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區網站2025年4月10日報道,美國海軍已取消HALO空射吸氣式高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進攻性反水面戰增量2"(OASuW Inc 2)專案,海軍發言人羅恩·弗蘭德斯上尉確認:"2024年秋季因預算限制無法在預定時間表內部署新能力取消HALO工程製造開發(EMD)招標,該決定源於對彈藥工業基礎成本趨勢與專案績效的綜合評估。正與資源方重新驗證需求,優先保障OASuW增量1專案AGM-158C遠端反艦導彈(LRASM)升級。"該決定使美國海軍喪失高階超音速反艦作戰能力,移除了未來航母艦載武器庫中可在防區外距離打擊高價值水面目標的關鍵組成部分。HALO原計劃與現行OASuW增量1計劃的反艦武器形成互補。LRASM正透過硬體與軟體升級提升該導彈的目標捕獲能力。

代號"高超音速空射進攻性反水面戰"(HALO)的導彈研發計劃最早可追溯至2021年,海軍曾將HALO視為應對先進威脅的"關鍵"資產,2023年3月,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向雷神導彈防禦公司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授予總價值1.16億美元的合同。公告稱初始合同將推進航母適配型高超音速武器系統推進技術的成熟化開發,直至完成初步設計評審。合同執行期至2024年12月,目標實現原型彈試飛。"該專案計劃2024-2028財年投入4.5億美元研發資金。雷神公司的原型彈的數字和物理設計概念和模型採用了基於模型和數字工程流程,大大縮短了流程,還成功對原型機與美國海軍的F/A-18E/F進行了相容性檢查。美國海軍要求該導彈不晚於2029財年達成早期作戰能力(EOC),不晚於2031財年實現初始作戰能力(IOC)。海軍原計劃在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上率先部署HALO,後續發展艦艇與潛射型號。

HALO導彈雖然設計細節保密,但普遍推測採用先進衝壓/超燃衝壓發動機。超燃衝壓發動機是指燃料在超聲速氣流中進行燃燒的衝壓發動機。在超音速飛行時導彈進氣道吸入氣流,高超聲速氣流在進氣道擴壓到較低超聲速,然後燃料噴入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燃燒,從尾噴管噴出做功,使得導彈轉入高超音速(超過5馬赫)飛行。這種發動機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單位推力高、無需攜帶氧化劑、有效載荷大和速度快的優點。但需要外部助推器將其推到高超音速才能夠工作,且其低速效能不好。


美國海軍採辦戰略檔案顯示:"增量2 HALO系統採用中層採辦快速原型模式,計劃2027財年進行飛行演示。專案將競爭開發多平臺發射能力(空基、水面、水下)。海軍2025財年預算檔案描述:"OASuW Inc 2/HALO是適配航母、更高速度、更遠射程的空射武器系統,可在瀕海與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中實施制海作戰。"但2023年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專案執行官斯蒂芬·泰德福德少將曾在海軍聯盟海空天會議上表示:"從速度角度看,'高超音速'這個稱謂存在誤讀。我們並不執著於5馬赫,關鍵在於能否快速抵達目標區域。其峰值速度可能在4馬赫以上區間,重點在於縮短打擊時間以減少中途目標更新需求。


無論如何,HALO專案擱淺成為美軍高超音速武器發展最新挫折,將會使美國海軍失去對抗中俄高超音速武器的關鍵手段,也失去構建"空-海-潛"三位一體高超音速打擊體系的關鍵節點。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進攻性作戰能力只能更依賴現有亞音速導彈的飽和攻擊戰術,LRASM射程僅900千米且為亞音速,面對新型防空艦突防成功率不足40%也暴露了美軍在裝備研發上的戰略失誤,畢竟HALO選擇基於超燃衝壓發動機的HAWC技術路線,本身就超長(6米)超重,持續工作時間僅120秒,效能長期不達標,即使繼續下去也不知什麼時候成熟,專案本身也超支幾倍。美國海軍取消HALO高超音速導彈招標凸顯美軍更廣泛困境:面對葉門胡塞武裝襲擊與以色列防禦行動帶來的彈藥消耗壓力,各軍種正尋求低成本精確彈藥補充高階戰力,但無法替代HALO等尖端打擊與突防能力,光靠LRASM升級是無法滿足對強防護艦隊的突防需求的,美國海軍下一步如何行動仍有待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