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大家冬天好,我是迪卡。
這篇文章原載於我們衚衕會員通訊的一個欄目「聲音實驗室」,不過我也想讓更多人聽到巴黎聖母院的聲音,所以在公眾號上也釋出出來,希望大家看得開心。
距離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已經過去 5 年多,而 5 天后的 12 月 8 日,法國巴黎聖母院即將重新對外開放。5 年多時間裡,這座將近 900 年曆史的教堂,除了要重建建築物外,還有許多重要的藝術品、文物和裝飾元素被修復。據統計,近 250 家公司和藝術工作室參與到了其中,包括木匠、石匠、腳手架工、雕塑家、鍍金工、玻璃工。
這些修復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如何恢復巴黎聖母院的往日的聲音。這座深深影響了法國曆史和文化的教堂,聲學部分在大火後是如何重建的,我想在這期聲音實驗室帶你一起仔細探究一番。
▲即將修復完成的巴黎聖母院|來源:afar

我曾 2 次去過巴黎,一次是大火前的 2017 年,一次是今年 10 月份。教堂是我每一次必打卡地點:聖心大教堂、聖保祿聖路易教堂、聖厄斯塔什教堂……也有著名的巴黎聖母院。10 月份的時候四周還豎立著高高的圍擋,所以只能遠遠觀看。
2017 年那次,巴黎聖母院是我旅行的第一個地點。很巧,剛到大門外就聽到唱詩班的聲音飄出來。那是週三,我不知道是不是有特別的活動,但是教堂裡迴盪的聲音,確實讓我整個人杵在了原地。
▲ 點選收聽:2017 年我錄製的巴黎聖母院唱詩片段

▲ 2017 年我第一次進入巴黎聖母院遇到的唱詩班|拍攝:迪卡
對於這種宏偉的教堂來說,聲學設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巴黎聖母院更是如此。
巴黎聖母院於 1163 年開始修建,斷斷續續修建了近 200 年,直到 14 世紀中葉才完工。法國大革命期間,教堂被洗劫一空,後來又被用作倉庫。可能是雨果 1831 年出版的小說《巴黎聖母院》激發了巴黎人對大教堂的關心,所以從 1845 年政府開始加固其結構,並增建了大教堂的尖頂(被 2019 年的大火摧毀)。850 多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是一個多形式的聲音空間,巨大的空間和高聳的拱頂,加上相對裸露的石頭結構和大理石地板,使得聲音在空氣中不斷反射、交織,導致混響時間相當長。經過聲學家測算,在沒有觀眾的情況下,最低頻段(125 HZ)的混響時間接近 9 秒(見下圖 )。

▲ 來源:sciencedirect
自 12 世紀末開始的 100 多年裡,歐洲音樂的一些最偉大進步都與大教堂的建造階段交織在一起。而對於巴黎聖母院來說,它很大程度上啟發了 12 和 13 世紀復調音樂的誕生——多個獨立的聲部同時進行,每個聲部有自己的節奏和旋律線。這種音樂形式在幾個世紀以來不斷演變,誕生了很多偉大的作曲家,比如安德烈·坎普拉(André Campra)、讓-弗朗索瓦·拉盧埃特(Jean-François Lalouette)、讓-弗朗索瓦·勒修爾(Jean-François Lesueur),其中,勒修爾在革命時期後創作了著名的加冕進行曲(March of the Coronation),作為拿破崙 1804 年進入巴黎聖母院時的加冕儀式典禮音樂。

▲ 埃米爾·勒塞納 (1881-1914),巴黎聖母院教堂內部景觀|來源:Wikimedia
雨果在《巴黎聖母院》中寫道,聖母院的聲音 「充滿了祝福和威嚴,撫慰著病痛的心靈」。當你在聖母院裡傾聽時,你聽到的不僅僅是聲音,還有非常準確的空間感。而火災發生後,尖頂坍塌,屋頂上出現了一個大洞,中後部的木質屋頂完全被燒燬。「巴黎聖母院已經損失了大約 20% 的音響效果 」 。
▲點選收聽:2021 年聖誕節頭戴安全帽的歌唱家在被燒燬的巴黎聖母院內舉辦聖誕音樂會|來源:YouTube

雖然得以重建,但當我們再次走進這座大教堂時,是否還能產生同樣的聽覺體驗?
火災發生後,機構重建巴黎聖母院(Rebatir Notre-Dame de Paris)成立,其中一個名為 CNRS 的教堂聲學修復特攻隊(task force)負責復原聲音,他們透過結合模擬聲學以及修復非物質遺產方面的專業知識,從火災發生後的第一天開始,參與了整個聖母院大教堂的修復過程。

▲2019 年 4 月火災發生後巴黎聖母院內部|來源:afar

▲ 主要恢復區|來源:national-geographic
第一步,測量大教堂的聲學資料
火災發生的四年前 2015 年,一群音響師曾在一場小型音樂會演出之後進行了一系列聲學測量,它構建並校準了大教堂的幾何聲學模型,為建立新的大教堂聲音品質提供了可能。
火災後,特工隊為了得到內部新錄音,租用了一臺專門用於檢查狹窄的下水管道的機器人,讓它穿越危險的大廳裡透過配備的麥克風錄製聲學資料。與 2015 年的資料比較,特攻隊發現大廳空間的混響明顯減弱。除了天花板的破損,還有很多影響因素:比如教堂現在完全空了——沒有長椅、藝術品和人群,也影響了聲音。
另外一個重要的聲音資料來自教堂裡的材料,包括石材、木材、玻璃甚至是掛毯,這些材料對聲音的吸收和反射資料都需要被逐一測量,錄入資料庫。

▲2015 年的巴黎聖母院聲學測量|來源:acousticstoday
第二步,彙總聲學資料,生成大教堂的聲景模型
依靠現有資料,聲學特工隊搭建了一個計算機模型,可以模擬大教堂的聲音。
這個模型應用的一個例子是,它復原了 2013 年慶祝巴黎聖母院 850 週年舉辦的《聖母》音樂會。這是一部旋律優美、宏偉動人、編曲豐富的作品,舞臺上有 250 多名音樂家。這個模型 360° 還原了現場的聲音,不僅有 VR 影片,還有不同位置的音訊,非常推薦大家去網頁傾聽原聲。

▲ 復原聖母院音樂會 VR 影片|來源:YouTube
▲ 點選收聽:還原 2013 年 4 月巴黎聖母院 850 週年演出 La Vierge
另外,這個模型包含了大教堂內部材料的聲音屬性,透過模擬替換新的材料,可以瞭解對聲學的影響。任何變化都會對巴黎聖母院的巨大空間產生影響。比如,儘管大教堂沒有進行過任何重大改造,在 2015 年的測試中發現聖母院的混響少了很多,最後發現原因可能是一條地毯——那是為了減少彌撒期間遊客的腳步聲而新加的。所以新的建築材料如何選擇——是粗糙多孔的石頭,還是拋光過的石頭——都非常影響聲學效果。

▲建立教堂的電腦聲學模型。|來源:YouTube
第三步,結合聲學因素修復大教堂
大教堂修復目標是恢復到 2019 年 4 月 15 日火災之前的樣子,這意味著不僅包括重建一座與 19 世紀建築師 Eugène Viollet-le-Duc 設計的尖頂完全相同的尖頂,還要修復很多重要的藝術品、文物,以及當時的使用材料(巴黎聖母院由木材和石頭建成)。讓我覺得非常創新的一個設計是:建築師會收集被焚燬的建築物碎片材料,將它們變成可直接 3D 列印的粉末,用於缺失部分的修復。
除此之外,院內法國最大的管風琴也被拉去修復了,它有整整 8000 根管子和 115 個音栓!這還沒完,管風琴的風箱的修復更為複雜,從替換舊羊皮開始,風箱必須完全密閉,膠水的使用溫度必須超過 20°C,因此這項工作必須在夏天進行。修復團隊為此建造了一個密封的房間,並配備了一個用於進出該區域的淨化氣閘。

▲ 像《異型》一樣科幻的修復管風琴現場|來源:rebatirnotredamedeparis.fr

在眾多修復中,修復巴黎聖母院的鐘的任務對我來說是最特殊的一項。
巴黎聖母院的鐘聲一直都是巴黎人生活中熟悉的一部分,它被親切地稱為「大教堂之聲(the cathedral's voice)」。巴黎聖母院一共十多口鐘,大火燒燬了屋頂上方的六口小鐘。而最主要的兩座鐘樓中的十口銅鐘基本都沒有收到大傷害,北塔的八口小鐘被拆除並清除厚重的塵埃:其中兩口受損,需要在鑄造廠修復。

▲拆除和清理八口小鐘|來源:national-geographic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全國約 80% 的教堂鐘被熔化,巴黎聖母院也是一樣,唯一倖存的鐘是三口鐘和最大最古老的鐘 Emmanuel 。19 世紀中期,鐘樓逐漸恢復,在那之後北塔樓上的四座大鐘每 15 分鐘敲響一次的規律從未間斷。這些鳴鐘也見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1944 年巴黎解放、以及紀念 911 事件中的遇難者。
▲點選收聽 1769 年至 1791 年巴黎聖母院鐘聲的數字重現|來源:web.archive.org
不過,這些用青銅合金鑄造的鐘並非堅不可摧, 比如 1856 年安裝的北塔的四隻鍾是用廉價金屬鑄造而成,它們會磨損,音調也會走樣。2012 年,時任巴黎聖母院院長 Patrick Jacquin 發起了一項修復工程,旨在將大教堂的鐘修復到法國大革命之前的樣子,於是這四口鐘被熔化,取而代之的是九口新鍾。但這個修復曾經引發了一場規模不大但卻極具巴黎特色的騷亂,一些人認為,19 世紀的鐘聲是法國曆史無與倫比的見證,不需要被代替。

▲聖母院 850 週年時,舉辦的八口新銅鐘的祝福儀式|來源:nbcnews
2012 年修復後的 10 口鐘,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調,其中 Emmanuel 懸掛在南塔,可以以 F 調鳴響,它被認為是「歐洲最優美的鐘之一」。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其餘的鐘都被熔化製成炮彈,而它在當時就作為唯一的倖存者得以保留。這口鐘在本次的火災中毫髮無損。
▲ 點選收聽:藝術家 Bill Fontana 收集的 Emmanuel 鍾日常震動|來源:YouTube
在下面來自維基百科的列表中,為你列舉了現存巴黎聖母院的 10 口鐘的名字、重量、大小和聲調(是的,它們甚至還取自不同聖人的名字)。在這個頁面你可以聽到它們發出的聲音。當這些鐘聲響起的時候,你要知道,它們可不是一個接一個敲響,而是 10 個一起響起——簡直是一個鐘的交響樂。

▲ 維基百科截圖
2024 年 11 月 8 日上午,巴黎聖母院在火災後修復的鐘被歸還至鐘樓並被敲響 。負責修復該建築的負責人菲利普·約斯特表示,自 2019 年 4 月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以來,「所有鍾齊鳴,這是第一次」。

▲ 2024 年 11 月,敲響被修復的鐘|圖源:NST

2024年 12 月 8 日,即聖母無原罪日,巴黎聖母院將舉行多年來的首次彌撒,並向公眾開放祭壇。修復後的大教堂的內部都會自 19 世紀以來第一次顯得煥然一新——牆壁、彩色玻璃、繪畫和雕塑都已全部清洗和修復,預計 2025 年將有 1500 萬人次創紀錄地來到聖母院。
沒有一座歷史建築是完全靜止的。在長達 850 多年的風雨歷史中,巴黎聖母院不斷遭受破壞、翻修和調整。那時候,巴黎聖母院是否恢復昔日的聲學輝煌——是火災前的樣子、或者更古老的版本,還是一個全新的、不同的聲學空間?
這個答案我希望能在大家現場體驗後,由自己來解開。

在這封衚衕來信的過程中,有太多和聲音相關的專案、書籍、論文研究根本看不完,它們中的許多研究內容結果不僅紮實,而且非常有趣。比如紐約時報在《The Quest to Restore Notre Dame's Glorious Sound》中,製作了精緻的 3D 模型配合聲音動畫,是我寫作這封來信的靈感來源和初始動力;再比如《Bells: Music, Art, Culture, and Politics from around the World》這本書中探討了鐘聲的音樂性和其政治和宗教力量…… 這些研究的背後是一個個對聲音滿懷熱情的人,他們讓我覺得,關心聲音的人不是孤獨的。
一個還原 18 世紀巴黎聲景的專案——《The Sound of 18th-Century Paris》
由音樂學家 Myléne Pardoen 和盧米埃里昂第二大學發起,透過一段 8 分 30 秒的影片,還原了 18 世紀巴黎位於 Pont au Change 橋和巴黎聖母院橋之間位置的聲景。在還原過程中,聲音藝術家精確考慮了建築高度、材質(如石材、鵝卵石)對聲學效果的影響,再現了 70 個歷史聲景,包括橋下的回聲、魚市的蒼蠅嗡鳴、織布機的咔嗒聲、河邊洗衣的水聲等, 所有聲音均源於真實錄音。

一個用聲音漫步巴黎沉浸式 APP ——《Ekko of Notre-Dame de Paris》
Notre-Dame Whispers 是一款結合科學與文化的沉浸式音訊導覽應用,由索邦大學與 Talkartive 聯合開發。導覽設有 6 個站點,透過聆聽 12 段與聖母院相關的記憶,讓每位遊客感受巴黎地標的獨特魅力。包括中世紀建築工地的錘聲、 13 世紀的多聲部聖詠、18 世紀鐘聲等… …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衚衕會員通訊
如果你想支援我們的內容創作
歡迎成為付費會員

撰文/迪卡
編輯/Riley
排版/Riley
封面/JeanLucIcha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