可能認為中國對美國經濟有負面影響,這與共和黨選民郊區白人、中下層白人的形象重合。(低收入更多是拉丁裔和黑人)

皮尤2020年的調查則顯示,2012年,71%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美國工作機會的流失負有重大責任,伺候雖然有所降低,但一直穩定在50%以上。也就是說在一半多的美國選民眼中,中國是造成美國失業的重要原因。

美國的很多學者、政策界人士,還有一些民粹自媒體,還對中國對美國製造業造成的後果進行了計算。
比如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在《中國綜合症》一書中計算1990-2007年,中國讓美國製造業崗位減少了150萬個,主要集中在勞動力素質不高的行業,比如傢俱、服裝、珠寶、電子產品等,這些行業的工人往往沒有上過大學。特朗普的幕僚納瓦羅、萊特希澤也是中國威脅美國製造業的鼓吹者,並說服了相當多的美國精英和選民。
在2016年,更是有人計算,在共和黨初選中,受中國商品競爭影響最大的100個縣中,特朗普贏得了89個,尤其是傢俱公司的工人,幾乎全員支援特朗普。特朗普翻紅的那些搖擺州,如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密歇根、北卡羅來納,他們都受到中國商品的衝擊。
經濟學家估算2002-2014年,中國商品向當地市場的出口每增加1%,特朗普在該縣的得票率就會增加2%。
可以說,不管“中國搶走美國製造業崗位”這一敘事是否符合事實,但大量的美國選民相信了他,並在選舉中做出了反應。對美國政客來說,最大的利益就是選舉利益,如果無法贏得選舉,那麼一切都無從談起,美國選民的態度直接影響了美國兩黨的對華政策,這讓他們在中美貿易戰的問題上難有妥協空間。
就選舉利益看,賓夕法尼亞的幾萬個選民,可能都比矽谷和華爾街重要,畢竟華爾街和矽谷的金主對選舉的影響是間接的,而搖擺州選民的態度影響則是直接的,2016年的選舉已經表明,有錢不一定贏得選舉,但贏得搖擺州的少數中間選民卻可以鎖定勝局。
特朗普改變了美國的選舉格局,讓幾個搖擺州從未變得如此重要,這種格局的變化讓一向支援全球化的民主黨也不得不延續特朗普的政策。
如今拜登完全延續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並不斷在出口管制和供應鏈轉移上加碼,他和特朗普的區別僅在於方式和程度,考慮到鐵鏽地帶未來8年仍會是選舉的重點,兩黨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經貿領域對中國採取嚴厲的態度。
雖然現在形勢嚴峻,不過我判斷,長期來看,由搖擺州選民驅動的對華貿易戰終將偃旗息鼓,原因有幾條。
一是老一代的白人藍領逐漸去世,而新一代的年輕人不願意繼續從事製造業,他們更願意去大城市做服務業,對美國70年代懷有深刻記憶的一代將越來越少,最多到2035年就將消失殆盡。
二是中國自身的產業結構、勞動力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隨著人口老齡化,勞動人口占比會逐步下降,加上年輕人也不願從事製造業,且不如老一輩能容忍加班,中國的用工成本也會上升,和美國之間的差距會縮小。到時,一些中低端製造業可能就轉移到東南亞和印度。
另外,就產業結構講,雖然短期內因為政策和政府偏好問題,中國仍聚焦製造業,但想邁過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要關注服務業,服務業遲早會成為主導產業,因為只有高價值服務業才能提高國民的平均收入。
所以,長遠看,中美之間的經貿矛盾遲早會縮小,只是接下來10年,在舊有的矛盾出清前,我們可能不得不忍受一段艱難時期。

近期股市大漲,在星球內更新了一下我對股市的看法,我的判斷仍然是短期利好,長期謹慎,投資需快進快出。更多相關內容歡迎購買我的星球。
目前星球還打造了產品“修明一週熱點”,裡面我會揀選我認為重要的大事,一期的字數在1000字左右,不會給大家造成閱讀負擔,內容也是簡明扼要,想投資、移民的中產,希望開啟眼界的學生可以加入。
加入星球,你還可以進入我的VIP群,和我直接交流,歡迎大家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