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 | 王戰新
中西部,迎來一場驚天鉅變。
為什麼四川能夠擊敗湖南、河北等省份,晉身為國家“戰略腹地”?
為什麼曾經沙漠戈壁連天的新疆,如今卻搖身一變,成為了西部糧倉?
兩大訊號同時出現,背後絕不尋常。
在關稅戰打響的背景下,東方大國的佈局更顯得深謀遠慮,影響14億人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給你6個選項,猜一猜下列哪個省份的“糧食單產”最高?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河南 山東 新疆
沒錯,答案並不是傳統農業大省黑吉遼或河南山東,而恰恰是新疆!
這可能會顛覆很多人的認知。
在他們的刻板印象中,新疆到處都是沙漠戈壁(全國第一大和第二大沙漠都位於新疆),偶爾冒出幾個綠洲和草原(電視劇《阿勒泰》)。如此乾旱少雨的地方,根本不適合種糧食。
可是你知道嗎?
今日的新疆,早已“改天換地”,變成字面意義上的“魚米之鄉”,這裡不僅能養魚,還能養出品質上乘的三文魚;這裡不僅能產米,還能在沙漠溫室裡搞出“一年五熟”的水稻。

圖源:和田地區融媒體中心
自2015年開始,新疆的糧食產量就在持續增長,到了2024年,甚至創造了連續9年增產的佳績。
2024年,新疆糧食生產更是收割多個“第一”,創造歷史。
糧食總產466億斤,是近三年國內唯一糧食增產超百億斤的省區。
全年糧食單產達524.8公斤/畝,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0公斤,首次躍居全國第一。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4440萬畝,較上年增加202.8萬畝,面積增量居全國第一。
新疆,已經完成從“戈壁荒漠”到“天下糧倉”的徹底蝶變。新疆的糧食安全工作,多次獲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表揚。
同樣發生滄桑鉅變的,還有四川。
這個深居內陸、不沿海不沿邊的省份,獲得了獨特的新稱號——“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
2024年年初,國務院批覆了《四川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
“四川省地處長江上游、西南內陸,是我國發展的戰略腹地,是支撐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地區。”
要知道,在31個省市區中,有且僅有四川獲得“戰略腹地”這一定位。
什麼是“戰略腹地”?《四川日報》是這麼解釋的:
所謂戰略,就是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全域性性作用。所謂腹地,則兼具地理、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意義,發揮著協調關係、創造空間、增強韌性、涵養潛力、抵禦衝擊等多種功能。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性,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戰略腹地既是國家發展的腹地,也是國家安全的腹地,為更有力統籌發展和安全提供了廣闊充分的戰略空間。
這意味著,四川將承載更重要的使命。
在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202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到了同一句話:
最佳化重大生產力佈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
也就是說,過去主要佈局在沿海地區的“重大生產力”,需要向戰略腹地進行傾斜,包括產業、專案,甚至是高校和央企資源。有人推測,國家可能要發起新一輪的“小三線”建設。
四川拿到了新一輪高速發展的入場券,前途不可限量。

新疆和四川,為何被國家委以重任?
這其實是歷史的必然,背後是順應國際形勢和國家戰略的長遠規劃。
先說新疆。早在清代,大家都想在新疆開墾良田,“疆”字本身就含有兩個“田”。新疆人均土地面積為 10.11公頃/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可開發的空間非常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新疆的自然條件實在太差了,常年不下雨,土壤沒有肥力,還經常颳大風,可瞬間毀滅一切糧食作物。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糧食總產量為110萬噸,僅佔全國糧食總產的0.97%。
但是再困難,國家有需要,也要“頂硬上”。
人們逐漸發現,新疆居然應用了全世界最先進的農業技術,對地形地況進行了系統化改造。大規模造大棚、清淤造田、復墾撂荒地、提高用水量、改善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還用上了無人拖拉機、農用無人機等“黑科技”。
2024年,自治區政府統籌資金214.3億元,支援高標準農田建設、種植補貼、農機具購置、良種培育、產業發展等。
經過七十多年的拼搏奮鬥,新疆終於實現了“糧食大省”的夢想。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質疑,糧食作物的商業價值遠不如經濟作物,新疆多搞點瓜果和棉花不好嗎,為什麼非要費錢費力去搞糧食?
這背後的原因,離不開新疆重要的戰略定位。
當地農業廳的負責人明確表示:
“在種植結構調整中,新疆當然知道一些作物的現實經濟效益更高,但從服務貢獻‘國之大者’考慮,新疆還是旗幟鮮明、堅定有力地抓糧食生產。”
歸根結底,就是為了糧食安全。畢竟讓“中國碗”裝更多“新疆糧”,是國之大事。

再說四川吧,拿到“國家戰略腹地”招牌,絕非易事。
“國家戰略腹地”的含金量非常高,重慶、湖南、廣西、河南、河北等省市也想爭這塊金字招牌。




但國家在對各省上報的《國土空間規劃》批覆中,卻唯獨選擇了四川,可見其慎重和背後的分量。
相比之下,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如果說廣東是先行者,是打出去的拳頭;四川就是守門員,是藏起來的大招。
綜合來看,四川是名副其實的“六邊形戰士”。
——為數不多擁有41個完整工業大類的省份。過去10年,四川規上工業營收從3萬億躍居到5萬億以上,千億級工業產業增加到16個,數量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
——水電、天然氣產量均是全國第一。憑一己之力,就貢獻了全國三分之一左右的水電和四分之一左右的天然氣,是西電東送、西氣東輸、東數西算大省。
——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2024年,四川糧食總產量達726.8億斤,比上年增加8億斤,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九位。
——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優勢。四川是被崇山峻嶺包裹的超級盆地,易守難攻,自成體系,歷史上每當中原或江南出現大動盪時,四川就是絕佳的大後方。
四川的優勢,主打一個“穩”。比大國備份的戰略作用,沒哪個省比得過四川。

國際形勢在變,中國城市格局也要重新洗牌,新一輪大調整正在到來。
改革開放前期,“經濟全球化”浪潮如日中天,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進出口貿易飛速發展,擁有出海口的沿海省份率先受益,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於中西部,形成了“東部最富,中部次之、西部和東部較弱”的局面。
但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退潮,俄烏衝突、中美貿易戰等“黑天鵝”事件頻發,沿海省份的相對優勢被削弱,以新疆和四川為代表的中西部省份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與此相對應,一系列“世紀工程”也浮出水面。
就出海渠道來說,以前要把西南地區的貨物賣到國外去,一般都是走長江水運、公路或鐵路,送到長三角或珠三角港口,排隊等著出海。
為了緩解這條傳統通道的壓力,國家打通了“西部陸海新通道”,以四川、重慶為出發點,途徑貴州、廣西各縣市,最後在廣西欽州港出海。
這條線路連線著123哥國家和地區,514個港口的國際物流大通道,讓位於內陸的四川直通大海,讓全球消費者都能感受“四川製造”的魅力。

西部陸海新通道西線規劃建設示意圖
與四川一樣,新疆也有新的出海通道。
2024年底,中吉烏鐵路專案啟動儀式在吉爾吉斯斯坦舉行。這個大專案預計將於2031年竣工,屆時中國通往歐洲的貨物運輸距離將縮短900公里,運輸週期可減少7至8天。
鐵路起點站——新疆,將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一旦東南沿海形勢有變,“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吉烏鐵路就可以立馬變身成為中國對外聯絡的“生命線”,保障我們的能源安全、產業安全和國家安全。
因應時代的鉅變、國家的需要,新疆和四川的地位,已經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雙迴圈”新發展格局下,內陸城市的發展速度可能會反超沿海城市,中國區域經濟的差距將大大縮小。
一個佈局更加均衡、發展更為充分的中國,可能很快出現在世人面前。

特朗普瘋狂加稅,對普通人和企業有何影響?金價不斷創新高,現在還能不能買?動盪時刻,我們如何做出決策,守護財富?
這些關乎你的資產、你的未來的問題,我們都在智谷趨勢內部研判裡面作了詳細的分析解讀。
歡迎掃碼訂閱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成為智谷圈年度會員,每週為你解讀宏觀、經濟、政策、樓市、商業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動向,幫助大家看清趨勢,穿越風暴。現在訂閱,贈送全年12場閉門直播。
▼掃碼加入,圈內等你▼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讀者優惠價199元/年,未來隨人數增加逐步恢復至499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