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這篇重發文章正文。
在很多人反應過來之前,第一季度,快要落下帷幕了。2025,也過去了快四分之一。
所以,這段時間,我也能明顯感受到,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抓內部管理了。
的確。第一季度,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時間點。很多公司,也會用這個時間來定調、試水、檢查,重新思考自己的管理。
這也是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基本功。
越是困難,就越是要重視這些基本功。
但是,也有人說,管理好複雜,而且不性感,太難了。能不能不做呢?
不做也可以。也確實有一些公司,是不做管理的。但經營得好不好,就要靠運氣了。
其實,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儘管它很難。我也真誠地建議你,一個組織只要超過了5個人,就或多或少得用上一些管理辦法、管理工具了。
那麼,具體要怎麼來做呢?你們自己是怎麼做管理的?
今天,我就以潤米這家小破公司為例,和你分享一些我對管理的思考。
我們這家小破公司的管理,是透過目標管理(公司所欲)、薪酬體系(員工所欲)、考評制度(上下同欲)來實現的。
我也準備了這麼一張精煉一些的圖片。這樣,也能方便你收藏、分享、隨時檢視。

我試著用一篇文章的時間,把這張圖講明白。內容會有些長。但我相信,這會給你在2025年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啟發。
從現在起,別讓自己輸在基本功上。


目標管理
先說,目標管理。
一個好的組織,一定是用目標來管理,用目標來驅動的。
吉姆·柯林斯曾說,優秀的領導者,不是報時者,而是造鐘人。
造一口鐘,掛在牆上。有疑惑了,不知道幾點了,不知道目標在哪裡了,就自己抬頭看看。不用成天來問老闆,現在幾點,現在幾點。
目標,就是領導者造的鐘。它回答的,是“去哪兒”的問題。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次,愛麗絲迷路了,走到一個岔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就在這時,她遇到了一隻貓,就問:我應該往哪裡走?貓回答說:你知道要去哪裡嗎?愛麗絲搖了搖頭。貓又接著說:那你往左還是往右都可以。
“往左還是往右都可以”,對一個組織來說,可能就是致命的。
沒有目的地,就談不上到達。沒有目標,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但是,這個目標,是怎麼來的?
當然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我們之前分享過一個關於戰略的基本思路:531。看5年,想3年,認認真真幹1年。
5年之後,想想世界會發生的變化。3年之後,想想公司要發展到什麼地步。然後反推1年,這1年具體要幹什麼。
這個從“5”到“1”的過程,其實就是找到目標的過程。
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戰略,翻譯成目標。為了幹好這1年,到底需要定什麼樣的目標。
然後,我們會把這個目標,寫進我們的OKR。
什麼是OKR?
OKR,全稱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它最早起源於1954年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提出的MBO(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
O,就是Objectives,目標。
這個目標,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組織、上司、你自己認為的最重要的事。比如擴大影響力,比如擴大市場規模。總之,是一件非常渴望達到,1件能比得上10件的事。
比如,為了公司的健康發展,你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擴大收入。
那麼這個O就應該是:收入持續增長。
但是,收入要變成什麼樣,才算是持續增長了呢?
看KR。KR,也就是Key Results,關鍵結果。
它是對“怎麼樣才算是完成目標了”的描述。實現這個關鍵結果,才能說明目標完成了。所以,這個結果,應該是有具體數字的。
比如,在“收入持續增長”這個O下面,應該有一條類似於“公司總收入,從100萬到200萬,增長100%”的KR。
這是公司層面的總目標。
然後,我們要再往下層層分解、承接。
怎麼做?上級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就是下級的目標(Objectives)。
也就是說,下級這時的目標(Objectives)就是:幫助公司的收入,從100萬到200萬,增長100%。
然後,根據他自己所在的部門和業務,再去設定他自己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
這樣,公司層面的總目標,就被逐級分解成為了若干個小目標和對應的關鍵結果。
這個過程,我們稱之為:承接和對齊。或者說:力出一孔。
這樣,公司的戰略意圖才能落地,夥伴們才能圍繞著目標幹活,而不是天天盯著老闆去哪兒了,老闆在幹嘛。
因此,我每年都會讓夥伴們根據公司的戰略,思考出自己的3-5條OKR。
多說一句。OKR,有自下而上的空間。如果夥伴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我也會允許,來保持目標的靈活度和公司的積極性。
但有一點,是我強制要求的。那就是,必須有一條關於個人成長的OKR。
我們沒辦法奢望偉大。但至少,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明年要比今年好,今天要比昨天強。
公司戰略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成長也很重要。有時稍不留神,就會放鬆自己。這也算提醒和倒逼,要不斷成長。


逐級拆解
看到這裡,你可能對目標管理開始有一點感覺了。
但是,具體怎麼做呢?目標(Objectives)和關鍵結果(Key results)具體要怎麼來定呢?還是有點模模糊糊。
沒關係。喝口水,我們繼續。
你可以從組織和個人的使命、願景入手,一步一步往下拆解。
我舉個例子。
假設,你是連鎖健身房的創始人。而你的使命,是讓全中國人都能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
這個使命,是你個人,以及你的公司輕易不改變的長期目標。甚至再過個30年、50年、70年,這個使命都不會改變。
但是,為了實現這個使命,你可能真的要花上個幾十年。而現在,你擁有的能力和資源只能完成這個使命的一小部分。
怎麼辦?
先向下找到你的願景。
這個願景,就是你的中期目標。是你要完成使命所必須要先到達的“上一站”。
那麼,什麼才是“讓全中國人都能擁有一副強健的體魄”的上一站?
比如說,成為全中國健身市場佔有率第一的公司。
這就是你的願景。
但這個願景,可能要花上你5年、10年,甚至20年的時間。
這個時間也很長。怎麼辦?
再往下,找到1年之內,可以完成的“成為全中國健身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上一站。
比如說,1年之內,要吸引種子使用者。
吸引大量的種子使用者,就是你在未來一年裡,非常渴望達成的那個目標(Objectives)。
這個目標不完成,你飯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著。
但是,到底吸引了多少的種子使用者,這個目標,才算是達成了呢?
這個“多少”,就是你要確定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一個“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具體數字。
比如說,你的目標O是“吸引種子使用者”。那麼你的關鍵結果,就應該是“吸引xx位種子使用者”,而不能是“吸引大量的種子使用者”。
沒有數字,就有扯皮。
但是,這個數字,應該要定在多少,才算合適呢?
我個人的建議是,在去年的基礎上,向上調整0-20%。看具體情況。
比如,去年的KR,是吸引1000名種子使用者。那麼今年的KR,可以定在1000-1200名。
定得太低,執行起來會沒有動力的。定得太高,你明知道完不成,可能就放棄了。0-20%,跳一跳,能夠得著。
這就是從組織和個人的使命、願景入手,一步一步往下拆解的邏輯。
然後,按照指示、補充、對沖的原則,讓關鍵結果更加全面。
什麼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1、指示。
第一條KR,應該有指示作用。讓自己有清晰的方向。
所以,KR1:吸引1000名種子使用者。
有數字,有指示,可衡量。
2、補充。
但是,只吸引新使用者,可能還是不夠的。公司需要使用者,但這個使用者的結構,肯定是要健康的。
怎樣才是健康的使用者結構?
應該還要有老使用者的復購。比如,根據具體的業務情況,你發現,復購的比例,應該要不低於30%,才算是比較健康。
所以,KR2:老客戶復購比例不低於30%。
3、對沖。
不管是拉新還是復購,都是要讓使用者掏錢的。但是,如果你為了完成這個數字,欺騙使用者,弄虛作假怎麼辦?
你完成了結果,卻違背了公司的制度和價值觀。這不行。
所以,還需要一個對沖的關鍵結果。
比如,KR3:0使用者投訴。
到這裡,我們就算完整地分解完目標,制定出一條完整的OKR了。
它會像一座高山,時刻提醒著你,戰勝它!戰勝它!


行動計劃
但是,怎麼做,才能戰勝它呢?
得邁開腿。也就是,制定AP。
AP又是什麼?
AP,就是Action plans,行動計劃。
你不可能眺望著遠方那座雄偉的高山,然後期待著高山向你迎面走來。
一定是你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高山。
一步一個腳印。今天5公里,明天8公里,後天6公里。這就是你的AP。
但是,注意。這些AP,一定也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應該是你透過某種方式“計算”出來的。
什麼意思?
我還是用健身房來舉例。
現在,你已經確定好明年要吸引1000個種子使用者了。但是,盯著這行字,是吸引不到1000個種子使用者的。你得做點什麼。
“做點什麼”,就是你的AP。
你可能會說,你要發傳單、辦促銷、打廣告,等等等等。
這沒錯。這些都是好方法。
但更準確一點來說,這些都是Nice Try。
“發傳單、辦促銷、打廣告”都是好方法。但它們都是“走向高山”的方法,不是“走到高山”的方法。
走到高山的方法,是發xx張傳單,辦xx場促銷,打xx條廣告。
而這些數字,都是可以透過計算得出來的。
比如,你一共有10名員工。1000個種子使用者,如果是均分到每一位員工的身上,就是100個。
你一統計去年的資料,發現平均發了2000張傳單,才能換來100個使用者。
考慮到市場變化、使用者習慣等等因素,你決定增加20%的冗餘,發2400張傳單,以確保任務完成。
發2400張傳單,才是AP。
從目標,到計劃。從計劃,到行動。有行動,才有產出。
然後,不斷覆盤自己的行動計劃。
怎麼覆盤?
至少有三個不同的顆粒度。
1,年度戰略。
年度的目標,當然需要有年度的戰略完成。這就需要我們有清晰地思考。
怎麼思考?我曾經和你分享過一個方法:基本盤+創造性方法。
基本盤,就是你能想到的方法。
比如吸引1000名種子使用者,根據市場自然增長,可以順利拓展500名,這就是基本盤。守住,拿穩。完成目標就有了基礎保證。
那還有500名呢?這就需要創造性方法。從競爭對手那裡搶過來嗎?還是要找到新的空白市場?不斷嘗試。不斷創新。
在一年的時間裡,先檢查基本盤是不是守住了。守住了,就大膽地去創新。
2,季度計劃。
季度,要盯緊資料。因為資料會告訴我們,我們的計劃對不對。
原來的目標,完成了多少?為什麼有差距?如果少,是什麼原因,怎麼彌補?如果多,哪裡做對了,怎麼擴大戰果?
用資料,來確認方向。
3,每週調整。
1年有52周,調整和迭代的速度夠快,離實現目標就越近。
每週分析三件事情:繼續做,停止做,開始做。
做對的,繼續。做錯的,停止。沒做的,開始。
及時覆盤,及時干預,及時調整。
方向錯了,跑得越快,錯得越離譜。
所以,要有計劃,要有策略。


薪酬體系
從戰略,到目標。再把總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和對應的關鍵結果。最終,形成行動計劃。
這就是一套比較完整的目標管理了。
這套方法,你要深刻理解,也要和每個人解釋清楚。
但是,目標管理,更多是公司所欲,組織想要的東西。
一家公司裡,只有組織想要的東西,是不行的。還得有員工想要的東西。
員工想要什麼?
錢。談目標,但是不談錢,那是耍流氓。所以,還得有一套薪酬體系。
具體來說,是這麼三筆錢。
1、工資。
工資,是發給責任的。
崗位的重要性越大,承擔的責任就越大,工資就越高。
每個月,員工都會拿到固定的工資,天經地義。承擔了責任,付出了努力,就應該拿到工資。
2、獎金。
獎金,是發給業績的。
完成的業績越多,獎金就越高。當員工實現了超預期的結果,當然也應該拿到超額獎金。
這樣,激勵才有意義。
3、年終獎。
年終獎,是發給行為和價值觀的。
全年的行為表現越好,年終獎也就越高。
有很多公司,年終獎是隨便發的,看心情。其實不對。
就像前面說的,有些人為了完成業績,可能會不擇手段。所以,需要一筆錢,作為對沖。
年終獎,就是在承擔這個任務的。
如果不誠信,如果傷害使用者,年終獎是要扣掉的。
有業績激勵的油門,也要有年終獎的剎車。
所以,所謂的薪酬結構,其實指的就是工資、獎金、年終獎的結構。
也就是:每個崗位工資、獎金、年終獎這三筆錢的比例構成是什麼?
或者說:怎麼發錢?


按崗分錢
每家公司,都有很多不同的崗位,崗位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所以,工資、獎金、年終獎這三筆錢的比例構成的差異也非常大。
但總的來說,我們可以把崗位分成三類。每一家公司,也基本都有這三類崗位。
STO。
S,Sales,也叫業績責任崗。比如商務,比如銷售。
T,Technology,也叫專業能力崗。比如工程師,比如記者。
O,Operation,也叫支援服務崗。比如財務,比如行政。
崗位不同,薪酬結構不同,發錢的方式也就不同。
S,業績責任崗,是怎麼發錢的?
業績責任崗工作的好壞,是可以直接用業績來衡量的。所以,工資的比例要相對低一點,獎金的比例要相對高一點。
比如,6:3:1。工資佔60%,獎金佔30%,年終獎佔10%。
假如年薪總額是20萬,那麼工資就是12萬,平均一個月1萬。這筆錢,按月發。這是安全感。
業績獎金就是6萬,平均一個月5000,完成了業績才可以拿到。這筆錢,最長也要按季度來發。因為獎金是為了激勵,而不是為了追認。
年終獎是2萬,這2萬是行為獎金。這筆獎金,可以用來考核很多行為。比如價值觀,比如協作習慣。這筆錢,按年發。到了年底,確認行為沒有問題,才把這筆錢全額髮放。
再比如,6:2:2。工資佔60%,獎金佔20%,年終獎佔20%。
業績獎金變少了,但行為獎金變多了。這也意味著,你對業績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對行為的要求變高了。
這是S,業績責任崗。那T,專業能力崗呢?
專業能力崗,並不直接面對客戶,他們對公司的業績也有影響,但影響並不是直接的。所以對他們的業績要求,要比業績責任崗低,他們的工資部分就要高一些。
比如,8:1:1。比如,8:0:2。
假如年薪總額是30萬,那麼工資就是24萬,平均一個月2萬。業績獎金就是3萬,平均一個月2500。年終獎就是3萬。
可是,不直接影響業績,要怎麼確認業績獎金的發放呢?
看有沒有可量化的工作結果。
如果有,比如一個測試工程師一個月要找出多少個bug,一名記者一個月要寫多少篇報道,就可以作為業績獎金的依據,用8:1:1的薪酬結構。
如果沒有,可以用8:0:2的薪酬結構。相比業績,更看重行為。
那O,支援服務崗呢?
支援服務崗,並不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所以,也不設業績獎金。
比如,9:0:1。
離業績越遠的人,越要給高工資,而不是高獎金。因為你要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讓他們以非常穩定的心態來工作。


考評制度
目標管理,是公司所欲。薪酬體系,是員工所欲。
但是,這還不夠。
因為公司所欲和員工所欲,幾乎是必然劃不上等號的。比如,公司的欲,是用符合公司制度、價值觀的方式吸引種子使用者。而員工的欲,可能是因此所帶來的業績獎金。這兩件事並不完全等同。
所以,才會有人不擇手段拿結果,踏入雷池撈獎勵。
那怎麼辦?
用考評制度,把公司和員工連線起來,上下同欲。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你們用的不是OKR嗎?不是說,OKR是不考核的嗎?
嗯。一般來說,OKR是不考核的。但是,大多數公司,都會有考核制度。只要有考核制度,就一定得有考核依據。否則,考核就全看老闆心情了。
那麼,用什麼作為考核依據呢?
不是有OKR嗎……
所以,如果有家公司和你說,我們的管理方法是OKR。但是,我們在考核的時候,不會參考OKR。那他大機率就是在騙人。
但真要考核OKR,又特別容易出現公司和員工之間的博弈行為。
作為員工,你既然要考核我,那我肯定希望把我的OKR定得儘可能低一些,這樣我才能透過考核。作為公司,你恨不得明天就憑空實現大批使用者的增長,當然希望把OKR定得儘可能高一些,這樣才有利於公司的發展。
這樣一來,連線公司和員工的目的,就達不到了。
考核OKR也不是,不考核OKR也不是。那怎麼辦?
我們會引入一些不同的維度,來對OKR進行更加全面的審視。
比如,先看目標完成度。
定好的3-5條OKR,完成得怎麼樣了?最具指示作用的1-2條OKR,實現了嗎?
完成度,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也因為有數字,完成還是沒完成,一眼就能看清楚。
接著,看是如何完成的。
我們不僅要完成工作,更要有策略、符合價值觀地完成工作。
實現了目標,這很好。但如果是透過每天加班到半夜,陪客戶喝大酒來完成的,那就不太好了。如果是透過投機取巧,傷害使用者的方式完成的,那就更糟糕了。
最後,還要看和其他人的相對性。
也就是,做一次校準和拉齊。
不同的員工,在不同的部門、崗位,拿不同的工資,做不同的事,扛不同的目標。你真的很難說清楚,到底哪一件事更重要,哪一個目標更難完成。
所以,擺在一起,做一次集中的對比。總有人,是相對好的。也總有人,是相對差的。
當然,每個公司的做法不同。有些公司重點看計劃,有些公司重點看行為。有些公司全憑上級考核,有些公司引入平級打分。
但無論如何,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心中有數,拉齊標準。
這樣,才能打出公平的分數。


人人平等
但是,具體怎麼打呢?
我們這家小破公司,會把考評的分數,分為4個級別。
第1個級別,4.0分,需要達成全部目標,並普遍超越;第2個級別,3.5分,需要達成絕大部分目標,並且部分目標超越完成;第3個級別,3.0分,需要達成大部分目標;第4個級別,2.5分,是沒有達到目標要求。
然後,重點參照完成度、如何做到、相對性,按照271的原則,給每一位夥伴打分。
也就是說,會有個別所謂“並不足夠優秀”的小夥伴,被強制拉到第1個級別,會有個別所謂“沒那麼糟糕”的小夥伴,被強制拉到第4個級別。
為什麼?
因為“優秀”這件事,本身就是相對的。在一個“真空”環境下討論一個人是否優秀,本身也是沒有意義的。
而且,組織需要一定的壓力和活力。得讓夥伴們知道,自己大概處在組織的哪一個梯隊。而不是在某一天突然毫無根據地和你說,你真的太差勁了。
所以,10%的人,會得到2.5分。也就是不合格。
在管理上,我們都很想做一個好人。但其實,這是不太現實的。你總要面對糟糕的結果,也總得敢於說出No。這也是成為一名成熟管理者的必經之路。
不合格的人,理論上沒有年底的年終獎。
但我還是想說,打出2.5分,不是目的。我們真正想要看見的,依然是結果的發生,和夥伴們的提升。在這一點上,不能本末倒置。
70%的人,會得到3.0和3.5分。也就是合格和良好。
這一部分的夥伴,一般會拿到大部分,以及全部的年終獎。
這也是應得的。
20%的人,會得到4.0分。也就是優秀。
優秀的夥伴,最終拿到的年底獎金,會超過100%。可能是120%,130%,150%,或者更多。
為什麼?
因為優秀。
業績面前,人人平等。
真正優秀的人,就應該拿走更多的錢。
否則,其他人就會問:幹這麼好,有什麼用啊?


一不小心,又說了這麼多。讓我先喘口氣。
……
好了。這就是潤米這家小破公司的管理制度。
目標管理(公司所欲),薪酬體系(員工所欲),考評制度(上下同欲)。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說了半天,那你們自己管理得怎麼樣啊?
老實說,也就那樣。
別人有的毛病,我們都有。很多地方,也是一地雞毛。一會兒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會兒又要解決那個問題。
所以,也難怪有人會說管理好複雜,而且不性感,太難了。
又要有制度,又要有方法,又要有體力。
但是,我自己的體會是,即便要花上很多時間磨合、溝通、強調、糾正、總結,但這些動作都是值得的。
否則,等我有一天面臨很多很多的“怎麼辦”的時候,再想起管理,也來不及了。
砍柴,挑水,扎馬步。這些基本功,早晚是要練的。
不如,就從現在起吧。
祝你,夯實內功。
祝你,戰勝高山。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