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鹿鷺 劍書
智谷趨勢 | ID:zgtrend
現在,全世界似乎沒人懷疑,中國宇航員將在2030年之前,在月球留下兩排新的腳印了。
這事兒,中國表現得相當自信:
近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首次公開了中國登月服外觀,並面向全社會徵名:這款可蹲下、可彎腰,科技感十足的“登月服”,集成了全景式防眩光面窗、多功能整合控制檯、低重力環境關節配置等眾多尖端科技,上肢裝飾“飛天”飄帶造型,下肢裝飾火箭升空尾焰造型,寓意一飛沖天,相當炫酷。
怎麼稱呼它——星鎧、天衣,還是月光寶盒?網友熱烈討論。

圖源:新華社
有意思的是,太平洋對岸,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也轉發了這條訊息,並寫到“與此同時,反觀美國,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正在以‘卡夫卡式’的官僚主義扼殺國家太空計劃!”

老馬激烈吐槽的背後,是美國一再延宕的“阿耳忒彌斯計劃”——趕在中國之前重返月球。這個特朗普在2017年批准的計劃,最早是準備在2024年完成載人登月,如今已經推遲到2026年。
為什麼中國要步步為營,拼命搶在2030年之前,把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
太空中的這一步載人登月,誰將最終領先?
這是極為重大的事件,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場國運之戰。當標誌性的一刻到來,將成為一個時代的分水嶺,影響全球未來30年乃至更深遠的格局。

目前,探月工程依然是全球最頂尖科技活動,人類最高技術的象徵,同時也是中國進行的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之一。
迄今為止,全球實現獨立載人航天的國家,也僅有三個:蘇聯/俄羅斯,美國和中國,載人登月更是難上加難。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隨後美國啟動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其最後一次執行載人登月任務,是1972年發射的阿波羅17號。
從那時算起,人類已經超過50年沒有登上月球了。包括美國在內,現在要重返月球也絕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否則就不用費盡辛苦組織“阿耳忒彌斯計劃”,還一再延遲。
如果中國實現了載人登月,甚至比美國率先一步,無疑將會帶來巨大的全球影響。
目前,一個普遍的看法是,中國已經取得了這一輪“登月之戰”的領先優勢。特別是今年6月,“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取樣返回,帶回月背樣品1935.3克,引起國際高度關注。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創造了歷史性的一刻。

當時,華爾街日報就釋出了題為《歷史性月球任務推動中國在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中領先》的文章,表示這項科學突破將助推中國到2030年將航天員送上月球、到2035年建立月球基地的計劃。
文章對比道,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經4次實現月球軟著陸。而美國在登月行動中斷了數十年之後,由兩家美國公司啟動了月球表面任務。然而,一個著陸器在著陸後側翻,另一個由於技術問題而沒有嘗試著陸。
正因如此,參與嫦娥六號任務合作的義大利研究人員西莫內·德拉涅洛說:
最近中美之間登月比分為“4比0.5”,中國佔優。

事實上,中國載人登月計劃正在步步推進,穩紮穩打。基本上是2年一大步:
2026年前後,發射嫦娥七號,開展月球南極環境與資源勘察
2028年前後,發射嫦娥八號,開展月球資源原位利用技術驗證
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登陸月球
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就自信滿滿地說,從技術路線上來講,我們去月球和回來沒有問題,技術上是通的。現在已經在“開足馬力”奔向月球:
“那個時候就是插國旗了,一定要把國旗插在那,我想這個事會很快實現”。
2030年,很可能成為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中國為什麼要載人登月,而且選在2030年這個時間?在一些網路互動中,也會冒出這樣的疑問:
登月同我們有什麼關係?
《人民日報》曾撰文回答,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需要最為認真地對待。因為它的名字叫——戰略佈局。

曾經有這樣一句話,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如今,太空的重要性,可以類比于海洋。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就不止一次提到,月球是當代戰爭的最高制高點。假如在上面建立軍事基地,只要1.3秒,就可以摧毀地球表面的各種軍事設施。
荒涼的月球,也蘊含著其豐富的寶藏。
比如,可控核聚變的理想燃料氦3,未來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的關鍵燃料,地球上只有500公斤,導致其價格高達每千克600萬美元。而月球土壤中就有110萬噸,足夠人類用一萬年。

“現代工業的維生素”、戰略性礦產資源——稀土,地球上總共的儲量只有1.3億噸,但月球上的稀土含量高達200~450億噸。月球上已知有100多種礦物,其中5種是地球上沒有的。
可以說,面向太空的“大航海時代”,從月球開始。
美國近年來動作不斷。2015年制定了“外太空資源探索與利用法”,規定“誰先勘探,誰先擁有”的商業開發原則;2020年,美國鼓勵其公民在月球或其他星球從事商業活動,並認為外太空資源並不是全球共有資源。
2017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簽署了《1號太空政策指令》,正式批准阿耳忒彌斯計劃。原計劃是“三步走”:
2021年11月,阿爾忒彌斯1號實現無人飛船繞月返回;
2023年,阿爾忒彌斯2號實現載人繞月,不登陸;
2024年,阿爾忒彌斯3號實現載人登月……
然而,事實證明,哪怕是強如美國,也無法輕鬆完成載人登月的“大動作”。到今天,計劃也才完成了第一步。
按照NASA最新計劃表,載人繞月的阿爾忒彌斯2號由2024年底推遲到2025年9月,載人登月的阿爾忒彌斯3號由2025年底推遲到2026年9月。官方給出的原因是“為了安全”。

綜合來看,阿爾忒彌斯3號在2026年登上月球這件事,繼續推遲是大機率事件。

相比之下,中國的載人登月方案,顯得更加靠譜。根據官方披露的訊息,初步方案是:
第一步,採用兩枚運載火箭分別將月面著陸器和載人飛船送至地月轉移軌道
第二步,飛船和著陸器在環月軌道交會對接,航天員從飛船進入月面著陸器
第三步,月面著陸器將下降著陸於月面預定區域,航天員登上月球開展科學考察與樣品採集
第四步,在完成既定任務後,航天員將乘坐著陸器上升至環月軌道與飛船交會對接,並攜帶樣品乘坐飛船返回地球
目前,中國已經在運載火箭“長征十號”、載人飛船“夢舟”、月面著陸器“攬月”等方面做足了準備。
有網友甚至憧憬,中國能否在2029年的共和國80週年國慶節前,實現載人登月?
完全有這個可能。
事實上,對於中美這樣的大國來說,發展航天從來都不只是“面子工程”,還意味著更多的戰略利益。比如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就有歐洲、日本、加拿大、義大利、德國、阿聯酋等一眾國家的航天機構深度參與,是宣示全球影響力的關鍵專案。
其中,負責月球車以及部分門戶空間站的日本就憧憬著在2029年前將一名日本宇航員送上月球,成為“首名登上月球的非美國人”。
相比於美國部分官員提出的“在太空競賽中擊敗中國”,中國則更重視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包容發展。中國一直強調,航天事業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要同各國分享發展成果、完善外空治理。嫦娥六號發射時,就搭載了法國的氡氣探測儀、歐空局的負離子探測儀、義大利的雷射角反射鏡、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個國家的載荷和衛星專案。
對於中國來說,非常重要的一點是:
載人登月是在避免大國發生直接衝突尤其是軍事衝突的情況下,宣示民族復興、重塑全球“中國認知”的最佳專案。
試想一下,當全球所有的目光注視著中國人的腳步踏上月球的那一刻,全世界對中國的崛起會有怎樣強烈的直觀印象?這是任何宣傳都難以代替的。
登上月球,也會對“中國製造”的品牌高階化,帶來深遠的影響。畢竟,中國製造業之強,早已取得世界公認,但往往還是廉價、低端的代名詞。只有高科技,才能進一步提高中國製造的溢價能力,拉動高階產品出口。
除此之外,航空航天也是中國佈局的“未來產業”的重點,是中國攀登科技樹的關鍵一環。所謂“未來空間”產業,包括了載人航天、探月探火、衛星導航等高階裝備,每一項都關係到大國競逐的新機遇,甚至意味著全人類的突破。
航天領域,有可能成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孵化器。低成本發射的航天技術、覆蓋全球的星鏈計劃、利用太空無重力環境的生物工廠,都有可能照進現實。

因此,投資航天航空,也是在投資未來。這個未來產業賽道,有可能催生一大批相關的科技創新企業,帶來海量的財富湧動,帶動科技進步。
據統計,2022年全球太空專案的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030億美元:美國支出620億美元,佔了全球的一半以上,而中國的支出也在過去十年中翻了一倍,從61億增加到了120億美元。
誰能先行一步,搶佔先機,就有可能拉開發展的差距,或者實現層級躍升。在邁向太空的路上,中國只能不斷前進,別無選擇。
畢竟我們曾經錯過了大海,絕不能再錯過星辰和未來。

中產必須要調整預期了。樓市救市、地緣關係、整個社會的變化,都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決策。
加入智谷趨勢年度會員,每週收穫一次對世界資訊的認知與獨到判斷,胡潤TOP10的智谷趨勢 三十多位研究員 輔助大家,去理解資訊背後的趨勢和本質變化。
中文網際網路正在消失,千萬別讓自己成為那個代價。
現已漲價至299,前50人減免100元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文獻:
睡前訊息:美國製定火星計劃,中國航天負責實現
南方日報:美國,難返月球?
袁嵐峰:手把手教你如何登月
礦物學報 | 高楠、許英奎、劉建忠:月球礦產資源勘查進展及展望
嗶哩嗶哩專欄:2024年6月,美國“阿爾忒彌斯”重返月球計劃現狀
寧南山:我最關注的未來兩個標誌性事件–中國載人登月和無人駕駛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