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驗證!韓媒採訪確認入俄朝軍戰俘身份

作者 / 林海東
2月19-20日兩天,韓國媒體《朝鮮日報》連續刊載重磅訊息。這家韓媒成為世界上首個採訪入俄朝軍戰俘的媒體,接受採訪的是烏克蘭在庫爾斯克地區抓獲的兩名朝軍戰俘,也就是烏克蘭方面上個月公開的那兩位。值得注意的是,首先獲得採訪權的是《朝鮮日報》這個反朝立場鮮明的韓國媒體,而非相對中立的第三國媒體,比如歐美的某些老牌或大牌媒體。

烏方1月9日公佈的朝軍戰俘照片

一個多月後,近日接受韓媒採訪的他們

相關報道配發了採訪影片,這為我們提供了證實此事的關鍵證據。經多位曾在朝鮮生活、學習,且精通朝語的人士分辨,影片中兩位朝軍士兵的口音確為朝鮮口音。另有朝語專業人士對我們表示,韓國人或是朝鮮族人士即便模仿,也很難模仿出那種與生俱來的口音。
儘管韓媒的採訪實錄中存在誘導性問題、先入為主的判斷及自相矛盾之處,比如這兩位戰俘互不相識、互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比如這兩位朝軍士兵的隸屬單位究竟是韓媒認定的“暴風軍團”還是偵察總局,比如“暴風軍團”是否參與了三池淵建設以及去年的慈江道抗洪救災行動等等,但這兩位的口音擺在那裡,可以證明他們的“朝鮮人”身份屬性。
由於此前俄烏韓等各方釋出的入俄朝軍參戰資訊存在明顯的矛盾點,以及情報戰、資訊戰的明顯特徵,我們對確認事實一直採取極為謹慎的態度,等待進一步的證據出現。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基本確認入俄朝軍參戰的某些事實,而這也正是我們之前所擔憂的事情。
首先,入俄朝軍參戰是否會引發俄烏衝突擴大化,是否會引發戰爭風險外溢,或者進一步演變為大規模戰爭。從目前的情況看,入俄朝軍參戰並沒有引發北約、歐盟方面的強烈反彈,北約亦未直接公開派兵與烏軍並肩戰鬥,對入俄朝軍參戰一事更多采取道義譴責,而非直接下場開打。這基本表明一個事實,儘管烏方強調入俄朝軍參戰帶來的緊迫性,但美歐及北約還是保持了一定的管控風險立場,尤其是在特朗普捲土重來、各種不確定性急劇增加的大背景下。
其次,入俄朝軍參戰是否會導致北約在半島的軍事存在。從目前情況看,北約方面雖然曾經表示入俄朝軍一旦參戰,北約就會以軍事存在方式介入半島事務。然而,儘管入俄朝軍參戰幾成鐵證如山的事實,但北約方面尚未在半島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風險並沒有消失,而且有可能隨著特朗普的對俄綏靖以及對歐洲的強硬態度增大,半島不僅會仍然維持此前的各種風險因素,而且可能會進一步變成各方勢力博弈的重要戰場。
值得注意的是,烏方選擇接受反朝立場鮮明的《朝鮮日報》進行採訪、《朝鮮日報》釋出相關採訪資訊的時間點,恰好落在特朗普與普京、澤連斯基先後通話,以及美俄沙特高級別外交會談的時間段內,也恰好落在美國直接介入俄烏衝突相關談判的關鍵時間點上。美國現時的態度、立場以及主張,大家都已基本清楚,我們不贅言;在當前形勢下,烏韓此舉顯然是對美國立場和主張的某種反彈。也就是說,透過進一步證實入俄朝軍參戰的事實,烏方不僅表達了繼續抗擊侵略的立場,表達了尋求外援的強烈意願,更表達了對特朗普與俄單獨媾和、動搖二戰以來文明世界最基本價值觀與是非觀的憤怒和強烈不滿。當年愛國僑領陳嘉庚怒批汪精衛,稱“敵寇未出國土前,言和即為國賊漢奸”;這個著名的論斷,是最基本的公理和正義,無論時代,沒有國界。
上述這些擔憂並非杞人憂天,因為相關風險因素直接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穩定。這也並非什麼“大棋”思維,而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威脅。位卑未敢忘憂國,儘管我們不過一介草民,不過是搞丹東草莓的旅遊公號,但我們首先是生活工作在丹東這個最大邊境城市的中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