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燕公子
一手牽著夕陽,一手托起朝陽。
如何讓年輕父母敢生娃、讓銀髮族安心養老?這不僅是家庭的小賬本,更是國家發展的大課題。
在2025年全國兩會上,卓長立丟擲了一份“接地氣”的提案:
對0-3歲嬰幼兒和70歲以上老人家庭,按每月育兒或養老費用的10%-20%發放服務消費券,覆蓋托育、母嬰護理、居家養老等服務,且“只消費、不套現”。
據她講,這一建議的靈感來自家電以舊換新政策。正如舊冰箱換新能拉動內需,照護服務的補貼也能啟用“銀髮經濟”和“嬰童經濟”的萬億市場。
卓長立算了一筆“社會賬”:若山東按每年每戶1萬元標準補貼,將惠及全省近200萬嬰幼兒和1118萬老人家庭,帶動家政、適老化改造等產業鏈發展,同時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更妙的是,她還提議設立“家政產業專項基金”,推動服務機器人、智慧護理裝置等創新,比如研發能自動掃地的機器人、會提醒吃藥的智慧血壓儀等。
卓長立的提議,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和密切關注。為何“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迫在眉睫?這背後,有兩個無法迴避的現實困境。
一是經濟困境。這年頭,養娃如“碎鈔”,養老似“闖關”, 一個典型的三口之家可能面臨這樣的場景:
一邊是孩子嗷嗷待哺,但公立託位要排隊,私立機構收費貴;另一邊,年邁父母慢性病纏身,送養老院吧,怕鄰里閒話,更怕父親受委屈,若請保姆,價格高昂且專業度參差不齊。
這種“服務缺口”讓許多家庭被迫“犧牲一代人”——年輕人放棄職業發展,老人承擔隔代育兒壓力,惡性迴圈加劇生育焦慮。
二是人口結構困境。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2.64億,相當於德法英三國人口總和;而2024年新生兒僅956萬,比巔峰時期減少近六成。
更嚴峻的是,70歲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1000萬的速度遞增,他們中23%需要長期照護,但專業養老機構床位供給率不足3%。
正如經濟學家蔡昉所言:“人口結構失衡已成經濟增長最大灰犀牛,完善照護體系是解開生育枷鎖的關鍵鑰匙。”
實際上,如何完善養老托育,國內國外都已經有了很多實踐經驗,先拿國外來說,日本介護保險制度覆蓋90%老年人,法國托育補貼讓生育率逆勢回升,都是可以借鑑的成功經驗。
國內也有很多成功探索案例。比如四川雅安市發放托育消費券後,普惠託位新增40%,家庭育兒成本下降25%;青島將養老服務納入個稅抵扣,帶動適老化改造市場規模年增30%。
這些案例都印證了卓長立建議的底層邏輯:透過政策槓桿引導資源投入,既能保障公平,又能釋放消費潛力。既不讓老實人吃虧,又能讓市場熱鬧起來。
就像上海的阿姨們發現,領了補貼後買助聽器比搶特價雞蛋划算得多,接著助聽器櫃檯前便排起了堪比網紅奶茶店的長隊,
這還沒完,企業老闆們嗅到商機,連夜把適老化產品研發崗擴招40%,活生生把"養老焦慮"變成了"銀髮GDP"。
有明白人想必已經看明白了,卓大姐這招妙就妙在"四兩撥千斤":政府花小錢給家庭發代金券,既堵住了"薅補貼羊毛"的漏洞,又讓老百姓心甘情願掏腰包升級服務。
好比健身房送體驗課,你以為是白嫖,結果練著練著就辦了年卡——最後既強身健體,老闆還賺得盆滿缽滿。
說到底,這政策就像給社會裝了個"民生加速器"。當90後寶媽拿著補貼券請育兒嫂時,隔壁退休大爺正用消費券升級居家護理床,家政公司忙著培訓新員工,工廠生產線哐當哐當造著適老化傢俱…
整個經濟齒輪就這麼被"小錢錢"潤滑得飛起。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但這次羊兒們被薅得挺開心"。
兩千年前,孟子描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會;今日,這份願景正透過政策創新照進現實。
卓長立的提案不僅是一張消費券,更是社會服務從“基礎生存”向“品質生活”升級的訊號——當政府用補貼引導市場提供精細化服務,用科技賦能解決人力短缺,用稅收優惠減輕家庭負擔,“生得起、養得好”將不再是空話
當晨曦中的托育機構傳來孩童嬉笑,當暮色裡的養老社群飄出琴聲悠揚,這便是對“大道之行”最生動的詮釋。正如卓長立代表所言:“小補貼撬動的不只是消費市場,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
在這幅代際共生的畫卷裡,每個生命階段的尊嚴都被溫柔託舉——
穩穩朝升夕落,才能生生不息。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