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賦能合成生物產品開發,「瑞德林生物」獲超5億元C輪融資|36氪專訪

2024年,公司營收實現翻倍增長。
胡香贇
編輯海若鏡
封面來源Pixabay
36氪獲悉,合成生物領域頭部企業「瑞德林生物」近期完成超5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松禾資本、基石資本、常德興鑫、白銀科鍵、常德德源共同投資。投資方背景包括深圳市“20+8”未來產業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子基金、常德合成生物基金等政府或產業基金的管理主體。募集資金將主要用於產能建設和新品研發。
瑞德林創辦於2017年,是36氪長期追蹤報道的合成生物企業之一。聯合創始人兼CEO劉建曾在某多肽藥物上市企業任集團副總裁,從事多肽藥物研發、管理20餘年;公司現有研發人員近200人,發明專利超190項。C輪融資之前,瑞德林已累計獲得近7億元融資。過去三年裡,公司營收每年均接近翻番增長。
進入2024年之後,合成生物企業也相繼迎來了自己的“商業化承諾兌現”時刻。但整體而言,在內外部原因的影響下,行業內實現規模化收入,且能持續保證增長的企業並不多;一級市場上,對外披露的融資數量也有所減少,完成大額融資者更是寥寥無幾。
當市場寒意漸濃,合成生物企業應如何規劃未來的發展方向?恰逢本次C輪融資之際,我們回訪了劉建,聊了聊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公司的主要業務進展,並希望從瑞德林的故事中,尋找到可供行業參考的生存之道。

AI成為研發的絕對推力,

持續尋找“舊原料”的跨領域應用
談及2024年公司在研發能力上的進展,劉建認為,最顯著的成果之一是,在許多專案的開發上,“AI技術逐漸從輔助角色變為絕對的推動能力”。
在合成生物領域,瑞德林是較早將AI技術應用於產品開發的公司之一。近幾年,公司圍繞人工智慧的演算法、算力和資料幾大核心要素進行了系統性佈局,建立ReAI4Bio平臺,目前已累計構建50多個AI模型,申請AI發明專利近30項,自建算力中心,擁有10餘個超算伺服器,200萬億次/秒的超算算力,自建蛋白資料庫容量超過52億條,高質量私有酶資料庫超過30萬條。
經過前期的數年佈局,目前,瑞德林對AI技術的應用已覆蓋AI+酶和菌株的篩選、AI蛋白質設計以及團隊內部的數字化管理等多個維度。這樣做的直接效果,就在於研發效率的提升,以及持續不斷地拓展“舊原料”的應用空間和篩選“新原料”。
在劉建看來,這也是當下合成生物企業的取勝關鍵。近兩年,受市場競爭環境改變等因素影響,合成生物領域已逐漸呈現消費電子化趨勢,傳統一代技術“吃五年”的現象很難持續。這就要求企業既能確保自身的技術逐年迭代、以更低成本應對市場競爭,又要堅持進行新產品儲備,尋求更高的增長空間,很考驗“企業兼顧研發強度、研發投入和團隊規模設定的綜合能力”。
“這幾年,我們的研發投入一直在行業頭部企業的2-3倍以上,就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劉建表示。
得益於此,目前,瑞德林旗下已有超20款產品進入商業化、10餘款產品待量產,產品矩陣從寡肽、多肽逐步拓展至單糖、寡糖等領域,廣泛覆蓋功效護膚、營養健康、生物醫藥和動保農業四大板塊。
比如,在化妝品領域的新分子的開發上,瑞德林已接連推出了乙醯基肌肽、膠原三肽和3'-唾液酸乳糖鈉鹽(3'-SL)三種創新原料。以近期剛剛完成備案的3'-SL為例,這是一款廣泛存在於母乳中的天然功能性三糖,但應用在功效護膚領域上時,該成分可發揮保溼修護、抗炎舒緩等效果。但傳統天然提取法存在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為此,瑞德林透過生物合成技術結合微生物發酵與酶工程,在實現規模化生產3'-SL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的純度和一致性,確保其應用更加安全、高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醫藥領域,火爆全球的司美格魯肽原料及中間體,也是公司近兩年重點推進的單品之一。但不同於多數從事司美格魯肽製劑產品原料開發的國內企業,瑞德林押注的是司美格魯肽口服劑型原料。
“生產單規格的口服劑型產品的原料需求量在注射劑型的幾十上百倍,所以原料價格是注射劑型的3-5倍。因此,我們的產品定位就是規模大、成本足夠低,從而滿足口服劑型消費者的日劑量需求。”據悉,瑞德林的司美格魯肽已完成FDA的DMF備案,並於2024年一季度正式實現量產。
劉建透露,2024年,為公司貢獻主要收入的雖仍是玻色因等現金流產品,以及谷胱甘肽等市場容量在數億到十幾億元間的短線產品,但以司美格魯肽原料為代表的中長線創新品種,在上市首年時就已產生一定銷量,預期會為未來幾年的營收奠定基礎。
另據介紹,產能建設方面,瑞德林的珠海工廠已於2024年實現量產,年產營養健康活性原料200噸。同時,公司擬在常德建設新的百噸級化妝品原料和原料藥中間體生產基地,在韶關建設千噸級營養健康和原料藥基地。
瑞德林珠海生產基地

出海,考驗企業的“全盤經營能力”

過去一年裡,出海是合成生物領域內的另一個關鍵詞。在諸多單品的下游放量尚未實現、上游原料已趨於內卷的情況下,發力海外市場、拓展銷路,是一個合理的邏輯。
單就瑞德林而言,除了非洲市場是2025年才開始正式進軍外,公司的“化妝品、藥品等各板塊產品在其他大洲和地區已經完成相對深入的佈局”。目前,公司已組建30餘人的海外銷售團隊;從總營收佔比上看,海外收入從2023年的不到20%,增長至2024年的30%以上,並預期在2025年超過40%。
劉建坦言,瑞德林的海外銷售確實在“快速拓展中”,但整體而言,現階段國內的合成生物類企業想要實現成功出海,過程並不容易。
首先是產品的註冊申報。“目前,瑞德林僅僅是註冊團隊就有10個人。因為,如果企業自己不具備海外市場的准入能力,只能找當地代理商賣貨,很難實現高水平競爭。同時,考慮到龐大的認證和註冊費用,以及後端產品和生產團隊的協作能力,其複雜程度就變得更高。”
其次在於銷售渠道的建設。劉建觀察到,許多早期不具備出海能力的創業公司,大多依靠國內成熟企業在全球建立的分銷網,但這樣的分銷網存在巨大的侷限性,尤其是在產業鏈整體受限時,初創公司也可能成為被打擊的物件之一。想要破局,企業就必須自己“走出去”,在當地形成分銷渠道。
這個過程中,人力投入就是核心問題之一。劉建以瑞德林為例介紹稱:“為了實現深度分銷,我們在國內的銷售就有20多人。相對應的,國際市場的需求就更大。坦誠講,現在的30人遠遠不夠,未來可能需要組建百人團隊,才能把全球市場聯動起來。”
與此同時,出海並不意味著簡單地讓人把貨賣到海外。“市場端的動作,勢必帶動生產端和研發端的聯動,比如代理商的專業知識賦能,海外地區的產品認證、質量檢查,甚至是公司團隊擴張後的管理問題,任何一環跟不上,前期付出就會打水漂。”
換句話說,對於多數當下正在“收縮”階段的合成生物企業來說,出海或許意味著另一種“逆勢擴張”。其根源不在於“想不想”,而是“敢不敢”:手上餘糧本就不多,真金白銀砸下去,能否真的換來銷售額?
劉建認為,雖然近兩年的內外部環境變化給企業出海設定了更多障礙,“但出海仍然是可以做的”,只是需要企業提早進行更專業的規劃、以更大的決心去投入佈局,同時不斷拓展新的產品應用空間、進行持續性輸出和覆蓋。

深度、敏銳、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
👇 真誠推薦你來關注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