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 文 |況陽 資深組織發展專家,《中歐商業評論》特約作者,著有《蓋亞組織》《績效使能》《真OKR》

AI時代真的來了
一個搞AI的,竟然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個人就是戴密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他同時也是阿爾法狗之父,谷歌DeepMind的創始人。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可思議,但卻無比真實地出現在我們的世界,也意味著一個全新時代正大踏步朝我們走來。
我在2019年出版的《績效使能:超越OKR》一書中,將2016年認定為是人工智慧元年,它標誌著人類正式步入到了人工智慧時代:

而標誌性事件,也正是谷歌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Go)的驚豔亮相。在這一年,阿爾法狗透過自我學習,以總比分4∶1的戰績戰勝了人類圍棋大師李世石。從此,機器開始具備深度自我學習能力了,不再像過去一樣依賴人類指令才能工作。遺憾的是,在2019年時,還沒有多少人真正相信這一判斷,很多人認為人工智慧不過如此,甚至把人工智慧蔑稱為是人工智障。
但很快,打臉時刻就來了。2022年11月30日,一家知名度遠遜於谷歌的小企業OpenAI,震撼釋出了一款名叫ChatGPT的應用。它一經發布,就迅速引爆全球。僅僅2個月的時間,其月度活躍使用者數就超過了1億。這是一個前無古人的成就。一款產品,月度活躍使用者數從0到破億,蘋果的iTunes用了78個月,twitter用了60個月,Meta用了54個月,位元組的Tiktok用了9個月,而ChatGPT只用了2個月,再沒有比這成長得更快的應用了。
更有意思的是,2024年的諾貝爾獎,除了化學獎頒給了AI,物理學獎也同樣頒給了在AI領域卓有貢獻的科學家 John J.Hopfield和Geoffrey E.Hinton,以表彰兩人“為利用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做出的基礎性發現和發明”。John J.Hopfield又被稱為AI教父,OpenAI前首席科學家伊利亞(Ilya Sutskever)是他的學生。正因此,有人把2024年比作是人工智慧的科學元年,它意味著,以後科學家如果不懂點AI,都不能算做是真正的科學家了。
自此,相信再沒人懷疑AI時代真的來了。

裁員加速,
AI正在“吃”人
ChatGPT的推出,讓富有遠見的企業家們看到了下一個大未來。李開復稱ChatGPT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個平臺革命,它比Windows、比安卓更要大十倍,它會讓每個應用都改寫。”阿里巴巴前CEO張勇也稱“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做一遍”。騰訊CEO馬化騰則表示,“ChatGPT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一樣的歷史機遇!”
馬克思早就教導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當革命性的AI工具帶來了革命性的生產力之後,必然引起生產關係的相應變革。
事實上,這一時刻已經悄然來臨。它體現在企業中,就是AI帶來的結構性裁員。
2023年5月,藍色巨人IBM暫停招聘,宣稱要用AI取代公司近8000個崗位。IBM CEO更是直言不諱地說:“未來5年,我們將看到30%的人將被AI和自動化所取代”。在這一戰略的指引下,IBM來不斷在做內部進行人員結構最佳化。2024年8月,IBM更是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關閉了1000多名中國研發員工的訪問許可權,徹底關閉了中國的研發部門。毫無疑問,他們被IBM推行的“AI優先”戰略“吃”掉了。
這一幕不只發生在大洋彼岸,國內其實也在進行時。2023年年中,一個企業家朋友就曾告訴我,他們藉助AI的能力,已經
替代了公司90%的人工客服人員,
僅剩少數人在做AI訓練。還有一個企業家朋友也告訴我,藉助AI的幫助,他們在做產品設計時,至少可以提效30%以上。
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12日,國內安防巨頭海康威視也被傳出正在進行大幅裁員,裁員規模可能多達1000多人,公司原有的32個區域研發部門也將收縮至12個。這次裁員,也被認為跟AI有很大關係。海康威視在2023年就推出了觀瀾大模型等AI平臺,這可以大幅減少那些需要重複和定製化開發的工作,提升整體研發效率,需要定製化開發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少了,從而也就不再需要那麼多研發人員了。從這一角度看,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在AI時代,企業進行結構性裁員將難以避免。

AI正在加速
顛覆傳統行業
根據裁員追蹤平臺Layoffs.fyi的最新資料,截至10月12日,2024年共計468家全球科技企業已累計裁員141,076人,裁員的因素有很多,但毫無疑問,AI的崛起是最為重要的決策因素。AI的發展導致企業事業部門需要進行重整,資源需要重新進行配置,就連開發AI的程式設計師崗位,在生成式AI普及後,工作機會也正在遭到大幅取代。人類正在加速進入AI深水區。OpenAI的一項統計資料表明,全球500強中,95%的企業正在使用其AI服務,這也意味著,全球500強中,95%的企業都很可能隨時進行結構性裁員。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釋出的《2023 年就業未來報告》,未來五年內,超過75%的公司預計在工作流程中整合AI工具,AI「代工」造成的裁員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狀況。谷歌在年初裁員6%,據稱被裁人員的工作已被人工智慧取代。MSN、Salesforce和Duolingo等大型科技公司也都紛紛效仿,戴爾預計裁員約1.2萬人,以利用人工智慧來精簡業務。
AI正在加速吃人,正在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
AI正在走進醫療行業。谷歌開發了一款名叫HeAR的AI醫生,它在聽了3億多次咳嗽聲後,成功練就了一個神奇的本領,能僅僅透過聽你咳嗽、說話和呼吸,就能判斷出你有沒有病,簡直就像一位老中醫一樣。這帶來了肺結核的早期篩查和檢測的新突破,連聯合國都給它點贊。更驚喜的是,谷歌還向全球開放了這一功能的呼叫介面,這也意味著,未來人人都可以開啟自己的手機應用,只需對著它咳嗽幾聲就能準確判斷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一般性疾病,甚至都不用去醫院,可以藉助AI的幫助自行診斷了。
AI正在顛覆程式設計行業。今年8月,亞馬遜CEO在領英官宣,自家推出的人工智慧應用AmazonQ,能將系統升級的時間,從50個人日縮短到幾小時,相當於節省了4500個開發人員,約18億人民幣。GitHub與OpenAI合作開發了一款革命性的智慧程式碼補全和生成工具Github Copilot,可以更快地自動開發更高效、更準確的程式碼。
AI也在走進人力資源領域。今年8月,一款名為推特人格(Twitter Personality)的AI突然爆火,釋出僅11天,使用者數就突破了400萬大關,這可能是迄今為止最火的基於大模型的AI應用了。它的神奇之處,在於它僅僅依賴推特上的公開資訊,就能分析人的個性。它眼光犀利,專幫你尋找不足和改進點,點評字字珠璣,說到你啞口無言,說到你無力還擊卻又心服口服。比如,它對火星人馬斯克的點評是這樣的:你充滿了食言和不該有的稜角,你足夠自負….說得馬斯克本人都連連服軟說:確實,這就是我本尊,而它的開發成本竟低廉得可怕,只用了1個開發人力就完成了這一切。據稱,這款應用已幫開發者月賺了3000萬。未來,它完全可能被企業用作面試篩查,應用潛力巨大。
AI正在深度走進科學。日本的Sakana AI公司已經成功開發出了全球首個AI科學家系統,它能全自動從0開始端到端生成科學論文。過去,人類研究生甚至博士通常要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才能生成一篇科學論文時,而這款 AI 科學家系統已經能夠自主進行構思、實驗、分析和論文撰寫,最終輸出完整論文了,還能進行自動審稿,它一週能生成數百篇中等質量的論文,每篇論文的成本也僅為 10-15 美元,這極大地提高了科研的效率,標誌著人類科研進入AI驅動的全新階段!
這一清單還在繼續…AI正在加速“吃”人,每一個行業都將被AI重寫一遍。

AI正在加速組織進化
2024年9月,矽谷風投巨頭a16z合夥人Alex Rampell在官網上釋出了一篇文章,探討了AI如何將資本自動轉化為勞動力,以及對當下勞動力市場帶來的影響。文章指出,雖然AI不會完全取代勞動力,但考慮到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以及AI超強的學習推理能力,AI將逐漸吞噬白領職工這個薪酬支出近10萬億美元的市場。文章還指出,在AI時代,AI應用軟體能夠代替人工完成很多工作,像寫文案、繪圖、做設計等工作,AI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甚至連寫程式碼這類高階腦力工作,AI也能自如地處理了。
過去,每一次技術變革,都在優先取代體力勞動者,而AI時代,新技術優先剝奪的是白領勞動者的工作機會,這是一個萬億美元級的市場,這將徹底改變人類社會的勞動力結構。未來,AI軟體公司可能走向三條路徑:
路徑1:走自己的老路,在存量市場繼續掙扎
路徑2:在現有軟體中整合進AI能力,從數字化走向人工智慧化
路徑3:主動參與到AI變革大潮中,開發能轉化為勞動力的新型AI工具
毫無疑問,最有潛力的是第三條路徑,因為它不僅能夠輔助人工作,還打破了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讓機器更像人甚至超越人——一個比人腦力更強大,還不抱怨能24小時不間斷工作的機器人。未來,AI不再只滿足於成為人的助手,更可能會取代人類勞動力直接參與到工作流程中去。
在先進的AI能力的加持下,越來越多的企業摁下了人工智慧化的核按鈕。Klarna就是這樣一家公司。Klama是一家專門從事直接支付、貨到付款和分期付款的瑞典金融服務的公司,它允許消費者透過無息分期付款的支付方式在網上購物,主要在歐洲開展業務,並在美國與Affirm和Afterpay等對手公司競爭,它一度是歐洲估值最高的初創公司,估值曾達456億美元。近年,Klama裁掉了公司50%的人員,將相應工作全部轉由人工智慧完成。目前,它已用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替代了那些以前至少需要700名全職客戶服務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例如回答有關退款、退貨、付款、取消等問題。AI聊天工具讓客戶服務查詢的平均解決時間從11分鐘減少到了2分鐘,甚至可以完成35種語言的各種查詢工作;而且與人工客服相比,保持了基本持平的客戶滿意度。正如公司CEO所說,AI保證工作完成質量的同時,降低了運營費用並提高了毛利潤。除了讓AI做客服,人工智慧還在Klama充當了強大的購物助手,幫助消費者發現和選擇適合他們的產品,這進一步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幫助消費者節省了時間和金錢。剛剛釋出的Klarna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公司收入增長了27%,已從上一年的虧損4.56億克朗轉為盈利6.73億克朗,轉變不可謂不大。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勞動力支出整體在下降,但與去年相比,每位員工的工資卻出現了大幅增長,他們的平均收入增長了73%。
可見,對組織而言,AI確實大幅提升了組織的效率,而對員工來說,AI介入後的勞動力市場,對員工也並不全都是壞訊息。那些具備AI技能,和AI與時俱進的員工,會在AI時代如魚得水生活得很滋潤。
就在昨天,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 )及詹姆斯-A. 羅賓遜(James A. Robinson)三人,以表彰他們在“制度如何形成並影響經濟繁榮”方面的研究貢獻。Daron Acemoglu在他去年剛出版的代表作《Power and Progress》一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
“一千年的歷史和當代的證據表明了一件事。進步取決於我們對技術的選擇。新技術既可以服務於精英階層,也可以成為廣泛繁榮的基礎…這是一種選擇。”

未來誰能勝出?
AI領域的領導者OpenAI,將人工智慧劃分成了5個等級:

L1:聊天機器人,具有對話能力的AI。
L2:推理者,像人類一樣能夠解決問題的AI。
L3:智慧體,不僅能思考,還可以採取行動的AI系統。
L4:創新者,能夠協助發明創造的AI。
L5:組織者,可以完成組織工作的AI。
當前,國內幾乎所有AI玩家尚處於L1級的早期,國外部分玩家在朝L2級演進,而最先進的OpenAI,則被認為已達到了L2級人工智慧水平,它的O1-Preview版的釋出,讓OpenAI開始部分具備了像人一樣的2個思考系統——直覺思考系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把它稱為快系統,即系統1)和理性推理系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把它稱為慢系統,即系統2)。當下,OpenAI正在朝L3級人工智慧演進,也許在不遠的未來,AI不再只是像現在這樣只會動嘴,它很快就能實打實地動手做事了。
但AI是一場長跑!
AI的競爭正也趨於白熱化,國外的玩家如谷歌、Anthropic、微軟、Meta、蘋果正拼命角逐AI的頭把交椅,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訊飛、月之暗面等企業也正在奮力追趕。上海交大的天才少年謝賽寧曾說,AI的競爭,“人才第一,資料第二,算力第三”。在人才方面,根據Macro Polo釋出的《全球AI 人才追蹤2.0》研究報告,中美是AI人才高地,其中尤以谷歌為最,谷歌擁有全球最多的頂級AI人才,其次是斯坦福大學、清華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機構。企業層面,除谷歌外,美國的Meta也擁有不少頂級AI人才,位列第9。而國內企業中,唯有華為一家,擁有20+以上的頂級AI人才。

在人才因素之外,誰擁有更多的優質資料,擁有更強大的算力,誰就更點優勢。然而,即便你佔盡這些先機,當下的領先不意味著未來的勝利。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大家也都還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只是有一些企業跑的快了些,一些企業跑的慢了點,這只是量的差距,不是質的差異。最關鍵的,是要主動參與進去,主動研究起來、行動起來,讓自己走在AI的大路上,與AI共舞,不要讓自己成為AI時代的棄兒。
不然,等到果子成熟的那一刻,你將追悔莫及。
時代的大潮是擋不住的,就像英國的《紅旗法案》這是拖慢,但卻沒有阻擋住汽車的車輪一樣。
其實,時代一直都是這樣,在拋棄你時,從來不會提前和你說再見!












關鍵詞
谷歌
公司
公司
2024年
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