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5年1月中旬,當我和同事們,坐在公司剛裝修好的辦公室裡,順著玻璃幕牆的方向望向外面,看到的是由一片片整齊明亮難以計數的高樓大廈,密密麻麻構築的成都南門。
十二三年前,我眼前這一片還全是雜草荒地,二十年前,成都天府廣場才擁有中西部第一家星巴克、第一家家樂福,成都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剛剛破土動工,成都當時的房價,也還僅僅是三兩千塊一平米。

短短十幾年時間,成都快步走完了許多城市上百年的發展史,陡然間生長出了好幾倍的城市空間,城市建成面積,從2006年的397平方公里,增長到2022年的1063平方公里,共增長666平方公里,一口氣增長了1.7倍。
但成都並不是最近二十年,全國生長最快的城市,按《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的資料,成都在全國僅排名第四,第一是重慶,16年裡建成面積增長了1009平方公里,第二是天津,增長了724平方公里,第三是武漢,增長了703平方公里。
這幾座城市的GDP也在飛速增長,重慶從2005年的0.34萬億,增長到2023年的3萬億,天津從0.36萬億,增長到1.67萬億,武漢從0.23萬億,增長到2萬億,成都從0.24萬億,增長到2.21萬億。
如果往前翻20年,其實從來沒有人想過,中國城市會這麼迅猛地發展,往前翻56年,在1969年經濟學家的預測中,他們還認為50年後,這世界前十大GDP國家,排名分別是日本、美國、西德、蘇聯、菲律賓、印度、韓國、印尼、法國,別說城市,中國整個國家都沒任何存在感。
事實證明,經濟學家做預測相當不靠譜,他們真要預測得準,他們就炒股去了,早不做經濟學家了。
浩浩湯湯二十年過去,中國各大城市,除了香港臺北一直在衰退,上海、北京、廣州、深圳、蘇州、成都、重慶、杭州、武漢、長沙、鄭州、東莞、佛山、寧波、南京、天津、無錫、福州、合肥、濟南、泉州、西安、南通、常州、煙臺、溫州、哈爾濱、大連、長春、瀋陽一直在手腳並用快速攀爬,追趕世界最先進最優秀的其他城市。
今天中國的每一座城市,都還沒有到達發展的天花板,每一座城市,都在快馬加鞭奔向他們未來的高峰。
我們這一次單說上海。
上海2035年的城市定位,是“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這五個中心。
由於位於長江出海口,成都、重慶、宜賓、武漢、宜昌、南京、鎮江的貨大都走上海出海,上海港已經連續15年吞吐量全球第一,2024年突破5000萬集裝箱裝卸,是人類有史以來,全球港口最高資料,隨著沿江城市越來越強,上海會繼續吃盡紅利,因此上海在貿易、航運這兩個要素的發展上沒啥問題。
科技創新也能跟深圳過過招,像張江的晶片設計、臨港的晶圓製造、松江的產品組裝,外高橋的先進造船業、浦東的生物製藥、還有圍繞C919的航空材料、發動機、飛控,上海電氣的核電裝置,另還有機器人、人工智慧這些先進產業。
上海2024年成為中國首個5萬億GDP的城市,其中25%的GDP由製造業創造,2023年規工總產值3.94萬億元,全國僅次於深圳和蘇州,光積體電路和生物醫藥兩個產業,就為上海彙集了80萬專業人才,製造業給上海提供了穩定的產業支撐,也能避免上海產業走向空心化。
貿易、航運、科技創新這三樣對上海沒問題,但要成為國際經濟、金融中心,還是比較難。
目前全球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只有紐約和倫敦,其中紐約賺的是全世界金融白道的錢,而倫敦賺的是全世界灰道和黑道的錢。
世界上大部分好公司要融錢,得跑去紐約上市,美國人多少要點臉,還是會問一問你的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他們那融資能力強,一融能融一大筆。
而世界上各種見不得光的錢,都會流向倫敦,英國人從不問你的錢從哪裡來,只管幫你保管和經營,所以中國的集資詐騙犯、南美的黑社會、俄羅斯的寡頭都把錢放在英國,這些人還會在倫敦買豪宅,把倫敦的房價炒到天上,富人們另衍生出倫敦的商業保險、外匯交易等。
一個發達的金融市場,需要具備股票、債券、期貨、外匯四大要素。
從股市來說,到2023年年底時,紐約證券交易所擁有2324家上市公司,市值總規模24.92萬億美元(2025開年是28.3萬億),納斯達克交易所擁有3505家上市公司,市值總規模20.58萬億美元(2025開年是28.3萬億),上海證券交易所雖排在第三,但2249家上市公司,僅有6.6萬億美元總市值,跟東京的5.75萬億、深圳的4.38萬億、香港的4.1萬億、印度的3.7萬億、倫敦的3.29萬億、沙特的3.06萬億、加拿大的2.81萬億美元差不多屬同一個檔次,沒有拉開明顯差距。
2024年8月31日時,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總市值28.15萬億美元,紐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28.04萬億美元,加起來是56萬億美元,相當於上交所的8倍。
所以儘管到2024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規模達到3500萬億元人民幣,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但上海離紐約的股票市值的差距,還非常非常遠。
在債券市場,到2024年10月底時,上海債券市場託管餘額超170萬億元,已經是全球最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
但必須使用“交易所債券市場”這個定語,美國債市毫無疑問全球第一,只是他們的債券交易主要在場外進行,不在交易所進行。

上圖是2022年全球債券市場分佈圖,全球債市133萬億美元總規模,美國佔到了51萬億美元。
2024年下半年,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融資佔比達到5.95%,暫居全球第二,2023年全年債券投資業務人民幣跨境收付總金額達22.9萬億,2024年全年資料還沒出來,但前八個月就達到20.3萬億,2023年就有1124家境外機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從上漲的債市可以看出,境外機構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債市。
跟股市一樣,債市的增長不錯,但離美國債市的差距還非常大。
全球期貨市場排名依次是美國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國的洲際交易所、倫敦國際金融交易所、東京工業品交易所,第五名開始,才是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
而在外匯市場,目前世界十大外匯交易市場,分別是倫敦、紐約、東京、新加坡、香港、蘇黎世、法蘭克福、巴黎、悉尼、多倫多,我在前十的名單裡都沒找到上海。
外匯市場排名低,是人民幣被美元霸權刻意限制的結果,美元佔到了全球儲備貨幣的60%,歐元佔20%,之後是英磅和日元,人民幣暫時排第五。
看全球金融要素,紐約和倫敦還是整體最強,上海在外匯和期貨市場短板嚴重,股市和債市還不錯。
目前英國金融從業人員達到了250萬,大部分集中在倫敦金融城,金融和專業服務佔英國經濟的12%,一年能創造2780億英磅的經濟活動。而美國金融從業人員目前達到了840萬,大部分集中在紐約華爾街,佔GDP的8%左右,美國的金融業佔比應該是被低估的。
而金融還不是上海最核心的業務,目前整個行業從業人員47萬,浦東就超過35萬。
倫敦金融城經常釋出全球各大金融中心實力排名,按創新生態、市場規模、基礎設施、人才吸引、營商環境五個維度打分,常常把自己排世界第一,紐約僅排第二,新加坡、法蘭克福、巴黎、香港、東京排後面幾位。
其實這是倫敦金融城自己給自己臉上貼金。
我在倫敦金融城工作許多年的朋友告訴我,全球金融行業的頂峰還是紐約,全歐洲的金融頂峰才是倫敦,幹他們這行,能去紐約就儘量去紐約,能在倫敦就絕不會去巴黎,因為紐約收入最高,倫敦其次,誰出價高誰就能吸引頂尖人才,巴黎和法蘭克福還出不起這麼高的價。
紐約不方便賺的錢,才會讓倫敦賺,倫敦是不可能超越紐約的。
英美兩國現在以金融立國,金融是他們失去製造業後最寶貴的陣地,是他們從全球獲取利潤的核心領域,因此上海立足做全球金融、經濟中心的難度最大,遠高於做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的難度。
上海只有等待人民幣完成國際化,等待美國金融霸權全球萎縮。
不過距2035年還有十年時間,十年內美國霸權是必定迅速衰退的,這兩項任務還是有可能完成。
上海在不斷生長的同時,土地與人口已經快達到城市上限,不得不有意進行人口控制。
2024年,上海常住人口達到2475萬,其中戶籍人口1469萬,外來常住人口1006萬,預估流動人口300-500萬。
但上海已經簽下軍令狀,2035年將把人口控制在2500萬,也就是差不多十年時間,總人口不變,而且這十年,上海一定會新增一批收入和學歷更高的年輕人口,淘汰或自然死亡一批收入和學歷較低的老年人口。
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為3.95‰,出生9.8萬人,死亡率為6.37‰,死亡15.8萬人,自然增長率為-2.42‰,2023年自然減少6萬人。
但上海是中國最富有的城市,吸引全國優質人口遷入,2023年常住人口反而增加11.5萬。
既然將總人口卡死在2500萬,那全國每年還有那麼多優質青年,想加入上海這個大區域來生活工作,該怎麼辦呢?
那就透過大交通,將上海和周邊地區緊密連通起來,建立一個大都市圈,使人口和經濟,每天在上海和周邊地區流動。

上海大都市圈計劃,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寧波、嘉興、湖州、南通、舟山各區域,陸地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700萬。
這個都市圈計劃最早起源於2017年12月,國務院《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2019年8月成立上海大都市圈空間規劃領導小組,印發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編制工作方案》,正式開搞。
規劃也越搞越大,近期規劃是2025年,中期是2035年,期限是2050年。
上海只能透過幹線+城際+市域+城軌,將周邊地區串連在一起。
上海連線蘇州的,是上海地鐵11號線和蘇州地鐵11號線,這條線路於2023年6月24日通車。

上海到蘇州的高鐵僅25分鐘,地鐵各種換乘加起來總時長需要2-3小時,時間雖然長許多,但多了許多站點,也可以隨進隨出,還是極大地方便了兩地人員往來。
上海連線太倉的,是按《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運營籌備期委託協議》,建設10.3公里太倉先導段,從太倉站出發,與上海嘉閔線北延線銜接,太倉設有太倉站、白雲渡路站和十八港路站共三個站點及一個車輛段。
這個專案於2024年12月26日開工,預計工期4年,時速160公里每小時,建成後與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9號線、12號線等10餘條地鐵線、機場聯絡線無縫換乘。

專案建成後,太倉與上海市中心也將進入半小時通勤圈。
將來滬蘇錫常城際鐵路的建成,將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連成一條線,四座城市處於一小時生活圈,來往將更加密切。
打通上海與周邊區域連線的,另有一條重要的滬蘇嘉城際輕軌,全長170公里,總投資940億元。

這條線把虹橋、嘉興市區、蘇州吳江區連在一起,又與滬蘇湖高鐵、通蘇嘉甬高鐵交叉,嘉善至西塘將透過嘉興南與滬杭鐵路相連,水鄉旅遊線與蘇州軌道10號線在汾湖站相連,上海地鐵示範線,又可與13號、17號線換乘。
當這些幹線、城際、市域、城軌交通全部建成後,上海即形成以主城區+崑山、嘉興、太倉等衛星城為次中心的通勤結構,又形成上海為核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嘉興、湖州為次中心的城市結構。
對了,上海還在瘋狂打通跟周邊城市的跨省斷頭路。
上海與江浙歷時5年,已打通了青浦區與崑山市、吳江區對接的盈澱路、復興路、東航路、外青松公路、新勝路5項;嘉定區與太倉市對接的城北路1項;金山區與嘉興市、平湖市對接的葉新公路、朱呂公路、興豪路3項。
通向上海的路,越來越多,江蘇十三太保的段子,估計也會越來越多。
圍繞上海的全面交通線一旦建成,除了南京不開心,大家都會很開心。
但南京不開心,馬鞍山、滁州、蕪湖卻又會忍不住開心。
長三角的公共交通如此優秀,而珠三角的公共交通卻做得非常非常差。
我曾經在東莞塘廈居住多年,這裡離深圳非常近,但是這裡長年除了自駕,沒有其它方便的公共交通進入深圳。
2014年我在深圳南山上班,有次我因為車壞了,只能使用公共交通,從塘廈三正半山出發,先打車去樟木頭坐動車到羅湖,再從羅湖坐地鐵到達南山蛇口創意園,花了整整3.5個小時,不斷換乘搞得人一路十分疲憊,而開車的話,一般能在兩小時內到達。
2021年底東莞南站開通,確實多了一條東莞進入深圳的方式,但這個站太偏僻,非塘廈樟木頭周邊居民,一般要開車一小時以上到這坐高鐵,那還不如直接開車到深圳呢,而且深圳太大,東莞高鐵動車只到深圳北,後面換乘比較繁瑣。
我也在東莞市區居住多年,從東莞市區去往廣州可以坐大巴,去往深圳市區用公共交通的話,那是極麻煩極麻煩,比塘廈去深圳麻煩多了,為了省心省力,三座城市最便捷的交通方式都是開車。
珠三角有兩座一線大城,原本應當以深圳和廣州為中心,構建極強大的公共交通網路,東莞夾在廣深之間,本來就應該要讓三城的地鐵連在一起,但現在這三座城市通行,除了廣深高鐵,基本靠開車。
中山、佛山、東莞、惠州四座城市,跟深圳廣州的聯絡,遠遠弱於蘇州、無錫、常州、寧波、嘉興、湖州跟上海的聯絡。
別說長三角那麼豐富的幹線、地鐵、城軌,通常珠三角各城有高鐵互通就很不容易了。
上海能打通跨省斷頭路,但在東莞各鎮區,都有各自打不通的斷頭路。
珠三角各地方勢力盤踞,錯綜複雜難以下手,是珠三角公共交通打不開局面的重要原因。
從經濟上來說,上海的發展方向,是“帶有高科技產業的紐約”,而從城市構建來說,上海的發展方向,是“另一個版本的東京”。
東京很早就向上海做出示範,搞大都市圈,得像我這麼搞,得把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圈進來,形成一個半徑50公里的都市圈,圈出一個4300萬人口的大區域,透過大交通讓他們為中央區服務,老老實實做好衛星城的輔助工作。

上海鋪城市格局的時候,就是這麼幹的,只是因為東京南邊是海,城市偏南北向,而上海西面是海,城市偏東西向,整體大差不差,鋪出一個7700萬人口、規模更大的都市圈。

上海之所以這麼積極地投入大都市圈的建設,跟前文提到的人口問題有很大關係。
上海老齡化在一線城市裡比較嚴重,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是66%,低於廣州的69%、北京的67%、深圳的75%。
這麼一看,北京也挺慌的,不著急,下回聊北京。
年輕勞動力佔比少,但上海房價常常全國數一數二,年輕人可買不起那麼貴的房子,別說買了,租都租不起,只能讓年輕人在衛星城定居,然後透過快速而便利的大交通,讓年輕人可以順利地進入市區工作。
另一個是產業需求,上海市區高素質人群聚集,要搞高科技中心,就要“研發在上海,生產在長三角”,為了加快生產效率,也需要一個配套優質交通網路的大都市圈。
上海跑得非常非常快,2018年時,3.26萬億GDP的上海,還只有東京的一半,到2024年過完,擁有5萬億GDP的上海,已達到東京的71.5%。
6年時間追近20%多,這種勢頭之猛,超過東京,指日可待。
上海的野心也非常非常大,我個人推測,上海在2040-2050年左右,必定會打敗紐約和倫敦,成為世界第一富有的城市,之後,上海會在這個位置上,可能待上一兩百年的時間。
如果美國衰落得夠快,這個程序也許還會加快一點。
國際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這個定位,在2035年基本可以達到,隨後隨著中國在軍事與政治上影響力的發展,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序,國際經濟、金融中心也會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到時的上海,才會是世界的上海,也會是世界最頂尖最頂尖的城市。
——————————————-
↓點選購買《風雲錄二〇二三》,也可以送朋友哦↓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