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 劉潤 主筆 / 景九 責編 / 黃靜
以下是這篇次條重發正文。
這活,我真的幹不了。我說。
眼前這位年輕人,身材高瘦,短髮,黑框眼鏡,灰色連帽衫牛仔褲,像極了出沒在大學圖書館裡的學生會會長。
聽到這句話,他笑得很開心,嘴巴咧開,眉毛誇張地揚了起來。

他是Tim,百萬粉絲賬號“影視颶風”主理人,也是一位創業者。如果你經常逛影片平臺,那麼你大機率看到過他。
在錄製“劉潤進化者”欄目時,他講述了自己在冰島拍攝,但因為錯估溫度,身體失溫差點發生意外的經歷。我聽得連連咋舌,說這活我幹不了。
為了拍一條几分鐘的影片,你幾乎把命都拼上了。
今天,做影片,已經成為了很多創業者的選擇。但要把影片做好,做得自己喜歡,觀眾愛看,這並不容易。
有人興致勃勃地嘗試,器材買了一大堆,但始終沒堅持下來。有人懷揣著一腔熱血,專門辭職拍影片,但反響平平。有人的影片傳播效果雖然不錯,但始終找不到變現的途徑,只好遺憾地宣佈停更。
但這些難關,Tim好像早已跨越。到現在,影視颶風主賬號在B站的粉絲數,已經超過了750萬,拿到了連續5年百大UP主、2023年度最高人氣獎UP主、2022年度多元創新獎UP主獎項,公司員工已經多達百人。
但,怎麼做到的?
和Tim聊完,我有一種感覺:能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往往都很簡單。
為什麼這麼說?
這樣。讓我先給你講幾個故事吧。



魔術VS超高速攝影機

圖片左邊這個人,你大機率認識他,或者是在各大節目中看到過他的身影。
他是劉謙,頂尖魔術師。曾獲歐洲格羅拉魔術大師金獎,好萊塢魔術藝術學院年度魔術師,FISM ASIA年度魔術師……獎項數不勝數。美國權威專業魔術雜誌《Magic Magazine》稱他為「當代最知名的魔術師」。
如果你遇到他,你會有什麼想法?
激動。興奮。想要進行一點點考驗。看看這位大魔術師,是不是真的那麼厲害?
沒錯,這也是Tim想要做的事情。
不少媒體在形容一位魔術師如何傑出的時候,都喜歡這麼說:真正優秀的魔術師,是不怕攝像機拍攝的。
可是,是不是真的不怕拍攝?無論什麼攝像機?
Tim微微一笑,拿出手裡提著的黑箱子,裡邊是早已準備好的秘密武器:超高速攝影機。
什麼是超高速攝像機?常規的攝影機每秒可以拍攝20-50幀畫面。但這臺攝影機,可以拍攝每秒1萬幀以上的畫面。
這是什麼概念?我咽口唾沫,幾萬張照片就已經拍出來了。
現在,他就打算用這臺超高速攝影機,來拍攝劉謙的手,看看能否發現他的“秘密”。
劉謙很無奈:“你要用這種能拍攝閃電的裝置,來拍我的手?你覺得我的手可以和閃電比較嗎?我覺得有點過分。”
不過,雖然嘴上這麼說,但他仍然“接受挑戰”,變了個簡單的撲克魔術。
在沒有遮擋的情況下,輕輕一彈,撲克牌就換了花色。
大家都一臉茫然。怎麼做到的?
Tim馬上申請1000幀回放,接近40倍慢速。

真相大白。原來只是單純快到極致的手法,沒有機關,也沒有道具。
“所以你就只是把撲克牌疊在後邊換上來了而已嗎?”Tim問道。
“什麼叫‘只是這樣’?這很難好嗎?”劉謙說。
確實很難。按照網友的估算,劉謙換牌的速度,甚至不到0.1秒。太快了。堪稱爐火純青的手法。
要做到這一點,背後是難以想象的汗水和幾十年的苦練。但畢竟人力有窮盡。再快,也快不過能拍攝閃電的高速攝像機。
於是,“秘密”被發現了。
好吧!劉謙下定決心:下次如果再有客人,神神秘秘地提著箱子來,麻煩助理直接擋到外邊去。
有點意思。你是不是也這麼覺得?我再給你講幾個故事。


他,重新跑起來了

這個人,叫做少軒,是影視颶風的一位粉絲。
請看圖。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他看到自己雙腿的時候,他似乎有點驚訝、難以置信。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他真的記不得,站著是什麼感覺,奔跑是什麼感覺了。
7歲那年,他出了交通事故。雙大腿截肢。
當時,小小的少軒站在街頭,出神地看前邊的拖拉機,看累了,想回家。結果這時候,一輛裝糧食的貨車,悄無聲息地從後邊出現。
少軒一回頭,就沒了記憶。被送到醫院的時候,他的意識清醒過來,兩條腿骨就放在眼前。
從此之後,他就失去了雙腿。
所以,他一直渴望奔跑,一直想知道,假如自己有腿應該是什麼樣子。
於是,他鼓起勇氣,聯絡了Tim:我想看到,自己跑起來是什麼樣子,哪怕是用特效做出來也好。
Tim決定幫助他。利用特效,讓少軒真的重新站起來,跑起來。
那麼,後來順利嗎?不太順利。這個影片的製作難度,超出了Tim的想象。
因為我們的雙眼,都特別擅長分辨真人。“恐怖谷”效應,就是指人天然會對一些像人,但又不是人的物體產生難言的恐懼感。比如,影視作品裡的殭屍,以及各種類人的反派生物等。
所以,一旦給少軒做的奔跑效果不夠真實,讓人產生恐怖谷效應,感覺特別詭異,那這個專案,就基本宣告失敗。
如何讓少軒更自然地奔跑起來?
左思右想,必須把少軒拉到實地,用威亞把整個人抬起來。然後,讓他在拍攝的場地裡移動,模擬跑步時的起伏,再把所有線纜和裝置擦除,用特效憑空把他的腿做出來。
可是這樣,少軒就需要在沒有雙腿的情況下身體懸空,做出各種姿勢,非常辛苦。
但他沒有猶豫,馬上就答應了Tim的方案,只是也提出了另外一個請求:
給他一點時間,讓他學習一下上半身怎麼擺動,才更像跑步。
在面對鏡頭講出這句話的時候,Tim的表情複雜極了。
對啊,少軒早就忘了,奔跑的動作應該是什麼樣的,手要怎麼擺,肩要怎麼動,他要花一點時間,重新學會。
時間漸漸推移。終於,吊車就位了,威亞團隊就位了,拍攝團隊也就緒了。
可Tim心裡,還有一個疑慮。隨著9個月的專案程序,這個疑慮越來越重,越來越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最後,他忍不住問出了口:少軒,如果這個影片真的做好了,你真的看到了站著的自己,你會難過嗎?

少軒聽過之後,笑了。因為起初,他壓根沒抱希望,或者覺得Tim最多就是用AI換臉實現特效。
但他沒想到,Tim會這麼用心。所以既然做了,他就不會因為做的太像了而難過。他只會覺得開心:
原來,我本來應該是這個樣子。
一切誤會冰釋。打起精神,加油幹。

艱苦的拍攝很快過去,一切順利。成片的片段,就是你開頭看到的圖片。如果你感興趣,歡迎你去他們的主頁看。
這個故事講完了,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當看到少軒在畫面裡站起來奔跑的時候,我感動極了,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麼。感動,佩服,心潮澎湃。
套用影片彈幕裡的一句話,這就是:
我已決心追逐光明,便不再回望黑暗。
是啊。原來當一個人追逐光明的時候,整個世界,都會伸出手來幫他。


看。火箭裡,有我們的衛星
“五、四、三、二、一,點火!”

2023年1月15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Tim和夥伴捧著相機,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衝到雪地裡,找到位置,興奮地開始了拍攝。
拍攝什麼?拍攝整裝待發、準備上天的火箭。
這枚火箭,很特殊。因為在它的整流罩裡,有一顆衛星,屬於這群年輕人。
他們在記錄自己的衛星上天。
衛星?我們是可以自己發射衛星的嗎?
可以的。就是過程,有點曲折。
怎麼曲折?
2021年底,在Tim決定要發射一顆屬於自己的衛星之後,這顆微波爐大小的衛星,在長沙天儀研究院的幫助下,被研發和製造了出來,不斷除錯。
2022年初,衛星進入了封裝流程,等待發射。
但這一等,就沒了下文。
一開始還有些訊息,說快了快了,然後就沒了動靜。又過了一兩個月,又是快了快了,就又沒了動靜。
等待,真的太久了,久到所有人,幾乎都忘了這顆衛星的存在。
直到2023年年初,Tim接到一個電話。電話裡說,衛星要發射了。如果你想來看,一天時間,立刻來太原。
你能想象這是一種什麼感覺嗎?
一個小公司,花了上百萬,與合作伙伴公司一同買了顆衛星,苦苦等待了兩年,突然接到一個電話,說你們的衛星明天就發。
激動。手幾乎都在抖。接著,就是雪地裡的衝刺,興奮的記錄,看著屬於自己的衛星上天。
“終於上去了!”在發射現場,女孩流下了眼淚。“放了兩年了,終於上天了……”是啊,真不容易。
可是,如此大費周折,去放一顆衛星,是為了幹什麼呢?
兩年前,影視颶風曾經發過一條動態,徵集粉絲們的“一句話”。而粉絲們,也把這句話當成了一次許願的機會。
有人說,想要在深圳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小房子;有人說,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名可靠的醫生;還有人祝願媽媽身體健康,最近媽媽查出癌症,自己特別擔心;有人祝願自己,可以強大到不用在意世俗的眼光……
林林總總,有5000多條願望。
是的。放一顆衛星上天,是為了把這些願望,帶上太空。
即便這枚衛星的體量並不大,甚至在衛星行業裡,只算得上“小不點”。即便兩年過去了,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自己當時許下了什麼願望。
但是,Tim記得。
於是,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內容。螢幕驟然亮起,在浩瀚的太空背景下,粉絲們在螢幕上的願望快速滾動。
一時間,觀眾們被深深地共鳴了,彈幕數量,多到把螢幕都蓋住了。

如果你還沒有看過這期影片,我強烈建議你,去看看。


爆款驅動
不可思議。我相信,你也有類似的感覺。
可這麼做影片,成本也太高了。沒人看,怎麼辦?失敗了,怎麼辦?
Tim說,要做。哪怕它可能會失敗,哪怕它要花費難以想象的成本。
因為爆款帶來的出圈,才會讓賬號體量真正增長。
比如,這顆衛星。上百萬的花銷,2年的等待時間,超長週期的內容策劃,這些付出,換來了影視颶風頻道《我們買了一顆國產衛星。》這個影片。
但付出,是值得的。
到目前為止,它在B站已經突破了900萬播放,漲粉20萬,並且收錄進了B站的“每週必看”,在抖音上一天就突破了百萬贊,漲粉30萬。爆了。
這,就是爆款驅動。
爆款驅動這個理念,最早還是由Tim的父親提出來的,很多B站的博主,其實都是靠一個影片爆火而快速獲得的增量。增長,要靠爆款。
那麼,去哪找自己的第一個爆款呢?
Tim冥思苦想。有一次,他注意到:好像並沒有人談論,一個博主自己是怎麼賺錢的。
那麼,為什麼我不去做這樣一個影片呢?
於是,在2019年的1月,Tim釋出了一個影片,深入地剖析了一下自己。主要講當時二十萬粉絲的影視颶風,收入有多少。

當時,影視颶風基本的收入還是來自於TVC廣告,就是一些品牌商來找Tim,然後Tim去拍攝他們的產品,交付廣告片。再加上一些自有電商的收入,辛辛苦苦一年,算下來也不過幾十萬毛利,一發工資全沒有了。
困難。但要咬牙堅持。
這條影片,讓很多正在打拼的人,感到了深深的共鳴,成為了影視颶風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爆款影片。
之前努力做了5年,釋出了280期節目,粉絲20多萬。但這條影片一發布,一週時間之內漲到了45萬粉絲。
5年,20萬粉絲。7天,從20萬漲到了45萬粉絲。
如此強烈的對比,讓Tim徹底定下了“爆款驅動”這個戰略。
他們花了上百萬,採購超高速攝像機,去拍攝閃電,拍攝頂尖魔術師,頂尖運動員;他們花了9個月,幫助失去雙腿的粉絲,在影片裡重新奔跑起來;他們花了2年,好幾百萬,去把一顆帶著5000條粉絲的願望的衛星,發射到了太空……
哪怕要花很多錢,哪怕要很久。只要內容不斷出圈,就會有甲方被吸引。
這可能對今天很多做內容的人,會有所啟發。
你可以用常規影片,保證更新。但如果你想要交到更多朋友,獲得真正的增長,你可能必須先跳出常規視野,用爆款出圈。
說的容易,我也想做爆款啊。可我沒那麼多錢去做這種不可思議的內容,怎麼辦?
或許,你可以試著,先講一個“好故事”。


經歷偷取和HKRR
怎麼透過拍攝記錄,把故事講好呢?
Tim告訴我一個理念,叫做“經歷偷取”。
什麼意思?
就是把別人的經歷“偷”過來,挖掘別人的故事。
幹嘛非要挖掘別人的故事呢?
因為從0到1,完全自己去編一個故事很難。你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思考每一個細枝末節的東西,而且難以同時保證效率和質量。
但挖掘別人的故事,就不同了。
比如,Tim曾經拍攝過一期影片,主題是“打鐵花”。打鐵花是一種非遺專案,上千度的鐵水現場燒製出來,被表演者用力擊打到幾十米的半空中,在黑夜中激起大片鐵花,特別好看。
在這條影片之中,Tim就非常注意挖掘影片中出現的非遺傳承人的故事。用5分鐘的時間,講述他一輩子的心血和經歷。那麼這一部分內容,就註定出彩。

但只是講好故事,就夠了嗎?
不一定。Tim認為,一個爆款影片的四個要素,可能有四個:快樂,知識,共鳴,節奏。
要讓人開心,讓人學到東西,讓人深深地被打動,讓整個影片看起來輕鬆明快。
這,就是HKRR理論。

如何應用?舉個例子。
就拿衛星這期影片來說,一開始,Tim講故事的時候,非常幽默。他做了很多特效,試著用打火機去點燃火箭;火箭發射失敗,就是一個“地對地的導彈”;花了那麼多預算,好像很厲害,但實際上的衛星只有微波爐大小,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
這些巧思,都會讓人忍不住一笑。
接著,Tim還帶了一些知識點,比如,在中國購買衛星的流程;卡門線的概念,等等。
有趣、能學到知識。但只是到了這一步,觀眾可能並不會很積極轉發,分享。
怎麼辦呢?
重點來了。共鳴。
突然,整個螢幕亮了起來,粉絲留言在衛星螢幕上快速滾動,而衛星正在藍黑色的浩瀚太空裡飛行。
Tim開始講述,講夢想,講宇宙,講一個個微小但努力的人,講千萬年之後,我們都會化為塵埃,所以過程可能更重要,因為這是我們能改變的唯一的事情。
影片的共鳴感不斷攀升,讓人心馳神往,不斷回味。
所以,對於傳播來說,最重要的要素,可能是共鳴。因為一旦共鳴,它會帶來大量轉發。
一個影片,當然有很多解法,單純帶來快樂的短影片,傳播效果也會很好。
但是一個超級爆款影片,可能註定四個要素都有。
真是厲害。可有方法論只是基礎,具體怎麼做呢?


用團隊制度,保證效率
拍出爆款影片,不容易。
哪怕資金、創意都有,一開機也往往失控,超時,超預算。因為你總想把它拍得更好一點。
那麼在影視颶風,這個問題怎麼解決的呢?
這,就需要依靠團隊了。
怎麼依靠?
比如,在影視颶風,有編導和製片的匹配製度。
什麼意思?
每個專案中,都有一個編導和一個製片共同主導。
編導負責怎麼把片子拍好看,拍好玩,讓更多人喜歡看,相當於產品經理。
而製片負責專案的週期,讓專案如期完成,預算不會超出,相當於專案經理。
一個專案經理,一個產品經理。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很多自媒體拍影片,都是編導自己說了算,這就很麻煩。
因為一個專案的事情特別多,流程、報銷、人員安排,會極大地牽涉精力;而當編導太追求內容極致的時候,專案的時間和預算也會失控。
所以,Tim吸取影視行業的教訓,引入“製片”,協助編導快速推進專案。之後,才是攝影、道具人員快速進組。
人員確定了,內容怎麼把控?
一開始,是指令碼。首先確認這是一個有爆款潛力的選題,會不會給人帶來震撼的視覺體驗,能不能讓人情緒共鳴,有沒有段子包袱,或者有沒有讓人覺得學到東西。
沒有爆款潛力的選題,一開始就不會進行下去。
接著,就是出發,拍片子。
拍片子,不容易。有次Tim去冰島拍火山,就差點出了意外。
什麼意外?
冰島交通不方便,需要人徒步走到拍攝地。Tim沒有想太多,穿著厚厚的衣服,揹著30公斤的裝置,徒步走了20公里,體力已經所剩無幾。到了山上已經晚上9點多了,所幸還有太陽,就連忙開始拍攝。
再後來,拍攝雖然完成了,但太陽一下山,突然降溫近20度,風也特別大,人根本沒辦法往山下走。Tim他們四個人穿的衣服不夠,立刻出現了失溫症狀。
即使是把衣服綁起來取暖,體溫還是會繼續往下掉,人也出現了幻覺。
怎麼辦?堅持。咬牙堅持。等。
等啊等。等到好不容易凌晨3點,風沒有那麼大了,立刻下山,趕快下山。一刻也不敢多待。
真是九死一生。太拼命了。
了不起。可是,這樣拼命,這樣有激情的團隊,要怎麼管理才行呢?


重視結果,應用OKR
我不得不承認,影視颶風,是我見過為數不多,特別“酷”的公司。
什麼意思?
辦公場所裡,有個大大的滑梯,你可以從樓上坐滑梯滑下來。辦公區旁邊還有烤腸機。園區旁邊,馬上要弄一個集裝箱,專門用來給員工打遊戲。
我忍不住問道,你不怕大家打遊戲,就不工作了嗎?
還好。如果真的想不出怎麼做,乾坐著也沒用,還不如下來吃根烤腸,打會遊戲。
只要最後你能給出結果,怎麼舒服怎麼來。
太酷了。但總歸,不能什麼都不管吧?有沒有一些管理手段?
有的,OKR。透過設定主要目標O,達成目標的關鍵行為KR,來管理員工的具體行為。
不能只有目標,不設定行為。這樣事情的走向,就會變成:假如只有一個漲粉的目標,那麼達成這個目標最快的方式,就是花錢去買粉絲。
這可不行。那OKR是怎麼設計的呢?
以Tim自己舉例來說,這個季度,他有以下幾個OKR。
首先,是擴大影響力。對應的行為,是:漲粉50萬;3條影片全B站前20排行榜;3條進榜影片裡至少1條榜1。
其次,是商業營收。對應的行為,是:廣告毛利收入達到幾百萬;電商服裝銷售達到4萬件以上,因為是自有品牌,所以先不要求GMV。
最後,是短綜藝等新專案,一些知識流程資產沉澱相關的目標。
總目標確定之後,每個不同部門團隊負責人,會把Tim的目標拆開,領走。每個團隊成員,再繼續分拆目標,領走。分到每個人。
那麼,如果有某位員工的OKR沒有達成,會解僱嗎?
Tim說,不一定。因為OKR其實只是衡量的標準之一。
但每次OKR的確定,是和員工溝透過並且本人同意的,所以如果多次評分都非常低,只能說明他對公司目標的認識不足,或者和團隊合作不順利,這雖然不一定是他的錯,但最後他可能還是要離開。
這,其實對留下來的人,也是一種保護。
公司要不斷拿到結果,才能繼續往前走。而這和每一位團隊成員的OKR完成,其實都密不可分。
聽完之後,我十分感慨。
雖然Tim經常說自己是個創作者,但他也真的在用很專業的方式,管理團隊。
就像他經常表演的“拋球”才藝一樣。
影片創作者,創業者,甚至是藝人,這幾個身份,也是他時時刻刻在拋著的幾個“球”;對內容精益求精;帶領團隊,進行著“專注內容-吸引更多品牌商”的商業迴圈;經營自己的個人IP,出席活動……
就在這種平衡中,影視颶風,走到了現在。再接下來,他們還會繼續走下去。
是的。繼續走下去。對於這件事,我特別有信心。


感謝Tim的分享。
能把事情做到極致的人,往往都很簡單。
是啊。
優秀,可以很複雜。複雜到包括了商業模型、管理哲學、分析框架、幾十年經驗……
優秀,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個詞:夢想。
這幾年,我已經很少聽到夢想這兩個字了。在公開場合,人們甚至有點恥於談論夢想,因為害怕被質疑不自量力,害怕自己最終實現不了。
但我今天不但聽到了,還看到了。
我看到他奮不顧身,拼了命也要把片子拍出來;
我看到他定下爆款戰略之後,就一心一意去執行,哪怕成本高昂,哪怕這次失敗,也不猶豫;
我看到他重視結果,就不再關注過程中的細枝末節。累了,就休息一會,玩一會,不要緊。
我看到他有一個大膽的夢想:讓中國人,燃起來。
他說,自己改變不了太多的事情。現在大家的壓力,都太大了。
但是,如果他可以做那個小火花,可以用影片讓你熱血沸騰,對明天多一些期待,這就夠了。
2028年,Tim還想要拿到屬於自己的奧斯卡獎項。最佳短片獎。
說到這裡的時候,Tim的眼睛裡都閃著光。
而我的心情,突然難以描述。一個30歲不到的創業者,靠自己把衛星放上了天,未來還想去拿奧斯卡獎。更遠的夢想,是去火星。
原來,夢想的樣子,就是一個人心裡的火,眼裡的光。
所以,好吧。我突然很釋然。
沒有融資,就沒有融資吧。利潤不高,就不高吧。慢慢來。或許,在夢想面前,創業只是一個手段,一個比較貴的愛好。如果失敗了,也就失敗了吧。
因為,你永遠無法嘲笑一個有夢想的人。
這年頭,有夢想不容易,保護好它。
祝福影視颶風。祝福Tim。
也祝福所有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創業者。
願你們的夢想,永遠都不會熄滅。
*文章為嘉賓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