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局!中國經濟第五大省,爭奪戰來了

文|凱風
經濟大省的競逐戰,仍在繼續。
日前,四川釋出2024年經濟資料,GDP總量預計超過6.4萬元,而同期河南GDP總量為6.36萬億。
這意味著,四川以微弱優勢守住經濟第五大省、中西部第一大省之位。
四川、河南雙雙躍升6萬億大省,既有經濟普查調增的貢獻,也與自身新興產業的崛起不無關係,同樣也不乏國家戰略的加持。
兩省差距不到1000億,差距微乎其微,競爭遠未到終局。
未來誰能站穩第五大省,誰能挑起中西部第一省的大梁?

01

第五大省,歷來競爭激烈。
我國省域經濟格局,粵蘇一直穩居第一梯隊,廣東GDP總量已經攀升到14萬億
魯浙位居第二梯隊,雙雙超過9萬億,得“九”望“十”,未來幾年均有望站上10萬億
而在第三梯隊,則擠進了四川、河南、湖北、福建、湖南、安徽等眾多省份。
GDP總量5萬億、6萬億量級,彼此只有幾千億乃至1000億左右的差距。
這意味著,一個新興產業的崛起,或某個傳統支柱產業的衰退,就能在短短幾年改變競爭格局。
四川與河南的第五大省之爭就是如此。
川渝分家之前,四川經濟更勝一籌。但自1997年重慶脫離四川升格為直轄市之後,四川經濟位次一度徘徊在10名左右。
過去20多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產業大轉移、轉移支付等利好,再加上國內大迴圈、國家戰略腹地的加持,四川經濟一躍而上,2012年躋身前六,2023年躍居第五。
如今,如果四川、重慶合體,已經是一個GDP總量高達9.6萬億的超級經濟體,與山東基本相當。
而自本世紀以來,河南一直都是TOP5經濟大省,無論GDP、工業還是外貿,都穩居中部地區首位。
然而,過去幾年,形勢開始發生變化。先是年度GDP終核數據調減3000億元,導致經濟總量被四川趕超。
接著又因蘋果產業鏈全球大調整,導致手機出口一度遭遇衝擊,外貿總額被安徽趕超。
不過,經歷轉型陣痛的河南,正在走上新的道路。
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帶動工業再次躍升,龐大的人口基本盤對消費形成強力支撐,國家戰略的傾斜帶動投資的不斷躍升。
這也意味著,四川與河南的第五大省之爭,還將長期持續。

02

河南,最“壞”的時候已經過去。
過去幾年,河南經濟出現巨大波動,一部分源於經濟主動“擠水分”,一部分是以富士康為主力的手機制造業遭遇巨大沖擊。
其一,“擠水分”的陰影已經不復存在,第五次經濟普查河南再次調增,就是再積極不過的訊號。
根據最新發布的五經普資料,河南2023年GDP調增近1500億元,由此帶動當年重回6萬億大關,2024年進一步提升到6.35萬億。
其二,手機制造業遭遇“逆全球化”的影響,但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崛起。
河南是蘋果手機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手機出口總額佔了全省的40%以上

近年來,受到蘋果手機“去風險”和分散供應鏈的影響,富士康主導的代工產業開始向外遷移,手機制造和出口自然備受影響。
所幸的是,當手機制造業遭遇衝擊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強勢崛起,形成一定的對沖、補位效應。
去年,河南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大幅跑贏全國,其中貢獻最大的當屬汽車製造業,同比增長34%,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更是高增46.1%。
資料顯示,河南2024年汽車整車產量突破14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70萬輛,而在幾年前,河南新能源汽車只有個位數。
這背後,得益於比亞迪、寧德時代、富士康等龍頭企業的爭相佈局,比亞迪在鄭州打造了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而在手機制造上游移的富士康,也將新能源產業總部放在了鄭州。
目前,河南已將新能源汽車納入重點培育的7個萬億級先進製造業叢集、28條重點產業鏈。
根據規劃,2025年整車產量要達到200萬輛,新能源汽車140萬輛。
其三,龐大的人口基本盤,在國內大迴圈時代,有望成為託底內需和支撐經濟的生力軍,河南顯然從中受益。
2024年,河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1%,高於全國2.6個百分點,而沿海經濟大省普遍低於全國大盤。
廣東是常住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則是戶籍人口第一大省,雖然上千萬人在外打工,但整個省域的人口仍然接近1億人。
這一人口規模,與越南一個國家基本相當。
1億人意味著巨大的消費市場、龐大的勞動力供給,這在內需時代和產業轉移時代可謂無往而不利。
新興產業對沖,消費大盤穩定,外貿趨於反彈,河南經濟未來有望再上一個臺階。

03

四川,何以守住第五大省之位?
四川,堪稱最近10年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自2007年首次邁過萬億大關,幾乎每隔2-3年跨過一個萬億臺階,2021年突破5萬億,2023年突破6萬億,2027年有望挑戰8萬億
四川崛起的背後,西部大開發、產業西移、國家戰略腹地是繞不開的存在。
2000年左右,國家推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大量轉移支付、基建專案和產業專案開始向西部傾斜,四川、重慶、陝西、貴州等省份迎來飛速發展期。
僅是一個稅收方面的政策紅利,就讓許多東部和中部省份羨慕不已。
在西部,鼓勵類產業可減按15%徵收所得稅,而正常情況是25%,這一政策將一直持續到2030年。
除了西部大開發,四川還身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內大迴圈、國家交通第四極等多重戰略疊加的優勢,發展自然如虎添翼。

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腹地”橫空出世,曾經“三線建設”重點地區的四川再次被賦予重任,成為“關鍵產業備份”的首選之地,四川更成為唯一獲批“我國重要的戰略腹地”定位的省份
不僅如此,四川還是轉移支付的最大受益者之一。2024年,全國10萬億財政轉移支付,四川、河南雙雙拿到了5000億元以上,遠超其他人口大省。
然而,政策只是一方面,能否把握住並最大化政策利好,才是關鍵。
製造大省,正在成為四川的新標籤。
目前,四川已形成電子資訊、裝備製造、消費品製造等3大萬億級產業,軟體、電子資訊、能源裝備、
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等五大叢集躋身“國家隊”,數量位居中西部之首。

這些產業,部分得益於持續的產業大轉移,部分則與“三線建設”時期的佈局不無關係,部分則是成都等中心城市培育而來。
未來,無論是國內大迴圈,還是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抑或產業大轉移,都還將對四川經濟帶來源源不斷的支撐。

04

四川、河南,競爭優勢幾何?
我在《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中,將“陸權復興”作為未來的八大趨勢之一,在國內大迴圈時代,內陸地區或將再次脫穎而出。

同處中西部內陸地區,同樣都是人口大省,四川、河南都有望從產業大轉移、國家戰略腹地建設中受益。
不過,四川與河南的產業結構不同,發展優勢有別,未來有望走上錯位發展之路。
河南的優勢在於四通八達的交通、1億戶籍人口的基本盤、新能源產業崛起的巨大空間。
對於河南來說,守好人口、交通等基本盤優勢,做強營商環境和治理水平,打破“富士康依賴症”,培育更多新興增長極,則是關鍵。
四川的優勢則在於中國交通“第四極”、強省會、國家戰略腹地等帶來的支撐,以及在電子資訊、高階裝備、航空航天等產業的搶先佈局。
對於四川來說,在強省會之外培育更多經濟強市,及時應對動力電池等產業產能飽和帶來的風險,則是未來發展的關鍵。
無論誰能晉級第五大省,四川、河南的崛起對於全國都有著積極意義。
這既是“雞蛋不要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務實之舉,也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未來擺脫轉移支付以來的不二選擇。
往期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