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由西工大牽頭研製的“飛天二號”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雖然吧,每個字我們都能看得懂。
但是吧,組合在一起,完全看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那麼,西工大到底搞出了個什麼“怪物”出來呢?
壹
首先,我們來談談飛天二號到底牛X在哪。
咱們都知道,在國際上有個段子,叫:中國行,我也行。但凡中國搞出一種東西,緊接著阿貓阿狗的同類產品都突然冒出來了。
就比如中國搞出了隱身戰鬥機,緊接著土耳其就試飛了KAAN,韓國試飛了KF-X,就連印度也做出了自己的AMCA戰鬥機的PPT。
還有大型驅逐艦,中國搞出了052D、055,緊接著韓國拿出了“世宗大王”驅逐艦,土耳其搞了TF-2000,甚至朝鮮都手搓了兩艘。
中國搞出了超高聲速導彈,然後什麼俄羅斯啊、伊朗啊、真主黨啊,甚至穿拖鞋的胡塞武裝都搞出來了,而且實戰了!
很多人都納了悶了,高超聲速武器這種妥妥的軍工明珠,美國人都搞不定,怎麼胡塞武裝都能搞出來?你丫有風洞沒有啊?
其實吧,雖然高超聲速武器被伊朗和胡塞武裝拉低了逼格,但實事求是地說,高超聲速武器本來就是分三六九等的,伊朗和胡塞武裝搞個低水平的高超聲速武器,非常正常。
從目前來看,高超聲速武器主要分為三代。
第一代叫雙錐體,彈頭有大小兩種錐度,依靠在一定攻角下彈頭錐體上下側對空氣壓縮程度不同的壓力差和膨脹波來產生一定的升力並進行滑翔。
這種雙錐體並不難,有大量現成的論文和構型可以抄,只需要解決好殼體材料和姿態控制問題就行,所以就連伊朗和胡塞武裝都能搞出來。

不過呢?雙錐體升阻比低,其飛行能力遠遠不如第二代——乘波體。
乘波構型飛行時,能夠將空氣壓縮成一層薄薄的氣流貼附在流管上,讓飛行器如同“趴”在激波上飛行,升力奇高,具備極高的飛行效率。
這個就有點難了,乘波體是一個極不穩定結構,氣動佈局非常複雜,稍有偏差就可能導致受力不一致而失穩,所以依賴超算進行模擬以及高超聲速風洞試驗。
目前列裝的乘波體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全世界只有俄羅斯的“先鋒”導彈和中國的東風17,別無分店。雖然朝鮮也亮相過和東風17酷似的“火星-16B”,但從試射資料來看,無論是速度還是射程都不盡人意。

那麼第三代高超聲速武器是什麼呢?
吸氣式自主動力飛行器。
沒錯,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飛天二號。
飛天二號區別於東風17最大的地方在於,它可以依靠吸氣發動機,進行全程可操控的飛行,就像巡航導彈一樣,不僅飛行軌跡更難捉摸,而且可以更有效打擊運動中的目標,甚至“繞過”障礙物來打擊最終目標。
由於吸氣式高超不用攜帶氧化劑,而是從大氣裡獲取氧氣,這就意味著可以大量節省氧化劑重量,在消耗相同質量推進劑的條件下,能夠產生4倍於火箭的推力。這樣一來,導彈體積就可以做得很小,可以由飛機攜帶,像普通導彈那樣由飛機發射,甚至裝到發射車或者軍艦上,成為敵人無法攔截、改變戰爭形態的武器。
說起來,這種武器的概念,並不是中國獨創的,最早是美國波音提出,後來被軍方看中,搞出了X-51A高超音速飛行器計劃。

按照美軍設想,X–51A由B–52轟炸機在1萬米高空發射,當助推火箭使其達到4.5倍音速時,主發動機啟動,一舉將速度提升至7倍音速。
美國戰略司令部副司令羅伯特·凱勒稱讚X–51A“能夠在1小時內打擊到地球表面任何一個目標。”——這也就是“一小時打遍全球”的由來。
不過呢?X–51A的研發並不順利,主要就卡在了發動機上。
咱們都知道,無論是飛機的發動機,還是巡航導彈的發動機,都需要有進氣口,空氣從進氣口進入發動機,一部分驅動壓氣機,一部分被壓氣機壓縮成高壓氣體,混上燃料,點燃後產生推力。
不過呢?因為壓氣機的物理極限存在,在3馬赫的速度下,發動機的工作效率就急劇下降了,為了實現高速飛行,科學家索性把壓氣機和渦輪砍掉,這樣在飛行時,高速氣流迎面而來,在進氣道內擴張減速,進入燃燒室與燃料混合燃燒,由噴口高速排出而產生推力。
這就是衝壓發動機。
但是現在的衝壓發動機,都採用的亞音速燃燒室,要把流入到發動機內部的空氣減速到亞音速才行,也就是亞燃衝壓發動機。
為啥?因為如果速度再提高(比如達到5倍音速),吸入的空氣哪怕經過減速,也仍然是超音速的,從空氣進入吸氣口,燃燒再排出去,也就幾毫秒時間,那麼在這幾毫秒中,怎麼實現空氣與燃料的充分混合、穩定燃燒?

所以有個形象的比喻,就是要想讓超燃衝壓發動機正常工作,好比在12級颱風中點燃一根火柴。
所以,4馬赫就成了亞燃衝壓發動機推進速度的上限,要想達到5馬赫以上,就只能搞超燃衝壓發動機。
但是,超燃衝壓發動機太難了,從發動機的噴注器設計、燃燒室的設計、燃料供應和冷卻系統以及發動機耐高溫的陶瓷基複合材料等等,都需要同時解決。
從美國X-51A試驗的情況來看,美國那邊也是困難重重。
2010年X-51A首次試飛,目標為6馬赫,實際最高速度只有4.88馬赫(沒達到高超標準)。2012年第三次試射中,火箭助推器分離後進氣道未捕獲足夠空氣,超燃衝壓點火1秒即熄火,最終墜海。在2013年的實驗中,有一次勉強達到了5.1馬赫速度,但發動機只工作了3.5分鐘就熄火,並不盡如人意。
所以一直到現在,X-51A還一直停留在試驗樣機階段。
但是誰能想到,美國十幾年搞不定的事情,竟然被西北工業大學給搞定了?
更誇張的是,飛天二號走的不是X-51A的路徑,搞什麼超燃衝壓發動機,而是直接進入了下一代火箭-衝壓組合迴圈(RBCC)發動機!
RBCC是啥呢?我們結合官方通稿通俗解釋一下。
飛天一號的通稿是:首次驗證了煤油燃料火箭衝壓組合迴圈發動機火箭/亞燃、亞燃、超燃、火箭/超燃的多模態平穩過渡和寬域綜合能力,突破了熱力喉道調節、超寬包線高效燃燒組織等關鍵技術。
飛天二號的通稿是:首次獲得了煤油/過氧化氫推進劑火箭衝壓組合動力的變結構進氣、變推力加速、變攻角自主飛行等科學資料。
這是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這一套發動機,可以在不同飛行速度下,採用不同的發動機工作模式。
第一階段——火箭/亞燃,也就是一開始用火箭加速,達到衝壓發動機的工作速度2-4馬赫,將高速氣流“壓”進發動機,啟動亞燃發動機。
第二階段——亞燃,火箭發動機關閉,只靠亞燃發動機飛行,飛行器穩定在4馬赫以上。
第三階段——超燃,是速度達到4倍音速以上後,氣流以超音速狀態進入燃燒室,然後發動機從亞燃模態轉為超燃模態,速度提高到8馬赫。
第四階段——火箭/超燃,這個時候超燃發動機已經進入穩定工作狀態了,如果想在大氣層內飛行,那麼就可以繼續保持超燃工作狀態。如果想飛到大氣層外,也可以,因為沒有阻力,所以速度可以提高到10馬赫以上。但是大氣層外沒氧氣了啊,那就關閉超燃發動機,啟動火箭發動機,為飛行器提供最後的速度增量。當然,如果想回到大氣層內,那關閉火箭發動機就可以,進入大氣層後再啟動超燃模態,繼續飛行。

這麼多工作模式組合在一起,就叫組合迴圈。
看到RBCC的牛X之處了吧?它解決了超燃發動機單一飛航模式的弊端,不僅大幅度改善了發動機的變迴圈能力,而且透過發動機工作模式的絲滑切換(X-51A就是不絲滑就失去動力掉下來了),具備了從大氣層到卡門線外(宇宙空間),隨意進出的能力,彈道更加難以捉摸,工作時間更長。
這種組合模式好處在哪呢?賦予了乘波體導彈超遠的飛行能力。
東風17牛不牛?牛,但它是火箭動力,燃料消耗在了助推段,就算能滑翔,射程也只有2000公里左右。
但是呢?飛天二號的自主吸氣飛行能力,和從大氣層內飛到大氣層外然後再飛到大氣層內的本事,給飛天二號的射程將帶來一次成倍增加,超過5000公里不是夢,如果再放大一下到東風26那個體積的話,高超聲速洲際導彈這不就來了麼?
而且,中國這種發動機採用的燃料是煤油,這種燃料不僅便宜,而且使用條件不像X43A那樣是用液氫那麼苛刻的儲存條件,在工程應用上困難會小得多,應用也會比美國快得多。
但是問題來了,美國人沒搞定的超音速狀態下氣流與燃料混合的問題,中國是怎麼搞定的呢?
請看通稿中“熱力喉道調節、超寬包線高效燃燒組織”以及“變結構進氣”,你可以簡單理解為飛天二號的進氣道和熱力喉道是可變的,透過進氣氣流的改變,來調整空氣速度和激波(想象一下你家花灑的不同水流模式),從而實現從亞燃到超燃衝壓的全模式銜接,真正實現了美國人都沒實現的“一小時打遍全球”的目標。

更加關鍵的是,通稿中提到了一句“變攻角自主飛行”,這就更厲害了。
攻角是飛行方向和飛行器軸線的夾角,一般來說,如果實現了“變攻角”的話,意味著飛行器可以實現劇烈的機動動作,比如S形飛行、突然俯衝、突然拉起甚至橫向滾轉等等,極大提高突防能力,可能敵方的薩德導彈還在按照你的預定飛行軌道慢慢爬升呢,你突然一閃身繞過去了。
而且,實現這個變攻角自主飛行能力還有兩個好處,一是在於可以加強彈道修正能力,提高打擊精度,說打鼻子不打眼睛。另一方面是可以改變攻擊姿態,比如一開始你是平著飛,然後接近目標時突然俯衝,一招“從天而降的掌法”,實現鑽地彈的打擊效果。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飛天二號和飛天一號,就會發現飛天二號增加了四個X形佈置的半動舵,顯然就是為了和火箭分離後自主飛行和做機動動作用的。
綜上,吸氣式高超,組合式迴圈動力,大氣層外飛行能力,這就是飛天二號的牛X之處,從技術水平來看,完全超越了美國的X-51A“馭波者”,成為美國提出的“一小時打遍全球”概念的最終實現者。
貳
很多人在看到飛天二號的第一眼就斷言:中國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已經進入了第三代,一旦用於核導彈,威懾能力將獨步全球。
那麼,這種觀點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
說它對,是因為飛天二號真是超高聲速導彈領域一次革命性的新產品,8馬赫的速度能讓美國現有所有反導系統徹底失效,未來技術成熟後,沒準真的能取代東風17和東風26成為中國核威懾的中堅力量。
說它不對呢?是因為這種認知,格局有點小了。
飛天二號的確能當核導彈用,但你不能只把它當核導彈用啊!它的多種可能性,絕對超出你的想象!
——比如,拿它當防空導彈用。
你沒聽錯,防空導彈。
這是因為,當前中國的防空形勢,已經有了根本性變化。
在過去,中國覆蓋全國的防空網還沒有建立,所以只能搞“要地防空”,重點防範大城市和重要軍事目標。
但現在呢?隨著中國城鎮化的加速,哪怕東南沿海一個地級市,其創造的GDP已經超過了不少西部省會,一旦遭遇空襲,帶來的經濟損失和政治影響,都是無法估量的。
與此同時,過去的臨空轟炸戰術,隨著導彈技術的進步,也變成了防區外轟炸,不進你的領空就能完成轟炸。
這樣一來,防空目標變多,防空反應時間變短,大大增加了國土防空的壓力,光靠空軍地導部隊那100多個地導營和幾十個近程防空營,無疑是捉襟見肘的。
那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光靠增加防空部隊數量是不夠的,更關鍵的是先敵發現、先敵打擊。
只有在敵方還未發射彈藥之前將其擊落,才能捍衛中國領空的絕對安全。
但問題在於,現在哪怕紅旗9B,射程也只有400公里,而美國光AGM-158“聯合防區外空對面導彈”,就有三種型號,分別為370公里的基本型、925公里的ER增程型、1900公里XR極程型,後兩種已經遠遠超出了中國防空導彈射程。
更不要說前不久B2上演的那一場36小時總航程2萬公里的鑽地彈打擊了,結結實實在全世介面前秀了一把威懾。
所以,為了保證國土安全,一種超級遠端防空導彈成了這個波詭雲譎的時代的必需品,射程要提高到2000公里以上,打造一個絕對防空圈。
但要想實現這麼遠的射程,光靠過去的那種從下往上打的地空導彈路線是不行了,而是必須透過滑翔來增加射程,然後從上往下打。

其實這種“從上往下打”的概念也是美國人提出來的,美國人認為隨著高超聲速武器的不斷普及,傳統的仰射、頭對頭式的攔截模式,攔截時間視窗已經越來越小,成功率越來越低,所以只能使用速度更高的高超聲速導彈,用從上往下打的彈道,以追逐式或者截斷式的方式去攔截。
當然,這僅僅是概念,沒想到中國竟然已經把它實現了。
目前,中國已經能夠實現透過衛星追蹤幾千公里外的隱形飛機了,那麼一旦爆發戰爭,判斷對方飛機有轟炸企圖的話,就可以直接發射以飛天二號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超遠端防空導彈進行打擊。
可能B-2轟炸機剛剛從關島安德森戰略空軍基地起飛,就被從天而降的一根大棍子給敲下來了。
未來中國洲際導彈預警系統建成後,不排除中國還可以將飛天二號作為反導系統的主力,一旦捕捉到對方發射井的熱訊號,這邊馬上就發射飛天二號,在對方剛剛飛出大氣層、失去機動能力的時候,進行中段攔截。
——再比如,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
如果我們把飛天一號的照片放大看,就會發現“西北工業大學”的字樣下面,還有兩個logo,一個是北京空氣動力機械研究所,一個是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
這兩個單位一個隸屬於航天科工,一個隸屬於航天科技,再加上主研究機構西工大,就可以看出飛天二號並不是什麼軍隊型號,也沒有獲得軍隊立項(軍隊專案根本不會有新聞出來),而是一個基礎技術探索專案,目的大機率只是為了測試RBCC發動機。
RBCC的最大價值,在於其可以在大氣層內飛行時,使用“免費”的空氣,這樣一來,其平均比衝,要遠超普通的火箭。
這樣一來,就極大降低了進入太空的成本,為未來的航天運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理論上來說,未來只需要一根八九米高的“細棍”火箭,就能直接把空天飛行器通過沖壓飛行的方式推送入軌,然後在太空釋放衛星,再返回地球,水平滑行降落。

你看,這不就是可以低成本重複使用的空天飛機麼?
現在,中國可回收火箭已經有五六種了,技術上不存在問題,如果把飛天二號的助推火箭也做成可回收式的,那發射成本可能比馬斯克的獵鷹還要低了!
中國的G60星鏈、GW星座、鴻鵠-3計劃零零散散加起來,未來幾年差不多需要發射五六萬顆衛星,在飛天二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中國空天飛機問世後,中國以超低成本發射衛星,獨霸全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將成為可能。
更關鍵的在於,你都能飛到太空扔衛星了,那是不是也能扔點別的東西?
我們都聽過美國有一個X-37B空天戰鬥機計劃,平時可以為美軍提供情報、監視和偵查,戰時不僅可以攻擊敵方衛星,而且可以直接發射太空武器對地面目標發起攻擊,堪稱軌道轟炸機,而敵方應對這一在太空軌道上亂竄的傢伙,幾乎無能為力。
所以,美國為了這一專案花了幾十億美元,就是想在未來太空作戰中拔得頭籌。

那麼中國的飛天二號,也具備卡門線之上的飛行能力啊!如果將其放大,加入太空維生保障設施和飛行設施的話,不也是空天戰鬥機麼?
不僅X-37B能幹的,中國空天戰鬥機也能幹,而且中國有了空天戰鬥機之後,還為中國提供了在太空獵殺X-37B和星鏈的可能性。
——還比如,飛天二號技術的下放和移植。
殲35的設計和試飛的過程中,應用了大量殲20已經成熟的技術。
那麼,飛天二號的發動機,能不能移植到中國下一代戰鬥機上呢?
不排除這個可能。
去年成飛的六代機殲36亮相時,就有人猜測殲36背部那一臺發動機有名堂,現在看似裝著普通發動機進行飛行測試,那麼未來飛天二號的組合迴圈發動機測試成熟後,會不會裝到殲36上?
這樣一來,2萬米和2馬赫以下,使用常規發動機,然後啟動中間發動機的亞燃模式,再進入超燃模式,實現4萬米-8萬米的高超音速巡航飛行,並不是不可能!
在距離地面2萬米和10萬米的空域,被稱為臨近空間,這個高度的大氣密度僅為海平面的10%-33%,這意味著戰鬥機一旦進入這個空域,無論速度還是高度,都將超出人類現有大多數防空武器的作戰範圍。
目前,在臨近空間發動機領域,中國是MD-19和飛天系列兩條腿走路,哪個先成熟,哪個先應用。只要殲36裝備了這種發動機,就可以居高臨下,對所有空中目標進行一邊倒的屠殺。

總之,飛天二號不僅是技術驗證平臺,更是構建中國軍隊未來空天一體作戰體系的關鍵節點,將推動中國太空作戰、反導防禦、全球打擊技術的全面升級。
其軍事價值,可能已經遠超其效能的本身了。
叄
1955年,錢學森回到中國。
陳賡大將問他:“中國人自己搞導彈行不行?”
錢學森反問了一句:“怎麼不行?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
陳賡大喜:“好極了,就要你這句話。”
1956年10月,錢學森受命組建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導彈、航天工程從此刻開始紮根。
錢學森一生最大的成就,毫無疑問是導彈和衛星,但更關鍵的是,他把畢生所學,傳授給了中國最聰明的一群年輕人,讓中國的航天事業和導彈工業,開始薪火相傳。
其中,就包括中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航空教育家,也是錢學森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羅時鈞。
1981年,一個叫何國強的年輕人,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成為羅時鈞的學生。
2022年7月4日,何國強作為總負責人主持研發“飛天一號”,首飛成功。
2025年6月23日,“飛天二號”首飛成功。
相比自己的老師和老師的老師,何國強太低調了,低調得幾乎沒人聽說過他。
但這正印證了他在西工大校園內,在那個手捧寶劍、面向大地的勇士面前重溫的誓言:“隱姓埋名、為國鑄劍”。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
↓盧克文新書出版,2024年優質文集點選選購!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