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小學生學習之友今天上線啦!


今天要解決的超高人氣問題是“為啥孩子總看書,閱讀量很大/書也看了不少,作文卻得不了高分?”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寫不好作文,是因為看得太少,於是瘋狂買書,督促孩子每日看書,但作文水平依舊止步不前!好睏惑呀!
之前很多家長問我過,我想的也不是很透,今天終於用科學徹底說明原因。
簡而言之一句話,閱讀≠寫作能力!
真正提高寫作能力,關鍵不是“看了多少”,而是“怎麼讀”。
其實閱讀和寫作,呼叫的大腦腦區是不同的,我詳細分析一下——
閱讀主要調動的是大腦的語言理解系統,比如視覺皮層識別文字、韋尼克區解析詞義句子等等,這在咱們之前的腦科學文章都講過。

而寫作卻是一場大腦的全員出動,其實要比閱讀要調動更多的兵馬!
你看——
寫作不僅要調動“布羅卡區”負責作文的語言組織;
還得靠“前額葉”規劃作文的寫作邏輯和立意構建;

還需要海馬體喚醒過往記憶,找作文的素材(所以為啥孩子只能寫自己印象深刻的、感興趣的話題,因為孩子覺得無聊的事情,很難儲存在海馬體里長久記住哈哈哈哈)

還需要“杏仁核”生成作文的情緒共鳴和表達張力。不然就會把作文寫的像公式。

簡而言之,閱讀是輸入;
而寫作,是深度整合與創造!!比閱讀更難一個等級!
如果只是“被動閱讀”,沒有經歷對內容進行深度的加工的話——
那就像吃了飯沒消化,營養當然吸收不了


。
那怎麼讀書,才能真的提升寫作力?
首先, 我還是覺得選對書,比讀多少更重要。
孩子越大,考試作文就會越以記敘文(有頭有尾講清楚一件事)、議論文(有理有據說出自己的觀點)為主。
所以一定建議孩子們避開爽文、網文類讀物,那些看了哈哈一笑、腦子裡什麼也留不下的書,只會消耗孩子寶貴的注意力。
在選書方面,一定要選資訊量大、能啟發思考的書。無論是科普、思辨、歷史、文學,都不能是那種特別水的書。
之前咱們反覆說過,這篇文章裡我就不多講啦!


那,怎樣讀書,才能提高寫作能力呢?
會讀,比多讀更關鍵!
作文要想寫好,要處理好兩個關鍵,一個是立意和內容;一個是語言表達,對吧?
那,我針對這兩點分別給出大家閱讀指導方法,讓孩子看的書可以轉化為作文能力!

(1)針對立意差、內容空
這類孩子的作文,一般像流水賬,今天做了什麼、誰說了什麼,全寫得一清二楚。但卻沒有任何思想昇華。
比如我一個好友的孩子,典型的理工男,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日記都在寫:“我今天早飯吃了XX、午飯吃了XX、晚飯吃了XX。”
這就是典型“想法窮”的表現






作文立意差的根本原因,是大腦中負責抽象思維和深度加工的前額葉皮層沒有被調動起來!
孩子的思考停留在“發生了什麼”這個表層階段,缺乏對事件的提煉、反思和昇華,自然寫不出有深度的內容。
那怎麼啟用他們的“作文立意”呢?
方法1:在閱讀後自我提問/親子聊天互動:
前提當然還是讀好書。強烈建議父母也讀一讀孩子的好書,因為好書一般也能引起大人的共鳴!
建議可以和孩子用聊天的方式,討論好書中閱讀內容的問題。讓前額葉動起來。
下面的問題你就可以直接用上。比如:
這個文章作者經歷了什麼事情(表層事件)?
作者的情感和道理是什麼(抽象情感)?
我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我的感覺是什麼?
如果是我是作者,我會有什麼的情感和感悟?
我有什麼不一樣的思考和見解?(自我對比和反思,即深度加工)
簡單來說,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在培養孩子的思維“消化系統”!
特別適合那些光看書傻樂,一問他有什麼思考、心得,他就啞腔的孩子



這些問題能幫助孩子在閱讀中鍛鍊深度思考能力,逐步積累寫作素養。
不過,這種是長期任務,能力是慢慢提高的。
如果家長會覺得考試不等人,如果更關注短期提分效果,來,我教你下面的方法結合起來一起用。
方法2:“表層–抽象主題”筆記歸納整理
其實只要孩子看的書對路子,那麼無論是作文範文還是課外讀物,每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深層立意的。(注意:那些網文和爽文提煉不出來,這就是為什麼不許孩子讀爛書的原因)
可以讓孩子養成“精華摘錄”的習慣,把書中的典型事例和對應抽象情感以及主題整理成筆記,考試時就能快速呼叫。比如下圖(圖片比較小,可以往右拉看全)
事件/經歷
|
情感變化
|
抽象道理
|
爬山經歷
|
興奮–勞累–想放棄–爸爸媽媽鼓勵–登頂後的激動
|
成長的挫折、堅持不懈,人生克服困難的過程
|
幫媽媽做家務
|
覺得簡單–重複的無聊–有點累–自我聯想–理解媽媽的辛苦(共情)
|
懂得分擔家庭責任、平凡中的偉大
|

(2)針對語言貧乏表達蒼白
有的孩子立意倒是挺深刻、高遠,老師都會讚揚“這孩子想法有一套”;
就是那個語言,乾乾巴巴像脫水蔬菜,一絲美感都沒有,生生把作文寫成了實驗報告或者邏輯推導,閱卷老師實在讀不下去,就更不可能給高分啦!



這類文章表面看是“詞窮”,本質上是他們的大腦還沒有建立起“語言輸入→輸出”的神經路徑。
啥意思呢?
在閱讀時,孩子的大腦主要靠工作記憶來暫時處理資訊。
如果只是淺層閱讀,如掃一眼情節、看一眼就過了,語言資訊根本來不及加工儲存,自然也無法沉澱進長期記憶,更別說在寫作時靈活呼叫了。
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好詞好句,還不如用科學的方式建立語言模仿力。
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建立語言模仿力呢?
方法1:摘抄+模仿
閱讀中遇到優美句子,先標記後摘抄,特別注意要標記出好再哪裡,比如句式特色(如排比、比喻等)。
然後挑出幾個喜歡的句子,嘗試模仿著寫一段話,哪怕不完美也沒關係,模仿的多了慢慢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資源。比如:
原句:陽光像金粉一樣灑在書頁上,像是給文字渡上了溫暖的光。
仿寫:XX(雨水/春風)像XX一樣X(落/撒/鋪)在XX上,像是XXXX。
這種訓練其實就是大腦的“神經模仿”。
透過模仿優秀句式,大腦會逐步建立起類似的神經通路,把這些語言慢慢內化為自己寫作時能用得上的表達方式。
同時,“摘抄+仿寫”的組合,相當於反覆啟用同一種語言模式,既能強化記憶,也能顯著提升寫作時的提取速度和表達靈感,久而久之,優美的表達方式就會自然而然的寫出來。
方法2:邊讀邊想象
之前在“精讀時大腦發生了什麼”提過,看到一些好的比喻修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不只是讀懂,更要“讀出畫面”。
比起只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動用大腦的想象力,把抽象的語言變成腦海中的視覺場景。
咱可以從摘抄本里選一個好句子,問問孩子,“你腦子裡浮現出了什麼畫面?”
這樣一來,不僅能啟用大腦的視覺皮層與海馬體之間的連線,幫助語言資訊更好地儲存和理解,還能大大提升孩子對修辭的掌握和模仿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會更容易看懂語言背後的意境,寫作文時也更容易聯想畫面感、寫出能打動人的句子, 而不是乾巴巴的寫“公園的景色真美”。
總之,讀好書還是得有方法才行,讓孩子讀的書都轉化成寫作能力,用這幾個方法就可以顯著提升作文的分數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