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通話羞恥症”最嚴重的省,回家忘說方言被我媽罵土狗放洋屁

現在的大學生、打工人放假回家第一件事是啥?
不是放下行李,也不是大睡三天三夜,而是先切換語言系統。
因為害怕自己開口即普通話遭眾人嘲諷,所以需要先提前練習一下方言。

@叫我葦葦
可以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家鄉方言,以及全然相似的“普通話羞恥症”。
“普通話羞恥症”的病症發作具體場景大概是這樣:
平時“city”慣了,普通話走遍天下,甚至偶爾還蹦出點高階的洋文,結果乍一回家忘記改回土話,嘴裡溜出一串流利的普通話,這可就算是完了。
好傢伙,一落地就是被家裡人劈頭蓋臉一頓蛐蛐,“出去逛了一圈還裝起洋腔來了”“瞧瞧他,講起電視話來了”“真是騾子學馬叫”。
接下來在家的日子裡,返鄉的年輕人們都小心翼翼、謹言慎行,逢人開口前就先天人交戰一番、仔細斟酌一下發音。
儘管如此,還是會偶爾說禿嚕嘴,不經意飆出普通話,甚至出現了張口結舌也說不出方言的窘迫傻笑。
這種時刻,基本都逃不掉親戚們的目光(白眼)洗禮,那眼神分明寫著兩個大字——忘本!
於是放假回家剛開始的階段,只能拙劣地喚醒一些記憶。
前半截用普通說,後半截用方言說,都把自己給說笑了。只能打個哈哈尷尬地說,“剛放假還沒轉過來哈。”
@我是李飛
說吧,到底是誰發明的進城讀書和進城務工?給我們整得土不土、洋不洋的,你滿意了吧。
比如說,剛回廣西的大學生,一開口就是普通話。
朋友:出去幾年變feixun了啵。
在這為不懂的大家貼心標記一下,feixun,即廣西版本的fashion。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名河南大學生,回家時姥姥問想吃啥,順口答了一句“什麼都行”,是不是貌似沒什麼問題?
實則犯了大忌,“什麼都行”是一句太標準的普通話。
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弄啥都中,弄啥俺吃啥”。
姥姥內心:出去一圈怪洋蛋嘞,還說普通話!
不難看出,在老家說普通話是一件“很裝的事情”。
回家第一天不小心踩到外婆,一開口就是一句彬彬有禮且客套的“不好意思”,字正腔圓、普通話考試至少也是個二甲。
外婆(冷笑):哎喲,說嘞還是普通話,真有當官的樣子嘿。
@樂憨仔
或者是這麼個不自知的“裝法”。
叔:吆,啥時候回來滴?
我:昨晚回來的。
叔(陰陽怪氣):坐碗回來的,你咋不坐船回來呢?
一個“昨晚”就能引發這麼多陰陽怪氣伺候,跟我一起把“才個,夜個,今個,明個,過明”這些表示時間狀語的方言刻肺銘記。
難怪大學生們回老家之前總要先重溫一遍方言,省得聽也聽不明白、說也說不出。
奈何有時候真不是故意的,講著講著話其中一個字的方言突然就不知道怎麼說了,腦子還沒反應過來、嘴先一秒鐘絲滑切換了普通話。
善良的家長:給我說人話。
沒那麼磨磨唧唧的家長:愛回來回來,不想回來滾外面算了。
以上這些還算溫和的。返鄉的大學生要是從齒籬間溜出普通話,還往往意味著你要迎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動物塑
有被形塑為騾子的,“突然說普通話,被我媽說是騾子學馬叫。”根據ip總結,發現這樣的家長一般來自於貴州。
有被小狗塑的,“半普半方言,我媽說我土狗放洋屁”,孩子委屈地尋思著我土狗變成洋狗、又做錯了什麼呢。
最後的更是重量級,連畫面感都出來了,“放寒假回家,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聽見弟弟在打遊戲,我就條件反射用普通話來了句‘聲小點,吵死了’,我弟來了句‘裝貨,少在這土雞下洋蛋’。”
@我是李飛
這樣的“高壓環境”之下,大家意識到了自己尷尬的中間人身份:
在學校急得說方言,在家急得說普通話。嘿,合著哪頭也不討巧啊。
於是只能安慰自己現在精通了三種語言:普通話,家鄉話,摻著家鄉話的普通話。
而很多時候,說哪種語言都是被動觸發的,進入一種“對面說啥我說啥”的語言模式。
大膽猜測,有沒有可能方言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彈窗模式,只有在對面有父老鄉親和發小的時候才能被動彈出一把?
面對家裡人尚且如此尷尬,和陌生人交流則更是惴惴不安、前思後量,生怕被認成外地人,而這樣的場景往往是在老家出行的時候最讓人爆笑。
坐公交車到站了,糾結了一會兒說方言還是普通話,“老師”、“司機”兩個稱謂在腦海中來回跳動,最後腦子一抽憋出了一句“老機開一下門”,把全車人都震撼了。
@樂憨仔
在城市裡打車習慣了,一鑽進後座就報手機後四位已經成了肌肉記憶。
回老家遇上媽媽騎著三輪車來接自己,結果剛爬上三輪車就順口報出了手機尾號,兩個人大眼瞪小眼、一個賽一個的尷尬。
回老家打車也是一樣,下意識用普通話跟師傅講話,講一半覺得自己文縐縐的,太“strong”了,於是乎切換成了大土話,瞬間感覺通體舒暢。
不僅是說著痛快,在老家打車說土話更是“剛需”。
一落地風塵僕僕就能一秒鐘矯正好自己的普通話病的,不是因為練習得有多好,而是擁有著不被宰客的鐵血決心。
@我是李飛
哪怕一上車還彆彆扭扭說不出土話,看到計價一飆升、司機師傅一張口就是漫天要價,一串暴躁的土話自然也就流利地飈出來了。
司機一聽是本地人,氣焰也就不再囂張了,哂笑一下打馬虎眼,“早說是本地的啊,說啥普通話啊!”
雖然是博主拍的段子,但也實在真實到戳人肺管子,看著看著就笑不出來,準備上方言版“髒話三件套”伺候了。
類似這種時候,我願稱之為血脈基因覺醒時刻。
果然,網友們用親身證明,土話還是物價維穩的利器。如若不迅速回歸本土模式,很容易就被當韭菜割了。
“去街上買個涼皮吃給人家老闆說普通話,老闆以為我是外地人,塊錢的涼皮賣我四塊。
“在外地讀書,回老家時說了普通話,沒想到花7塊坐了200米的路程。”
急得人哪,語言系統都越急越紊亂了。
家裡人看著這些大學生一回來一個不吱聲,以為脆皮大學生們又在外受了什麼委屈、天天早八上自閉了。
殊不知清澈的大學生們純純是語言系統調換不過來,想開麥卻“不記得用方言怎麼說了”,於是好笑又鬱悶地選擇了沉默。
另一些人呢,最後主打一個“學雜了”。
連標準普通話都沒學明白呢,方言先帶上外地口音了。
上大學時就發現了這件事情:一個寢室的同學來自不同省份地區,平時大家在一起都說普通話,讓展示一下各自的方言還會羞赧地擺擺手說“只會聽不會說”。
結果一旦接起家裡人的電話,就自如地切換進了方言模式開始“加密通話”,主打一個收放自如,讓人懷疑剛剛那個說“只會聽不會說”的到底是誰。
四處的口音聽不懂倒不打緊,怕的就是豎著耳朵聽久了、直接被另外幾位的方言醃入味兒了,一張口就是五湖四海大雜燴。
這話語系統一紊亂之後,人更是和被爆改了似的。
“因為上大學、工作身邊哪個地區的朋友都有,時間長了哪個地區口音都有了,回去一說話我媽說我像剛學會說話。”
“在學校待久了回村後親戚用方言問我話,我聽不懂了,腦一抽看著親戚傻笑。”
親戚一臉無奈地看著,估計在想這孩子別是傻了吧?
知道自己被老鄉們盯著口音是否清白,大學生們一個緊張更容易說禿嚕嘴了。
阿魚。給我來一勺姨。”於是全劇終。
這場曠日持久的“方言辨忠奸”考核,對小語種專業和留學生來說更是不友好。
英專生公交車上不小心踩到大爺腳了,張口就是一句情緒飽滿的“sorry”。留子回來講話中英夾雜的程度,更是讓人覺得被燙了舌頭。
“留子回家飆英文被暴打”早就是屢見不鮮的老生常談,留學生每天早上起床就要默唸幾句方言順順口音,省得一開口就是八國大薈萃。
還有反向輸出的,在學校中期答辯的時候嘴瓢說了山東話,當時就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
在返鄉人此起彼伏的共鳴中,有兩批人顯得格格不入。
第一批是本來就不太會說老家話的人,從小到大都是字正腔圓普通話,語言系統裡都沒有方言這個選項,自然也不存在切換不過來這一說,生動詮釋了啥叫“less is more”。
第二批則是東北人,他們大喇喇地表示,每次看到這種就會一臉懵,完全沒體會。
畢竟咱們就是靠著這口東北話走南闖北不在話下,說出特色、說出風采,腔調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口音被同化從來都是其他人的份兒。
相反的,“普通話羞恥症”在某些特定地域有格外明顯的群體性症候。
沒錯,說的就是河南啊。
河南話自帶一種魔力,彷彿一開口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正是這種魔力,讓在外久了的河南人,一回家就面臨著“語言危機”。
但凡蹦出句普通話來就很突兀,很難不面臨“裝什麼小洋人兒”的質疑。
@秦老師
在這裡向大家普及一些河南話的精髓,最近最能幫助在外讀書、打工務工的年輕人們快速回憶起家鄉話的,還得是“大娘剝羅森”。
摩登的年輕人都要摸不著頭腦地問了,啥叫剝羅森?還能剝711不?
殊不知,在河南話裡,“大娘剝羅森”意思是“在家剝花生呢,大娘”。這個走紅的網路熱梗最早出自博主胡辣湯的一期農村相親影片。
@胡辣湯(在家剝羅森呢大娘)
影片中,男方去女方家相親,進門後用河南方言問候了一句“在家剝羅森呢大娘”,很快因為其獨特的河南方言韻味被捧紅。無數網友0幀起手就是復刻這句經典的河南話,如果這是一場憋笑挑戰,實在是少有人能熬過這開局第一句。
單個影片轉發量將近200萬,也不知是蛐蛐河南人的外地人、還是溫故而知新的河南本地人。
當然了,在這一波大混戰中,也難免會有人弱弱地問出一句——
“為什麼你們都會說普通話?我在學校都說的方言。”
這話一齣,也引起了另一波人的強烈共鳴。
“不開口還好好兒的,一開口說山東話他們說我面相都變了。
一想到這,頓時覺得能順暢掌握普通話和方言兩門截然不同的語言也很厲害,怎麼不算是一種雙語習得呢?
不過只掌握兩門還不行,下一步還是得自如切換。
畢竟,不管是在年底開會的時候禿嚕出一句土話,還是在年夜飯祝酒的時候獨自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都真的算得上是“社死名場面”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