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投資上海”,正在成為響噹噹的金字招牌。
3月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暨“投資上海”活動周正式開幕,以“全球視野·上海機遇”為主題,再次向全球發出上海邀約。
這是上海連續第5年舉辦全球投促大會。過去4屆大會,吸引580多個重大產業專案落地,總投資超過1.1萬億元。
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上海GDP總量站上5萬億新臺階,躋身全球前五,與紐約、倫敦、巴黎、東京並駕齊驅。

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航運、貿易和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生而全球,自然也要擔起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的重任。
外有全球經濟、經貿、地緣深度調整的壓力,內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洗牌,上海何以更進一步?
01
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跨國企業為何仍在湧入上海?
日前,特斯拉上海儲能超級工廠正式投產,既是特斯拉在美國本土之外的第一個海外儲能專案,也是2019年繼上海超級工廠“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之後的又一大動作。
特斯拉加碼“重倉”上海不是孤例。
過去一年來,包括蔡司、雷克薩斯、松下、神戶制鋼在內的眾多大型跨國企業紛紛加碼上海,或設立大中華總部,或打造生產製造基地,或成立研發中心。
資料顯示,2024年,上海新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0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
截至2025年初,上海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1027家和597家,位居全球第一梯隊。
要知道,過去一段時間,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蔓延,世界經濟碎片化加劇,但跨國企業“逆勢”加碼上海和中國,本身就是最具含金量的“用腳投票”。
無論風雲如何變幻,上海仍舊是全球投資的首選地之一。
這既源於其作為大國戰略支點的獨特地位,也得益於上海在新興領域的硬核實力,更是這座城市以“上海速度”與“上海溫度”淬鍊而成的磁吸力。
投資上海,就是投資中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連結全球的國際大都市,任何跨國企業想要投注大國經濟,上海都是繞不開的存在。
以上海為橋頭堡,既能率先享受到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制度紅利,又可以此為跳板搶灘全球規模最大的單一市場。

投資上海,就是投資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經濟版圖,上海坐擁我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新興產業叢集,這是任何跨國企業都難以避開的產業高地。
根據最新發布的上海2025重點產業佈局圖,上海前瞻佈局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10條重點產業鏈,全面形成電子資訊、汽車、高階裝備、軟體和資訊服務四大萬億級產業叢集。
這些叢集不只著眼於規模之大,更集中於高階環節,無一不與新質生產力密切相關。
投資上海,就是投資先行一步的可能。“上海速度”曾經令震撼了無數跨國企業,“上海溫度”又讓許多企業感受到一座超級城市重商親商的底色。
“上海速度”,歷經特斯拉“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投產、當年上市”的奇蹟而在全球一舉成名。
最近幾年,這一速度在莫德納、法雷奧、特斯拉超級儲能工廠等專案不斷得到複製和重新整理,詮釋“速度就是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核心。
“上海溫度”,指的是招商服務一體化。發軔於上海的“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正在被眾多城市所借鑑,而率先探索的“ 免申即享、直達快享、達標即享”也成了標杆。
將企業“引進來”只是第一步,如何“留得住”並“成長好”則更為關鍵。為此,上海成立招商服務協同辦公中心、重點區域招商服務一體化平臺,建立招商專案全生命週期管理體系。
外有龍頭帶動優勢、改革開放優勢、科技和人才優勢、治理現代化優勢以及綜合成本優勢,內有超大規模市場、完整供應鏈配套和技術創新擴散效率優勢,上海能連續多年備受全球投資者青睞,不是沒有理由的。
02
全球投資競爭,始終是頂尖城市之間的較量。
過去幾年,一場聲勢浩大的企業、人才爭奪戰全面打響,紐約、倫敦、巴黎、東京、香港、新加坡都深度捲入其中。
這些城市,既是上海打造全球城市的對標物件,也是國際招商引資的競爭對手。
與 “紐倫巴東”等同能級城市相比,上海有哪些獨特競爭優勢?
其一,在所有5萬億級的全球城市中,只有上海還能保持5%左右的GDP增速,其他城市年均增速普遍不足2%。
塊頭越大,體量越大,產業結構越成熟,與全球關係越密切,對宏觀大環境變化就越敏感,“轉舵”所需的能量也就更大,增長更為來之不易。

後發城市依託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大基建大投資就足以支撐短期增長;
但城鎮化、工業化日益成熟的全球城市,唯有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沒有捷徑可走。
增長越快,意味著每年創造的社會財富就越多,帶來的創業就業崗位就越可觀,初創企業、高學歷人才與城市共成長的空間就越大。
其二,放眼全球,沒有一座5萬億級的城市像上海一樣,仍以製造業為主導產業,並將工業佔比25%作為追求目標。
一般而言,隨著城鎮化、工業化日趨成熟,經濟的服務業化、產業的“退二進三”、製造業的全球轉移可謂大勢所趨。
“紐倫巴東”在歷史上都是名副其實的製造強市,如今更多以金融、貿易、研發設計、文化創意為主導,只有東京還有10%左右的工業。
反觀上海,既有國際金融、貿易中心的一方面,又有先進製造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另一面,形成“先進製造+高階服務”的雙核驅動模式。
雙核驅動之所以重要,在於實體制造缺失,極易陷入“產業空心化”陷阱,更無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歷史性機遇。
當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相伴而生,數字經濟與實體制造密切融合,研發設計與生產製造密不可分。科技創新如果沒有製造作為支撐,猶如長跑選手缺了一條腿,跑的再快也終究跑不遠。
紐約都市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就吃過這個虧。
雖然起步更早、技術更為領先,但苦於本土製造業缺失,只能在全球尋找零部件供應,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難以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大規模生產的市場優勢,被後來者一路直追乃至趕超。
近年來,歐美國家興起“再工業化”的浪潮,全球城市紛紛重回“製造強市”,不無這方面的因素。
其三,上海不是一座城市“單打獨鬥”,背後更有上海大都市圈、長三角城市群支撐起的廣闊發展腹地。
這兩年,以特斯拉、雷克薩斯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紛紛湧入上海,與長三角正在形成的“4小時產業圈”不無關係。
新能源汽車整車廠可在4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在全球城市裡,只有上海能做到。
這只是上海及長三角地區世界級高階產業叢集的縮影。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形成26個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佔全國近1/3,且不少叢集都是跨市域乃至跨省域。

可以說,沒有哪一座國際城市像上海一樣,能在城市群內匯聚如此龐大的上下游產業鏈,能調動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到市場服務、全球營銷的全鏈條創新資源。
其四,上海擁有綜合成本優勢,堪稱最“便宜”的全球城市。
說起全球城市,寸土寸金是所有人的第一印象。無論是房價之高、租金之貴,還是勞動力成本節節攀升,抑或土地開發空間日趨飽和,都令無數初創企業望而卻步。
若論顯性的房價、土地等成本,上海正在逼近全球城市水平。但上海有著其他全球城市所沒有的完備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以規模經濟、產業協同、創新共享,塑造顯著的綜合成本優勢。
事實上,與國內同能級城市相比,上海的綜合成本優勢有過之而無不及。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治理能力也是競爭力,一流的營商環境、開放格局和招商服務一體化意識,對於企業更意味著制度成本優勢。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上海每百元規上工業營收中的成本,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且在長三角三省一市中墊底。
就此而言,上海堪稱最“便宜”最具價效比的創業之城,也是最具產業韌性和發展潛力的全球城市。
03
5萬億之上,上海劍指“全球一線城市”。
近日,42個重點城市的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部獲批,上海成為其中唯一全部核心功能都以“國際”為定位的超大特大城市。

可見,“全球視野”是上海的立身之本,“參與全球競爭合作”自始至終都是上海的戰略使命。
早在七八年前,上海就以“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與“紐倫巴東”形成直接對標。
作為城市發展的高階階段,“全球城市”既是世界城市網路體系的核心節點,也是國際科技和產業競爭的重要載體。
在全球城市的各類重磅榜單中,上海均位居前列。
根據GaWC釋出的《世界城市名冊2024》中,上海與“紐倫巴東”共同位居最高層級的Alpha++級、Alpha+級,被譽為“全球一線城市”。

從中國一線到全球一線城市,既是經濟發展水到渠成的結果,也是代表大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然選擇。
全球一線城市,不只是經濟實力、產業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的較量,也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比拼。
日前,上海有關負責人在《學習時報》撰文指出: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不斷強化‘五個中心’建設的整體效應、平臺效應、放大效應和輻射效應”。
兩個“對標”,兩個“最高”,兩個“大膽”,足以凸顯上海與全球最頂尖的城市同場競技、向著最高處攀登的決心和信心。
最近幾年,上海拿下的一系列國家戰略或頂層規劃,都基於這一目標而來:
從面向全球的進博會,到以“五大自由”為核心的臨港自貿區;
從肩負高水平改革開放重任的浦東引領區,到全國首家全新特殊型別區域的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
當然,與“紐倫巴東”相比,上海仍需補上顛覆式、源頭性創新的短板,更要在國際化、對外開放上持續追趕。
對內勇挑經濟大梁,對外直面國際競爭,這是5萬億城市的新使命。
▼
相關推薦
人口 |零增長!第二大省,怎麼了
規劃 |批覆!誰升級,誰降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