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發300億後,陝西女首富“認輸”了,但市場仍在追問真相

來源|無冕財經
作者|郭俊宇 編輯|陳澗
“大嘴博士打假可復美重組膠原蛋白新增事件”發酵月餘,鉅子生物(02367.HK)終於低頭了。
6月23日晚,鉅子生物(02367.HK)發聲明承認:“我公司現有的質量標準、檢測方法和標籤標識在某些方面已逐漸顯現出其侷限性,難以完全適配行業發展與技術進步的高標準和高要求。”
鉅子生物在宣告中承認“侷限性”,圖片來自該公司公眾號。
這番表態,被外界視為鉅子生物“變相認輸”。
在此之前,鉅子生物對“大嘴博士”關於產品成分的質疑始終保持強硬回擊姿態,而此次卻首次主動承認自身體系存在問題,釋放出罕見的示弱訊號。
第二天,鉅子生物還舉辦了內部投資者交流會,表示儘管618受到短期影響,公司有信心在第三、四季度彌補此前的生意損失,相信此次輿情事件僅為短期影響,不會阻礙公司的長期穩健發展。
然而,此次風波並不能簡單理解為短期輿情,它也不會隨著鉅子生物的示弱“認輸”而落幕。
鉅子生物並未正面回應最關鍵的問題,模糊的表態不僅未能平息質疑,反而引發更多猜測和不信任。
01

陝西女首富“認輸”,但質疑並未消失

鉅子生物這份宣告的背後,是一場持續了月餘的激烈交鋒。
起初,爭議聚焦在“有沒有”膠原蛋白,隨後迅速演變為“怎麼檢測”,再升級為“誰能檢測”。
重組膠原蛋白質疑事件經過,無冕財經制圖。
資本市場率先“用腳投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裡,鉅子生物股價從87.1港元跌至53.9港元,市值蒸發超過330億港元。鉅子生物創始人、陝西女首富範代娣目前持有鉅子生物55.03%的股權,其所持股份市值縮水約182.7億港元,約合人民幣169.2億元。在鉅子生物釋出了上述聲明後,股價略有反彈。
消費端也受到了衝擊。在剛剛過去的618節點,可復美未能進入主流短影片平臺美妝品牌榜前十。而在去年的雙11,可復美曾一度衝到美妝熱銷榜第四的位置。今年618,天貓榜單中它的名次也從去年第12名下滑至第16名。
這不僅是排名的退步,更是品牌影響力滑坡的訊號。
鉅子生物在最新宣告中的“示弱”,似乎是想盡快為此次爭議畫上一個句號。這一做法,被部分市場觀察者解讀為陝西女首富“認輸”。
鉅子生物在最新宣告中並未正面回應外界最核心的質疑——其“膠原棒”產品重組膠原蛋白的真實含量究竟是多少?只是採用了“質量標準、檢測方法和標籤標識存在侷限性”這樣看似“含糊其詞”的說辭。
這顯然無法打消外界的質疑。在6月24日的鉅子生物內部投資者交流會上,有投資者質疑:“以前可復美里面沒有膠原蛋白,這個口碑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鉅子生物在最新的回應中,提及了“類人膠原蛋白”的商標註冊始末,這又引發了新的質疑。
一些投資者和消費者對此表示震驚:“‘類人’是商標?鉅子生物這是不打自招啊?”有評論稱,這種做法與此前備受爭議的千禾味業“0新增”事件如出一轍,被指利用資訊不對稱玩“文字遊戲”。
這種質疑其實是消費者信任開始崩塌的訊號。此次事件已經在“成分黨”的核心使用者群體心中埋下一顆懷疑的種子。對於以“成分功效”為核心競爭力的護膚品牌來說,一旦失去核心使用者群的信任,無異於傷筋動骨。
要知道,消費者的信任一旦崩塌,重建遠比摧毀要艱難得多。
02

“成分之爭”打響,科技底色才是勝負手

這場爭議背後,本質上是兩大成分之爭,也是兩大醫美護膚巨頭之間的競爭。
華熙生物(688363.SH)是一家全產業鏈生物科技公司,也是全球透明質酸原料市場佔有率第一的龍頭企業。在2008年之前,華熙生物一直以to B的原料業務為主。基於合成生物領域的技術突破,華熙生物引領了三次透明質酸領域產業革命,目前佔據了全球44%的透明質酸原料市場。
如今該公司擁有生物活性物原料、藥品及醫療器械、皮膚科學及營養科學四大業務板塊,旗下的醫美藥械產品覆蓋注射填充、水光針等核心場景,護膚品品牌涵蓋了潤百顏、誇迪、米蓓爾、BM肌活等。
鉅子生物則以“全球重組膠原蛋白領導者”自居。2000年,該公司科研團隊在全球率先採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成功構建出重組膠原蛋白,2009年,它成為全球首家實現量產重組膠原蛋白護膚產品的公司。
鉅子生物的業務主要包含功效性護膚品、醫療器械、功能性食品及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三大類,旗下有可復美、可麗金、欣苷、珀希妍VPRO等9大主要品牌,其營收主要依賴可復美和可麗金這兩大功效性護膚品品牌。
透明質酸和重組膠原蛋白在業內都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兩者通常被視為“互補成分”,並非對立關係。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兩者均為具有填充、修復功能的生物材料。在實際的醫美操作中,膠原蛋白並未完全替代透明質酸,通常情況下都是聯合使用。
然而,這種共存邏輯被人為打破了。在鉅子生物的招股說明書和部分券商機構的敘事中,透明質酸成了“傳統”成分,而重組膠原蛋白則被包裝為更具前景的“新興成分”,兩者甚至被刻意置於對立面。多家券商研報宣稱,重組膠原蛋白優於透明質酸,甚至直接貼上“透明質酸已過時”的標籤。
華熙生物在《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一文中也列舉了部分券商研報的具體表述,例如“相較於玻尿酸有潛在交聯劑殘留‘饅化臉’的風險,重組膠原蛋白在安全性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膠原蛋白的塑形能力強於玻尿酸”等。它還指出,“重組膠原蛋白優於玻尿酸”的說法缺乏科學依據。
據《財新》報道,查閱了鉅子生物的招股書後發現,裡面確有提及“膠原蛋白相對於透明質酸及植物活性成分的優勢在皮膚修護和抗衰老,並預計膠原蛋白護膚品的市場份額將在2026年超過透明質酸產品的市場份額”等相關表述。
近幾年,重組膠原蛋白風頭正勁,但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持續投入。華熙生物深耕透明質酸20餘年,憑藉對產業鏈上游的深度掌控,推動了透明質酸產業歷史上四次革命中的三次,才帶動中國透明質酸產業發展到今天這般成熟的水平。相較而言,重組膠原蛋白產業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業內,重組膠原蛋白無論是成分穩定性還是透皮性都存在較大爭議。
目前,中國重組膠原蛋白領域仍缺乏統一的檢測標準和方法,不同機構採用的檢測技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標準缺失的現狀,不僅給企業的質量管控帶來挑戰,也為市場亂象埋下隱患。
在標準缺失和消費者認知尚未成熟的背景下,難免會有部分企業將成分功效進行放大或模糊化宣傳,透過鋪天蓋地的廣告投放、KOL種草、成分科普文章等方式,快速滲透消費市場。
鉅子生物近兩年進行的使用者教育,大多圍繞成分領先性,不斷強調其在原料端的重組膠原蛋白量產能力和在產品端的技術落地性。然而,當面對外界的質疑時,它陷入了無法自證的尷尬局面。
究其根源,在於其研發基礎的薄弱與技術積累的不足。儘管鉅子生物高舉“科技旗幟”,但財務資料暴露了其“重營銷、輕研發”的本質。
2024年鉅子生物銷售費用高達20.08億元,研發投入僅約1.07億元,佔收入比例不到2%,顯著低於華熙生物的6%和錦波生物的10.89%。聚焦此次宣告中提到的“檢測方法和標籤侷限”,凸顯研發落後的直接後果,也暴露了其科研“內功”不紮實的問題。
所以,當市場開始追問它的成分來源、檢測標準和功效機制時,爭議便隨之而來,其在科研投入與供應鏈掌控上的不足,也暴露無遺。
03
風波過後,到了比拼“科研內功”的時候
這場爭議,雖起於鉅子生物,卻不會止於鉅子生物。
鉅子生物的“認輸”宣告,揭開了一個被掩蓋已久的行業痛點——在成分功效主導的消費趨勢下,監管標準的滯後與企業研發能力的不匹配,正不斷放大市場中的“真空地帶”。
而正是這種“說不清”的模糊地帶,滋養了營銷神話,也埋下了信任危機的種子。
作為產業頭部企業,理應率先承擔起建立標準、引領行業的責任。面對標準缺失的問題,頭部企業不應將行業規範的滯後作為“擋箭牌”,更不能用“標準尚未統一”來搪塞公眾質疑,把“沒有標準”錯誤地等同於“無法檢測、無法監管、無法得出科學結論”
真正具備技術實力和責任意識的企業,應當主動作為,推動建立高於行業的標準。
有意思的是,6月30日深夜,華熙生物官方發表宣告《推動行業進入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以自家產品為試驗樣本,聯合一家“國家級權威檢測及標準規範制定機構”對其重組膠原蛋白含量進行檢測。與此同時,華熙生物還對採用的檢測方法進行了方法學驗證,稱“此舉旨在為行業及監管部門未來制定科學、統一的檢測標準和方法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
華熙生物發出最新行業倡議。
對此,有網友在社交媒體評論稱,如果鉅子生物在一開始能用華熙生物的這種敘事能力和透明的姿態釋出宣告,或許輿論的紛擾早已平息。
這也促使行業思考產業龍頭在面對質疑時應有怎樣的姿態:行業標準可以滯後,但責任不能滯後;監管可以完善中前行,但龍頭企業的擔當,必須走在前面。越是在標準混沌期,越是能考驗企業是否具備技術底氣與責任擔當。
這場風波之後,鉅子生物和華熙生物都試圖在推動行業規範上發力。鉅子生物表示將持續參與化妝品用重組膠原蛋白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標準的制定,推動產業規範化發展。而華熙生物的目標則更明確,提出推動行業進入一個“以檢測結果為宣傳依據的時代”。
可以預見的是,此次風波或將成為行業監管加速補課的導火索,甚至可能成為一次行業洗牌的前奏。
那些缺乏核心研發能力、只靠概念包裝維持聲量的企業,或將在更嚴格的監管與更理性的市場中逐步退場
在美妝護膚行業,靠營銷和資本炒作製造狂歡盛宴的案例並不罕見。5月中旬,另一家美妝企業麗人麗妝(605136.SH)成為資本市場新寵,股價在12個交易日內暴漲了103.4%。
引發這輪行情的,是一種名為“麥角硫因”的抗氧化成分。在鋪天蓋地的營銷推動下,它迅速成為成分黨追捧的“新寵”。而麗人麗妝旗下的美壹堂“千金極光飲”,由於成分表中含有麥角硫因提取物,儘管實際新增量極低,仍被市場貼上“麥角硫因概念股”的標籤,從而引爆股價。
其實,不管是麥角硫因的炒作,還是重組膠原蛋白的輿論爭議,背後指向的都是同一條邏輯鏈——在全民抗老焦慮的情緒下,資本市場正在用“成分”構建一場看似科學、實則營銷驅動的狂歡,這會讓消費者難以辨別產品真實性。
因此,市場和消費者需要那些敢於說真話,以科學為基礎開展真誠討論的人。對於敢於揭露市場概念炒作、公開質疑券商缺乏科學依據等行為,公眾理應看到其背後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正義性。
這類基於科學的理性聲音,也正在提升消費者對成分的認知。例如,此次重組膠原蛋白風波過後,便有消費者開始審視“分子量217道爾頓”的真實含義,從“為概念買單”,向“查成分、看資料”的理性階段邁進。
這種認知轉變,也意味著相關企業應摒棄依賴概念營銷的短視策略,持續打磨技術積累與質控體系,順應消費者認知升級與監管完善趨勢。真正能在技術上說得清、講得明的企業,才能在新一輪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本文不代表鳳凰網財經觀點,轉載已獲授權。

 👇【 熱門影片推薦 】👇

點選在看 持續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