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24, 2020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來自韓裔美國作家Euny Hong,選自5月15號的紐約時報,標題為“Why I've stopped telling poeple I'm not Chinese.” (我為什麼不再澄清我不是中國人)。Euny因為一張亞裔的臉常常被誤認為是中國人,從小到大她都被教育,要第一時間澄清:“我是韓國人,不是中國人。” 而因為這次疫情,她開始了自我反省。
這篇文章讓小編回憶起曾經在美國遇到過的一些在美國出生長大的ABC們,他們有著強烈的身份認同問題卻又帶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們畫著誇張的眼線,避免與中國的一切聯絡。一旦被錯認為是中國留學生,會第一時間撇清關係,驕傲的表示:“I am not Chinese." 而事實上,種族歧視是美國社會由來已久的問題,在社會生活,社交,教育,娛樂,經濟等等方面,美國社會對亞裔的歧視可謂是相當嚴重。當面對種族歧視的時候,摘清自己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反而是助紂為虐,如果連自己都無法認同自己的種族,更何談獲得別人的尊重。
美國目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50萬,死亡人數超過10萬,在這樣的情況下,不乏一些不理智的聲音將怒火加諸於中國人身上,種族歧視的情緒愈加嚴重,根據NBC新聞最新的報道,在美國光上週就有超過650起種族歧視的事件發生。

在這個時候,所有亞裔能做的不是極力撇清關係,而是團結一致。Euny Hong的這篇文章也許能讓大家學到一些。

我為什麼不再澄清我不是中國人
By Euny Hong
"當面對來自任何人的種族歧視,我們本能應該做的是憤怒,而不是讓步。"
2月中旬,當世界開始出現疫情的時候,我還不得不去拜訪一個地方,在那裡我曾經歷過反亞情緒。因此,在出行前幾天,我瘋狂地給我的美髮師(白人)發郵件:“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瘋狂,但是你能把我頭髮染成金色麼?下週我要去旅行,但我擔心我會被誤認為是中國人,因為新冠病毒而被罵。”
現在讓我們跳過我上面這個荒謬的想法,將重點放在另外一個關鍵點上:為什麼我會這麼令人討厭地表達我的訴求?我可能只是擔心別人的仇外情緒。但我為什麼要把過錯加諸於中國人身上?這很像很老的一個笑話:當你和你的同伴被熊追的時候,你不需要跑的比熊快,只需要跑的比你同伴快就可以了。換成現在的情況就是:你不需要與種族歧視抗爭;你只要讓人家歧視別的種族就可以了。
我的恐慌是一個謙卑的提醒,提醒我永遠不要過分自信,相信自己在面對恐懼時會做正確的事。當然,想要避免種族歧視是一種生存本能。但是生存本能通常是不道德的,而且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容易會變得更醜陋。
我最終沒有去染髮,因為我對染髮劑突然過敏。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愚蠢的做法。
之後我和我的一個朋友分享了我的焦慮,她是一半華人一半白人血統。我問她:“如果我在機場被要求停車接受進一步檢查怎麼辦?”她告訴我:“隨身攜帶一本你寫的書,以證明你是韓國人。” (我寫的兩本書的書名中都帶有“ Korean”一詞。)她還補充道:“我沒跟你開玩笑。”
我只回了個,“哈哈哈哈”,然後將她的提議打消了10分鐘……隨後立刻把我的書放在隨身攜帶的包中。
你要問我當時的計劃是什麼?如果有人對我區別對待,我就趕緊跑去說:“嘿,我們都同意這個啥肺炎完全是中國人的錯,但是好訊息是,我是韓國人!你知道防彈少年團吧,我們國家的。所以我們沒問題,對吧?”
事實上這種歧視行為是由來已久的,只是這次疫情把它最醜惡的一幕帶了出來。我從小就一直帶有這種歧視心理。更糟糕的是,我是被教育需要要這樣做。
我的童年是在1970年代後期的芝加哥郊區度過的,那時候對華人的歧視每天都在發生。這也是韓國教會里經常出現的話題,教會是我們唯一能遇到除了家人以外其他韓國人的地方。我們的父母和主日學校的老師經常告訴我們,遇到歧視的時候,正確的回答是:“我不是中國人;我是韓國人。” (事實上,這並不能起到什麼作用,有一次我告訴我那個卑鄙的幼兒園老師:“我是韓國人。”他回答說:“韓國是什麼,並沒有這樣的地方。”)
當時,我們沒有一個孩子因為自己是韓裔美國人而感到自豪。大人們試圖透過灌輸民族自豪感來彌補這種恥辱。但是儘管他們本意是好的,這種民族自豪感的醜陋的同伴也被帶了出來:暗示允許踐踏他人。
對於一個口齒不清的孩子來說,也許“我不是中國人”並不是什麼特別有意義的反駁。但是一個成年女性應該很清楚這代表了什麼。
那麼,是什麼最終讓我開始自我反思呢?
一件T恤。
上個月,我的一個美籍華裔朋友在社交媒體上釋出了一則關於某目標網際網路廣告的訊息,這件事情讓她出離憤怒。在Covid-19之後,一些服裝供應商看到了一個商機,在T恤上打上以下標籤:“我是亞洲人但我不是中國人”,“我不是中國人,我是韓國人”,“我不是中國人,我是馬來西亞人”等。她的帖子下朋友們的評論同樣令人憤慨。
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我希望我們小時候能穿這些衣服。”
然後我立刻停住了,被自己的想法嚇壞了。
順便提一下背景知識,亞洲人多年來一直在內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美國,一些亞洲獨資企業在他們的窗戶上張貼標語,指明他們不是日本人。我甚至還遇到過那一代人中的一些亞洲人,他們到現在還認為羅斯福將日裔美國人安置在拘留營中是具有政治意義的。當然,只是把日本人關起來。
這並不是說被認錯種族是不危險的;這甚至可能是致命的。1982年,在密歇根州高地公園(Highland Park),發生了一起事件,所有亞裔美國人都清楚地記得:一位名叫Vincent Chin的華裔美國人在脫衣舞俱樂部被兩名白人汽配工人謀殺,因為他們以為他是日本人。他們認為是日本人摧毀了美國的汽車工業。
這是一起被認錯身份的悲慘案例。但是,為了回應這令人震驚的事件,僅僅一句“Vincent Chin不是日本人!”是不能解決核心問題的。我們真正需要謹記的是:我們不應該用種族來攻擊任何人!
從我記事以來,我一直對亞裔美國人的標籤很不滿。我發現它令人沮喪,它毫無意義,將各種群體歸為一個標籤,這些都是我們盡力去避免的,比方說,“你們都長得一樣,”“我敢打賭你喜歡Excel,你駕駛技術肯定很爛。”
但是,在過去的幾周裡,我意識到,即使我不認同該名稱,並且發現它過於寬泛(不管是否喜歡它),它也會影響人們對我的看法。對我們任何人來說,唯一的前進道路是需要團結一致。
現在,如果有人說:“是中國人害慘了我們,”在那一刻,我就是中國人。不管在六尺之外的我是不是應該站起來反駁這種論斷,我的第一反應都應該是對種族歧視感到憤慨,而不是急於撇清關係。因為我從這次疫情中學到了重要的一課,跟種族歧視者爭論他們歧視錯了人,就等於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下次可以精準的來歧視你!
Why I’ve Stopped Telling People I’m Not Chinese
When confronted with racism toward anyone, our instinct should be indignation, not deflection.
By Euny Hong
Ms. Hong is a journalist and author.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5/opinion/coronavirus-chinese-asian-racism.html











飄洋過海
用英語連線你我

關鍵詞
美國人
問題
種族
亞裔
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