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明晚7點直播,講講巴菲特為什麼這麼看好日本,以及降準降息對普通人有什麼影響?歡迎預約

文丨漫天雪
降準降息,意思大家都知道,就是要“開龍頭放水”刺激經濟了。但其具體的經濟學含義有所不同。
1、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首先要知道,現在的商業銀行,都是部分準備金銀行。也就是說,銀行系統發行的信用媒介,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真實儲備。假定是黃金貨幣,銀行倉庫裡有1噸黃金,但是市面上的黃金票據,卻是10噸。
這個1噸黃金,就是這家銀行的準備金了,但是實際流通的黃金憑證是10噸,所以準備金率就是10%。也就是,貨幣乘數(存款準備金率的倒數)是10,信貸擴張了10倍。
這個事實意味著什麼呢?多出來的信用媒介,跟假鈔是一個性質,純粹是無中生有,那當然意味著只要大家一塊兒去取錢,銀行就倒閉了,因為它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真實儲備。所以銀行最怕的就是擠兌,為了防擠兌,它必須告(欺)訴(騙)公眾,它的儲備很充分,大家不用恐慌。到必要的時候,就會像羅斯福一樣,把銀行直接關門停止營業,以防止公眾的擠兌,其實就是公開違約賴賬。
這就是部準銀行內在的脆弱性。這倒並不是說,準備金率越低,銀行就越不安全。因為只要是部分準備金,哪怕它準備金率是98%,也是不安全的,只要債權人一同去提取,照樣倒閉。美國自疫情以後,準備金率直接為0,也沒有發生擠兌。
所以,部準銀行的存在,依賴於公眾的信心,對通脹是否持續下去的預期。
現在是法定紙幣,即不兌現貨幣時代,其實根本就不存在“兌現”一說,因為兌現,也是用紙幣“兌現”紙幣。你要是拿著一張美國聯邦儲備券,即美元,按照上面寫的“見票即付”承諾,去要求美聯儲兌現,它就交給你一張同面額的美元即可,不會給你等值的黃金。
因此銀行系統理論上是可以無限擴張的,對商業銀行信貸擴張規模予以限制的,只有準備金率了。
假定準備金率仍為10%,1億元的基礎貨幣,最多可以擴張出10億元的信貸規模,敲一下計算機鍵盤即可,信用媒介就這樣創造出來了。如果它想擴張到11億,那就不允許了,因為準備金已經觸底耗盡了。
降準的含義,就是進一步擴大的信貸擴張理論上的規模。
假定1億元基礎貨幣不變,準備金率從10%下降到5%,那麼貨幣乘數變成了20,就可以擴張信貸規模至20億了。理論上,市場上可以一下子多冒出來10億元。這就是“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的含義。
假如,一家商業銀行準備金是1億,準備金率5%,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後面會提到——放貸規模是10億,那麼這個時候,它的準備金運用得就不充分,因為10億信貸只需要5000萬的準備金,那麼,多出來的5000萬準備金,就是超額準備金,即“高能貨幣”,只要準備金率不變,這家銀行就“蓄勢待發”、可以隨時擴張信貸。
2、降息
對於銀行來說,降息就是在增加準備金,或者說,準備金儲備可以發揮最大的信貸擴張效應。
比方說中央銀行控制之下,有10家商業銀行,準備金率是10%,這些商業銀行在央行這個最終貸款人的護佑下同步擴張。假如A銀行,信貸規模已經達到準備金的10倍了,它就沒有擴張能力了。而b銀行,這時候還有“高能貨幣”儲備。那麼這個時候,由於利率的降低,融資成本下降,為銀行擴張提供了“便利”,A銀行就可以透過同業拆借的方式,向b銀行融資,增加資金頭寸,它的準備金就充足了,可以繼續放貸了。
這就是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
美聯儲經常講的降低“聯邦基金利率”多少個基點,說的也是,商業銀行間同業拆借的隔夜利率。
說白了,就是降低銀行間融資成本,為幾個銀行間相互挪騰準備金提供方便,使信貸擴張規模最大化,並不突破準備金率的底線。
而可貸資金餘額增加,本來就有降低利率的作用。因此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的降低,會傳導到市場,市場利率也會降低,因此會刺激企業進一步貸款,所以其結果也是信貸規模趨向於擴大。
3、降準降息的經濟影響
很明顯,降準降息,都是在擴大“社會融資規模”,也就是如任澤平等人這種“貨幣瘋子”期盼已久的“擰開水龍頭”。
但是且慢,前面說的擴張10倍也好、20倍也罷,還是有關部門說的“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1萬億元”,都是理論上的,實際情況會與此有很大不同。
還按1億準備金,10%準備金率舉例,理論上可以擴張信貸至10個億。但是,金融系統與實體經濟是兩個領域,它可以控制貨幣供給,卻不能控制貨幣需求。
如果只有若干企業貸了5億,那麼剩下的準備金就無法發揮其效用。就是說,其實原有的準備金,已經夠用了,根本都沒觸底呢。現在再降,理論上可以繼續擴大信貸規模,但是實際效果卻不一定。
這就是因為,貨幣信貸與其他商品一樣,有供給有需求。銀行你可以決定貨幣供給,但是你無法決定貨幣需求。也就是說,你可以放貸,但我可以不要。這時,這些貨幣只是在銀行系統增加準備金或者內部流轉,但貸款放不出去。
貸款放不出去的原因,是人們對經濟的未來預期降低,不敢投資,你給我放貸,我也不敢要啊。
這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的,銀行已經“非常努力”了,然而經濟可能並不見起色的原因。
市場總是非常強大,在給定的外生條件下做出反應,抵消干預帶來的影響。這給我們的教益是:不要相信干預萬能,總有干預主義無法改變的人類生存狀況,就像國王不能給潮汐下命令,政府也不能規定圓周率,市場經濟規律,不是誰力量大就可以改變的。
那為什麼未來預期會降低呢?因為管制和干預太多,產權的預期不穩定,看不到更好的前景,投資可能打水漂。所以,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不但不敢貸款去投資,反而增加現金握存。
增加現金握存的結果,就是明明投資縮減了,大家生活變得沒有以前好了,但是統計報表上,住戶存款的規模反而更大了。同時,增加現金持有,就是不像以前買買買了,反而是把資產銷售出去換回貨幣了,這意味著物價反倒可能會降低。
這對經濟的調整是有益的,其實就是消費者對現有資本結構投下的反對票:你資源配置有問題,價格太高,我們不給你金錢投票。企業家收到這個訊號,就會啟動經濟的調整程序,將資源配置到消費者需求的領域中。因此,只要不加干預,允許物價下降,資本品價格更快下降,企業家看到利潤前景,就會重新啟動投資程序。
但是這個時候,重商主義者就會發起公眾輿論,價格降低,生意不賺錢了,必須進行干預。凱恩斯主義也會蠢蠢欲動,要求刺激消費,因為你看,生產過剩了,都賣不出去了,企業怎麼活?工人怎麼活,如何實現充分就業?
他們開出的藥方都是:開閘防水。貨幣多了,價格就上來了。給大家發錢了,大家就有錢消費了,就可以消化過剩產能了。
但是他們錯得很淺。價格降低並不是壞事,經濟發展的過程,本來就是價格通縮的過程,這是從消費者角度看的。從生產者角度看,手機、家電的價格一直在降低,企業家就沒法做生意了嗎?並沒有。企業家並不是看消費品的單一價格,而是看消費品與資本品之間的價格結構,只要同步降低,生意就仍然有利可圖。
而產能過剩,是一個錯誤的說法,正確的說法是生產錯誤。是因為你的生產不符合消費者偏好,消費者不願意購買,所以你才會產能過剩。
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會生產錯誤呢?
正是前期信貸擴張的結果。
如果個別企業家發生生產錯誤,在自由市場上,他會立即受到懲罰,錯誤會很快得到清算。但發生普遍的生產錯誤,就是信貸擴張,人為壓低利率的結果,它向企業家發出錯誤的訊號,以為有更多的儲蓄可被呼叫,投資到較長的迂迴生產過程是有利可圖的,因此紛紛上馬大專案。
然而並沒有那麼多真實的儲蓄,自然利率並沒有降低,只是錢印多了,那麼投資根本就不可能持續。這是一個資源稀缺性的問題,它導致那些錯誤的投資在物質上已經變得不可能。因為“地基打得太大,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磚”,這些生產,就變成了錯誤投資。
這些錯誤的投資,必須被清算,生產錯誤的企業家被消費者懲罰,是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自然過程。只有允許這種清算發生,才能將錯誤的生產淘汰出局,迎來資本結構的重組,經濟才能啟動復甦程序。
如果繼續降準降息,擴大貨幣供給,增加政府赤字和開支規模,就是向市場發出錯誤的訊號,意味著錯誤的投資無法被清算,反而得以延續,於是,稀缺的資源被繼續繫結在錯誤的生產結構中無法釋放,導致其他行業的生產難以為繼,消費者需求無法滿足。物價會繼續居高不下,生產結構性扭曲越來越嚴重,大家就更不敢投資了,經濟就可能會低迷更長時間,高通脹、高物價、高失業率會並存,我們知道,這叫“滯脹”。
美國在大蕭條時期、以及1970年代曾經經歷過這種狀況,它宣佈了凱恩斯主義的破產,以及菲利普斯曲線的荒謬。
一種經濟干預政策,短期內總是會製造受益者和受損者兩個群體。信貸擴張政策有利於誰呢?
有利於那些靠近貨幣水龍頭的人,不利於那些遠離水龍頭的人。
最有利的,當然就是政府本身,因為它就是創造貨幣的,透過信貸擴張,它能夠輕鬆地拿到新錢,而不用冒著被大眾抵抗的風險去徵稅;信貸擴張稀釋了貨幣購買力,由此,鉅額的債務就可以得到輕鬆化解,而政府正是最大的債務人;透過降低利率,又可以減少利息負擔。
緊接著,有利於那些搞大型工程、從政府拿專案的大型企業;有利於那些能夠拿到新增信貸資金的資本品行業。這就是我們看到,每當降準降息,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就會興奮的原因。因為股市房市,就是靠近貨幣水龍頭的資本品行業,利率與資產價格成反比,所以放水首先會傳導到資本品市場。
這就是貨幣坎蒂隆效應。新增信貸並不會人人有份,而總是從某一點注入經濟體,引起相對價格結構的變化,拿到新增信貸的人,在價格尚未上漲之前購買商品,推高了價格;沒有拿到新增信貸的人,則只能在商品價格上漲之後購買商品。這個過程,實現了財富從後者向前者的轉移。
因此,信貸擴張具有再分配效應。
很明顯,資本品和消費品並沒有增加,只是貨幣增加了,那些拿到新錢的人購買力增加,能夠輕而易舉地將真實商品據為己有。
這也是那些在前期信貸擴張中錯誤投資的企業家支援更大程度地放水的原因,因為他們正在等待信貸放水來續命,讓他們錯誤的生產得以持續,以規避市場的懲罰,將利益歸於自己,而將損失社會化。
記住一個真理:貨幣不是財富,只有真實的資本品和消費品才是財富,貨幣增發具有分配財富的效應。經濟的進步,是真實的生產增加、儲蓄增加、投資增加的結果,不是貨幣信貸增加、赤字開支規模增加的結果。如果印錢、發債就能發展經濟,那麼阿根廷、辛巴威、委內瑞拉應該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推動經濟復甦和進步的唯一可行途徑,就是尊重市場規律,讓市場自行調整,讓錯誤的投資被清算,復甦就會很快來臨。要繼續擴大改革開放,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能管制物價和工資率,要減稅收、砍管制、少干預,停止通脹,砍掉開支。一句話,奉行市場經濟。
中國經濟在疫情和信貸擴張的衝擊下,目前已經顯現復甦勢頭,需要保持定力,而不是被那些壓力集團和通脹的輿論聲勢打亂節奏。美國發動的貿易戰之下,有些企業生存艱難,這是一個現實,但既然是貿易戰造成的,就應該從貿易角度想辦法,推行自由貿易,拓展貿易渠道,調整生產方式,而不是透過信貸擴張去解決,那隻會造成更大的結構性扭曲,傷害本國生產能力。
這個世界往往就是這樣,越是擔心什麼,就越是來什麼。人們總是有無盡的慾望,並且總是期望國家來滿足慾望。知識界和社會公眾有一種“廉價信貸迷思”,認為把利率降低,讓信貸變得廉價,就能推動經濟進步,甚至把石頭變成黃金,各國中央銀行響應這種呼聲,承擔起了一項上帝也無法完成的任務。
把問題歸結為各國中央銀行的操作是容易的,但是通脹,從來都有強大的民意基礎,當人們總是以為貨幣更多就是財富,總是希望政府承擔更多責任的時候,央行不過是在執行民眾交給他的任務。所以,當人們在尋找通脹根源的時候,不妨回過頭照照鏡子試試看。

下面是張老師來到廣州參與的第一個專案,智谷趨勢的每週研判。團隊每週透過萬字調研濃縮出這份高標準的內部研判。
每週一期,為大家解讀全球經濟、政治、商業、資本市場等大事件傳遞的訊號,幫助大家全方位地瞭解宏觀、政策、商業、資本流向、財富機會……
用極簡的語言,彙總當下的重要變化,以及對你的財富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在張老師這裡拍下的讀者,可以享受199元/年的專享價(原價299),同時額外贈送我們內部研判團隊全年12場閉門直播。
訂閱趨勢研判,張老師帶你消除資訊差。感謝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