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讀者:點選上方 “平凡的企業家 ” → 點選右上角“ … ”→ 點選“設為星標 ★ ” 加上星標,就不會找不到我啦!
年少時讀《西遊記》,偏愛孫悟空神通廣大,狂放不羈,視他為心中偶像,凡是與他作對的,不論神仙還是妖魔,都被歸為壞人。
人到中年,再讀《西遊記》才明白,在神魔鬼怪的世界中,七情六慾,貪嗔痴恨,與人世間毫無二致。
正如魯迅評價《西遊記》:“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年少時痴迷的英雄孫悟空,也從“完美”的神壇跌落,頂著頑劣的形象一步步進化,變得更加強大。
曾經與魔為伍,最終修煉成佛,孫悟空靠什麼完成我們眼中的逆襲?又是怎樣與他身處的世界握手言和?
從一隻石猴到鬥戰勝佛,這個角色的能量,創造的奇蹟,讓觀者感受到的,是一種酣暢淋漓的活法。
孫悟空是花果山上一塊仙石孕育而成的石猴,出生沒多久,憑著自己的膽識發現水簾洞,順勢當上美猴王。
原本身處福地,受眾猴擁戴,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卻偏偏千辛萬苦,跋山涉水,只為習得長生不老之術。
學成歸來後,為奪金箍棒攪亂龍宮,為銷生死簿掀翻地府,被龍王和閻王告到天宮。
玉皇大帝有心擒拿他,太白金星心生慈恩,提議將他招安,封為“弼馬溫”。
“弼馬溫”的工作很輕鬆,空降體制內,是多少妖魔鬼怪羨慕不來的好事,他卻嫌棄官職低微,上不了檯面,一氣之下回了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聖”。
玉皇大帝遂又封他做“齊天大聖”,令他看管蟠桃園,享受官祿。作為蟠桃園的管理者,他不僅吃光園裡的大個蟠桃,還大鬧蟠桃宴會,只因宴會沒有邀請他。
身受天職,封官享祿,過著瀟灑愜意的日子,為什麼孫悟空還是頻頻鬧出風波,難道只是因為面子問題嗎?
孫悟空天性好動、敢於冒險,衝鋒陷陣才是適合他的工作,但給他安排的偏偏都是閒職。明明是個熱血青年,卻讓他做著安享晚年的事,豈不悲哀?
對於這個階段的孫悟空來說,什麼體制內,什麼工作清閒,都不是他內心真正想要的,他又怎能安心享樂?
後來,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經觀音菩薩點化,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成為了一名“保鏢”。
取經途中九九八十一難,難難兇險,他從未退縮,與之前入職天宮,動不動就想離職相比,可謂心志堅定,這恰恰說明,西天取經是他內心真正認可的事業。
一個人只有將熱愛和工作結合在一起,人生才更容易出彩。
正如叔本華所說:“如果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樂趣。”
一個在工作中找不到真正樂趣的人,即使有錢有閒,也不過是一個空心人罷了。
就像如來佛祖一樣,當初為了成佛,他毅然放棄至高無上的皇室位子,選擇在菩提樹下苦心修煉,四處度化世人,這才遂了心願。
可見,再高的位子,若不是內心真正的需求,也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如來佛祖如此,孫悟空如此,現實中的許多人亦是如此。
位子不是越閒越好,也不是越高越好,只有認清內心真正熱愛的事業,找準自己願意為之付出的位子,才能成就人生新高度。
入職天宮前,他與牛魔王等妖魔結拜為兄弟,日日吃喝玩樂;入職天宮後,又熱衷結交各路神仙。
因觸犯天條,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昔日的結拜兄弟卻從未探視過他片刻,境況可謂淒涼。
後來,孫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經,路經火焰山,向牛魔王借芭蕉扇滅火。牛魔王不但不借,更與孫悟空鬥起法來,只因牛魔王認為孫悟空害了他的孩子紅孩兒。
曾經的結拜兄弟,再見已是敵人,鬥得你死我活,直到哪吒把牛魔王收服,鬥法才結束。
取經路上,像哪吒一樣對孫悟空伸出援助之手救急的仙友有很多,二郎神也是其中一位。
碧波潭裡有一個偷舍利,盜王母靈芝,為非作歹的九頭蟲。孫悟空和豬八戒與他交手許久都未分出勝負,正巧二郎神與梅山六兄弟路過,便協力把妖怪降服。
牛魔王曾參加碧波潭的聚會,孫悟空不僅感嘆,牛魔王專幹不良之事,原是結交九頭蟲這夥潑魔所致。
正所謂,加入什麼樣的圈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成魔還是成佛都在抉擇之間。
如果孫悟空不曾結交修成正果的各路神仙,一直與一些為非作歹的妖魔為伍,結局可想而知,或許,他亦會成為其中一個魔。
正是因為遇到觀音菩薩的點化,唐僧的循循善誘,神仙朋友的助力,孫悟空才逐漸走上人生正途。
與君子游,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小人遊,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與品行好的君子相處,你也會變得優秀;與品行不好的小人在一起,你也會變得很差勁。
年輕的時候,曾以為吃喝玩樂是結交朋友最好的方式,人到中年才發現,人與人之間是有磁場的。
費盡心思進入某些圈子,以為自己掌握了絕佳人脈,到頭來,曲終人散,受傷的只會是自己。
釐清自己的圈子,與優秀者同行,與強大者為伍,才會讓自己更優秀。
孫悟空在七寸靈臺山拜師學藝時,菩提祖師問他姓什麼。
他回答:“我無人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人若打我,我也不嗔,我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
在學得一身本領後,卻自恃本領高強,封自己為齊天大聖,與天齊平,狂妄之心昭然若揭。
醉死到地府時,他說:“我老孫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
與如來佛祖對話時,他口無遮攔:“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在唐僧救他出山後,仍是心性難改。
第十四回,孫悟空只顧自己大展拳腳將六個盜賊打死,唐僧埋怨他傷人性命,他負氣出走,經東海龍王的勸解才又回到唐僧身邊。
他看中了唐僧包袱裡的嵌金花帽,戴上後卻成了約束自己的金箍。
六耳獼猴就是孫悟空的翻版,同樣的外貌,同樣的本領,他本想趁唐僧和孫悟空有嫌隙時,代替孫悟空取經,修得正果。
不成想他脾氣太大,動機不純,聽不得唐僧叫他“潑猴”,將唐僧打倒在地,最終被如來佛祖困在金缽盂內,被孫悟空打死。
有人說,六耳獼猴是孫悟空心中的魔,打死六耳彌猴就意味著打死了孫悟空心中的魔。
當孫悟空完成取經任務,被封為“鬥戰勝佛”,請求唐僧去除頭上的金箍時,才發現金箍早已消失不在。
正是因為取經途中,孫悟空不斷打磨性子,最終,心中之魔已滅,才不會被外物束縛。
粗糙的石頭,只有打磨光滑,褪去鋒芒,才能雕刻成美玉。桀驁不馴的石猴,只有經過一次次打磨心性,褪去狂妄,才能修煉成佛。
人生路上,何嘗不是如此,經一事有一事的成長,越是修煉自己,人生才會越有深度。
沒有他驍勇善戰的性格,日漸通透的玲瓏心,就難以在妖魔橫行的取經路上週旋,更難以成就一番事業。
《西遊記》的最後,孫悟空加升大職正果,與入世時的混沌而言,他活出了一個高境界的自己。
很喜歡一句話:所謂的蓋世英雄,都是一點一點練出來的,所謂的精彩人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從孩童時的寒窗苦讀,求學若渴,到年輕時的意氣風發,無所畏懼,再到中年時的小心翼翼,顧全大局……無不是一次次與生活交手,一次次自我的修行。
人生最高階的活法,就是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情,於艱難困頓中,修煉自己,成就自己。
作者 | 夏淺,淺笑安然,感恩遇見。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訂閱“平凡的企業家”檢視更多精彩好文。點選下圖,即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