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帆星座招標失敗|民營火箭為何不買賬
暴露了商業航天繁榮表象下利益博弈的殘酷

2025年2月10日,上海垣信衛星科技有限公司釋出千帆星座2025年發射服務專案招標失敗公告,原因是供應商報名不足三家。該專案要求火箭具備800公里近極軌道4.5噸運載能力並有成功飛行記錄,國內僅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和八院符合要求,民營火箭企業因運載能力不足、技術可靠性存疑而未能參與。
民營火箭企業參與度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技術水平與國家隊差距大,近期多次發射失利導致可靠性受質疑;市場準入門檻高、政策支援不足,限制了其發展;資金壓力大、資源分配不均,難以獲得足夠支援;任務經驗欠缺,難以滿足千帆星座等大型專案的高要求。
千帆星座專案後續計劃於2025年3月4日開標,擬採購9次一箭18星的發射服務。目前,千帆星座已完成4批72顆星發射,還需發射540顆星完成第一階段648星組網。未來,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將取決於“國家隊”與“民營隊”能否攜手打破技術壁壘,以及“民營隊”能否在試錯中實現自我涅槃。
千帆星座首次招標流標,表面上看是“報名不足三家”的冷場,實則映射出商業航天發展中相當複雜的困局。
一方面,民營火箭不買賬,深層原因是技術與成本的雙重壓力的無奈。當招標方用嚴苛標準卡死門檻,民企自然選擇躺平——與其砸錢賭一個勝算渺茫的標,不如深耕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商業航天繁榮表象下利益博弈的殘酷。若政策不向民企開放試錯空間、降低准入門檻,民企將面臨被規則直接踢出牌桌的窘境,更遑論技術突破和產業發展。
新聞連結:
《火星救援》真實上演:特朗普怒懟拜登,馬斯克啟用退役飛船救人
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攻擊與商業利益的雙簧

2024年6月5日,兩名NASA宇航員威廉姆斯和威爾莫爾乘坐波音“星際客機”前往國際空間站,原計劃8天的任務因飛船故障被迫延長。隨後,原定接應的SpaceX飛船也出現故障,導致兩人在空間站滯留286天。為接回宇航員,NASA計劃於2025年3月12日啟用退役的“耐力號”飛船,預計3月19日返回地球。
這場救援背後,特朗普與拜登政府展開激烈博弈。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要求馬斯克“去把被拜登拋棄的勇士接回來”,馬斯克則指責政府失職導致延誤。NASA在政治壓力下提前啟動救援計劃,原計劃4月初返回的任務提前兩週執行。知情人士透露,應急方案早在特朗普時期就已制定,但拜登團隊遲遲未批准,直到馬斯克公開喊話才開綠燈。
此次救援暴露了載人航天的脆弱性,也引發了對太空探索過度政治化的擔憂。預估救援成本增加2.5億美元,波音飛船多次故障,而SpaceX能否扛起太空運輸大旗仍待驗證。
特朗普指責拜登政府"無能"導致宇航員滯留,馬斯克緊急啟用退役飛船的"英雄救美",實際上只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攻擊與商業利益的雙簧。
當波音飛船故障暴露美國航天工業體系的衰敗時,政客們嫻熟地將其轉化為攻訐對手的彈藥。也許,真正需要救援的不是滯留太空的宇航員,而是深陷黨爭泥潭的美國航天。這場政治秀最大的意義,莫過於證明了華盛頓的官僚已熟練掌握將太空危機轉化為地球權斗的"操控術"。
當太空探索淪為政治背書工具時,人類星辰大海的初心已在權力與利益的複雜糾纏中逐漸偏離軌道。
新聞連結:
美國重返月球鉅變:波音裁員,或取消SLS!但馬斯克也挑不起大梁
Artemis計劃面臨重大變數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Artemis計劃)面臨重大變數。波音公司作為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主要承包商,因專案可能取消,計劃於2025年4月裁減約400個工作崗位。SLS火箭是Artemis計劃的核心,但其成本高昂、進度滯後,單次發射成本超20億美元,且合同可能於2025年3月到期。與此同時,SpaceX等商業航天公司憑藉低成本、高效率的可回收火箭技術,對傳統航天專案構成巨大挑戰。儘管如此,馬斯克的SpaceX也難以獨自承擔美國重返月球的全部任務,因為美國航天計劃涉及多方利益。未來,美國航天事業將面臨技術、戰略和經濟的多重考量。
SLS專案取消,波音裁員400人,暴露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已陷入"體制病"晚期。SLS的技術潰敗,是傳統航天巨頭在技術官僚體系下臃腫低效的直觀反映。而特朗普政府試圖用SpaceX替代傳統承包商,本質是新舊軍工複合體交替下的權力洗牌。
這場鬧劇實際上折射出了更深層的危機:當航天戰略淪為政治博弈籌碼,在選舉週期中反覆橫跳,所謂"太空領導力"不過是資本與權力的雙重遊戲;當NASA從技術引領者退化為專案分包商時,美國航天霸權已現結構性裂痕。
新聞連結:
政府效率部(DOGE)計劃審查NASA的支出
"裁判員兼運動員"的荒誕格局

2025年2月13日,太空日報報道,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計劃審查NASA的支出。DOGE由埃隆·馬斯克牽頭,旨在根除聯邦政府浪費性支出,但其試圖未經適當審查獲取各機構關鍵支付系統和機密資訊,引發爭議。NASA代理局長珍妮特·彼得羅表示,NASA將配合DOGE審查支付流程,並強調已制定嚴格的利益衝突政策,確保審查合規。馬斯克作為“特別政府僱員”參與DOGE工作,其與SpaceX公司的業務往來引發利益衝突擔憂,眾議院科學委員會已致信NASA表達關切。
此外,NASA員工收到“十字路口”買斷計劃備忘錄,允許員工在截止日前辭職並領取薪酬至財年末。儘管聯邦法院曾暫停該計劃,但已恢復推進。同時,太空行業對阿爾忒彌斯探月計劃的前景產生疑慮,波音公司因“阿爾忒彌斯計劃修訂”準備裁減數百名SLS專案員工。NASA代理局長否認遊說白宮維持現有任務的報道,稱新任局長確認後,若有政策調整,將由其負責溝通。
DOGE對NASA的"查賬"行動,本質上一場披著效率外衣的權力操弄,更是資本力量對科研話語權的野蠻劫持——SpaceX作為NASA的重要商業夥伴,馬斯克同時執掌審查權,這種"裁判員兼運動員"的荒誕格局,足以讓任何審計淪為利益輸送的遮羞布。
這種審查更折射出科研功利化危機。在NASA年均190億美元預算中,超35%用於深空探測等長週期基礎研究,而DOGE的"成本效益"的利刃必將首先砍向這些難以量化產出的專案,資本邏輯對科研規律的絞殺,是商業效率觀對航天的非功利化屬性的解構,從而最終實現太空資源私有化的話語權建構。
新聞連結:
去月球or火星?這是個問題
人類在技術困境與資本狂歡間左右搖擺的一個偽命題

2025年2月14日,《航天界》報道,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重返月球)面臨新的討論。特朗普總統在第二任期中強調火星探索,稱“將把美國宇航員送上火星”,而其顧問馬斯克則在2024年12月表示,去月球是“分心”,SpaceX的目標是“直接前往火星”。然而,NASA代理局長珍妮特·佩特羅在2月12日的商業航天年會上表示,月球仍然是NASA載人航天的重要目標,並提到未來10到20年,NASA與商業夥伴的合作將包括地球低軌商業空間站群和載人登火任務。她還強調月球上會有“很多載人活動”,並稱這將是“奇蹟的見證”。儘管如此,阿爾忒彌斯計劃的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特別是隨著特朗普政府對NASA的政策調整。NASA局長的提名也尚未確定,賈裡德·艾薩克曼被提名為新局長,但需參議院確認。
去月球還是火星?這個問題,不過是人類在技術困境與資本狂歡間左右搖擺的一個偽命題。
正如NASA強推阿爾忒彌斯計劃,實質上是維繫太空霸權的話術表演,但令人遺憾的是,2024年登月的承諾已淪為徹頭徹尾的空頭政治支票。
連38萬公里的考驗都經不起,何談徵服2億公里外的紅色星球?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
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雜誌訂閱,請加微信:
wangxiaoyu9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