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十三姐
國慶長假剛結束,好幾個朋友義憤填膺,說想離婚。“這次是真的了!”
客觀來講,對中年老母來說,一年想離婚個300多次不稀奇,並非什麼新鮮事。但不知你發現沒有,有兩個時間段離婚呼聲特別高,一個是高考結束,還有一個就是長假之後。
有人說假期裡跟老公帶娃去旅了趟遊,回來想離;有人說假期裡帶老公回了趟孃家,回來想離;有人說老公整天賴在家,想離;有人說老公整天往外跑,想離。
真是旱的旱澇的澇,旱澇都想離。

今天社會心理學咖上線,跟大家聊聊這節後離婚綜合症到底怎麼來的。
主要是先得明白婚姻的社會屬性。
親密關係在自己家二人世界的時候,有很大的試探底線空間,你惹到我了,我氣到你了,相對原諒的可能性大。但是到了社會上,不管是在外面旅行或是去雙方孃家,這個諒解空間就會縮小。
在家你懶惰、任性、脾氣大、沒責任感、毫無情緒價值,對方習慣了也就習慣了,只要沒原則性大問題,還能離咋地?
但是當婚姻的社會屬性冒出來的時候,你懶惰、任性、脾氣大、沒責任感、毫無情緒價值,代表的不是“你個人有問題”,而是“我的選擇失敗”。

說得再直白點,婚姻這東西,有些時候是需要共同裝樣子的,帶有標籤式的廣而告之功能,正所謂“完美婚姻,全靠演技”。
舉個例子,多年未見的親戚看到你帶老公快樂地回孃家——知道了,還沒離。仔細一看你,嗯,面色紅潤,身體健碩,笑意盈盈,聲如洪鐘,過得不錯,再一看你老公,嗯,也還健在。這時候如果你老公又整個死出,刮到你逆鱗,你吵也不是,忍也不行,心裡就想著:算了,回去就離。
在孃家人或外人眼皮底下,男人表現各種拉垮,雖然平時也都是差不多的,但一旦到了更大的社交圈子裡,婚姻是兩個人的社會招牌,我在極力維護,而你在那裡拆臺,所以,女人通常很難忍。

那些跟老公出去旅遊的,為啥回來也想離,說“他在外面不照顧人、自由散漫、拖後腿”……捫心自問一下,你老公其實平時在家就是這樣的呀,只不過是在家,關起門來你習慣了。
但是到了社會大環境裡,夫妻關係的社會屬性搬出來了,你老公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全部轉化為“對你這樣不好”和“對你那樣不好”,損失的是老婆的自尊。
當然,把性別反一反,忍不了的也有。

假期裡各種參考因素又非常多,比如一看朋友圈,誰誰誰舉家歡樂出遊,誰誰誰在曬幸福……一回頭看到自家男人,攤在沙發上玩手機,這一刻婚姻就是一場競技賽,你感覺自己明顯輸給了朋友圈裡所有人,離,這次離定了。
可惜每次都只是說說,甚至都是在心裡默唸,壓根沒說出口。
很多離婚的念頭不是敗給了“為了孩子再忍忍”,其實是敗給自己沒找到真正的理由,一切都是情緒在給答案。離開了某個激怒自己的情緒,其實想離婚的念頭沒那麼強烈。

但這個問題的根源也不完全在“男人連裝都懶得裝了”,在於夫妻的認知不同頻。
我有個朋友,夫妻倆早就分房睡了,奇妙的是他家只有兩室一廳,孩子一個臥室,她一個臥室,老公睡在客廳的沙發床。有一次她爸媽過來,她讓爸媽晚上去住酒店,爸媽說“我們睡客廳就行”,她說“我老公睡客廳”。
大義凜然,大大方方。這個朋友不是我本人,不過也差不多了。
這個故事的後續更舒適——她媽竟然說:“哦,怪不得最近這麼太平,也沒吵架。”甚至還從老家寄了一套棉花手工被子給她老公,說廳裡睡覺容易冷……
你看,老一輩也都明白距離產生美。
重點是隻要大家同時不裝了,"秀給外人看"的意義也就消失了,雙方在同一個頻段裡躺平,人也能過得很輕鬆。
最怕的就是一個已經不想裝了,另一個還在死要面子,還在等待著什麼。

所謂同一個頻段就是誰也別指望對方來給自己的社會屬性加分,一切靠自己。如果不想讓對方給自己的社會屬性減分,那就不要帶他。
自己回孃家,自己去旅遊,自己吃喝玩樂。
當然也有種同頻共振更高階一點,那就是同頻地裝。在家客客氣氣,相敬如賓,各過各的,出門攜手同心,妥妥演好一個成功婚姻。
所以重點不是裝或不裝,畢竟能裝一輩子就是很不錯的,重點是必須同頻,裝要一起訓練演技,不裝要同時躺平。由此可見,那些一過完長假就說要離婚的朋友們,不是想開了,恰恰是太想不開。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