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推大神周鐵東暫別影壇,為中國電影衝向世界發出12條箴言丨毒藥頭條

點選上方"毒藥"關注我們

盛夏採訪周鐵東,獲得了一條獨家訊息:

這位在影壇上奮戰了32年的海推大神和電影專家,剛剛辭任新影聯總經理。

理由非常簡單:累了,歇歇。

新影聯之前,周鐵東曾任中影海推公司總經理,八年間,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從海推成立之初的5億元人民幣上升到35億元,翻了七番。
周鐵東同時一直兼任多所國內外院校的客座或兼職教授,憑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獨到的理論感悟,在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各項改革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周鐵東對於中國電影出口頗有見地。雖然暫別影壇,關注絲毫不減。身為海外推廣專家,他對中國電影衝向世界提出了12條真知灼見。
奮戰影壇三十年
1984年畢業後,周鐵東以優異的成績直接分配到中國電影公司,從事電影進出口工作。
1995年,他被派往中影公司駐洛杉磯子公司在美國工作十年,同時兼任多所國內外院校的客座或兼職教授。
其間,他對中美兩國電影的產業結構、產品定位、市場格局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並實地考察了好萊塢,對其成功運作方式獲得了精深的瞭解。
2005年回國後,周鐵東被任命為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推廣中國電影,喊出中國聲音,海推公司是中國電影通向海外市場的一個國家層面的宣傳、推廣、服務和銷售平臺。
海推公司與世界各大電影節建立並保持了良好的業務關係,合作主辦了一系列旨在推廣中國電影的主題活動,如戛納電影節“中國電影之夜”、美國電影市場的“中外合拍論壇”和與多國合作的中國電影節。
周鐵東在海推工作的八年間,中國電影的海外票房,從海推成立之初的5億元人民幣上升到35億元,翻了七番。
2014年,周鐵東被調任北京新影聯影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總經理,但只幹了短短兩年,就辭職不幹了。問及原因,回答只有兩個字:“累了。”而在回顧自己成績時,他說:“接手時新影聯在所有院線中排名第十二,現在還是第十二。每年保持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增長,至少沒再往下掉。”
在影壇奮戰32年,周鐵東可謂貢獻多多:
利用《中國銀幕》話語平臺,與西方影評人合作,成功推出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名號;作為首席或重要專家,參與設計分賬大片引進方案並具體實施;參與WTO談判的前期準備工作,為談判小組撰寫了詳實的注意事項和相關材料;參與中國電影院線制改革方案的設計;在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程序中,為決策層撰寫了大量的支援材料和調研報告……
進攻海外十二諫
華語電影近年在海外市場的推廣屢屢受阻,原因何在?
周鐵東從事電影進出口工作近三十年,對於中國電影出口頗有見地。雖然暫別影壇,關注絲毫不減。身為海外推廣專家,在他看來,從以下12個方面入手,中國電影或有更多希望衝向世界。
1

國家引領

近年來,許多華語電影在北美市場遭遇敗績(以美元計):《金陵十三釵》31萬,《投名狀》12萬,《辛亥革命》13萬,《泰囧》5.7萬,《血滴子》5290元,《致青春》1.1萬,《西遊降魔篇》1.8萬…..

諸多網友都在嚷嚷:“這麼低票房,連去美國飛機票都不夠,海推團隊乾脆解散吧!”
誰要走出去?為何走出去?是國家訴求還是企業訴求?是文化訴求還是產業訴求?周鐵東一口氣丟擲了一連串的問題,並自我回應稱:“嚴格地說,現在更多是國家訴求。國家走出去,文化和企業才能跟著走出去。”
比如法國,1949年就成立了海推,法國電影走出去,全是國家買單。香港則有貿發局,也就是香港走出去的機構,塑香港品牌,做各種貿易。
2

繞過鐵板

周鐵東說,立項時就要根據電影的特色和內容做出預判,是否適合輸出海外,是否能夠贏得市場,是否可以抗衡好萊塢,是否有系統可行的推廣計劃和經驗老到的營銷團隊。
如在創作之初就考慮過海外定位,那這部片子就可能銷售到歐美和東南亞市場。否則,你就不要琢磨海外市場。現起爐灶,異想天開,幾無可能取得成功。
據周鐵東介紹,好萊塢主流市場絕對是鐵板一塊,“別說我們進不去,歐洲人都進不去”。

美國電影市場97%都是國產片,留給外國片只有3%,這3%裡面還有四分之三都是英語國家的影片,如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真正留給英文字幕的外語片的空間,微乎其微。周鐵東說:內容方面有隔閡,配音怎麼解決呢?所以必須要有字幕來呈現‘異質文化’。但誰又喜歡盯住字幕看呢?”
“所以,我們要想方設法繞過好萊塢這塊硬邦邦的鐵板。”周鐵東說。
3

借船出海

當前情況之下,華語電影推向海外首選“借船出海”。在美國賣得好的《臥虎藏龍》、《英雄》,都是因為借船借得好。

周鐵東說,因為這個船你已經造不了了,現在甭說中國了,全球優質資源與優質渠道,都被好萊塢統領了。不管發行,還是宣傳,幾乎都是被好萊塢控制的,因為人家是一百多年的建設,它已經壟斷了全球75%以上的資源。而世界各國強有力的發行商,也都是以發行好萊塢影片來當主食的。
世界主流院線,靠什麼來支撐呢?還是靠好萊塢的產品來支撐,這已經變成一種“啄食順序”,成為了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構。
4

剔除魚刺

周鐵東曾經多次表示,中國電影走出去,必須對“文化魚刺”進行剔除,把魚做成魚肉魚丸,讓外國觀眾更方便“吃”。
“魚刺”就是影片過於中國化。據他介紹,王家衛導演《一代宗師》為求海外票房,專門製作了“美國版”:剪掉了24分鐘,剔除了中國哲學的部分;加很多字幕,方便觀眾理解;還讓梁朝偉和章子怡現場宣傳。周鐵東說:“看似是一種降低智力的處理,但有魚味沒有魚刺,方便更多人能理解,電影就此成為大家都能接受的娛樂產品。”
5

持續增值

《臥虎藏龍》、《英雄》和《十面埋伏》全球賣座,但如今《龍門飛甲》等武俠功夫片卻為何難以取得突破?周鐵東一語道破機關:只因回報遞減。
周鐵東說,香港電影人成功把武俠功夫片作為一個獨特的型別輸出海外,卻只有一代電影人在延續,沒有更新換代。從60年代到現在,就像武術指導只是洪金寶、成龍那些人,西方觀眾看夠了。
而《臥虎藏龍》在北美票房破億,只是激活了一個在西方主流已經瀕臨死亡的西部片市場。過去的西部片場面沒有那麼宏大,製作水準沒有那麼精妙,李安卻以東方歌劇式的華美視聽將西方觀眾記憶中的西部片型別激活了,並將其推向了極致。它的劇情懲惡揚善,愛憎分明,主題簡單,更多取勝的是異國情調與文化獵奇。
西部片為什麼不行了?一個是時代隔閡,再一個是被超級英雄片所取代。超級英雄片歷久不衰,因為是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有英雄情結。
而張藝謀勝在了包裝,《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在東方的視和聽的唯美主義上做到了極致了,無以復加。不可能有再多超越,再超越就是完全虛華了。
——很多歐洲電影為什麼在西方主流市場死得很慘?因為它有一段進入了虛華的層面,很快就腐朽沒落了。咱們的武俠包裝到那個程度,只能往下走了。
6

強化型別

“出口海外,型別不清最要命!”周鐵東說,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徐靜蕾主演的古裝史詩鉅製《投名狀》在北美才賣12萬美金票房,輸在型別化做得不是特別充分。
你說它是武俠,又不完全是武俠;你說它是戰爭,又不完全是戰爭;你說它是劇情,又不完全是劇情;你說它是史詩,又不完全是史詩,型別定位上特別糾結。而且故事本身沒有突破歷史——任何歷史的東西必須是現實的,才具有言說價值。
全球觀眾喜歡《星球大戰》阿納金那種英雄模式的故事,能夠敲擊人類共同價值的東西。而《投名狀》沒法往這裡面套,它跟《英雄》有本質性的不同。
《英雄》儘管它最後價值是錯誤的,謳歌了獨裁、皇權。為了天下,為了皇權,去犧牲自己,這讓西方觀眾覺得這是東方的東西,有文化的獵奇感,有價值的碰撞與融合。
7

人類故事

電影如果想打入海外,要講中國故事,還要講中國人的故事。好萊塢電影為什麼能風靡全球,他們講的是人類故事。周鐵東說:“我們許多主旋律片,就是白給,人家都不看。”
就像被內地影迷譽為“良心抗日諜戰鉅製”《風聲》,完全是一箇中國故事,跟人類沒有關係。這樣的故事跟人家沒有情感的相關性,在文化上沒有相關性,在價值上沒有相關性。
沒有相關性,歐美觀眾幹嘛要看?即使想看也看不懂,因為故事與人物,跟我完全是不同的世界,跟我沒有任何關聯。
周鐵東曾拿好萊塢戰爭片與中國戰爭片作比來解釋什麼是“人類故事”——好萊塢戰爭片像《亂世佳人》等,往往都有反戰的靈魂;而我們的戰爭片大多是在謳歌戰爭,或者把玩。
比如《金陵十三釵》。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還在把玩甚至狎玩人類的悲劇,消費國殤,消費國恥,這對人類和生命是一種褻瀆。張藝謀為了吸引海外觀眾,用了奧斯卡影帝貝爾,在美國照樣沒有人買賬。故事核心和價值取向不行,你讓奧巴馬來也白搭。
8

東方主流

電影四分——美國電影、歐洲電影、印度電影、亞洲電影。亞洲電影可以細化成為華語電影。好萊塢熊霸西方80%以上電影,構築了一個“西方主流”。
周鐵東認為,中國市場如今已成東方主流市場,中國電影應該在”泛華夏文化區“儘早確立一席之地。走出去,也可以不用先走那麼遠。
舉個例子。就像《魔獸》,全球4億多美金,但在美國本土很少,海外則賣得更好,中國就有15億人民幣票房,佔全球市場一半。如果失去中國市場,好萊塢將難以為繼。

這也解釋了2012年以來,好萊塢為何會一味去迎合中國市場,迎合中國觀眾。它甚至拋棄本土觀眾,就是一億以上投資的大片,完全以中國觀眾甚至以中國審查者趣味為導向。這是沒辦法,這是它的商業理念,逼使它必須這麼做。
周鐵東就此提出“10+2”概念,東盟十國加上日韓,叫泛華夏文化區,跟中國文化上同源同質。中國文化產品,只要有相當技術和藝術水準,在這個地區幾乎是沒有文化折扣的。
而要跨越西方,就有很大的文化折扣和商業折扣需要克服。
所以,周鐵東建議在“泛華夏文化區”打造一個以華語電影為主導的“東方主流”市場,以此與被好萊塢統領的“西方主流”形成某種相輔相成的抗衡與融合。
9

規避短板

迪士尼的成功,主要做家庭觀眾,美國沒有兒童片的概念,就是透過定位孩子與青少年,把整個家庭帶進影院。當所有家庭都參與了,就變成一個現象級的事件。
所以,在中國電影市場,《泰囧》具有劃時代意義,把主體青少年定位,跨越到主流觀眾的市場。儘管場景故事都平移了《宿醉》等,但它卻是中國第一個有好萊塢型別元素的公路喜劇。
但是,喜劇跟詩歌一樣,特別難跨越和移植,好萊塢的浪漫喜劇也在異域文化市場行不通。所以,《泰囧》在中國大火,卻因語言短板,在美國遭遇了慘敗。
別說跨國際,就是在本土,趙本山喜劇過不了長江,海派清口也過不了長江。
唯一能跨越的是動作喜劇。就像成龍把功夫和喜劇結合了,所以他的電影第一個在全球市場實現了井噴。
10

動畫制勝

早在兩三年前,周鐵東曾在各種場合說了,動畫是唯一一個繼武俠之後的商業契機。
首先,動畫在故事定位上面,更多以動物為主,這樣語言與價值上面是相通的,沒有太多的文化折扣。它不是真人,演員和故事可以無限施展,更容易克服文化折扣。
其次,中國製作成本具有先天優勢。在迪士尼製作,可能兩億到三億美金,但放到中國之作,同樣的東西可能五千萬美金,甚至一千萬美金,就能做出相當的效果。
第三,中國各級政府對動畫是扶持的。全世界有名氣的動漫公司,就算日本與美國都不會過百,中國最多時候有三四萬家,現在活躍的至少有一千多個主體。

再有,中國動畫人才輩出。當年好萊塢迪士尼動畫,很多是靠東方人才,比如日本人和中國人。
11

凝結力量

“我們每年出產的動畫片超過了人類生產量的總和,但是產能過剩、力量分散、低端低幼,沒有出現高尖端的精品。”周鐵東說,“如果把這些過剩的產品和分散的產能集中在一塊兒,只打造一個,甚至只打造十個,那將是一個什麼樣的勢頭啊?”
周鐵東回憶稱,當時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獨此一家,傾全國之力,做出來都是精品,代表著中國得最高水準。
比如,萬籟鳴與唐澄導演《大鬧天空》,當初輸出了150多個國家,屬於世界經典。

比如,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黑貓警長》,代表了很高水準,可惜沒有接續。現在有人想續寫它的輝煌,但品質差強人意。
周鐵東認為,美影廠走向衰敗,根本緣由是人才流失。當計劃經濟轉型成市場經濟的時候,一部分流失到日本、馬拉西亞、新加坡, 或者直接流失到迪士尼。
“嚴格來說,美影廠成就了世界動漫。對世界動漫發展那是有相當貢獻的。”周鐵東說。
12

有序競爭

口碑不錯的《魁拔》、《龍之谷》、《一萬年以後》都不好賣,而《潛艇總動員》、《喜羊羊》、《熊出沒》系列卻能輕鬆賺錢,這是何故?周鐵東說,惡性競爭,此消彼長。

有一年的六一檔期,就算撞上週末,但三天怎麼能夠消耗掉二十多部動畫片?所以,誰做宣傳更好,誰定位更準,誰票房就更好。在這樣競爭環境下,不能說這個好,那個就壞。
只能怪檔期和容量。如果說容量是十億,你上十部影片平均每一個影片就會有一個億,但上三十部影片甚或更多,平均分配下來就大不一樣了。
但是,如果將30多部影片有序地分散到全年,結果可能完全改觀,甚至皆大歡喜。
“國內動畫需要有序競爭。但在目前這個原始的資本積累期,還沒有進入理性層面。”周鐵東說。
行業爭議四管見
周鐵東通曉全球電影市場格局,除了海推,他還向毒藥君談起了目前電影行業頗具爭議的一些問題。在他看來:
▇ 中國不可能有科幻片
中國不可能有科幻片,一個連科技都沒有的國度,怎麼能有科幻片呢?
所以,一些奇幻片出來以後,觀眾那麼多吐槽的,稍微高頂尖影迷看了,就覺得太小兒科了,所謂五毛特效之類的。那就是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程度不夠。
而好萊塢電影早就進入了工業。比如《速度與激情7》,故事那麼簡單,甚至那麼弱智,但工業和科技卻讓它出奇制勝。製片人說我要讓一個車穿三個樓。它就實現了。

而《三體》在紙上講,都可以實現的。只要你想象力夠了。但是,小說比電影容易多了,把小說描述在銀幕上逼真呈現,那是得靠工業化水準啊,你呈現得了嗎?這就是《三體》跳單的主要原因。
咱們不缺創作型人才,我們缺乏產業化結構性安排——任何電影都是一種視覺的呈現,無論你多牛逼的創造力,最後還是依靠工業生產。

▇ 內地難建藝術片院線
文藝片就是情懷,中國有情懷的導演,必須遇到有情懷的投資人,共同尋找有情懷的觀眾。
中國確實有文藝片市場,你看全世界文藝片,都有一大批觀眾在追捧。但是,中國沒有這種市場結構,讓文藝片在影院存活。這才出現了《百鳥朝鳳》下跪的炒作事件。
藝術院線必須靠全世界藝術電影來支撐。比如紐約的一條藝術院線,不能靠美國藝術片來支撐。比如聖丹斯電影節,一年收片小一萬部,都是是全世界能夠數得著的所有獨立電影、獨立小片或者藝術電影。但最後能夠入圍的,可能也就是二百多部,能在影院發行的,就更少了。這怎麼來支撐那些高精尖的院線?
中國更有引進限制,一年有三四十部好萊塢大片,批片也就撐死了幾十部,你好不容易有指標,是買票房三個億的,還是幾百萬的?那三個億的,不可能是文藝影片。
例如當代MOMA影院,只能拿一個廳來放藝術片,它靠其它四個廳來養活這一個廳,還養得比較費勁。
但是,北京或上海電影節,格瓦拉什麼的都特別願意賣票,一賣就狠不得瞬間一搶而空。沒有市場嗎?有。只要有足夠的片源,天天都跟過節一樣,何愁建立不起一條藝術院線?
這就是制度安排,文藝片進不來,有指標控制。
▇ 韓片在華將持續斷裂
韓國電影在新世紀後迅速崛起,歸根於國家扶持、財團投入、文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韓片在內地不賣座,還是因為營銷機制的問題。中國市場分為兩極:一個是北上廣深,一線主流都市,傾向於高大上、高精尖,這些城市受眾喜歡的是好萊塢影片;一個是三四線城市,就像《小時代》等影片,有龐大的市場受眾,這是基本受眾,韓國電影怎麼進得去?
韓國文化主要在韓劇,韓劇的主要受眾是師奶和大媽,她們要不在廣場,要不在客廳,極少在電影院,那麼韓片怎麼在中國市場競爭?也就是說,韓片遭遇斷裂帶或真空帶。
嚴格說起來,不止韓片,其它國家進口影片在中國都不怎麼賣座,就是被好萊塢給邊緣化了。看進口的,首選看好萊塢,要不就看國產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全智賢、李政宰、河正宇主演《暗殺》內地就不賣座

▇ VR沒機會做大做強
如今,資本遊戲太多了,有各種各樣的玩法,玩IP、大資料、VR,你要覺得都是電影方向,那就肯定崴泥了?所以這種騙子蒙不了我。
VR絕對不可能做大,因為電影是一種儀式,是一種全體體驗,不是帶著眼鏡去一個人分享的,不是這樣的。
美國人覺得電影是愛迪生髮明的,但全球公認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發明的,因為他們搶先將電影從西洋鏡形式,變成了集體觀影的形式。
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卡布辛路,一個印度人開的咖啡館地下室,賣出了三十三張票,愛迪生第二年才把電影投射到銀幕上,晚了小半年,所以電影生日是12月28日。

熱  門  文  章
直接點選即可檢視
精  彩  回  顧
直接點選即可檢視

毒藥君微信:duyaosir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點選閱讀原文,下載毒藥App


相關文章