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看書,作文卻寫不好,咋辦?這兩個辦法,把閱讀量轉化為寫作能力!

Hi,小學生學習之友今天上線啦!

今天要解決的超高人氣問題是“為啥孩子總看書,閱讀量很大/書也看了不少,作文卻得不了高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寫不好作文,是因為看得太少,於是瘋狂買書,督促孩子每日看書,但作文水平依舊止步不前!好睏惑呀!
之前很多家長問我過,我想的也不是很透,今天終於用科學徹底說明原因。
簡而言之一句話閱讀寫作能力
真正提高寫作能力,關鍵不是“看了多少”,而是“怎麼讀”。
其實閱讀和寫作,呼叫的大腦腦區是不同的,我詳細分析一下——
閱讀主要調動的是大腦的語言理解系統,比如視覺皮層識別文字、韋尼克區解析詞義句子等等這在咱們之前的腦科學文章都講過。
寫作卻是一場大腦的全員出動其實要比閱讀要調動更多的兵馬!
你看——
寫作不僅要調動“布羅卡區”負責作文的語言組織;
還得靠“前額葉”規劃作文的寫作邏輯立意構建;
還需要海馬體喚醒過往記憶,找作文的素材(所以為啥孩子只能寫自己印象深刻的、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孩子覺得無聊的事情,很難儲存在海馬體里長久記住哈哈哈哈)
還需要“杏仁核”生成作文的情緒共鳴和表達張力。不然就會把作文寫的像公式。
簡而言之閱讀是輸入
寫作,是深度整合與創造!!比閱讀更難一個等級!
如果只是被動閱讀,沒有經歷對內容進行深度的加工的話——
那就像吃了飯沒消化,營養當然吸收不了

怎麼讀書,才能真的提升寫作力?
首先, 我還是覺得選對書,比讀多少更重要。
孩子越大,考試作文就會越以記敘文有頭有尾講清楚一件事)、議論文有理有據說出自己的觀點)為主
所以一定建議孩子們避開爽文、網文類讀物那些看了哈哈一笑腦子裡什麼也留不下的書只會消耗孩子寶貴的注意力。
在選書方面,一定要選資訊量大能啟發思考的書無論是科普、思辨、歷史、文學,都不能是那種特別水的書。
之前咱們反覆說過,這篇文章裡我就不多講啦!

那,怎樣讀書,才能提高寫作能力呢?
會讀,比多讀更關鍵!
作文要想寫好,要處理好兩個關鍵,一個是立意和內容;一個是語言表達,對吧?
那,我針對這兩點分別給出大家閱讀指導方法,讓孩子看的書可以轉化為作文能力!

1)針對立意差內容空
這類孩子作文一般像流水賬今天做了什麼、誰說了什麼,全寫得一清二楚。但卻沒有任何思想昇華。
比如我一個好友的孩子,典型的理工男,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日記都在寫:“我今天早飯吃了XX、午飯吃了XX、晚飯吃了XX。”
就是典型想法窮”的表現

作文立意差的根本原因,大腦中負責抽象思維和深度加工的前額葉皮層沒有被調動起來!
孩子的思考停留在發生了什麼這個表層階段,缺乏對事件的提煉、反思和昇華,自然寫不出有深度的內容。
那怎麼啟用他們的“作文立意”呢?
方法1:閱讀後自我提問/親子聊天互動:
前提當然還是讀好書。強烈建議父母也讀一讀孩子的好書,因為好書一般也能引起大人的共鳴!
建議可以和孩子用聊天的方式討論好書中閱讀內容的問題。讓前額葉動起來
下面的問題你就可以直接用上。比如:
這個文章作者經歷了什麼事情(表層事件)?
作者的情感和道理是什麼(抽象情感)?
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是我是作者,我會有什麼的情感和感悟?
我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和見解?(自我對比和反思,即深度加工
簡單來說,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消化系統
特別適合那些光看書傻樂,一問他有什麼思考、心得,他就啞腔的孩子

這些問題能幫助孩子在閱讀中鍛鍊深度思考能力,逐步積累寫作素養
不過,這種是長期任務,能力是慢慢提高的。
如果家長會覺得考試不等人如果更關注短期提分效果,來,我教你下面的方法結合起來一起用。
方法2:“表層抽象主題”筆記歸納整理
其實只要孩子看的書對路子,那麼無論是作文範文還是課外讀物,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深層立意的。(注意:那些網文和爽文提煉不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不許孩子讀爛書的原因)
可以讓孩子養成精華摘錄的習慣,把書中的典型事例和對應抽象情感以及主題整理成筆記,考試時就能快速呼叫。比如下圖(圖片比較小,可以往右拉看全)
事件/經歷
情感變化
抽象道理
爬山經歷
興奮勞累想放棄爸爸媽媽鼓勵登頂後的激動
成長的挫折、堅持不懈,人生克服困難的過程
幫媽媽做家務
覺得簡單重複的無聊有點累自我聯想理解媽媽的辛苦(共情)
懂得分擔家庭責任、平凡中的偉大
(2)針對語言貧乏表達蒼白
有的孩子立意倒是挺深刻、高遠,老師都會讚揚“這孩子想法有一套”;
就是那個語言,乾乾巴巴像脫水蔬菜,一絲美感都沒有,生生把作文寫成了實驗報告或者邏輯推導,閱卷老師實在讀不下去,就更不可能給高分啦!

這類文章表面看是詞窮,本質上是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建立起語言輸入輸出的神經路徑。
意思呢?
在閱讀時,孩子的大腦主要靠工作記憶來暫時處理資訊
如果只是淺層閱讀如掃一眼情節、看一眼就過了,語言資訊根本來不及加工儲存,自然也無法沉澱進長期記憶,更別說在寫作時靈活呼叫了。
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好詞好句,不如用科學的方式建立語言模仿力。
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建立語言模仿力呢?
方法1:摘抄+模仿
閱讀中遇到優美句子,先標記摘抄,特別注意要標記出好再哪裡,比如句式特色(如排比、比喻等)
然後挑出幾個喜歡的句子,嘗試模仿著寫一段話哪怕不完美也沒關係,模仿的多了慢慢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資源。比如:
原句:陽光像金粉一樣灑在書頁上,像是給文字渡上了溫暖的光。
仿寫:XX(雨水/春風)像XX一樣X(落//鋪)XX上,像是XXXX
這種訓練其實就是大腦的“神經模仿”
透過模仿優秀句式,大腦會逐步建立起類似的神經通路,把這些語言慢慢內化為自己寫作時能用得上的表達方式。
同時,摘抄+仿寫的組合,相當於反覆啟用同一種語言模式,既能強化記憶,也能顯著提升寫作時的提取速度和表達靈感,久而久之,優美的表達方式就會自然而然的寫出來
方法2:邊讀邊想象
之前在“精讀時大腦發生了什麼”提過,看到一些好的比喻修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不只是讀懂,更要讀出畫面
比起只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動用大腦的想象力,把抽象的語言變成腦海中的視覺場景。
咱可以從摘抄本里選一好句子,問問孩子,你腦子裡浮現出了什麼畫面?
這樣一來,不僅能啟用大腦的視覺皮層與海馬體之間的連線,幫助語言資訊更好地儲存和理解,還能大大提升孩子對修辭的掌握和模仿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會更容易看懂語言背後的意境,寫作文時也更容易聯想畫面感、寫出能打動人的句子, 而不是乾巴巴“公園的景色真美”
總之,讀好書還是得有方法才行,讓孩子讀的書都轉化成寫作能力,用這幾個方法就可以顯著提升作文的分數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