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即掃碼,開啟勞斯萊斯尊享之旅)
本文參考來源:abc/網路
注:本文綜合整理媒體資訊,無任何立場!
在昆士蘭北部的潮溼實驗室中,微生物學家傑夫·沃納(Jeff Warner)正專注地盯著一個紫色的瓊脂培養皿。
細密交錯的粉色菌落,在顯微鏡下彷彿一個危險訊號。
這些微小生物的真實身份,名叫類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是一種能夠引發類鼻疽(melioidosis)的致命病菌。

目前,它已經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並使凱恩斯(Cairns)和湯斯維爾(Townsville)的地區醫院陷入前所未有的壓力之中。
“這個溼季的病例數量,是前所未有的。”——傑夫·沃納

類鼻疽是什麼?一種隱藏在泥水中的致命威脅
這種致病菌被美國疾控中心(CDC)列為B類生物戰劑,因為它可以氣溶膠化並具備極高的致死率。但在澳大利亞,這並非軍事威脅,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危機。
它潛伏在泥水與土壤中,透過皮膚傷口、飲水甚至呼吸進入人體,引發皮膚潰瘍、敗血症及嚴重肺部感染。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後果可能致命。
“這種菌會複製並釋放毒素,對人體產生毀滅性影響。”——沃納教授

疾病正在“遷徙”:從城市中心向郊區擴散
曾經,類鼻疽主要集中在湯斯維爾的城堡山(Castle Hill)一帶。但近期,病例開始在北部郊區大規模出現,而且出現的地點並非隨機。
研究團隊正在調查:這種細菌是否像流感一樣發生了適應性變化?
是否正因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而悄然改變傳播方式與存活地帶?

水,是解開謎題的關鍵?
研究顯示,地下水和洪水可能是菌株擴散的重要媒介。沃納團隊已經在本地溪流中發現的菌株與患者體內提取的樣本高度一致。
“每當雨季來臨,空氣中瀰漫的溼氣就可能攜帶數十萬微生物,而人類可能會吸入這些細菌。”——沃納教授
氣候變暖與土地開發也可能是罪魁禍首。例如,一條凱恩斯南部的高速公路升級工程就被懷疑攪動了土壤,間接導致細菌釋放並傳播。

破解謎團,必須從泥土開始
在獲得150萬澳元聯邦資助後,沃納教授發起一項為期五年的大規模追蹤專案。
這項研究將動員達爾文、凱恩斯、湯斯維爾多地科學家與研究生,採集成千上萬份環境樣本,並結合基因組資料與地理資料建模,力求弄清細菌的分佈軌跡。
“每10克土壤中可能含有億萬種微生物,而我們需要從中找到‘類鼻疽’。”——沃納教授
目標是推動從模糊的公眾健康警告,走向有針對性的風險提示。

資金短缺,科研“止步”?
儘管專案已啟動,但來自昆士蘭州政府的資金支援卻為零,這引發了專家的不安。“類鼻疽”在首府城市極為罕見,卻是北部偏遠地區老人和弱勢群體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如果我們真正重視弱勢群體健康,政府就應投入更多資源。”——沃納教授
與此同時,凱恩斯傳染病專家西蒙·史密斯(Simon Smith)呼籲加強跨地區協作:“湯斯維爾和達爾文的資源與資料必須共享,只有整合力量,才能應對愈發頻繁的疫情。”

未來的未知與希望
科學家們仍未揭示:人類具體是如何感染的?哪些行為存在風險?氣候變化是否會令疫情南移?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類鼻疽的病例持續增加,即使醫療資源再好,也將難以阻止傷亡。

📌 重點劃線:
-
類鼻疽由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起,死亡率高。
-
病菌潛藏於泥水與土壤中,可透過多種路徑感染人體。
-
顯著病例增長髮生在昆士蘭北部溼季,目前成因尚未查明。
-
研究團隊正透過五年追蹤專案,繪製細菌“地圖”。
-
資金缺口成研究重大障礙,呼籲政府加強對北部健康系統支援。

今日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