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點選上方“ZOOMiN特寫”關注本公眾號↑

開啟廷方的朋友圈,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句簽名:“追光者,必成為光。”與廷方交談時,你會感受到她的熱情和對兒子Kim深沉的愛,那股內心的力量彷彿隨時在驅動著她前行。廷方與Kim一路走來,與ZOOMiN結緣,攜手邁向更廣闊的未來。現在,讓我們一起聆聽他們的故事:
Zi
”



廷方(左)和Kim(右)
為母則剛:成為自己的光,成為孩子的光
2024年8月,Kim獲得香港卓越獎學金,在不久之後,他也即將前往英國就讀帝國理工學院。Kim創造了很多傳說,Kim作為家裡第一個大學生,出自於香港本地中等公立學校,卻摘得幾乎是豪門壟斷的獎學金;從小放養,但對物理天賦異稟;吃百家飯學的鋼琴屢屢獲獎。而對於Kim來說,這一切都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廷方。
對於沒有收入的中年女性來說,中年離婚可能是
人生的觸底
。那年廷方三十多歲,離婚不僅讓她失去經濟依靠,還需要獨自撫養三個孩子。曾經的別墅區生活被迫換成了大公屋,找工作屢屢受挫讓她感到前途渺茫,曾經的朋友漸漸遠離。
在最困難的時刻,命運也似乎對她毫不留情。有一天,廷方正忙於給孩子Kim買文具用品,不幸被一隻透明的爆款資料夾劃傷了眼睛,她的眼睛流血了。這件事件觸動了廷方。“那時候我在想,機率這麼低的事,我居然都沒有逃過。”站在鏡子前,她看著自己紅腫的雙眼感覺絕望,流淚不停。儘管如此,她告訴自己:“要堅強,所有的壞事都已經來了,接下來就是好事。”
作為基督徒,廷方信仰正氣和陽光的能量,這不僅是她的信念,更是她的使命。“追光者,必成為光。這是聖經裡面的一句話,只要有光,陰暗的地方就會有生氣出來。我覺得這是人間的正道跟善良的表現。我的人生是需要這種很正的能量去帶領我,特別是我還帶著三個孩子,所以我特別喜歡這句話。”

廷方本人
廷方的人生開啟了轉折,她儘自己所能將人生推動到正軌上。那時,香港的保險行業正值蓬勃發展。儘管廷方缺乏英文基礎和高學歷,但憑著敏銳的判斷力,她決定嘗試一把,她主動自薦申請加入保險公司,並在家裡利用早晚時間刻苦備考,最終成功通過了保險資格考試並順利入職。“那時候我在保險公司參加培訓,帶回了大約一兩千道練習題。我就自己在家裡花一個禮拜,早晚一有時間就去做題。後來考了兩個paper,我都一次性過了。”
然而,做保險經紀人意味著頻繁的國內出差,這雖然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但也讓她失去了陪伴孩子的寶貴時間。做保險公司的代理人能帶來千萬年薪,但廷方知道,她若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將會失去更多重要的東西。站在職業轉折的岔路口,她堅定地決定留在香港成為經紀人,“我就在香港做,有單就做,有客戶就做。跟孩子的未來的成長相比,我覺得孩子更重要,我寧願少賺一點。”此後,廷方將業餘時間都用在培育孩子們。
從公立跑出來的帝國理工錄取
在錄取帝國理工的同時,Kim還拿到了香港卓越獎學金,這對於普通公立的孩子來說非常不容易,正如廷方所說:“這次獎學金中,80%都是來自名校的孩子,可能只有兩三個是我們這種普通公立學校的學生。”這份驕傲背後,是一個家庭不懈努力的見證。

Kim在彈琴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是有這種選擇的魄力,許多公立學校的孩子在面對留學選擇時,往往被昂貴的學費所困擾,難以邁出這一步。然而,廷方以她獨特的視角打破了這種思維侷限:“我知道學費貴,但我認為,首先要拿到錄取。即便最終無法支付學費不去,也至少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如果一開始就因為費用問題止步不前,那連機會都失去了。我喜歡反向思考——困難還未發生,為什麼不先去做?也許到那時,問題自會有解決方法。”
廷方對Kim的教育一直懷著堅定的信念。Kim曾被醫生診斷為有50%的可能性患有自閉症。那時,廷方懷著Kim的妹妹,每週仍堅持帶著Kim去語言障礙康復機構做訓練。直到即將臨產的那一天,Kim依然無法順暢表達。心力交瘁的廷方對兒子說:“媽媽要去生妹妹了,你不會說話就不說吧,媽媽顧不上你了。”然而,就在妹妹出生後不久,Kim奇蹟般地開口說話,且一發不可收拾,整天不停地發問。母親與孩子在逆境中的共同成長,似乎在冥冥中被某種使命驅動著。
在Kim的成長過程中,廷方對他保持著一種“散養”式的教育態度,但也時刻留意他的天賦。當Kim在小學時參加了一門數學思維課程,成績從普通迅速提升。面對一份滿分100分、額外加分20分的考試,Kim幾乎每次都能拿滿加分,這讓廷方開始意識到,孩子在數學上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Kim表哥在香港中文大學交流時住在家裡,曾提醒廷方:“Kim在資料和邏輯思維上有極大的潛力,你應該多關注他的學習。”從那時起,廷方開始重視Kim的數學發展,儘管家裡的經濟條件有限,無法請名師輔導,但Kim憑藉自己的天賦和毅力,在奧數比賽中屢次獲獎。
Kim在香港小學升中學派位經歷曲折。由於廷方對香港的派位機制不熟悉,Kim未能進入首選學校,最終被分配到第六志願。這一結果令母親感到遺憾,但她仍然保持冷靜、積極應對。Kim當時的副校長在關鍵時刻為他寫了推薦信,Kim也透過香港特有且高難度的“敲門”機制,成功進入了與首選志願齊名的可風中學。廷方表示,“一些家長在為孩子轉學或選擇教育體系時,常常感到艱難和困惑。即使沒有理想的選擇,也不必過於焦慮。總會有合適的出路和更好的安排供我們選擇。”隨著歲月流逝,周圍人也見證了Kim的巨大轉變,從一個在小學時內向、少言的孩子,成長為如今能夠自信發表演講的少年。
廷方自己也熱愛學習,她喜歡在跑步、乘車時戴著耳機聽書,因為Kim喜歡數學和物理,廷方也跟著鑽研這些領域,甚至把一些物理定律運用到生活中。“我去找機構的時候,是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我會從事物的根本出發,不受他人言論影響,我會從事物的根本抓到重點。”這份理性而堅定的思維方式,成為了她引導Kim學業的重要一環。

廷方和Kim
對於普通孩子如何衝出重圍,廷方有著獨到的見解:“我都敢走出去,我更鼓勵你們敢。而且政府也鼓勵像我們這樣的家庭的孩子去追逐熱愛。”她深知,家長往往被未知的困難所嚇倒,而未曾嘗試就先放棄。但她堅信,正是這一步的勇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高度。她的堅持也印證了那句俗語:“有錢的人為什麼越有錢?越貧窮的家庭往往越貧窮,想象力限制了他們的未來。”
面對外界的質疑和不解,廷方始終堅定。中學補習老師對她想讓Kim出國念名校的念頭感到詫異,甚至認為這是一種“痴心妄想”。他認為,頂尖學校收的都是名校、國際學校的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不應該有這樣的想法。廷方對此十分不解,憑什麼普通孩子不能去頂尖學府?她用實際行動回應了這些質疑,一步步託舉著Kim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廷方深知,孩子的成長不僅是父母帶領的過程,反之也是孩子引領父母走過未曾經歷的路程。“有人說是我們帶著孩子成長,但其實是孩子帶著我們成長,帶我們走過那些不曾走過的路。你要從內心去和孩子一起享受這個過程,而不是將他們視為完成任務的存在。這個過程本身,我就很享受。無論結果如何,我們都欣然接受。”
與ZOOMiN的不解之緣
廷方對孩子的未來寄予厚望,但在為孩子選擇機構時,她始終保持著謹慎和投入。她參加各種會展,與不同的教育機構溝通交流,尋找最合適的合作伙伴。然而,這個過程並不順利,雖然接觸了不少機構,但總感覺差了一點什麼。廷方相信緣分,最終她在一場直播中遇到了ZOOMiN的Huini,這才讓她感到找到了真正的歸屬。
回憶起與Huini的初次接觸,廷方深深被Huini講述的一個孩子申請芝加哥大學的故事所打動。“Huini講那個孩子的申請故事時,我聽得特別入神,她的真誠和投入讓我非常感動。”廷方感受到Huini並非單純為了業務或盈利,而是真正投入了自己的心血與關愛。巧合的是,廷方後來還發現Huini和她一樣,都是湖南人,會講廣東話,這讓她們的溝通變得更加親切。
在聖誕節期間,廷方到深圳的ZOOMiN辦公室探訪時,親眼目睹了Huini徹夜陪伴孩子們的情景。這讓她不禁感嘆:“別的公司創始人會這樣嗎?我好像從來沒見到過。”這次見面讓廷方更加確信,Huini不僅僅是在做一份工作,而是真心熱愛自己的事業,真正關心每一個孩子的未來。

申請季,Huini正陪著學生
Huini的溝通風格平易近人,從未因為客戶的經濟狀況而擺架子,始終真誠地與廷方一家溝通。當時,廷方的兒子Kim準備申請美國大學,但申請已經開始得相對較晚。儘管廷方和Kim對現實有心理準備,知道美國的名校錄取競爭激烈,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廷方希望給Kim一次機會。“我希望透過我的努力,幫助他儘快達到他本該去的地方。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們也能接受,但不努力,未來會留下遺憾。”
申請過程中,廷方起初因文書進度感到焦急,誤以為ZOOMiN動作太慢。Huini解釋道,申請藤校需要提前一兩年準備,而他們相比較是時間緊迫的。她強調,文書需要由孩子親自撰寫,孩子的想法和表達必須自然流露,為了趕進度捏造故事也會影響申請結果。Huini的這番話讓廷方的心漸漸安定下來。與此同時,由於他們的目標是申請藤校,但不想被提前繫結院校,從而影響申請牛津或帝國理工,所以在文書撰寫上他們還有時間,無需過於急切。在ZOOMiN的幫助下,Kim的英國申請文書也得到了全面的檢查和完善,Kim和Jason一起討論活動列表,和KK一起交流面試經驗。
廷方對Huini的幫助心懷感激,認為她的支援不僅體現在申請的專業性上,更體現在她真誠的態度上。“接近元旦的時候,我記得那天有七八個孩子在一起寫文書,Kim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了斯坦福、哈佛的文書,我都震驚得眼淚直流。”她回憶起那一晚,Huini和孩子們一起熬夜寫文書,半夜還叫了外賣,陪伴孩子們度過緊張的時光。這些細節讓廷方倍感溫暖。儘管獎學金的申請與Huini並無直接關聯,Huini仍熱心地提出,若有需要可以幫助輔導獎學金申請,展現了她的慷慨與熱情。

廷方和她的三個孩子
Kim最終拿到了麻省理工的面試機會,雖未能錄取,但廷方對此顯得十分平靜。“我們去的都是那種頂尖的學校,拿不到也是理所當然。你錄取麻省又如何?如果那是你人生的頂峰,但進去後卻無法堅持下去,那有什麼意義呢?你現在得到的,或許正是最好的安排。因為你可能還需要一些過程和經歷。”作為一位母親,廷方對結果的得失格外豁達,她相信人生的成長需要經歷,而不是一味追求頂峰的光環。她用自己的經歷,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孩子,追光的意義不在於最終到達何處,而在於勇敢追逐的過程。

關於Kim的錄取故事可點選:
更多家長說可點選:
更多留學相關及錄取案例,歡迎掃碼新增小助手特寫醬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