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報告:戰略腹地建設可釋放數萬億美元增長潛能

2025.05.12
本文字數:1288,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李秀中
5月12日,盤古智庫新大航海時代公益課題組釋出了《建設中國大腹地,打造內迴圈主平臺》,報告建議將中國大腹地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層級,透過“十五五”規劃明確其功能定位與發展路徑。
報告認為,世界正步入貿易碎片化新階段。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及美國發起的全球關稅爭端表明,經濟自由化正規化已發生根本性轉向,各國須將戰略重心轉向強化內需驅動,以抵禦外部衝擊。
同時,中國經濟也發展到了內需驅動的階段。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程序進入中後期,傳統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面臨邊際效益遞減、債務壓力累積等現實挑戰,而消費需求正從“小康型”向“富裕型”躍遷,服務消費、新型消費、區域下沉市場等內需潛能持續釋放。國家統計局公開的資訊顯示,過去五年由內需推動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超過80%。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凸顯,消費升級與產業轉型形成共振。
在此背景下,“實施中國大腹地戰略”的構想應運而生。這一戰略聚焦四川、重慶、陝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十省市,覆蓋人口逾5億,經濟總量佔比超全國30%,構築“大腹地”經濟空間。這一重構打破沿海優先路徑依賴,將腹地提升為新發展格局的主體承載區,透過嵌入腹地經濟韌性對沖外部不確定性,實現從“沿海附屬支撐”向“內陸增長極核”的正規化躍遷。
報告以“三級圈層結構”多維度定義中國大腹地。一級圈層(核心圈層)即“腹三角”(成渝、西安)核心戰略腹地;二級圈層為由成渝、西安、鄭州、武漢、長沙、太原、貴陽等城市構成的城市群;三級圈層(擴充套件圈層)是以成渝、西安、鄭州、武漢、長沙、太原、貴陽城市群為樞紐,聯動四川、重慶、陝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廣西十省市,構建跨區域輻射的聯動發展網路。
該結構透過層級遞進的輻射模式,實現從核心戰略支點向泛區域的功能傳導與資源整合。立足國內大迴圈主體定位,以大腹地超大規模產業、人口、市場優勢(10省市目前常住人口5.4億、GDP約42萬億,佔全國人口總量的39%,經濟總量31%),強化陸路通道與輻射能力,構建面向陸地的開放高地、AI時代創造休閒的樂地、中國內迴圈的主力軍,激發強力驅動的新增長極。
報告提出,大腹地差異化的消費文化與偏好成為撬動內需升級的關鍵。大腹地擁有人口基數與結構優勢,人口逾5億,經濟總量佔比超全國30%,其消費梯度特徵既能承接高品質商品與服務,又能孵化新興品類。另外,大腹地是歷史文化與旅遊資源的核心聚集區,其多樣性和獨特性顯著推動消費增長。同時又是新消費IP的湧現地。
報告認為,當前我國人均GDP雖已突破1.3萬美元門檻,但距離現代化目標仍有顯著差距。未來,人均GDP將向2萬至3萬美元區間躍升。這意味著擁有五億人口的大腹地將釋放出數萬億美元量級的增長潛能。同時,這種跨越式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的倍增,更在於透過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啟用內陸市場潛力,形成“以增量帶存量”的良性迴圈,最終實現發展成果由沿海向內陸、由城市向鄉村的全面滲透。這一過程中,龐大人口基數與持續增長動能的疊加效應,將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堅實的支撐。
微信編輯 | 夏木
推薦閱讀

多地宣佈發錢獎勵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