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三毛,我開始重新期待像你一樣生活

Sayings:
明天是作家三毛的生日。很想寫寫她。
我最近在網上頻繁刷到她寫的一封回信,她寫給一個“不快樂的女孩”
那個女孩向她訴說自己暗淡的心情和生活:“我今年廿九歲,未婚,是一家報關行最低層的辦事員,常常在我下班以後,回到租來的斗室裡,面對物質和精神都相當貧乏的人生。”
她懇切地問三毛:“請你告訴我,生命最終的目的何在?”
三毛給她回信,回信標題叫《如果我是你》。她說:
“如果是我,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佈置我的房間。”
“給窗戶做上一幅漂亮的窗簾,在床頭放一個普通的小收音機,在牆角做一個書架,給燈泡換一個溫暖而溫馨的燈罩。”
“去買幾張名畫的複製品——海報似的那種,把它掛在牆上。”
她給了女孩非常具體的建議,甚至幫她估好了預算,4000 臺幣(摺合人民幣約 877 元),怕女孩有壓力,還不忘加上一句,“薪水是每個月都會領的”
很多人被這封信打動。信裡的那個三毛一下子變得離我們好近好近。
印象中的三毛是“自由”的符號。我們看她的書,感受她的愛情,借她的眼睛看一看自己未曾真正抵達的撒哈拉沙漠。
我們熟悉她的句子,“是我心底在雨季,我自己弄溼了自己。”
我們熟悉她跟荷西的愛情,他們在沙漠相識,6 年後重逢結婚,結婚禮物是一個駱駝頭骨。
她總跟浪漫的意象一起出現,遠方、流浪、至純至性的愛情、廣袤無垠的天地。
所以我們走近三毛的故事時,除了憧憬和嚮往,總會伴隨一種淡淡的失望和沮喪——
我們都很普通,去不成撒哈拉沙漠,過不上流浪自由的生活,常常困在“斗室”裡,連裝扮房間也提不起力氣。
我們都是寫信的“不快樂女孩”。
但三毛的回信讓我第一次發覺,或許我們都讀錯了三毛。三毛告訴我們的答案,從來都不只在遠方。
她的回答是,人可以試著花 4000 臺幣改造自己的生活,努力在“斗室”內過上讓自己滿意的人生。
人可以嘗試“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我們整理了 29 個有關三毛的小事,給每一個曾經或正在困於“不快樂”的人。
去聽聽三毛的答案,她不是給我們“虛無縹緲”的想象,她也提供一種具體的解法——
在自己觸手可及的生活半徑裡,去體驗,去感受,去用自己的意志做篩選,去在每一個具體的生活細節裡決定自己的人生。
這才是三毛真正贈予我們的自由。
 01 
三毛在比“斗室”更糟糕的地方生活過。
搬去撒哈拉的首都“阿雍城”生活,她第一反應是失望。
“我的浪漫夢想面對著巨大的挑戰。”
她跟荷西的家在墳場區,正對面是一大片垃圾場。
房子很糟糕,沒有門牌號,壓得人喘不過氣。吃得不好,水也有股難聞的味道。
日子難熬到什麼程度?她無意間翻出自己的舊照片都會陷入恍惚,“像一個靈魂可以看到親人,但卻不能回去”
但沒關係,她說:
“我們會慢慢把這裡變成我們的家。”
 02 
她把舊的汽車外胎撿回來清潔,再填上一個紅布坐墊,變成一個鳥巢沙發。
深綠色的大水瓶,她撿回家,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
覺得家裡還缺點綠意,晚上,她帶著荷西偷偷爬進了總督家的矮牆,拼命挖了 5 棵花回來。
三毛說,“沙漠生活,我只好弄一點普普藝術。”
朋友爭著去她家做客,荷西的同事放假總是不厭路遠跑來她家坐上一天。
她從破爛堆裡,造出一個“美麗的羅馬”
 03 
沙漠裡食物貧乏,三毛靠著家裡寄來的食材,在沙漠裡開了個“中國飯店”
做螞蟻上樹,做盒子餅,做小黃瓜炒冬菇。
最愛給荷西做“粉絲煮雞湯”,還會變著花樣地給菜起名字,把粉絲叫做“春雨”。
請朋友來家裡吃飯,會佈置有蠟炬臺的桌子,鋪白色的桌布,再加一塊紅色的鋪成斜角,十分美麗。
三毛把自己的“下廚生活”寫成文章
 04 
三毛給鄰居補牙,用的是指甲油。
用她的話來說:“不脫落,不透水,膠性強,氣味芳香,色彩美麗。”
是頂頂的好東西。
 05 
跟荷西去領證,準備得倉促。
沒有婚紗,找了一件淡藍細麻布的衣服。
沒有花,就去廚房拿了一把香菜別在帽子上。
他們在漫漫的黃沙裡走了 40 分鐘去結婚。
很辛苦,荷西跟她打趣:“你也許是第一個走路結婚的新娘。”
但她覺得很美:
“無邊而龐大的天空下,只有我們兩個渺小的身影在走著,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這個時候真是美麗極了。”
三毛和荷西登記結婚
 06 
三毛喜歡淘各地的漂亮物件。
採訪時展示自己的耳環,“在安第斯山 4000 公尺的高原上,從一個印第安人耳朵上‘拔’下來的”。
三毛在她的最後一本書《我的寶貝》裡寫:
“下面的牛仔褲買自士林,長筒靴來處是西班牙,那個大皮包——哥斯大黎加,那件大外套,巴黎的。”
“一場世界大拼盤,也可以說,它們交織得那麼和諧又安然,這就是那個我吧。”
 07 
三毛也喜歡收集石頭,她說,石頭像她的朋友,“需要呼吸”。
沙漠裡風沙聚合的石頭形狀奇特,她都覺得漂亮,統統撿回家。
她說,“我有一天老了的時候,要動手做一本書,在這本書裡,自我童年時代所撿的東西一直到老年的都要寫上去。”
 08 
三毛喜歡《紅樓夢》,逛街看到“像是黛玉會穿”的裙子就會買下來。
別人問她從哪買的,她就說:
“這是中國一位姓林的小姐送的,不好買哦!”
 09 
三毛在乎自己的每一根頭髮。
在德國唸書的時候,脫髮了,她寫信跟姐姐哭訴:
“我的頭髮再落下去怎麼辦?如果落成禿頭我會發瘋。”
“我下月要去看醫生了,我真急死,這事一想就悶悶不樂。”
她使勁“折騰”頭髮。
“現在我將頭髮染成咖啡色了,淡咖啡,像外國人一樣,很奇怪,下月再染回來。”
 10 
三毛喜歡的屋子,一定要有很多窗戶。
她在大加那利島的房子,廚房和客廳之間有拱形的牆洞,做菜的時候可以一眼望到客廳窗外的花園。
回到臺北後,她房子也都有幾個窗戶。
她總說窗戶代表自由和希望:
“人有時候不能完全自由,但是至少要看到希望。”
 11 
三毛會在寫給朋友的信末尾畫畫。
她跟朋友丁松青神父通訊閒聊,展示自己如何穿“蹦裘”(在當時流行的一種斗篷服飾)
 12 
三毛方向感不好,去找朋友吃飯經常迷路。
她就在朋友的口述下,專門畫了一幅“吃飯地圖”
“以後吃飯得先找好方向,提早出發,要不然等找到時菜都被搶光了。”
 13 
三毛是個愛做夢的人。
在清泉一眼看中了一個紅磚房子,作為自己的“夢中情家”。
那是個破敗的房子,牆壁傾頹,屋頂有破洞,滿地都是垃圾,但她視若無睹。
“三毛夢屋”
她喜歡《小王子》,興高采烈地想要把它建造成小王子的家。
“如果這座屋子的屋頂很高,我會很想在裡面建一間閣樓,如果有很多狐狸來拜訪小王子,它們可以睡在榻榻米上,小王子便自己睡在樓上。”
她畫的清泉地圖裡,有小王子,有狐狸,種了大片的玫瑰。
三毛畫的“清泉地圖”
朋友丁松青後來說,“夢中之屋”就是個幻想,三毛也感慨:“啊……我真是愛做夢。”
但做夢的快樂是真實的:“一想到這些那些,就覺得好歡喜。”
 14 
生活用力,愛也用力。
三毛的弟弟陳杰回憶:“我姐姐啊,她喜歡一個人,她全心全意地去追求她的愛情。”
她 19 歲初戀,喜歡比自己大一屆的學長。
“如同耶穌的門徒跟從耶穌一樣,他走到哪裡我跟到哪裡。他有課,我跟在教室後面旁聽;他進小麵館吃麵條,我也進去坐在後面。這樣跟了三四個月。”
她把這段愛情寫成歌詞,《七點鐘》,每一句都透著愛的急切。
“守住電話 / 就守住度日如年的狂盼
鈴聲響的時候
自己的聲音 / 那麼急迫
是我是我是我
是我是我是我
七點鐘 / 你說七點鐘
好好好 / 我一定早點到”
 15 
三毛的姐姐評價她:“她有自己的定見,她並不是對環境那麼順服。”
 16 
很多人都知道,“三毛”只是一個筆名。
三毛原名叫“陳懋平”。她嫌“懋”字筆畫太多,給自己改名叫“陳平”
後來,她取“三毛”作筆名。別人問原因,她說:
“因為我認為我是一個小人物。”
 17 
三毛從小就跟別的小孩不一樣。
不想學習時,她會跑到墳場去看書。因為那裡沒人能找得到她。
 18 
三毛小時候的夢想,是當一個“拾破爛”的人。
因為可以呼吸新鮮空氣,能大街小巷遊走玩耍,發現被別人丟棄的寶貝。
她寫進作文裡,老師氣得朝她扔黑板擦。於是她把夢想改成:
“夏天賣冰棒,冬天賣烤紅薯的街頭小販。”
 19 
荷西當年寫信向三毛求婚:我們夏天結婚好嗎?
三毛把那封信看了快十遍,然後將信塞在長褲口袋裡,到街上去散步了一個晚上,回來就決定了,結。
剛踏上撒哈拉的土地時,荷西興高采烈:“好,現在可以結婚了。”
三毛:“現在不行,給我三個月的時間,我各處去看看,等我回來了我們再結婚。”
那三個月裡,她揹著揹包和相機,跑了許多遊牧民族的帳篷。看了許多不同而多彩的奇異風俗,寫下了筆記,整理了幻燈片,也交了許多“撒哈拉威”朋友,甚至開始學阿拉伯文。
 20 
因為名頭太盛,三毛一度想放棄寫作。
父親寫了 10 頁紙的信勸她,她才打消了放棄寫作的念頭。但“會寫得少一點”。
“我是越來越看重我的生活,我不是很看重我的作品。”
 21 
關於“健康的生活”,她也有自己的定見。
“我們要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固執不變當然是可貴,而有時向生活中另找樂趣,亦是不可缺少的努力和目標;
如何才叫做健康的生活?在我就是不斷地融合自己到我所能達到的境界中去。
 22 
三毛是會主動走向人群的人。
她的侄女陳天慈回憶她:
“每次和小姑到一個陌生地方,她總是很願意接近當地人,瞭解每個地方的習俗,哪怕只是小小的飲食習慣和日出日落平凡的家常事,也能引起她極大的興趣。”
“她和當地人總是像認識很久的朋友,語言不通也能雞同鴨講地聊上好久,笑聲傳遍一整條街,甚至成為以後深交談心的筆友。”
三毛和侄女合照
採訪被問“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三毛說:
“跟一個人可以溝通,是我最快樂的事。”
 23 
她會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認真給讀者回信。
寫給對生活“不滿、不滿、不滿”的高中女生——
“每天,看一下天空,看看那廣大的天空好嗎?”
寫給自覺被婚姻拋棄“一無所有”的女性——
“請相信生命的韌性是驚人的,跟自己向上的心去合作,不要放棄對自己的愛護。”
“在有限的時空裡,過無限廣大的日子。”
她把這句自己生活的題眼,告訴很多困惑中的人。
 24 
她喜歡人群,但始終留有一塊安靜的自我的精神領地。
她去成都,像平時一樣在街頭巷尾串來串去,有粉絲跟著她,她把人“趕走”。
“我是一個最喜歡單獨的人。”
她去上海,喜歡上那裡的樹、建築、一排排大馬路,“氣派很大”。
記者問她下次什麼時候再來,三毛:
下次再來的話,各位就不會知道了。這是我自己的土地,我要寫些雜記,我的所見所聞。”
 25 
她也不和人做比較。
她在採訪裡坦誠自己潛意識裡的自卑:“我到現在還是一個相當自卑的人,我的自卑,我覺得不是一個拿條件來跟別人比的問題。這個自卑呢是我少年自己自動停學之後,因為跟別人不一樣而造成的。”
但她始終在調整自己,不要跟別人去比較,不要讓這種心理凌駕於自己之上。
“所以別人看我的時候,是覺得我充滿自信。”
 26 
三毛不會被死亡的陰影嚇住。她只懼怕分離。
1984 年 6 月,她去美國做手術。
動身前,她在給丁松青的信裡,畫了張自己的簡筆肖像。
“今天我將自己的頭髮弄成這樣,雖然看起來像個瘋婆子,但很特別,又充滿藝術氣息。我這個人不知怎的,就喜歡裡裡外外改變一下,看上去就像頭獅子。
希望當我要離開前往美國時,能有勇氣接受那樣的分離,像獅子一樣昂首闊步。
 27 
三毛曾跟好朋友倪匡、古龍約定,誰先死了,靈魂一定要回來,告訴另外兩人,另一個世界長什麼樣子。
後來,古龍去世,倪匡和三毛在他的靈柩前痛哭,“等他履約”。把靈柩前的 48 瓶 XO 喝到只剩半瓶。
古龍去世後,三毛安慰倪匡
 28 
在三毛與荷西結婚的第六年,荷西出海後再也沒回來。
三毛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有時候我會變得呆呆的,呆呆的。覺得人生是一場夢。”
但她從沒放棄從悲傷裡走出來。
“我想明年先去馬德里看看老朋友,再來拉斯巴馬看看老朋友,也許我就會再活潑起來。”
朋友提議讓她去學溜冰,她也答應,穿著丈夫童年玩伴送的溜冰鞋,一次次練習,努力抓住短暫的開心。
她很努力地想要從失去中重新抓住生活。
 29 
三毛熱愛生命,直到最後一刻。
1991 年 1 月 4 日,三毛去世。4 天前的元旦,她寫信給讀者:
“生命真是美麗,讓我們珍愛每一個朝陽再起的明天。”
撰稿:三花 陳醋
責編:梁珂
參考資料
《親愛的三毛》《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我的靈魂在紙背上》《我的姑姑三毛》《剎那時光》;
紀錄片《三毛:沙漠新娘》《三毛 生命之旅》《魯豫有約:老友記》《三毛不在的日子》;
節目《康熙來了》《小燕有約》;
文章
三聯生活週刊《生日快樂,流浪的三毛》
南方人物週刊《殺死三毛 | 封面人物》
最人物《陳平殺死三毛。》
最愛歷史《自殺30年後,她仍是無數男女心中的女神》;
1987年臺視 張艾嘉採訪三毛;社交媒體@三毛語錄庫
  晚禱時刻  
三毛辭世後,父親陳嗣慶形容她的離開:
“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的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
“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
 親愛的三毛, 
 生日快樂! 
 我會珍愛每一個朝陽再起的明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